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研究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残胃黏膜病变的关系.方法 选取胃大部切除术后的残胃患者58例为残胃1组(良性消化性溃疡术后),83例为残胃2组(早期胃癌术后),分别进行胃镜、病理组织学及Hp检测.结果 残胃1组患者胃黏膜炎症(P>0.05)、活动性(P<0.05)和Hp感染发生率(P<0.05)等均高于残胃2组.两组Hp感染者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及活动性等均高于未感染者(P<0.05),而未感染者在残胃2组中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较感染者更多见(P<0.05).残胃2组Hp检出率随着胃黏膜病变程度的加重而出现降低趋势(P>0.05),且癌前病变与Hp感染有相关性(P<0.05).结论 术后残胃黏膜病变与Hp感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残胃粘膜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的检测,探讨残胃病变与Hp的关系.方法将残胃组71例和对照组71例的Hp感染率进行比较,并对不同手术方式、有否胆汁返流及不同手术年限的残胃Hp感染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残胃组与对照组Hp检出率分别25.35%、57.7%(P<0.01).Billroth-Ⅰ式和Billroth-Ⅱ式残胃胆汁返流发生率分别为4.34%,60%(P<0.01)术后4月~5年,6~10年,>10年者Hp检出率分别为29.2%、23.5%、0,前二个年龄段与后者比较差异显著(P<0.01).另有吻合口线结残留5例,胃息肉3例,残胃再生癌3例、后二者的Hp阳性率均为0.结论残胃的Hp感染有其自身的特点,Hp感染是残胃炎发生的重要病因.Billroth-Ⅱ式较Billroth-Ⅰ式的胆汁返流率为高(P<0.01).而伴有胆汁返流者的Hp感染率却较低.另外行胃大部切除术后的年限越长,其Hp的感染率也越低.  相似文献   

3.
残胃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状况及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2年来,我们对42例胃大部切除术后的残胃进行胃镜检查,同时检测残胃内的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pH值及行组织病理检查,对确诊有Hp感染者予以抗Hp治疗并复查。以了解术后胃的Hp感染状况与手术方式、残胃病变的关系及抗Hp治疗对残胃Hp感染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残胃病变和幽门螺杆菌感染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通过对残胃粘膜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的检测,探讨残胃病变与Hp的关系.方法将残胃组71例和对照组71例的Hp感染率进行比较,并对不同手术方式、有否胆汁反流及不同手术年限的残胃Hp感染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残胃组与对照组Hp检出率分别25.35%,57.7%(P<0.01).Billroth-Ⅰ式和Billroth-Ⅱ式残胃胆汁反流发生率分别为4.34%,60%(P<0.01),术后4mo~5a,6a~10a,>10a者Hp检出率分别为29.2%,23.5%,0,前二个年龄段与后者比较差异显著(P<0.01).另有吻合口线结残留5例,胃息肉3例,残胃再生癌3例、后二者的Hp阳性均为0.结论残胃的Hp感染有其自身的特点,Hp感染是残胃炎发生的重要病因.Billroth-Ⅱ式较Billroth-Ⅰ式的胆汁反流率为高(P<0.01).而伴有胆汁反流者的Hp感染率却较低.另外行胃大部切除术后的年限越长,其Hp的感染率也越低.  相似文献   

5.
代远斌  任为  向志  郭红 《中华消化杂志》2001,21(12):757-760
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与慢性胃炎 ,消化性溃疡乃至胃癌密切相关。我们采用快速尿素酶试验、组织染色、血清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 ,联合检测重庆地区 13 6例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中Hp感染 ,并进行流行病学分析 ,以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疾病与Hp感染的相互关系。资料和方法一、临床资料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患者 13 6例 ,男 112例 ,女 2 4例 ,年龄为 2 0~ 78岁 ;毕Ⅰ式残胃 4 1例 ,毕Ⅱ式 95例 ;术后时间为 0 .5~ 3 0年 ;手术原因为溃疡病出血、穿孔或胃癌等。二、试剂快速尿素酶试剂盒和组织银染试…  相似文献   

