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食管结核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减少误诊发生.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结果 术前诊断为食管结核2例;误诊9例,分别诊断为食管癌7例、食管平滑肌瘤2例.药物治疗2例,手术治疗9例,手术方式包括病灶段食管切除+胃食管吻合术5例、淋巴结切除术2例、胃造瘘术1例,1例术中冰冻切片检查证实结核而未切除食管,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11例患者均经病理证实为食管结核,全部治愈,随访1~27年,症状均消失,结核无复发.结论 食管结核属罕见良性疾病,临床无特异征象,与食管癌和食管良性肿瘤鉴别困难.术前明确诊断后采用药物保守治疗有效,如出现并发症则需外科干预,术后需抗结核治疗12~18个月,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2.
1临床资料 1.1 病例资料 本组6例,男1例,女5例,年龄47 ~ 65岁,平均55岁.胸椎4例,男1例;腰椎滑脱患者2例均为女性.减压内固定术前胸椎患者主要症状均表现为胸部束带感和双下肢麻木无力进行性加重.2例胸椎诊断为胸椎管狭窄症;2例术前诊断为胸椎肿瘤,均为硬膜下髓外肿瘤,病理报告:1例为脊膜瘤,1例为神经鞘瘤,2例胸椎管肿瘤患者未行内固定.腰椎患者有双下肢无力症状,诊断为腰椎滑脱、椎管狭窄. 术前神经损伤程度按Frankel分类C级4例,D级2例.术前肝肾功能、凝血功能、血小板计数均正常.  相似文献   

3.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31岁。2006年3月7日以“胸椎包虫病术后复发并瘫痪”收住院治疗。患者1998年曾因“胸椎包虫病”在我院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检验结果明确诊断为“包虫病”。术后1个月,患者双下肢感觉运动功能完全恢复,3个月后开始行走,并能完成一般家务及轻体力工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加深对多房囊性肾细胞癌(MCRCC)的认识,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间14例囊性肾占位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病理学及手术方式等临床资料进行研究与分析。结果:本研究共14例,男12例,女2例,年龄31~75岁。7例术前术后均诊断囊性肾癌,5例行肾部分切除术,2例行根治性肾切除。2例术前诊断为复杂性肾囊肿,行去顶减压术后病理结果为肾囊性透明细胞癌,1例术前诊断为双肾下极肾癌,术后病理结果为左肾透明细胞癌伴局部囊性透明细胞癌,右肾透明细胞癌;1例术前诊断为左肾多发囊肿,术后病理证实为囊性腺瘤,1例术前诊断囊性肾癌,术后病理结果为肾囊肿;1例术前诊断为双侧多囊肾伴部分囊壁钙化,术后病理为双侧多囊肾伴左肾乳头状肾细胞癌;1例术前诊断双侧多囊肾伴右肾下极占位,术后病理结果为右肾下极占位为囊性肾乳头状肾细胞癌伴有囊性肾透明细胞癌;14例患者术后随访3~12个月均未发现肿瘤复发。结论:MCRCC术前影像学容易误诊,最好的选择是保留肾单位手术,以尽量多保留肾功能以改善整体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一期后路减压、病灶清除并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伴有神经损害的胸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病灶单发、位于胸椎且伴有神经损害的脊柱结核患者共22例,行一期后路减压、病灶清除并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前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B级2例,C级6例,D级14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及临床结核治疗情况。结果术后平均随访24.7个月,治愈率95.5%,神经功能改善率81.8%,术后神经功能与术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期后路减压、病灶清除并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对于合并有神经损害的胸椎结核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经胸入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椎结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经胸入路一期病灶清除自体骨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椎结核的疗效。方法:2000年3月至2005年7月共收治胸椎结核患者21例,均伴有胸背疼痛、乏力、低热、盗汗等结核中毒症状,其中11例有后凸畸形,平均Cobb角27°;20例伴神经功能障碍,Frankel分级B级1例,C级9例,D级10例。全部采用经胸入路一期病灶清除自体骨植骨融合前路内固定术治疗,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未发生肺部感染及呼吸衰竭等并发症。平均随访16个月,所有患者内固定位置良好,无松动、断裂等并发症。胸背疼痛及结核中毒症状消失;结核均治愈,无局部结核复发,植骨均获得骨性融合,融合时间平均为4.8个月。术后平均Cobb角15°,平均矫正12°。20例术前有神经功能障碍者术后有17例获得1级以上的恢复。结论:经胸入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椎结核暴露充分,有利于病灶清除、前方脊髓减压、重建脊柱稳定性,骨融合率高。  相似文献   

7.
