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北京市海淀区医务人员吸烟行为与控烟能力干预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王彦 《现代预防医学》2008,35(7):1298-1301
[目的]评价医务人员吸烟行为与控烟能力干预效果,探讨提高医务人员控烟能力,降低其吸烟率的工作模武.[方法]用系统抽样方法选取项目组和对照组各3家医院的医务人员进行现场问卷调查.[结果]干预后干预组医务人员控烟知识、态度、行为均比对照组的有提高,尤其是控烟知识.干预组自身前后比较,干预后医务人员知晓戒烟方法的比例增加28,6%(x2=80.635, P=0.000),认为医院是无烟场所的比例增加5.6%(x2=4.976, P=0.026),能提醒患者戒烟的比例提高4.1%(x2=3.962, P=0.047),能制定戒烟计划的比例增加7.8%(x2=5.554, P=0.018).吸烟行为干预效果不明显.[结论]培训是提高医务人员控烟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比较深圳市创建学校无烟环境活动前后中学生吸烟认知、态度、行为水平变化情况,评估创建活动效果,为学校控烟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随机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深圳市3个区5所中学为干预组开展创建学校无烟环境活动干预,随机选取5所中学为对照组不开展干预活动,对两组学校创建活动前后初一到高二年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问卷调查,评估学生吸烟知识知晓、态度、行为水平.结果 干预组人群的知识知晓率由干预前的78.60%提高到干预后的85.21%(x2=44.89,P<0.01),态度正确率由干预前的73.86%提高到干预后的77.07% (x2=4.72,P=0.03);而行为形成率在干预前后分别为90.57%,91.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56,P=0.21).对照组的知识知晓率、态度正确率、行为形成率干预前分别为76.50%,72.68%,83.82%,干预后分别为77.77%,73.48%,84.4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无烟学校创建活动能提高学校健康教育的效果,使中学生的烟草认知情况产生明显的改善,但对吸烟行为无明显影响.建议在全社会范围推广全面无烟政策.  相似文献   

3.
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生控烟相关态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未来的公共卫生工作者控烟态度的了解,以期为进一步深入地进行公共卫生学生健康促进的干预提供科学依据,为我国未来的公共卫生控烟事业奠定良好的基础.方法 对两所医科大学2004级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进行调查,对控烟措施及吸烟行为的态度、个人参与控烟活动的意向及吸烟的动因,以及个人主动与被动吸烟行为进行调查.结果 公共卫生学生的控烟责任感不强;公共卫生学生的控烟活动积极性不高;公共卫生学生对社交引起的吸烟是宽容的;男、女生吸烟行为是有差异的.结论 应丰富公共卫生学生的健康促进理论和人文理论,增强其责任感和使命感,并建立正确的对待烟文化的态度,以期改变公共卫生学生的控烟态度.  相似文献   

4.
评价在南京市43所中小学教职工中开展控烟工作的效果,为中小学校有效开展校园控烟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南京市中小学校的教职工进行基线调查后实行无烟学校创建和倡导教职工支持无烟政策等一系列控烟干预措施.1 a后采用与基线调查同样的问卷进行调查,比较干预前后调查对象的吸烟率、控烟知识掌握和吸烟相关信念持有情况.结果 教职工干预前吸烟率为14.1%,干预后为13.6%,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61,P>0.05).教职工重度吸烟者的比例干预前、后分别为6.3%和2.5%,干预后明显低于干预前(x2 =5.634,P<0.05).干预后教职工(46.1%)在学校吸过烟的比例远低于干预前(58.7%),干预后教职工(82.9%)不会在室内工作场所或公共场所吸烟者比例高于干预前(69.6%)(x2值分别为10.905,16.517,P值均<0.05).控烟知识掌握和吸烟相关信念持有情况,干预后的知晓或持有率高于干预前;教职工在学校参加过控烟政策培训的参与率干预后(66.9%)高于干预前(48.8%)(x2=167.778,P<0.01).结论 控烟干预工作可以提高教职工知识知晓率,吸烟态度以及吸烟场所也有所改变,但对吸烟率的影响效果不明显.需加大对具体控烟措施的执行和监督力度,以达到控烟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陈繁  曹铭英  高晓凤 《实用预防医学》2014,21(10):1275-1278
目的了解医学生控烟课程干预效果。方法在2013年3-6月在某医学院校对115名医学生实施控烟课程。在控烟课程实施前后,采用由中国控烟中心统一制作的问卷对医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在描述性研究的基础上,采用χ2检验和秩和检验探讨控烟课程实施前后医学生在控烟态度及相关认知等方面的变化。结果控烟课程实施后,所调查学生的吸烟率由干预前的11.3%降为7.0%(P0.05);而且控烟态度更加明确(P0.05),尤其是在不可出售卷烟给青少年、应在舞厅酒吧游戏厅禁烟以及健康工作者应该成为病人或大众不吸烟的楷模三方面的态度很明确;在控烟课程实施后,不吸烟者对于将来自已肯定不会吸烟的态度更明确(P0.05),有超过90%的人认为控烟课程对今后的帮助有用,并且,有20%的人表示就目前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帮助吸烟者戒烟。结论控烟课程提升了医学生的控烟态度及相关认知,能够帮助减少未来的吸烟者,可更广泛实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医学生吸烟现状,进一步探讨控烟课程对医学生控烟信念、控烟态度的影响,为预防和矫正医学生的吸烟行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以学院为单位进行分层,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整群抽样,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干预组,干预组采取开设控烟课程的干预措施,比较2组学生控烟态度、控烟信念等指标的差异。