6.
残胃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国内外对慢性浅表性胃炎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研究较为详细,但对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炎与HP感染的报道较少见。本文通过对56例残胃炎患者HP检出率与对照组的结果分析,旨在探讨残胃炎与HP感染之间的关系。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残胃炎病例来自因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或胃癌而做BillrothⅠ或Ⅱ式手术,而术后未经系统的质子泵抑制剂、铋剂、抗菌素等抗HP治疗,经胃镜及病理诊断为残胃炎的患者,共56例。其中男35例,女21例,年龄最大77岁,最小28岁,平均43岁。对照组分二组:第一组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450例,男230例…  相似文献   

7.
李世殿  范焕英 《山东医药》2005,45(24):44-44
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病变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尚不清楚。1999年1月至2003年12月,我们对129例该类患者进行了胃镜活组织检查及HP检测。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探讨幽门螺杆菌 (Hp)感染与胃癌的关系,对我院 1997~ 1998年期间胃镜检查并经病理证实的 80例胃癌 (胃癌组 ),以及根据性别、年龄、职业配对的 8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 (胃炎组 )、 80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溃疡组 )患者的 Hp感染情况作对照研究,并对不同部位胃癌的 Hp感染情况作一分析。  一、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胃癌组 80例中男 61例,女 19例。年龄 26~ 83岁,平均 60.4岁;农民 65例,其它职业 15例。胃炎组 80例和溃疡组 80例均经胃镜检查及活检病理确定,其性别、年龄、职业等均与胃癌配对,有可比性。  2.活检方法:…  相似文献   

9.
口腔幽门螺杆菌和胃内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幽门螺杆菌(H.pylori)与上胃肠道疾病密切相关,口腔为上消化道入口,有学者提出口腔中亦有H.pylori的生存,并认为口腔H.pylori感染和胃H.pylori感染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口腔H.pylori感染可能是胃内H.pylori根除治疗后复发的一个潜在的再感染源。  相似文献   

10.
残胃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残胃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取快速尿素酶法及改良Giemsa染色法检测残胃活检组织中的幽门螺杆菌。结果 毕Ⅰ式术后残胃患者HP感染率明显高于毕Ⅱ式术后残胃患者 (P <0 .0 5 ) ,因消化性溃疡行手术切除后的残胃患者HP检出率高于因胃癌行胃部分切除者 (P <0 .0 1) ,残胃合并吻合口溃疡或胃癌者比残胃炎患者的HP检出率高(P <0 .0 1,P <0 .0 5 )。结论 不同术式、不同手术原因、不同病理表现的残胃患者HP检出率不同 ,合并HP感染的残胃患者应行HP根除。  相似文献   

11.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不同部位组织学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明确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与胃不同部位粘膜组织学病变的关系。方法 在215例胃镜受检者胃窦、角、体三点取材进行组织学检查,Giemsa染色明确H.pylori感染情况,HE染色计量观察组织学病变情况,分析两者的相关关系。结果 从胃窦到胃角、胃体,炎症程度(单个核细胞浸润)、活动度(中性粒细胞浸润)、糜烂及淋巴滤泡形成均递减,H.pylori阳性者积分高于阴性者。在胃窦和胃角部,H.pylori感染更常引起近腔面上皮分泌下降,而在胃体部无此发现,H.pylori感染在三个部位均可引起腺体萎缩。结论 H.pylori感染是胃多部位组织学病变如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糜烂和淋巴滤泡形成与粘膜萎缩的病因,在胃窦和胃角引起的病变重于胃体。  相似文献   