正肝结核较为少见,因缺乏特异的症状和体征,临床误诊误治率较高。我科近期收治一例以肝脏单发占位为首发表现的肝结核患者,后期合并有胸椎结核。早期有明显的体重下降,无其他部位结核症状,且影像学表现与恶性肿瘤类似,误诊为肝脏恶性肿瘤。由于患者合并有呼吸道症状,予抗炎治疗后,发现肝脏占位病灶缩小并消失,再次误诊为肝脓肿。经后期进一步完善检查,并予抗痨治疗后,病情逐渐好转,诊断为肝结核合并胸椎结核,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未分化多形性肉瘤是一种来源于间叶细胞的高级别肉瘤,好发于中老年人的四肢等部位,无特征性临床表现,临床上易误诊误治。超声、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学检查及术前穿刺病理组织活检在术前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但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仍是诊断未分化多形性肉瘤的“金标准”。其治疗方式以手术治疗为主,术后容易复发,预后较差,需严密随访。本文报告了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1例子宫巨大未分化多形性肉瘤患者的诊疗情况,并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复习,以期加深对该疾病的认识,进而提高诊治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跳跃型脊柱结核的治疗方法 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7年3月收治的资料完整的23例跳跃型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 及结果.患者年龄21~65岁,平均41.5岁.病灶位于颈椎+胸椎3例,胸椎+胸椎3例,胸椎+胸腰段6例,胸椎+腰椎4例,胸腰段+腰椎5例,颈椎+胸椎+胸腰段1例,颈椎+胸腰段+腰椎1例.术前后凸角度-5.0°~65.0°,平均30.6°.各处病灶根据病变特点、部位及椎体破坏程度选择行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经肋横突入路病灶清除术、椎间植骨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术,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后路椎弓根固定术,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单纯病灶清除术或保守治疗.结果术后随访1.5~6.0年,平均3.2年.所有病灶均治愈,未再复发.术后6~12个月,行植骨者病灶X线片均显示植骨融合.术前11例合并截瘫者,7例完全恢复,4例部分恢复.末次随访时后凸角度改善至平均14.2°.术后9例次发生并发症,未造成机体残余损害.结论 跳跃型脊柱结核应根据各处病灶的部位、稳定性、畸形状况及神经损伤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在有效的抗结核治疗和营养支持治疗前提下积极术前准备,对绝大多数跳跃型脊柱结核患者可一期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和分析非典型胸腰椎结核的临床诊断和手术治疗特点,为非典型脊柱结核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骨科2013年12月~2018年12月明确诊断并手术治疗的脊柱结核患者资料,根据影像学特点筛选出非典型胸腰椎结核13例,男8例,女5例,年龄20~71岁(44.2±18.7岁)。2例以腹股沟区包块为首发表现,2例患者以发热和咳嗽首发症状,其余患者均以腰背痛首发症状。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为5~8分(6.2±0.8分)。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C级1例,D级3例,E级9例。术前均行X线片、CT和MRI检查,影像学上未见明显椎间隙狭窄、后凸畸形,CT可见不同程度的椎体骨破坏或囊性变、边缘硬化灶、“磨玻璃”样改变,MRI表现为椎体破坏、炎症水肿和椎旁脓肿改变。4例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r tomography,PET-CT)检查,10例行T细胞酶联免疫斑点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 Spot,ELISPOT)检查均为阳性,4例术前行病灶活检。术前四联抗结核药物治疗至少1~2周,根据病灶位置及椎体破坏情况,7例行后路手术,6例行前后路联合手术。术后继续采用标准疗程抗结核药物治疗。结果:非典型胸腰椎结核患者占同期手术治疗脊柱结核的20.3%(13/64)。胸椎6例,腰椎5例,胸腰椎均累及2例。根据CT及MRI影像学分类,单脊椎型2例,椎间盘型1例,多脊椎连续型10例。手术时间130~260min(177.7±43.0min),出血量400~1000ml(638.5±198.1ml),无术中并发症。手术清除病灶组织均送病理检查,报告为肉芽肿性病变和/或凝固性坏死;结核菌涂片和培养各有1例阳性。术后伤口感染1例,经清创后好转。术后随访12~72个月(45.1±22.2个月),随访期间钛网移位1例,因无明显症状,未翻修,术后32个月随访无继续移位及内固定断裂;其余患者末次随访时均无内固定断裂。植骨在术后3~6时可见融合,随访期间无复发病例。术后疼痛及神经功能均有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VAS评分1~4分(1.8±0.9分),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末次随访均为E级。结论:非典型胸腰椎结核确诊需多种诊断手段相结合,手术结合抗结核药物治疗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原发性肝脏鳞状细胞癌(primary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liver,PSCCL)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并探讨其病因、组织来源、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方法的选择及预后,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合理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诊治的1例PSCCL误诊为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该例患者以右肝占位收入院,术前影像学检查提示为肝内胆管细胞癌影像学特征,遂行右半肝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结果诊断为PSCCL。