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对《伤寒论》条文中涉及的单纯数脉主病、数脉相兼脉主病和数脉相类脉主病等内容进行整理与分析。《伤寒论》中的数脉所反映出来的病机纷繁复杂,脉义具有多重性。单纯数脉主要反映虚证、提示病情变化;数脉相兼脉主要反映虚证、里实热证、秘结的大便与宿食等有形之邪、正邪斗争的疾病态势、痈疡病等;数脉相类脉主要反映里实热证、虚证、正邪斗争胶着的疾病态势。根据数脉主病可辨明病势是整体向愈还是整体恶化;脉证合参更有利于病机的判别。数脉涉及病机的核心在于“热”与“阳”,可以是阴虚所导致的虚热,或是正虚所导致的阳不秘(阳之失调),或是实邪导致的阳盛。探讨《伤寒论》中的脉法可为现代中医临床应用脉诊进行辨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脉学发微徐刚(北京中医药大学九三级博士生,北京100029)主题词《伤寒论》,脉诊清·徐大椿对仲景的脉学成就作过这样的评价:“其脉法,亦皆《内经》及历代相传之真诀”,可见,《伤寒论》虽然不是一部脉学专著,但其中有关脉学的论述,亦不乏精要之处...  相似文献   

3.
用八纲辨证的方法,探讨《伤寒论》脉法与证之间的关系.《伤寒论》虽然不是脉学专著,但其脉法与《内经》、《难经》一脉相承,与八纲辨证密切结合,朴实简明,使后学者见脉知证,具有临床实用性.学习《伤寒论》脉诊,先要明辨常脉,知常达变.分别阴脉阳脉,以察病之性质,治疗之难易.以脉之寸关尺应人体上中下三焦.以脉之沉浮分病之在内在外,在荣在卫,在气在血.着重论述了邪在六经代表脉象以及寒热,气血,虚实之病的脉象的不同特点.疾病在邪正进退,传经,死生,欲愈,也有其典型的脉象可寻.最后强调了脉症合参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不仅承袭了《内经》正常人脉象浮、沉与四季变化相关的观点,还提出了一些新观点,如生理状态下人体脉位与体格、精神状态有关。作为病脉,浮脉主表证、阳热亢盛证、虚证、痈疡病,提示阳气来复;沉脉主里证、湿邪。浮沉之脉位变化可以反映疾病发展趋势。这些论述对后世浮脉主表证、虚证,沉脉主里证的脉诊理论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论《伤寒论》之“坏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之"坏病",现均理解为"变证",不属六经范畴,可按照《伤寒论》第16条,其原意应指病仍在太阳,并非变证。细考之,"坏病"的原意,是指太阳病经过误治、或病人具有某种特殊体质、病证不按常规演变、因而需要观察证候变化以作相应治疗的一类病证。"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思想,本义并非能够指导各种疾病的辨证论治,因为未经过误治的病证能预测疾病的传变,而坏病不能预测才需要随证治之。以此思想理解《伤寒论》太阳病篇17至30条,可发现原文顺序的有机联系,是坏病证治的具体示范。  相似文献   

6.
根据《伤寒论》丰富的脉学内容,阐述了张仲景平脉定病,以脉示位,从脉求因,籍脉析理,据脉论治以及从脉象判断疾病的传变与预后的设脉特点和脉学思想。  相似文献   

7.
在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中,关于厥证的病因病机阐述得颇为详尽。笔者在学习《伤寒论讲义》(五版教材,以下简称《讲义》)过程中,认为《讲义》对第347条的解释有不妥之处。特阐述个人管见,祈教于同道。  相似文献   

8.
《中医学报》2021,36(11):2289-2292
  相似文献   

9.
10.
《伤寒论》中与口渴有关的条文有45条之多(含口舌干燥的条文),以口渴为主症的条文有33条,如意欲饮水、渴、渴引水浆、饮水、燥渴、欲饮水数升、舌上燥而渴、大渴、大烦渴、消渴等都对口渴的轻重程度和不同性质作了描述。论述条文较多者,一是燥热伤津的白虎加人参汤;二是蓄水津液不布的五菩散;三是水热互结的猪菩汤。这些条文扼要地揭示了《伤寒论》口渴的主要病机,故从方证学角度探讨,实可执简驭繁。1 燥热伤津的口渴 成无己云:“‘渴者,里有热也。”钱磺在《伤寒溯源集》中云:“夫渴与不渴,乃有热无热之分别也。里无热邪…  相似文献   

