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了解余姚市居民慢性病死因分布,为慢性病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从浙江省慢性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中收集2015年余姚市户籍居民死亡数据,分析居民主要慢性病的死亡水平。结果 2015年余姚市共报告死亡6 091例,其中慢性病死亡5 189例,占全部死因的85.19%。男性居民慢性病死亡率为708.54/10万(标化死亡率292.79/10万),高于女性的534.85/10万(标化死亡率220.10/10万)(P0.01)。其中恶性肿瘤死亡1 921例,占所有慢性病死亡病例的37.02%;循环系统疾病死亡1 521例,脑血管病占所有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病例的57.33%。居民慢性病死因顺位前5位依次为恶性肿瘤、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占慢性病死因的94.97%。男性居民肺癌、胃癌、肝癌、食管癌、鼻咽癌、膀胱癌和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均高于女性(P0.05);而高血压及高血压性心脏病死亡率低于女性(P0.05)。结论恶性肿瘤是余姚市居民主要的慢性病死因,应加强对男性居民的慢性病健康教育,提高居民整体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丰泽区居民死因构成及顺位,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分析2013年死因网络直报系统中居民死亡病例,用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对死因进行分类,计算粗死亡率与构成比。结果 2013年全区共报告户籍死亡个案1 161例,粗死亡率518.09/10万,男性死亡率(623.60/10万)高于女性(407.93/10万);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损伤中毒和呼吸系统疾病居全人群死因前5位(84.7%);不同年龄段前3位死因与全人群死因差别显著,但除0~14岁组外,恶性肿瘤均居前2位,为主要死因;三大类死因中,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死亡数占全部死亡数的80.8%。结论丰泽区居民死亡最主要的死因为慢性病,其中恶性肿瘤为首位死因,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2017-2019年四川省宁南县死因监测数据,了解辖区户籍居民主要慢性病死亡情况及早死概率等数据,填补地区卫生数据空白,为地区卫生健康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利用2017-2019年宁南县死因监测数据,按照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对数据进行分类,采用死亡率、早死概率等指标进行分析。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死亡数据统计与分析工具V3.0.1,导入2017-2019年凉山州人群死因监测数据库,人口数据采用2017-2019四川省公安厅户籍人口数据。结果 2017-2019年宁南县居民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的比例为82.94%,男性慢性病粗死亡率高于女性;主要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的73.18%,其中慢阻肺死亡率位列第2位,但呈下降;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粗死亡率呈上升;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在19.64%~20.87%之间波动,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的早死概率分别为10.78%、5.80%、3.29%和0.56%,随时间变化幅度较小。结论四大慢性病已成为宁南县居民慢性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制约健康预期寿命提高的重要因素。应通过健全慢性病防控体系、加强慢性病筛查与规范化管理、践行健康生活方式等综合防治预措施,以降低主要慢性病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泰州市居民慢性病死因顺位,以及恶性肿瘤、循环系统疾病等主要死因的年龄构成情况,为疾病防控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方法首先通过乡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对死亡病例填报《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录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死因登记报告系统;其次,进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数据库下载数据,最后进行死因数据分析。结果泰州市2009年报告死亡29544例,死于慢性病的25700例,占全死因的86.99%;恶性肿瘤、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为主要的慢性病死亡疾病,占慢性病死因的93.27%。65岁以上的老年组以慢性病为主要死因,前三位死因依次是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结论慢性病防治工作的重点应加强对恶性肿瘤及循环系统疾病的健康教育,以减少老年人慢性病的发生和死亡。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巨野县居民死亡水平,死因构成及流行分布,为制定疾病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巨野县2009~2012年全居民死亡资料,采用国际通用的ICD-10死因分类编码,使用死因监测数据清洗与分析工具软件系统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2009~2012年巨野县居民年均死亡率为642.59/10万,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P〈0.01)。慢性病占总死因构成的87.45%。前五位死因顺位依次是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伤害,占总死因构成的92.06%。各主要死因有明显的年龄和性别差异。