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建立操作简便、发病率高、死亡率低的大鼠面瘫模型制作方法.方法 SD大鼠5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分别用蚊式钳闭合三齿夹闭大鼠右侧耳后面神经主干6 min、8 min、10 min、12 min、14 min,记录各组大鼠面神经复合动作电位(CMAP)波幅变化情况,观察大鼠的一般行为学指标.结果 造模6 min、8 min与造模之前比较,面神经CMAP波幅无差异,造模10 min、12 min、14 min与造模之前相比较,大鼠面神经CMAP波幅明显减小并趋于0;行为学评分结果表明,造模6 min、8 min大鼠为不完全面瘫,造模10 min、12 min、14 min大鼠完全面瘫,造模12 min、14 min大鼠与造模10 min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 用蚊式钳闭合三齿夹闭面神经主干10 min,面神经CMAP下降波幅和行为学评分均表明大鼠完全面瘫,故该方法可作为大鼠面瘫模型建立的优选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6-OHDA诱导的大鼠PD模型的品系选择、性别、造模要素、模型评价方法以及在抗PD中药研究中的应用情况,以期为6-OHDA模型在帕金森研究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查阅近20年来中国知网(CNKI)和PubMed中应用6-OHDA建立PD大鼠模型的相关文献,分析6-OHDA诱导的大鼠PD模型的品系选择、性别体重、造模要素、模型评价方法以及在抗PD中药研究中的应用情况。结果 6-OHDA诱导的大鼠PD模型多选用雄性SD或Wistar大鼠,造模时注射部位多为单侧黑质、内侧前脑束或纹状体,多在造模4周后检测阿扑吗啡诱导旋转实验、脑组织形态学、分子生物学、生化指标以判断模型成功率及防治PD药物的有效性。结论 本文通过对6-OHDA诱导的大鼠PD模型的品系选择、性别、体重、造模要素、模型评价方法以及在抗PD中药研究中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为PD模型的造模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针对结直肠癌(CRC)的动物模型受到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实验室小鼠成为肿瘤学研究中最具吸引力的实体之一。目前常规使用的CRC动物模型分为自发性模型、诱发性模型、移植性模型以及转基因模型。CRC原位移植造模相较于异位移植造模有其显著的优势,因此应用日趋普及。新的造模方式不断取代传统的造模方式,在肿瘤成瘤率、小鼠存活率以及肿瘤细胞转移率上都有明显的提高。现对开放手术造模、灌肠造模、经肛门低剂量电凝造模以及内镜微创造模四类方法及其优缺点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4.
右心衰竭(RVF)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临床综合征。RVF动物模型的建立与应用,是研究RVF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学和防治方案的关键环节。近年来,众多学者对RVF模型的建立方法、检测指标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使得造模成功率、模型质量得到很大提高。虽然RVF动物模型较多,但由于造模方法不一,选材及处理条件不同,目前尚无公认的实验模型。本文将对已报道的RVF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造模原理进行归纳整理和比较评价,为今后在RVF研究中的选择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动物模型对深入系统研究盆腔炎性疾病(PID)的发病机制,筛选、开发新药,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对当前PID动物造模方法进行总结,从物理、化学、生物以及中医"病证结合"方面出发,对异物置入法、机械损伤法、苯酚胶浆或盐酸注射法、微生物接种法以及中医证型相关模型制备方法进行总结,阐述各类方法的利与弊,以及造模方法中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对动物模型制备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目的 综述CUMS模型常用的刺激因子、造模时长以及主要的行为学评价方法,为CUMS模型在抑郁症研究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查阅10年来中国知网和PubMed中与CUMS相关的文献,并对其按一定标准筛选后整理归纳CUMS造模动物、刺激因子、造模时长.结果 雄性大鼠的使用频率高;实验宜选择7~9种刺激因子且3~7d内不重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N-甲基-N-亚硝基脲(MNU)诱导SD大鼠下焦湿热证尿血——膀胱癌(BC)模型的造模过程和成模率。方法 通过膀胱灌注MNU的方法在造模前、造模中、造模后共计6个时间点进行分批次样品采集,并对膀胱组织进行HE染色以了解膀胱原位癌的形成及发展过程。结果 实验过程顺利,在操作过程中大鼠未出现明显尿路损伤现象。