结果医学生吸烟率为7.93%;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控烟课程(X2)、控烟信念(X6)和年级(X7)是控烟态度的主要影响因素(Y=0.913+0.464X2+0.120X6+0.111X7,P〈0.001);采取控烟课程的干预措施后,干预组控烟信念得分(10.53±2.10)比对照组(9.67±3.15)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26,P〈0.001),但干预组与对照组的控烟态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44,P=0.399)。结论系统的控烟课程,营造良好的控烟氛围,不仅有利于改善医学生的控烟态度,而且有利于医学生坚定不吸烟的信念,最终养成不吸烟或戒烟的行为。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医学生将来从事医疗工作中参与控烟的意向及影响因素,为在医学生中开展控烟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6年3—4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重庆市某医学院校的临床专业、公共卫生、麻醉医学和影像医学4个专业共2 599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78.3%医学生表示在今后医疗工作中愿意主动询问患者或社区服务对象的吸烟情况。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未来是否主动询问医疗服务对象吸烟行为与学生专业、控烟知识、态度、对控烟环境的感知及参与控烟实践情况等22个因素有关(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临床专业(OR=1.086)、认为二手烟(被动吸烟)有害(OR=1.550)、愿意参与学校组织的控烟活动(OR=1.124)、经常关注新闻媒体控烟信息(OR=1.203)、曾劝过他人戒烟(OR=1.683)及在公共场所会主动劝阻他人吸烟的学生,更倾向于在未来工作中主动询问服务对象吸烟情况(OR=1.122,P0.05)。结论对二手烟危害性的认识、参与控烟社会实践活动的意愿及程度、对媒体控烟宣传的关注度是医学生未来从事医疗活动主动帮助服务对象戒烟的影响因素。应加强学生烟草危害性教育,积极开展控烟实践活动,并加大社会控烟宣传,形成良好的社会控烟环境。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合川区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控烟知信行改变效果,通过糸列干预措施,达到公共场所、工作场所禁烟。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了解合川区机关亊业单位职工控烟知识、态度、行为改变情况。结果调查的30个单位,1 569人有效问卷,控烟干预前后吸烟率分别33.46%、20.65%,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29,P0.01),干预后吸烟下降率为38.29%。其中男性干预前后吸烟率分别为48.41%和30.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21,P0.01)控烟干预后吸烟下降率为36.92%;女性干预前后吸咽率分别为4.50%和1.50%,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5,P0.01),控烟干预后吸烟下降率为66.67%。吸烟者有戒烟计划的占现在吸烟人数的63.58%,无计划戒烟者占36.42%。吸烟干预后认知态度下降率为78.27%,吸烟与疾病相关知晓者分别占:中风51.24%、心脏病发作55.26%、肺部疾病86.81%;干预后控烟知晓《烟草控制框架公约》情况占96.75%。控烟规定执行效果满意者占82.79%。结论公共场所,工作场所禁烟是减少二手烟危害的有效途径。制度的制定与执行是控烟的关键,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党政机关亊业单位工作人员率先垂范是控烟的根本举措。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南京医科大学本科生吸烟状况以及控烟态度对吸烟意向的影响,为校园控烟工作提出建议.方法 利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南京医科大学2005~2007级医学、公共卫生专业的学生共计414人,采用自填式结构问卷调查,对数据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医学生吸烟率为2.90%,约1/3目前不暖烟的学生选择将来肯定或可能会吸烟.吸烟意向受多种态度因素影响,其中主要态度因素为对控烟而进行的香烟涨价举措的态度、家中有人吸烟是否会劝阻的态度、宿舍吸烟采取做法的态度、对控烟活动兴趣的态度.结论 吸烟意向持肯定会或可能会的比例较高,该组人群应作为校园控烟干预的重点人群.对吸烟意向有影响的态度因素众多,应抓住主要影响因素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控烟干预活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常州市青少年吸烟状况、对烟草的认知情况及影响吸烟行为的因素,为制定控烟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使用“江苏省青少年与烟草调查问卷”,对常州市小学、中学、中专学生共1 050名进行调查.结果 常州市青少年尝试吸烟率为14.48%,男生为22.94%,女生为8.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39,P<0.05);现在吸烟率为3.05%,其中男生为5.12%,女生为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43,P<0.05).半数以上学生对烟草与健康相关知识和态度较好.大部分学生认同被动吸烟有害健康,但是对被动吸烟损害与主动吸烟损害的认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7.10,P<0.05).学生周围与烟草有关的信息不同,其尝试吸烟率也不同.结论 常州市青少年尝试吸烟年龄较小,中等职业学校是控制吸烟行为的重点.应针对不同年龄青少年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教师和家长也应从自身做起,给学生、孩子做好榜样.  相似文献   

11.