结论慢性病是造成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心脏病、脑血管病死亡水平呈上升态势,恶性肿瘤死亡水平由低发状态上升为常发状态。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龙岩市居民死亡原因,为改善疾病防控策略和降低死亡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19年上报的龙岩市居民死亡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学分析,对本市居民各种死亡原因及重点疾病的死因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019年龙岩市共报告户籍死亡17 767例,报告死亡率为557.67/10万(标化率416.19/10万);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伤害是龙岩市居民前5位死亡原因,构成比分别为25.33%、20.89%、16.83%、14.53%、10.01%。结论 2019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尤其是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龙岩市居民主要死亡原因。如何建立有效的慢性病综合防控体系,是龙岩市今后慢性病防控的重点。龙岩市各级政府部门应当加强协调合作,制定强有力措施,全力打造慢性病防控示范区,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从而降低龙岩居民发病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东山县户籍居民死因状况及特征,为制定针对性疾病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20—2022年东山县户籍人口死亡信息,分析标化死亡率、三大类死因构成、死因顺位、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等指标,以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为标准人口计算标化率。结果 东山县2020—2022年居民总死亡数4 341人,粗死亡率650.05/10万,标化死亡率407.16/10万;男性粗死亡率高于女性(χ2=41.68,P<0.05)。死因以第二类疾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占86.5%(3 753/4 341);前3位死因依次为恶性肿瘤、心脏病和脑血管病;各年龄组中,损伤和中毒为0~14岁组首位死因,≥15岁各组均以恶性肿瘤为首位死因。恶性肿瘤具体死因中,前3位依次为肺癌、肝癌和食道癌。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246.33/10万,标化死亡率137.06/10万;心脑血管急性事件死亡率160.68/10万,标化死亡率93.24/10万。2020—2022年各年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分别为13.1%、12.1%和11.7%。结论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影响东山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上海市宝山区淞南镇居民死亡水平、死因分布特点和疾病负担,为制定疾病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按照ICD-10编码对淞南镇居民2005—2014年死亡监测数据进行整理,计算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死因构成、潜在寿命损失年(PYLL)、平均减寿年数(AYLL)及期望寿命等指标。结果淞南镇2005—2014年粗死亡率为953.25/10万,标化死亡率为350.13/10万。前5位死因顺位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和意外伤害,前5位死因死亡数占总死亡数的83.68%。2005—2014年PYLL男性均大于女性,期望寿命男性均小于女性。结论慢性病和意外伤害是淞南镇居民的主要死因。淞南镇居民期望寿命与上海市平均水平存在差距。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舟山市居民死亡水平和死因分布特征。方法收集2012年舟山市居民死亡数据,按照国际疾病分类法(ICD-10)对资料进行编码、分类整理,采用2010年标准人口进行率的标化。结果 2012年舟山市居民死亡率为696.39/10万,标化死亡率为590.92/10万;主要死因有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占总死亡的79.02%。结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是舟山市居民主要死因,应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及行为干预,减少慢性病的发生和死亡。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的疾病谱和死因构成正在发生改变,当前以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为代表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性病)正日益严重地威胁我国人民的健康。目前,慢性病是世界上最首要的死亡原因,由慢性病造成的死亡约占所有死亡的60%。所有慢性病死亡的80%发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1]。心脑血管病成为我国首位死因,高血压是第一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张志广  林韬 《职业与健康》2014,(18):2608-2611
