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无痛性心肌缺血(SMI)在冠心病人群中十分常见。此类患者“心绞痛报警系统缺陷”易被忽视,致使治疗不及时,可发生猝死和心肌梗塞。动态心电图 相似文献
3.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动态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 SMI)因表现隐匿 ,部分病人预后差而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对40例冠心病患者 ,进行 2 4 h动态心电图监测记录 ,以探讨冠心病患者 SMI的特点和发生规律。1 临床资料1 .1 病例选择 从近年来 ,我院采用 2 4 h动态心电图监测的冠心病患者中 ,选择有发作性 ST段缺血压低者 40例。其中男 35例 ,女 5例 ,年龄 43~ 74岁 ,平均 61 .2岁。1 .2 检测方法 采用美国 circadian便携式双通道磁带记录仪 ,进行 2 4 h心电图监测记录。在监测记录时由患者详细记录 1 d内的工作、生活、情绪变化及症状。将 2 4 h心电图… 相似文献
4.
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心肌缺血的关系及其出现的时间往往有规律性。采用24h动态心电图(Holter),对93例临床明确诊断的冠心病患者进行了检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当心肌供血不足,而病人又无症状,称为无痛性无症状心肌缺血(SMI)。近几年,SMI引起临床上的高度重视,采用动态心电图(DCG)是最简便易行、阳性率最高、明确诊治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检测心肌缺血的临床评价。方法:随机选择120例无胸闷胸痛患者行常规心电图(ECG)、运动平板试验、动态心电图(Hoher)检查,采用12导联DMI动态心电分析仪,对每例受试者进行24小时连续心电记录,并通过电子计算机专用程序分析处理..结果:动态心电图提高了心肌缺血的检出率,尤其是提高了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检出率。结论:动态心电图是临床上检测无症状心肌缺血的重要方法之一,对临床评估无症状心肌缺血的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用高频心电图,常规心电图与24小时动态心电图对47例可疑心肌缺血患者与18例健康对照组进行检测。结果病例组HF-ECG和DCG的心肌缺血检出率无明显差异,而与ECG均有显著性差异;对照组3种心电图检出率均无明显差异而与病例组均有显著性差异,HF-ECG检出率为DCG的93.3%,是检测心肌缺血简便而准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9.
10.
目的:对383例冠心病患者进行了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以观察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有关资料,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数据;方法:使用美国DELMAR263型动态心电仪,每位患者均连续监测24小时,记录采取为CM1、CM3、CM5,监测前均作常规心电图对照;结果:383例患者中共检出2536阵次缺血发作,其中69%(1749阵次)为无症状心肌缺血型ST段下降,31%(787阵次)为有症状缺血发作,ST段下降幅度为1.0mm-3.5mm;结论:从防治方面考虑无症状心肌缺血发作应该和有症状心肌缺血发作同样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对无症状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60例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进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测。结果共检出缺血型ST-T改变115例、608阵次。其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476阵次(78.3%),发作时间高峰在6:00~22:00(79.8%)。结论动态心电图是检测无症状心肌缺血的重要方法,对其病情的判断及早期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诊断和常规心电图诊断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差异性。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采用动态心电图诊断无症状心肌缺血并观测临床体征,对照组采用常规心电图诊断和观测。结果观察组43例患者中(90.7%),39例诊出无症状心肌缺血,对照组仅诊出31例(72.1%),观察组诊出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常规心电图相比,动态心电图对无症状的心肌缺血的诊断灵敏性高,更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76例经核素心室造影证实有室壁运动异常的心绞痛患者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58例有缺血型ST段异常(76.3%),22例有三级以上室性早搏发生(28.9%),室壁运动异常区域多者ST段异常发生率、频率、持续时间及偏移程度均较大,室性早搏发生率也明显增高。EF正常组和异常组之间ST段缺血性异常发生率也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EASI导联心电图在诊断心肌缺血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心肌缺血患者200例,均记录其12导联及EASI导联心电图,统计EASI导联组与常规12导联心电图组诊断心律失常效果,及动态心电图检查中的价值与心电图ST-T改变幅度.结果:EASI导联组检出房性早搏、室性早搏、房室传导阻滞及心肌缺血比例高于常规12导联心电图组(P<0.05),EASI导联组发生电极滑脱、基线漂移及肌电干扰比例低于常规12导联心电图组(P<0.05),EASI导联组检出ST-T上抬幅度大于常规12导联心电图组(P<0.05),ST-T下移幅度大于常规12导联心电图组(P<0.05).结论:EA-SI导联诊断心肌缺血所受外界干扰小,尤其适用于长时间检查诊断. 相似文献
15.
于萍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0,21(9):69-71
1986年Murry首次提出心肌缺血预适(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概念,其定义为预先给予数次.短暂心肌缺血.每次随之以再灌注,能提高心肌对其后较长时间心肌缺血的抵抗力减少梗高面积[1]. 相似文献
16.
17.
临床心脏电生理检查,作程序心室刺激虽可诱发出室性心动过速,但不一定能捕捉到自发性室性心动过速,而应用动态心电图在检出室性心动过速有其优势。本文对动态心电图记录到的短程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VT)进行重点分析,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DCG)对监测心肌缺血,特别是老年无症状心肌缺血(SMI)的价值。方法:分析我院28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有症状与无症状心肌缺血组)的DCG和临床资料。结果:静态心电图检出心肌缺血85例(30.5%),DCG检出心肌缺血180例(64.4%);SMI检出率为67.8%,有症状心肌缺血检出率为29.9%;两组患者在心肌缺血发作持续时间及ST段下降幅度方面差异无显著性;心肌缺血的发作及发作时伴发心律失常有明显的时间分布规律,均以6:00~12:00时为多见,以0:00~6:00时最为少见;无症状组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有症状组。结论:DCG对SMI检出率高,有助于对老年冠心病的病情评估和早期防治。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比较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与心律失常监测中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50例,均给予常规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检查,然后对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监测心肌缺血与心律失常的结果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动态心电图监测心肌缺血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常规心电图(P<0.05),阴性率显著低于常规心电图( P<0.05);动态心电图监测期前收缩频发、期前收缩二三联律、成对期前收缩室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室上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的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常规心电图( P<0.05),且动态心电图在监测频发期前收缩室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的阳性率较高。结论: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与心律失常监测中的效果优于常规心电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