上海市青少年控烟态度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上海市青少年控烟态度状况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上海市19个区县抽取辖区内初中、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各1所,每所学校随机抽取164名学生进行控烟态度问卷调查,共调查9347人。结果收回有效问卷9239份,有效率为98.8%。学生吸烟率为19.5%,现在吸烟率为2.5%,尝试吸烟率为17.0%。学生普遍不支持“年轻女性吸烟”(88.2%)和“父母可以吸烟”(80.6%);对”教育学生停止吸烟是教师的责任”(83.0%)和“教师做不吸烟的榜样”(82.5%)普遍认同;支持“在香烟盒上印警语”(80.4%)、“公共场所禁烟”(81.0%)和“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烟草制品”(84.0%)的比例较高。职校学生控烟正确态度持有率低于初中和高中学生,女生正确态度持有率高于男生;吸烟学生正确态度持有率明显低于尝试吸烟和不吸烟的学生。结论上海市青少年对于吸烟行为的态度仍存在不少误区,应开展有针对性的、多元化的健康教育工作,健康教育的重点人群是男生、职校学生和吸烟学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无烟机构创建方法,评价创建无烟机构后控烟效果. [方法]按照国家2008年3月印发的《无烟医疗卫生机构标准(试行)》在本单位开展无烟机构创建活动,创建前后分别随机抽取100人左右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对烟草危害认知情况,干预后总知晓率89.4%显著高于干预前的61.0%(X2=137.481,P=0.000).对吸烟与疾病的关系认知情况,干预后总知晓率84.7%,显著高于干预前69.6%(X2=47.542,P==0.000).对被动吸烟与疾病关系知晓情况,干预后总知晓率为86.1%显著高于干预前的73.0%(X2=33.725,P=0.000).创建前、后吸烟率分别为16.5%和1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863,P=0.353).干预前后没有被动吸烟的人数分别占53.5%和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931,P=0.001).[结论]石家庄市疾病中心创建无烟机构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公共场所从业人员控烟有关的知识态度,为开展公共场所有效控烟工作提供信息.方法 2009年10月,方便抽取北京市通州区洗浴、歌厅、网吧、餐饮4类公共场所共45家,随机无记名对507名从业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70%以上的公共场所从业人员知道吸烟或被动吸烟会引起肺癌和气管炎,但对吸烟或被动吸烟会引发心脑血管等疾...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护理专业学生劝阻吸烟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开展控烟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于2014年11-12月对重庆市主城2所公立医学高等学校5210名在校护理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护理专业学生劝阻亲友吸烟率为45.5%,在有明显戒烟标志的公共场所见到陌生人吸烟,有34.0%会上前劝阻。在公共场所劝阻陌生人吸烟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级、本人及父母吸烟情况,控烟相关知识、态度,对社会控烟环境的感知及参与控烟实践等14个因素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控烟知识得分高、反对二手烟(被动吸烟)、赞成主动提供戒烟服务、愿意参加控烟活动、关注媒体控烟信息、与他人交流过烟草的危害、有效劝阻他人吸烟的护理学生更倾向于在公共场所劝阻吸烟(均P<0.05)。结论 护理专业学生在公共场所劝阻吸烟受多种因素影响,应加强学生控烟教育,积极开展多种控烟实践活动,提高学生控烟技能,并加大社会控烟宣传,形成良好的社会控烟环境。  相似文献   

15.