通过本造模手法模型组大鼠膀胱内有明显的上皮增生、破损及大面积肿瘤形成和尿血现象。结论 MNU可以成功诱导SD大鼠下焦湿热证尿血模型(膀胱癌),且成模明显,死亡率低,实验数据可为膀胱癌模型的建立、改良和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优选PCO大鼠的造模方法。方法分别采用来曲唑、硫酸普拉睾酮钠、硫酸普拉睾酮钠联合HCG诱导PCO大鼠模型。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MMP-9、TIMP-1在大鼠卵巢组织中的表达,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卵巢局部形态。结果 MMP-9在模型组大鼠卵巢组织中的表达增高,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TIMP-1表达在模型组大鼠卵巢组织中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3种造模方法均能诱导PCO动物模型,其中来曲唑造模法最优,符合PCOS动物造模要求。结论采用来曲唑造模法诱导PCO大鼠动物模型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延龙 《黑龙江医学》2009,33(4):282-283
目的比较分析针灸治疗在面瘫不同时期的临床效果。方法在周围性面瘫的早期及恢复期采用针刺面部及全身穴位的方法进行治疗。结果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成功率为80%以上。结论针灸是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一种有效手段,早期及恢复期在取穴及针法上有所区别,早期应用效果优于恢复期,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血虚证动物模型造模方法与评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综述和评析20余年来血虚证动物模型造模方法。期间该模型的研发工作在持续发展,涉及到多手段、多技术。目前研究和发展趋势比较集中的是化学药物造模、γ射线造模,各造模方法比较集中的问题主要是各造模剂量、时间,以及造模后持续时间尚未确定,同时对血虚证模型的认识亦在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11.
面瘫,即面神经麻痹,是神经系统常见疾病,近年来发病率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吾师彭静山教授总结数十年临床经验,对于面瘫的治疗主张临证先别阴阳,再因人施术,不拘常法。10种针灸治疗面瘫的手法,用之临床疗效显著,为针灸治疗面瘫开辟了新的思路与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制作颞骨骨折性面瘫的动物模型,初步探讨大鼠面瘫的自然发展过程,了解不同手术减压时机面瘫的治疗效果及减压后面瘫的恢复变化过程。方法选用Wistar大鼠32只,制作颞骨骨折性面瘫动物模型。将完全面瘫的大鼠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即不减压组,2周减压组,4周减压组,8周减压组。分别于以上不同的时间行面神经减压术,并于不同时间测定面神经刺激阈值,以观察面神经的恢复情况。结果对完全面瘫的大鼠于面瘫后1周行面神经阈值检查,对最大电流刺激(3mA)无反应。4组大鼠面神经刺激阈值的恢复速度相比,2周、4周减压组比不减压组及8周减压组快;2周减压组面神经的恢复速度比4周减压组快。结论通过血管钳钳夹大鼠的面神经骨管,可以造成颞骨骨折性面瘫的大鼠模型。面神经减压术在面神经受损后4周内进行,可缩短其面神经阈值的恢复时间;且减压时间越早,面神经的恢复速度越快。  相似文献   

13.
周围性面瘫,即面神经麻痹,中医学称为"口眼斜",是针灸治疗的有效病种之一。尽管对于针灸治疗的最佳介入时机存在争议,但是多项资料已经表明,针灸在急性期介入能够取得更好的疗效,且急性期的治疗效果如何更直接关系到面瘫的预后。文章从针刺时机、取穴以及治疗方法和刺激量等几个方面对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针灸疗效进行理论探讨,进一步明晰了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最佳治疗方案,为缩短疗程,提高恢复率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4.
不同程度失神经支配的面神经和面肌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重  石阳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1999,28(6):437-438,442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失神经支配的面神经和面肌的病理变化,为判断预后和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制作豚鼠面神经不同损伤程度的面神经麻痹实验模型,应用航向电镜扫描电镜观察面神经和口轮匝肌超微结构变化。结果:压榨面神经5s组只见髓鞘轻度病变,肌纤无异常改变;30s组髓鞘和轴突及肌纤维都呈重度病理改变;15s组神经纤维和肌纤维处于前两组改变的中间状态。结论:面神经失神经支配程度越重,面神经纤维和面肌肌纤维的  相似文献   

15.