目的了解滨州市居民2012年的死亡率和主要死因,分析主要死亡原因给全市居民带来的健康损失情况,为以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意外伤害为主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各死因监测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居民主要死因为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伤害和呼吸系统疾病,而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伤害是造成"早死"的主要死因,肺癌、胃癌、肝癌和食管癌分居恶性肿瘤死亡的前4位,运输事故(机动车辆交通事故、机动车以外的运输事故)、自杀和中毒是伤害的前3位死亡原因。该市人均期望寿命为77.01岁,以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为主的慢性病死亡率降低20%,人群期望寿命增加1.11岁。各类疾病造成的潜在减寿年数为263 153.80 a,每千人寿命损失为70 a,平均减寿年数为10.74 a。结论以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意外伤害为主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危害该市居民健康的主要死因,意外伤害是危害青壮年健康以及劳动力人口减少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应加强以恶性肿瘤、意外伤害和心脑血管疾病为主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同时政府应尽快把伤害预防工作纳入疾病预防控制规划。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兵团)居民死因状况及主要死因造成的寿命损失情况,为制定有效的预防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兵团2008-2012年8个师部死因监测系统上报的数据和公安部门提供的人口资料,采用ICD-10进行死因分类,使用Excel 2010和SAS 9.2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计算死亡率、潜在寿命损失年(potential years of life lost,PYLL)和减寿率等指标.结果 兵团2008-2012年居民粗死亡率为508.67/10万,男性624.01/10万,女性383.14/10万,男性粗死亡率高于女性;0~岁组和15~岁组的5年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45~岁组和≥65岁组的标化死亡率呈上升趋势;损伤与中毒占0~岁组和15~岁组死亡人数的构成比为24.19%和30.48%,循环系统疾病占45~岁组和≥65岁组死亡人数的构成比为36.68%和47.20%;按标化潜在寿命损失年(standard potential years of life lost,SPYLL)排序前5位死因依次是损伤与中毒、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结论 损伤与中毒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成为严重威胁兵团居民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应有针对性的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措施,降低损伤与中毒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对居民健康的威胁.  相似文献   

13.
昆山市慢性病流行现状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分析昆山市慢性病的流行现状与疾病负担,探讨其防治对策。方法 对昆山市1999年慢性病基线调查资料与生命统计资料进行常规统计分析,对慢性病死亡情况进行PYLL及DALY分析。结果 1999年城乡高血压患病率分别高达28.93%和22.40%,是首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慢性病死亡构成占全死因的71.79%;1~70岁人群慢性病死亡造成19329个PYLL损失,占全死因PYLL的78.09%;推测慢性病死亡和伤残造成的DALY损失为6.6万个健康生命年。结论 慢性病造成了较为沉重的疾病负担,积极开展社区综合防治是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泸县15岁以上居民因主要慢病所致的早死和伤残造成的寿命损失,为确定慢病防控优先干预项目和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去死因寿命表测量早死所致的寿命损失,用伤残调整期望寿命测量伤残所致的健康寿命损失。结果2012年泸县15岁居民期望寿命为63.19岁,早死和伤残损失的健康寿命合计为:恶性肿瘤4.20岁,慢性阻塞性肺疾患3.59岁,脑卒中2.37岁,高血压病1.85岁,冠心病0.44岁,糖尿病0.39岁。结论泸县15岁以上居民6种主要慢病中,以恶性肿瘤引起的寿命损失最重,其次为慢性阻塞性肺疾患、脑卒中等,应成为泸县慢病综合防控的优先干预项目。  相似文献   

15.
潘恩春  王婷  何源  武鸣  周金意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4):3483-3485
目的了解淮安市居民人口死因构成及各类疾病的危害程度,为制定疾病预防与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疾病分类按ICD-10进行分类编码,资料分析运用SPSS13.0软件,对2009年淮安市居民死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9年淮安市居民粗死亡率为571.27/10万,男性粗死亡率为607.28/10万,标化率为501.96/10万;女性粗死亡率为533.49/10万,标化率为437.12/10万,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P﹤0.05)。死因顺位前5位为循环系统疾病(包括脑血管和心脏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消化系统疾病。从居民总减寿年数上看,肿瘤、循环系统疾病、伤害、呼吸系统疾病排在前4位,从居民平均减寿数上看,损伤和中毒等外部原因排在前列。结论以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为代表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伤害是威胁该市居民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建议加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投入。  相似文献   

16.
陈世海  李萍 《职业与健康》2010,26(19):2222-2224
目的分析南宁市城区居民2005—2008年的死因构成及潜在寿命损失年(PYLL)等,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使用2005—2008年南宁市市区居民死因监测资料,以ICD-10进行死因分类。结果 2005—2008年居民粗死亡率分别为2.32‰、2.36‰、2.61‰、3.05‰,男性高于女性。按照死因构成比排序,前5位死因为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与中毒。损伤和中毒的平均减寿年数最高。结论要针对不同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采取有效的健康教育方式,提高生命质量,减少死亡发生。  相似文献   

17.