结论 PSCCL术前诊断极为困难,与原发性肝癌难以鉴别,且容易忽略其他部位的鳞癌发生肝转移而导致肝转移瘤,往往经过术后病理诊断提示且经各项检查排除其他部位的原发灶后才得以明确诊断。PSCCL的治疗方式多种多样,但预后不佳,目前无统一的治疗原则,多以手术为主,术后辅以放化疗。目前,由于PSCCL的病因不明,机制不清,临床医生只能根据患者病情特点实施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胆管结核的临床特点,以提高胆管结核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分析1例胆管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诊断过程并复习文献。结果根据患者病程中有盗汗、胸片中有陈旧性结核、术前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等信息,结合术中快速病理,明确诊断为胆管结核,行胆肠吻合术后,抗结核治疗6个月后患者痊愈。结论胆管结核是一种罕见疾病,对于年轻患者患有占位性病变导致梗阻性黄疸、影像学中肿瘤特征不典型、患者来自结核高发区、有陈旧性结核病史、病程中有低热盗汗等任一症状者,应该注意结核的鉴别诊断,首选T-SPOT.TB检测或内镜引导下穿刺活检,术中冰冻活检是避免胆管结核患者过度医疗的最后一道防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后路椎板减压病灶清除钛网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椎结核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2015年7月采用后路椎板减压病灶清除钛网植骨内固定术治疗的28例胸椎结核患者资料。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术前、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患者胸腰背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胸椎后凸Cobb角、脊柱矢状面偏移(SVA)、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观察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植骨融合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20.3±4.4)个月,手术时间(194.1±27.3)min,术中出血量(921.4±199.3)m L。术后患者胸腰背部疼痛VAS评分、胸椎后凸Cobb角、SVA、PT、SS、ESR、CRP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大部分患者神经功能得到明显改善,植骨融合率达100%,所有患者均无结核复发、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后路椎板减压病灶清除钛网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椎结核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粗套管穿刺活检针在胸腰椎椎体病变穿刺活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04年2月~2009年8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并于术前行病变穿刺活检病理检查的54例胸腰椎椎体病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年龄15~78岁,平均50.6岁;男30例,女24例.均有局部疼痛,12例伴下肢不同程度的放射痛;43例局部压痛,下肢不同程度的感觉异常.术前均行脊柱X线片和CT检查,均为单椎体病变,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椎体骨质破坏,其中胸椎30例(T4 7例,T5 2例,T6 7例,T7 8例,T8 5例,T11 1例),腰椎24例(L1 1例,L28例,L3 4例,L4 5例,L5 6例),均在手术治疗前行CT引导下粗套管穿刺活检针病变穿刺活检.比较穿刺活检病理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的符合情况.结果:无穿刺活检并发症发生.穿刺活检病理诊断恶性肿瘤28例,良性肿瘤1例,可疑恶性肿瘤1例,正常组织1例,炎性病变23例,共52例有明确的病理诊断,穿刺活检病理诊断阳性率为96.3%;穿刺活检病理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一致51例,诊断符合率为98.1%.1例穿刺活检病理诊断为可疑恶性肿瘤,术后病理诊断为腺癌;1例穿刺活检病理诊断为正常组织,术后病理诊断为非特异性炎症;1例穿刺活检病理诊断为化脓性感染,术后病理诊断为结核.结论:粗套管穿刺活检针在胸腰椎椎体病变穿刺活检中能够取得较为充足的标本量,穿刺活检病理诊断阳性率及穿刺活检病理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符合率均较高.  相似文献   

15.
甲状腺结核的诊治--附1例报告并国内8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甲状腺结核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报告1例误诊长达7月的甲状腺结核,回顾分析国内经针刺细胞学或术后病理确诊为甲状腺结核的8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5例行针刺细胞学检查,余均经手术病理确诊.术前大多数误诊为甲状腺癌、甲状腺腺瘤,少数误诊为地方性甲状腺肿、结节性甲状腺肿、甲亢等.结论:甲状腺肿块伴发热及结核史者应考虑甲状腺结核的可能,细针穿刺活检是协助诊断简便有效的方法.病灶清除及抗结核抗药物局部灌洗、正规抗痨治疗预后好.  相似文献   

16.