11.
附子是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因其附生于母根鸟头之上,如子附母,因而得名附子。附子大辛、大热、有毒,善通十二经。《伤寒论》对附子应用极广,配伍精当,功效众多,《伤寒论》运用附子的方剂有20方,涉及条文37条,其中8个方是四逆汤类皆为生用,剩下12方皆为炮制用。本文探讨《伤寒论》中附子的配伍运用。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作为经典的魅力在于:①所述"真理"的永恒。原著文本对中医学理论和临床具有长期深远、普遍确切的指导意义;②思想智慧的传承启迪。《伤寒论》激发、激励、激活了后世医家对原著文本的深入思索、深刻理解和深度阐述,其包含的思辩精神概括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特征和哲学特性。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小便不利的治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仲案《伤寒论》中涉及小便不利的方证约40余个,对后世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仅从治法角度将仲景辨证小便不利归纳为十二法:1.解表温化水饮法2.健脾化气利水法3.化气行水解表法4.育阴清热利水法5.清热利湿退黄法6.温中健脾除湿法7.和解少阳,疏利三焦法8.温阳祛寒利水法9.温经扶阳除湿法10.疏肝解郁,透达郁阳法11.温阳散寒,涩肠固脱法12.禁利小便生津法。  相似文献   

14.
病理迟脉与生理迟脉的脉图和心血管功能状态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无创性心功能检测法和脉图法对生理迟脉和病理迟脉进行了对比研究。病理退脉以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结果表明:①与生理迟脉相比,冠心病退脉之脉图主波幅和降支斜率减小,降中峡位置较高。同时心输出量下降,心指数和心脏功能指数减小,主动脉顺应性下降,总外周阻力升高。提示心血管功能受损是冠心病迟脉脉图改变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也是生理迟脉与冠心病迟脉二者在脉诊上有力和无力差异的原因。②冠心病迟脉兼脉有弦脉、细脉、涩脉等,以兼弦脉居多;但脉图改变和心血管功能受损程度,以兼细脉、兼涩脉者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15.
衣运玲  王玲玲 《医学综述》2009,15(16):2441-2443
通过分析近10年来有关慢传输型便秘发病机制研究的文献,总结研究思路,探讨研究趋势,发现其发病机制研究思路及趋势主要有两个:①从异常形态学上的新发现→调控因素的研究。②从影响胃肠动力激素的发现→形态学改变的研究。认为从不同层面系统总结分析,形成网络认识,不断寻找关键因子,是本病发病机制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迟脉与数脉均为临床常见脉象,其诊法及主病的探讨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脉搏搏动的快慢是迟脉和数脉的主要区别,但不是诊断迟脉和数脉的唯一标准,只有兼顾脉象的辨别才能准确地诊断迟脉和数脉,并把握迟脉和数脉的临床主病。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大学生失眠症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方法:根据文献拟定《失眠症中医证型调查表》,对2013年12月~2015年12月因失眠就诊于浙大校医院的浙江大学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判断中医证型。结果:大学生失眠患者的中医证型由多到少依次是肝郁脾虚、心脾两虚、肝郁化火、阴虚火旺、痰热内扰、其他证型和心胆气虚型,其中以肝郁脾虚、心脾两虚和肝郁化火3个证型最为常见,三者累计70.1%。结论:除了常见的心脾两虚和肝郁化火型,大学生失眠患者也常见肝郁脾虚这个以往关注较少的证型,本研究提出的分型方法对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证侯是中医理论的核心部分,而证侯的病机并不是单因素的,因此中医证侯的病机往往是兼夹的、复杂的。中医巨著《伤寒论》中就有丰富的复杂病机证侯治疗原则的论述,本文从治病求本、药物配伍、加减变化等方面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19.
首先从《甲乙经》序、《汉书·艺文志》著录以及仲景自序、《古本康平伤寒论》等史料推求《伤寒论》渊源;其次旁引敦煌遗书《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文字与方药,证明其与仲景书有亲缘关系,皆源于古《伊尹汤液经》;又通过分析《伤寒》与《内经》的内容,结合伤寒原序,认为“仲景写成《伤寒论》不过数年之功”,没有“成熟的方书”作为参照是不可能的,说明《伤寒》的确源于《汤液经》等古经方,而并非依据《内经》理论自造。  相似文献   

20.
The digital pulse diagnosis system has been developed on the basis of a systematic pulse diagnosis method. This study has applied the diagnosis algorithm to 60 patients at an oriental medicine hospital. The diagnosis algorithm had been developed on the basis of the pulse wave data acquired through the sensor of the system. The test examined the patients’ pulse waves by the two methods of superficially and deeply checking them on the right and left wrists respectively. Since each method checked three parts of each wrist, which are Chon, Kwan, and Chuk, a total of 12 pulse waves were measured per patient. This study presents diagnosis parameters for clinical diagnoses by analyzing structural elements of pulse waveforms. As a result of having comparatively analyzed the result of 720 clinical data diagnosed by the digital pulse diagnosis system, developed by the study and the clinical results of oriental medicine doctors, the identical clinical opinion amounted to as much as 96.25%.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the digital pulse diagnosis system developed by this stud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e sense that it heightened the objectivity and accuracy of the diagnosis. In the future, there should be continued research for establishing the pulse diagnosis database through incessant clinical tes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