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夏丹波 《职业与健康》2008,24(8):774-775
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含义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由单纯的生物学因素为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所替代,由此折射出心理素质在健康方面的重要性,标志着心理健康状况已成为评价身体健康的重要指标。作为童年期的小学生是人生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为了解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有针对性地开展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正>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小学生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焦虑、压力、情绪困扰等成为影响他们正常学习和成长的因素,因此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在此背景下,传播和普及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非常重要。关注学生个性发展1.活动自主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自主活动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了解农村特殊家庭寄宿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适宜干预方法,为改善农村特殊家庭寄宿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创建“亲情驿站”,对宁夏盐池县高沙窝中心小学105名农村特殊家庭寄宿小学生进行社会情感教育活动干预,干预措施包括团体活动和个体心理辅导.团体活动每日1次,共10期,个体心理辅导每人每周1次,每人共40次,每次30 min.并采用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Mental Health Rate Scale for Pupil,MHRSP)评价干预效果.结果 农村特殊家庭寄宿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总均分为(48.00±18.56)分,心理健康水平总分≥65分的学生检出率为19.05%;至少单一维度得分≥10分的学生检出率为100%.各维度检出率由高到低排在前5位的依次为性格缺陷51人(48.57%)、学习障碍46人(43.81%)、情绪障碍27人(25.71%)、社会适应障碍19人(18.10%)、品德缺陷12人(11.43%).干预后农村特殊家庭寄宿小学生,学习障碍、情绪障碍、性格障碍、社会适应障碍、品德缺陷检出率及得分均低于干预前(x2值分别为20.60,6.05,43.58,10.99,12.73,t值分别为4.00,3.31,3.25,3.31,2.54,P值均<0.05).结论 农村特殊家庭寄宿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突出,社会情感教育应成为家长、学校、社会各界及政府关注的焦点.“亲情驿站”活动的社会情感教育可提高农村特殊家庭寄宿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值得进一步推广实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小学生心健康水平及干预实验研究效果,为相关部门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2所小学三~四年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测查,将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学生及其家长分别进行为期1 a的实验干预,干预后进行复测.结果 干预后,除自责倾向外,实验组MHT各项因子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实验组心理问题检出率与对照组比较,除孤独倾向、冲动倾向外,其他因子检出率有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干预措施对预防和控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发展,减轻或改善其心理压力具有显著的作用.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5.
教师压力感受与个性及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了解教师压力感受与其个性、心理健康的相关性,为开展相关的干预性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精神状况自评量表(SCL-90)、艾森克人格成人问卷(EPQ),一般情况调查表,对教师的个性、心理健康状况、自我压力感受情况进行调查。结果中度以上压力感受的教师所占比例超过了被调查教师的50%,具有倾向内向和情绪不稳定个性特征的教师容易感受到压力;自我感受承受压力中度以上水平的教师较轻度以下水平的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低,心理问题检出率高。结论培养健全的个性与进行压力疏导的教育,是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和减少心理疾病产生必不可少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能加强或削弱个体的动机水平[1].目前已有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的高低与学生的学习及身心健康密切相关[2-4].聋哑群体是具有一定特殊性的社会成员,部分学者对其心理健康问题做了相关的调查研究[3-6].而聋中学生是兼有残疾人和中学生双重特征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处在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既面临各种学习问题和成长困惑,又要面临听觉和言语表达障碍带来的人际交往影响.其心理状况是台健康将直接影响他们能否顺利融入社会,独立生存.因而了解这一特殊群体的自我效能感及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可有助于开展聋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从而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个性全面发展和潜能的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7.
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干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小学生心理行为问题进行干预研究。方法:通过对太原市某小学3—5年级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查,发现小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在基线测查的基础上,根据研究目的将小学生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经统计学检验两组被试的均衡性较好。对干预组小学生进行了一学期的干预实验,干预后进行了复测。结果:干预组学生心理健康问卷各项得分较干预前均有所提高,在对学校和老师的感受方面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8.
高中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燕 《中国健康教育》2006,22(5):393-394,399
高中阶段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是青少年思想品质、人生观、自我意识、情绪情感、个性、人格等形成的关键时期。处于这个时期的高中生,其心理的发展具有成熟和幼稚、独立和依赖、自觉和盲动等诸多矛盾并存的特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和行为问题。近几年来,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对高中生心理问题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大量调查研究证实:高中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在10%~30%之间[1],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1高中生常见心理问题1·1自我认知不正确自我认知是指正确客观的认识和评价自我,是自我意识的主要内容。心…  相似文献   

9.
中学阶段是个体心理高速发展的时期,容易产生抑郁等不良情绪,同时中学时期也是自我同一性建立的关键期.抑郁的产生会影响到青少年正常的生活,甚至对正在形成中的自我同一性有阻碍作用;反之,自我同一性建立迟缓也会促发抑郁情绪的产生.本文意在探寻中学生抑郁与自我同一性的现状及其之间的关系,以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干预起到积极作用[1].  相似文献   