上胸椎角状后凸畸形的诊治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Li W  Chen Z  Dang G  Guo Z  Liu Z 《中华外科杂志》2002,40(1):52-54
目的 总结上胸椎 (T1 T4)角状后凸畸形的病程特点及治疗经验 ,为临床制定正确的治疗对策提供参考。方法 对上胸椎角状后凸畸形 15例进行回顾分析。病例均有完整病历 ,以及上胸椎正侧位X线 (平片、断层 )、MRI检查。根据病史与影像学分析后凸原因 ,根据侧位X线片Cobb法测后凸角度。 4例采用侧后方入路脊髓前方减压 ,11例采用后路脊髓环行减压。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  15例中陈旧性胸椎结核 8例 ,先天性胸椎畸形 7例 ,均伴脊髓压迫症状。Cobb角平均 86 5°。发现后凸畸形的平均年龄 :先天性上胸椎畸形为 3 6岁 ,脊柱结核为 9 0岁。发现后凸畸形至产生脊髓压迫症状的时间间隔 :先天性畸形平均为 16 5年 ,结核性平均为 18 1年。 14例手术顺利完成 ,1例失败。 13例得到随访 ,随访时间平均 4 2个月 ,7例症状有改善 ,2例同术前 ,4例加重。结论 结核及先天畸形所致的上胸椎角状后凸畸形从出现畸形至发生脊髓损害时间间隔较长 ,而一旦合并脊髓损害 ,症状将呈进行性加重。无论侧后方或后正中入路减压手术风险均较大 ,疗效不满意。因此 ,应于脊髓损害出现之前行融合治疗 ,防止后凸加重及脊髓损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椎结核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6月-2009年11月,行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21例胸椎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6例,女5例;年龄22~73岁,平均42.2岁。病程7~21个月,平均13.2个月。病变部位:T5、6 1例,T6、7 1例,T8、9 4例,T9、10 3例,T10、11 5例,T11、12 6例,T9~11 1例。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B级2例,C级6例,D级10例,E级3例。术前脊柱后凸Cobb角为(26.3±9.2)°。术前红细胞沉降率为(35.9±11.2)mm/1 h。结果所有患者均经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结核病变。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窦道形成。21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年,平均16.2个月。术后7~12个月,平均9个月植骨达骨性融合,未发现假关节形成。无内固定物断裂、松动、脱落等发生,无局部结核病灶复发。术后1周红细胞沉降率下降至(25.1±8.9)mm/1 h,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35,P<0.01);术后3个月基本恢复正常,达(14.1±4.6)mm/1 h。术前有神经功能损伤者,术后1年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Frankel分级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689,P=0.003)。术后1年脊柱后凸Cobb角为(17.1±4.5)°,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76,P<0.01)。结论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椎结核创伤小,能够彻底清除病灶、椎管减压、矫正后凸畸形,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椎间隙感染的诊断与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椎间隙感染的诊断与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5月~2005年7月收治的原发性椎间隙感染19例(其中胸椎4例、腰椎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效果。所有患者均无椎间盘手术病史及脊柱封闭或穿刺史,纳入诊断均靠术中术后病理确诊。全部病例均因非手术治疗无效后行病灶清除、植骨并内固定术。术中病灶清除后局部应用抗生素,术后继续抗感染治疗。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腰背部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明显缓解,体温正常。术前伴有脊髓神经损伤的9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得到不同程度恢复。19例中仅有l例术后脓液细菌培养结果提示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其余均为无菌生长。所有病例术后病理结果均提示有中性粒细胞、浆细胞或巨噬细胞浸润,考虑炎性改变。随访13~42个月,平均25个月,均无复发。影像学检查示椎体序列良好,植骨节段均骨性融合,无内固定器松动、断裂。术前误诊为“脊柱结核”8例。结论MRI有利于原发性椎间隙感染的早期诊断,但确诊需以病理为准;病灶彻底清除、植骨并加强内固定有利于治疗该疾病,但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颈椎附件结核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例诊断为颈椎附件结核患者,评估CT、MRI、病理检查结果及试验性抗结核治疗在诊断颈椎附件结核中的应用价值,分析手术和非手术治疗联合外支具固定制动对颈椎附件结核患者恢复的影响。结果2例均获得随访,1例抗结核治疗联合手术治疗后恢复良好,随访1年后未见复发,另外1例为年轻患者,给予抗结核治疗1年联合颈部外支具制动3个月后患者完全恢复,未见复发迹象。结论CT及MRI是诊断脊柱附件结核最有价值的方法,病理检查及结合试验性抗结核治疗有利于进一步诊断附件结核,药物抗结核治疗是治疗脊柱附件结核的主要方法,手术治疗在病灶清除及重建脊柱稳定性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正骨与关节结核是临床常见的肺外结核,该疾病因细菌学证据较难获得,且易与骨转移性肿瘤混淆,使其诊断困难,导致病死率及致残率均较高。因此,早期诊断及治疗对改善该病预后及减少致残率非常重要。脊柱结核是最常见的骨与关节结核,其次为膝关节、髋关节与肘关节结核,而肩关节结核则较为罕见。我们诊治了1例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肩关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