The health system of a country needs to be adjusted to patterns of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to mitigate the income-erosion consequences of prolonged ill-health and premature death of adults. Population-based data on mortality by cause are a key to modifying the health system. However, these data are scarce, particularly for rural population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determine the burdens of health due to major causes of death obtained from verbal autopsy of adults and the elderly and their healthcare-seeking patterns before death in a well-defined rural population. There were 2,397 deaths--613 were among adults aged 15-59 years and 1,784 among the elderly aged 60+ years--during 2003-2004 in the health and demographic surveillance area in Matlab, a rural area of Bangladesh. Trained interviewers interviewed close relatives of the deceased using a structured verbal-autopsy questionnaire to record signs and symptoms of diseases/conditions that led to death and medical consultations before death. Two physicians independently assigned the underlying causes of deaths with disagreements resolved by a third physician. The physicians were able to assign a specific cause in 91% of the cases. Rates and proportions were used for estimating the burden of diseases by cause. Of all deaths of adults and the elderly, communicable diseases accounted for 18% and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for 66%, with the proportion of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increasing with age. Leading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were diseases of the circulatory system (35%), neoplasms (11%), diseases of the respiratory system (10%), diseases of the digestive system (6%), and endocrine and metabolic disorders (6%), all of which accounted for 68% of deaths. Injury and other external causes accounted for another 5% of the deaths. During terminal illness, 31% of the adults and 25% of the elderly sought treatment from medical doctors, and 14% of the adults and 4% of the elderly died in healthcare facilities.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health managers and policy-makers of Bangladesh should recognize the importance of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chronic diseases and place it on the health agenda for rural people.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2012年循化县居民的死亡情况及死因分布特点,为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死亡率、构成比对我县2012年死因监测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循化县2012年报告粗死亡率为475.00/10万,报告全死因寿命69.4岁;居民死因前6位的疾病为心脏病、脑血管病、胃和十二指肠溃疡、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及意外死亡,占全部死因构成的77.25%。结论心脑血管、消化道、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意外死亡为影响我县居民健康的主要危害因素,加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制刻不容缓,应积极开展慢性病的监测、防治工作和伤害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2008年福建省医疗机构死因登记报告资料,探索导致福建省居民死亡危险性疾病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2008年全省医疗机构死亡病例通过网络直报并经审核及有根本死因编码的死亡个案资料作相关研究因素分析。结果 2008年全省医疗机构共报告死亡病例31 468例,占全省实际总死亡数的18.39%。其中慢性病死亡所占比例最高22 521例(占71.57%),其次伤害死亡4338例(占13.79%)、感染性疾病与母婴疾病死亡2 074例(占6.59%),2 535例(占8.06%)为死因诊断不明。在慢性病中心脑血管疾病所占比例最高(占45.74%),其次肿瘤(占27.05%)、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占12.08%);肿瘤主要以肝癌(占20.43%)、肺癌(占18.53%)、胃癌(占15.08%)为主;在感染性疾病与母婴疾病中居前3位的分别是肺炎(占54.58%)、围产期疾病(占25.89%)、传染病(占18.18%)。在伤害中交通事故死亡所占比例最高(占41.52%),其次为意外坠落(占19.46%)、自杀(占11.08%)。结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危害居民健康的主要死因,损伤与中毒是危害青少年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昆山市慢性病的流行现状与疾病负担,探讨其防治对策。方法:对昆山市1999年慢性病基线调查资料与生命统计资料进行常规统计分析,对慢性病死亡情况进行PYLL及DALY分析。结果:该市城乡高血压患病分别高达28.93%和22.40%,是首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慢性病死亡构成占全死因的71.79%;1~70岁人群慢性病死亡造成19329个PYLL损失,占全死因PYLL的79.09%;推测慢性病死亡和伤残造成的DALY损失为6.6万个健康生命年。结论:慢性病造成了较为沉重的疾病负担,积极开展社区综合防治是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