李梅生  梁群英 《中原医刊》2006,33(13):25-26
目的探讨中耳乳突手术后迟发性面瘫的原因、预防方法和处理措施。方法分析总结1990~2004年中耳乳突手术后迟发性面瘫病例17例。结果15例为不完全性面瘫,2例为完全性面瘫。1例术后14h出现面瘫,2例术后第2天发病,第3~7天发病者11例,第9、11、13天发病者各1例。均保守治疗,一般在发病后1~2周即开始恢复,4~6周达恢复高峰。完全恢复12例,均在8周内完成,不完全性恢复5例,3~6个月仍有恢复现象。全部病例随访1年,超过6个月未恢复者,未再见有恢复迹象。结论中耳乳突手术后迟发性面瘫多发生于术后第2~13天,一般为部分麻痹,大部分完全恢复。多数难以肯定确切的致瘫原因,有可能与填塞物的压迫和刺激,鼓索神经受过度牵拉、撕裂或刺激,面神经骨管先天性缺损,术中术后各种不良刺激、血管收缩剂的影响、手术操作技术方面等因素有关。预防的方法是避免上述可能的原因。以保守治疗为主。一般预后较好,但也有恢复不全者,临床上还需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6.
腮腺混合瘤个体化手术治疗对面神经功能影响的临床总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造成腮腺混合瘤手术切除后面神经损伤的原因。方法对76例腮腺混合瘤的患者采用个体化的手术方式,观察其对面神经功能的影响。结果76例患者中有26例手术后出现面瘫,占34%。其中腮腺区域性切除者面瘫发生率为22.2%,为暂时性面瘫;行腮腺浅叶和瘤体切除者面瘫的发生率为37.9%,均为暂时性面瘫;全叶切除者发生率为46%,1例为永久性面瘫。结论手术方式、手术范围、面神经的解剖方法是影响面神经功能损伤的主要原因,面瘫的发生率与手术术式、肿瘤与面神经的位置关系、以及面神经的解剖形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面神经术中实时监测在腮腺手术中的作用、监测方法及应用前景.方法 2000至2008年65例腮腺手术(实验组)中应用神经监护仪(NIM-pulse型)行面神经功能监测,面神经顺行解剖法(主干法)18例,逆行解剖法(分支法)35例,顺行逆行结合法12例.全部病例采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记录手术时间和电刺激最小电流阈值.对照组为44例未行面神经监测的腮腺手术病例,全部为逆行解剖法.结果 实验组中4例术后发生轻度暂时性面神经麻痹(6.1%),无永久性面瘫;平均手术时间为1.8 h;平均最小电刺激阈值为0.15 mA,适宜刺激电流范围为0.2-1.0 mA.对照组术后暂时性面神经麻痹9例(20.5%),永久性面瘫2例(4.5%);平均手术时间为3.0 h.结论 腮腺手术中面神经实时监测可以帮助术者迅速定位识别神经并缩短手术时间,为术后面神经功能评估提供客观指标,提高神经保全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生物肌电反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118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为药物加功能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生物肌电反馈治疗。对两组面神经功能分级,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总有效率比较,Ⅱ~Ⅲ级面神经麻痹,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Ⅳ~V级,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愈率比较,Ⅱ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Ⅲ级以上则观察组优于对照组;Ⅱ级面神经麻痹,两组开始恢复时间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观察组完全恢复时间明显缩短(P≤0.05);Ⅲ级以上,观察组开始恢复时间及完全恢复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生物肌电反馈治疗能显著提高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中文数据库,总结2011年至2019年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研究近况。近8年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关注和集中点在于分期治疗,根据本病所属不同分期分别给予急性期、静止期、恢复期相应的不同治疗原则。临床应用较多的治疗手段为电针疗法、温针灸疗法、针灸结合穴位贴敷、中药熏洗、红外光疗、心理干预等。电针治疗本病的最佳介入时机及其不同波形、不同强度、不同频率等细节问题尚处争议中,需后续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加以验证。参考文献32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超声引导下置管持续星状神经节阻滞术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价值。方法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12例在超声显像确认颈6横突后,置管于颈6~7横突之间,行持续星状神经节阻滞15d。结果全组均穿刺置管成功,出现霍纳综合征且未见相关并发症,痊愈9例,好转3例。结论在超声引导下置管持续星状神经节阻滞术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面神经麻痹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