12.
胃幽门螺杆菌感染流行病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胃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慢性胃炎,并很可能是消化性溃疡的重要病因。该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资料相当缺乏。HP与胃癌的关系亦令人关注。本研究组从1990年起通过资料集成分析(Meta—analysis)证实中国属世界上HP高发地区,HP感染和胃癌死亡率各地区差异很大,是进行流行病学研究的理想基地。我们进而在世界上首次用前瞻随机法对包括儿童在内的大样本胃癌高发和低发区人群分批进行血清学和内镜调查。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 ,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 ( PHG)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重视 ,有关幽门螺杆菌 ( Hp)感染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消化道疾病相关性的研究已见诸多报道 ,而有关 Hp感染与肝硬化胃粘膜病变相关性的研究鲜见报道。为探讨 Hp感染在肝硬化胃粘膜病变中的意义 ,我们对 5 8例肝硬化患者行胃镜检查及 Hp检测 ,并与 2 9例非肝硬化患者进行对照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所选 5 8例均为我院住院患者 ,经临床确诊为肝硬化。其中男 45例 ,女 1 3例 ;年龄 2 8~71岁 ,平均 45 .2岁 ;肝硬化门脉高压组 38例 ,非门脉高…  相似文献   

14.
采用PCR技术对56例胃癌、60例慢性胃炎及12例正常人的胃粘膜组织检测了幽门螺杆菌(HP)。结果胃炎HP检出率93.33%,胃癌41.07%,正常人16.67%。提示胃炎的发生与HP感染明显相关,胃癌发生与HP感染有一定关系。贲门癌HP感染率(9.52%)明显低于胃窦部及小弯区癌(68%,37.5%)。高分化型(腺样型)癌组织中HP感染率(55.88%)较低分化型(弥漫型10%)高。  相似文献   

15.
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慢性胃炎的病因之一,是某些胃病的促发因子[1]。Hp主要定植在胃窦部,随着慢性胃炎的病程进展,Hp也有从胃窦向胃体、胃底移行的趋势。为此我们对1346例Hp阳性的患者进行观察分析,发现Hp在胃内定植部位及其密度与胃部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胃淋巴瘤与幽门螺杆菌感染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近年研究显示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原发性胃淋巴瘤(PGL)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本研究旨在对手术切除的PGL标本进行病理组织学及细菌检测,以观察淋巴瘤在不同病理状态中Hp感染的差异,从而探讨二者之间的相关性。一、材料与方法1.收集我院1981年~1996年间手术切除胃标本经病理证实为PGL者30例为实验观察对象。用与PGL组年龄相匹配同期的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及胃腺癌,采取系统抽样各随机提取100例作对照观察。2.标本均采用10%甲醛液固定,石蜡包埋切片,常规HE染色,光镜观察。PGL的诊断标准从临床可排除淋巴结…  相似文献   

17.
迄今许多研究证实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与慢性胃炎相关.称之为HP相关性胃炎。本文通过1000例胃粘膜活检标本的病理组织学观察.旨在进一步了解HP的致病性与胃粘膜主要病变的关系,从而探讨其发病学.  相似文献   

18.
胃恶性肿瘤与幽门螺杆菌L型感染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8,他引:13  
应用组织切片革兰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和电镜等技术,对136例胃恶性肿瘤进行幽门螺杆菌L型检测。结果,革兰染色幽门螺杆菌L型检出阳性率为77.2%,免疫组化染色L型检出阳性率为71.3%,两者具有一致性(P>0.05)。此外,革兰染色在91例瘤细胞的胞浆内同时查见L型菌,透射电镜在腺癌和淋巴瘤细胞质内也见到L型菌。提示,幽门螺杆菌L型感染与胃恶性肿瘤关系密切,很可能是其致癌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19.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前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幽门螺杆菌(HP)与胃癌前病变的关系,本文回顾性分析了451例因上腹部不适而在本院做胃镜的患者。共检查出HP阳性242例(53.7%),HP感染时肠化生及胃粘膜萎缩的发生率分别为14.9%(36/242)及9.1%(22/242),显著高于无HP感染的肠化生及萎缩发生率8.1%(17/209)及3.3%(7/209)(P<0.05)。HP感染时发生肠化生及萎缩的平均年龄分别为46.6±14.5岁及39.3±13.7岁,显著小于无HP感染时的肠化生及萎缩年龄56.2±9.2岁及58.2±8.7岁(P<0.01)。本文结果提示早年感染HP可使肠化生及萎缩性胃炎发病率升高,故HP感染可能是胃癌的致病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