兵团石河子教师吸烟现况及知识态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兵团石河子教师吸烟现况,掌握其控烟知识、态度,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取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抽取3所学校教师349名,采用面对面问卷调查。结果教师吸烟率13.48%,男性(34.85%)高于女性(0.46%);25岁以下年龄组吸烟率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P〈0.01);成功戒烟者20.34%;有吸烟行为者人均每天吸烟11.8支;控烟教学活动小学及中学显著好于大学(P〈0.01);上班吸烟场所以办公室最多;对吸烟与被动吸烟危害常见知识知晓率差别不大;对在家庭、医院及学校禁烟的态度支持率小学及中学显著高于大学。结论对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要加大控烟健康教育力度,制定严格的校园禁烟制度,提高教师控烟责任感,杜绝烟草对学生的危害。  相似文献   

16.
四城市初中生吸烟与不健康行为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北京、杭州、武汉和乌鲁木齐四城市初中生的吸烟情况,并分析其吸烟行为与多种危害健康的行为和心理问题的关系。方法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健康教育所提供四城市所有中学资料,由美国CDC用特殊的抽样软件从中抽取100所学校,采用WHO的全球学校学生健康调查问卷对9015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参加调查的初中生尝试吸烟率为29.4%,过去30d中6.6%的学生使用过烟草。27.0%的吸烟学生在9岁及以前开始吸第1支烟,31.8%的学生从学校教育中学到过拒烟技巧。吸烟组的饮酒、使用毒品、伤害、旷课行为和心理问题发生率均显著高于不吸烟组。结论初中生的尝试吸烟率和吸烟率有上升趋势。吸烟行为的发生与多种不健康行为和心理问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宁波市大学生吸烟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开展学校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分层整群抽宁波市6所高校699名学生,通过专题访谈和问卷调查方法了解其吸烟现状、烟草危害知识、对烟草及吸烟行为的态度和控烟的看法;定性分析访谈资料、描述性分析问卷资料。结果学生掌握烟草危害知识情况不容乐观;吸烟者与非吸烟者对烟草危害认知及吸烟行为的态度不同;与2005年监测相比,女生尝试吸烟率降低了44%,男女生近期吸烟率无变化,男生尝试吸烟率和经常吸烟率均呈上升趋势。结论学生对烟草危害存在认知误区,大学生中烟草流行仍很严重。学校健康教育工作要推陈出新,政府要加大控烟力度,多管齐下,方能显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大学生人群烟草暴露情况、对学校等公共场所控烟认知及需求,为高校控烟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及整群抽样方法,对保定市4所高校2 73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在2 602名被调查大学生中,现在吸烟率是12.0%,2 267名非吸烟者的被动吸烟率为24.6%,大学生被动吸烟主要发生在网吧(70.6%),宿舍(57.5%),家中(49.9%)等场所;吸烟组和非吸烟组学生针对不同类型公共场所控烟的认识不同;73.5%的调查对象希望了解与吸烟相关的知识;83.0%认为有必要在大学生中开展拒绝吸烟或戒烟的技能指导。结论应大力开展针对大学生的烟草相关知识健康教育活动,提升其自我保健意识、能力和控烟态度,并且加强高校校园及其他公共场所的控烟工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餐饮工作人员劝阻吸烟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为改善控烟效果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对重庆市主城区了解所在餐饮场所控烟情况的650名工作人员进行问卷调查,通过χ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其劝阻吸烟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 449人(74.6%)有劝阻吸烟意愿。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认为劝烟有效(OR否 = 3.965,95%CI:1.665~9.441)、知道条例中劝烟相关规定(OR否 = 2.140,95%CI:1.233~3.716)、期望的工作场所是禁烟场所(OR非禁烟场所 = 5.833,95%CI:3.114~10.926)、认为公共场所吸烟有害他人健康(OR否 = 12.328,95%CI:5.916~25.689)和影响顾客就餐体验(OR否 = 4.090,95%CI:2.097~7.977)、认为吸烟区设置促进其劝烟意愿(OR否 = 2.885,95%CI:1.667~4.994)的人群更愿意劝烟(P<0.05);吸烟(OR不吸烟 = 0.425,95%CI:0.258~0.700)、本单位工作5年以上(OR五年及以内 = 0.320,95%CI:0.193~0.530)和过去有过劝烟行为(OR否 = 0.303,95%CI:0.128~0.713)的人群更不愿意劝烟(P<0.05)。结论 有劝烟意愿者较多,劝烟意愿受人口学特征、主观认知、劝烟行为和客观保障多种因素影响。建议相关部门深入开展公共场所控烟和劝烟认知教育、充分发挥优势人群带动作用、规范设置规范吸烟区和禁烟标识、加大控烟执法和处罚力度、建立严密的社会监督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