10.
家庭社会因素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家庭社会因素的关系。为制定干预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对城乡1248名小学生进行测定,并对家庭社会因素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城乡小数点学生心理偏离正常水平的分别为13.97%和17.97%,以性格缺陷、行为障碍和学习障碍为多,母亲孕期健康、营养和分娩情况,父母化素质和教养方式等家庭社会因素对小学生心理影响较大,结论 城乡小学生存在一定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社会因素有关,应针对性地进行干预,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健康素养是公民健康的最经济有效的策略,提高公民的健康素养水平对于改善整个社会的健康状况具有重要意义。小学生时期是人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形成健康素养的关键阶段。该文对小学生健康素养的国内外研究进展的进行了介绍,提出要加强小学生健康素养在理论、评估工具、监测和干预效果方面的研究工作,为我国学者开展该人群健康素养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小学生家庭环境、个性与社交焦虑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小学生家庭环境、个性及社交焦虑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意义,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儿童版、儿童社交焦虑量表和节选的家庭环境量表对257名小学生及其家长进行测查。结果小学生的某些个性因子与常模差异有显著性。在不同类型的家庭环境下,小学生个性因子之间差异有显著性;小学生的社交焦虑与其个性密切相关,而个性发展受家庭环境的影响。结论小学生家庭环境、个性及社交焦虑存在相关关系,小学教育应加强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健全的人格,同时家长也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军事飞行员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广大心理学者的高度重视,日趋成为国际军事心理学研究热点.为此,分别从军事飞行员心理健康现况、影响因素、干预效果3个方面概述了我军军事飞行员心理健康的研究情况.指出特殊作业环境、军事应激、生活事件、个性、应对方式等因素均对飞行员心理健康有影响,而心理健康教育、团体心理辅导和心理训练等心理干预方式对提高飞行员心理健康水平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小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情况,为有效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31.10%的调查对象自我意识水平在正常范围,49.70%自我意识水平过高,19.20%自我意识水平过低。自我意识量表总分均值和全国常模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农村调查样本的客观支持及社会支持总分显著低于城市;在小学生社会支持系统中,父母影响占31.62%,老师影响占15.31%,家人影响合计占54.26%。结论小学生自我评价过高即自负,这种心理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应予重视;小学生社会支持系统中,父母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其与人格特征的关系,为开展心理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儿童十四种人格问卷和一般情况调查表对济南市长清区544名农村小学生进行调查. [结果]济南市长清区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偏离总检出率为13.6%,以学习障碍(17.5%)和行为障碍(15.6%)偏离检出率为高.在品德缺陷、不良习惯方面甲校得分明显高于乙校(P<0.05).在学习障碍、品德缺陷、不良习惯方面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P<0.05).除品德缺陷外其他因子六年级的得分均为最低(P<0.05).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人格特征中有9个因子得分与心理健康部分因子得分呈负相关(r=-0.012~-0.267,P<0.05);3个因子得分与心理健康部分因子得分呈正相关(r=0.101~0.192,P<0.05).[结论]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差,且与人格特征部分因子呈显著相关.建议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乐群性和稳定性水平,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儿童时期是影响人一生健康水平的“特定时期”.儿童通过运动所获得的“运动敏感”,不但有助于体力活动能力的发展和培养,有助于大脑神经系统发育及智力开发,而且有助于这种身心发展的领先优势保持终身[1].注意力是构成儿童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注意力在儿童的认知和学习中有重要意义,注意力水平的提升可明显提高儿童的学习成绩[2-3].本研究拟以不同体育锻炼方式对不同年龄段小学生进行干预,以发现体育锻炼方式对儿童注意力稳定性的影响,探索在儿童早期进行合理、科学的体力活动能力的诱导锻炼,以发掘儿童个体潜能,促进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7.
魏强 《中国学校卫生》2018,39(2):281-284
了解不同体育锻炼模式对弱体质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自我效能感的干预效果,为提高在校弱体质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在郑州大学随机抽取120名弱体质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运动处方锻炼组、契约锻炼组和对照组,对运动处方锻炼组和契约锻炼组进行12周的体育锻炼干预,并于干预前后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elf-reporting Inventory,SCL-90)和自我效能感量表调查.结果 干预前3组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效能感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后运动处方锻炼组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偏执和总均分方面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677,2.539,3.076,3.142,2.133,2.735,P值均<0.05);契约锻炼组大学生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精神病症和总均分方面得分亦均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2.830,2.945,2.987,3.731,2.109,2.111,4.560,P值均<0.05).契约锻炼组干预后自我效能感量表总均分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76,P<0.01).结论 中等强度的运动处方锻炼和契约锻炼均能提高弱体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提高自我效能感方面契约锻炼模式优于运动处方锻炼模式.  相似文献   

18.
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中纳入心理健康教育,是注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提高大学生对自我的正确认识能力来保障其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和更好地发展自我。本文通过分析目前大学生主要心理健康问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现状,逐步阐述纳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分析其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和两者的关系,介绍其主要内容。总之,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中纳入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增加大学生对其职业生涯的正确认知、提升其在职业中的自我意识、体现其在职业中的自我个性,这些对于大学生合理构建自我职业生涯规划,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就业意识等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自我和谐、心理健康与自杀意念关系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了解大学生自杀意念特点,探讨大学生自我和谐、心理健康与自杀意念的关系,为自杀预防与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运用自我和谐量表(SCCS)、症状自评量表(SCL-90)调查6所高校768名在校学生自我和谐、心理健康及自杀意念情况.结果 13.2%的大学生有自杀意念,男生自杀意念为14.0%,高于女生的12.6%;理科学生为16.2%,高于文科学生的1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自杀意念组大学生自我和谐及心理健康水平(100.11±9.26),(211.30±52.40)低于无自杀意念组大学生(90.34±12.14),(143.28±34.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躯体化、抑郁、自我与经验不和谐、自我灵活性、强迫症状和恐怖因子对自杀意念有明显预测作用.结论 通过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自我和谐可以降低大学生自杀意念.  相似文献   

20.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得到关注。正确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使他们能够认识自我、完善自我,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促进心理素质的提高和个性和谐发展,是关系到我国教育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也是心理卫生工作的重要内容。本研究试图通过在校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