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马丙祥教授辨证论治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是儿科常见疾病,多发于4~12岁的儿童,男性多于女性,临床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眨眼、吸鼻、撅嘴、摇头、耸肩、甩手、吸肚子、踢腿、喉中发声、秽语、模仿语言等。患病率为1%~4%,近年有明显增多的趋势。病因尚不清楚,可能 相似文献
2.
3.
4.
5.
6.
陈梁毕业于湖北中医药大学,现任深圳市儿童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儿科研究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营养药膳专家分会理事,深圳市中医药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陈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近30年,临床经验丰富,早年曾师从我国著名的中医临床学家张介安教授,吸取老师数代祖传中医儿科医术精髓,长期潜心研究儿童疑难杂症的治疗方法,并取得了突出成效,现将陈师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马融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医古代文献中无多发性抽动症这一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属肝风、抽搐、瘛疚、筋惕肉胭等范畴。多发性抽动症临床主要表现为经常性不自主的眼、面、颈、肩及上下肢肌肉快速收缩,重复出现,无节律性,入睡后消失,且在抽动时,可出现异常发音,如吭吭、咳声、呻吟声或粗言秽语。中医认为多发性抽动症的病因是多方面的,与先天禀赋不足、产伤、窒息、感受外邪、情志失调等因素有关,多由五志过极,风痰内蕴引发。对于业师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因随之学习时间较短,余尚未能得其精髓,故在此略阐述一二。 相似文献
8.
9.
10.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临床发病率呈日益增多,中医外治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疗效显著,值得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从古到今,中外医家都把体质作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去研究。不同体质的人针刺感觉,效果是不同的,更需要结合体制辨证施针。在《灵枢·行针》中把人分为5种人,对于指导针灸临床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介绍笔者对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denocarcinomas of the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AEG)即近端胃癌的中医病机特点的认识,认为食管胃结合部结构与功能不同于胃体及幽门,食管胃结合部主司贲门的契合开闭与食物的传输,是食物、药物进入胃内的狭窄通道,同时也是预防胃内容物返流进入食道的重要防线。其法天而用阳,主受纳通降,易耗气伤阴,受损胃络,表现为气滞、气逆、气虚等气机失调及由此而来痰、热、瘀、毒积聚,最终导致贲门枢机不利,进食不畅、哽噎、呕吐白色痰涎,甚至不能进食等症状。其病机特点是气机失调、痰毒郁结。治疗的关键是调理气机,驱邪扶正,把握贲门开合和降的生理,当补则补,当降则降。 相似文献
13.
14.
15.
目的:比较三七细粉和超微粉体物理特性及有效成份体外溶出行为的差异,为三七超微粉体的粒径控制与应用提供试验依据。方法:通过测定三七细粉和超微粉体的粒径、吸湿性、粉体的形貌结构、流动性等物理特性和体外溶出行为,研究三七粉体的粒径对其物理特性和体外溶出行为的影响。结果:随三七粉体粒度的减小,其比表面积及孔隙率增加,吸湿性增加,流动性减弱;微粉Ⅰ有效成分的溶出速率和累积溶出量均高于其它粉体。结论:适度的微粉化能促进三七有效成分的充分利用,超微粉碎技术应用于三七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考察丹参酮ⅡA静脉乳剂在小鼠体内的药动学和组织分布特征。方法血浆和组织匀浆液经沉淀蛋白,以乙腈-0.01mol·L-1枸橼酸水溶液(78:22)为流动相,经DiamonsilTM C18(4.6mm×150mm,5μm)分离,检测波长为270nm,吉非罗奇为内标,进行色谱分析。结果小鼠iv丹参酮ⅡA静脉乳剂20mg·kg-1后,药-时曲线符合二室模型,其主要药动学参数为:t1/2β2.48h,Vd16.23L·kg-1,CL 4.54L·h-1·kg-1,AUC0-∞ 4.404mg·h·L-1。组织分布结果表明,在15min时,肺脏浓度最高,其次是脑、心脏、脾脏,肝脏和肾脏最低,随后浓度下降迅速,在1.5~4.0h内长期保持低浓度。结论丹参酮ⅡA静脉乳剂体内分布迅速,组织分布广泛,肺中浓度最高,且能通过血脑屏障,与丹参酮ⅡA磺酸钠在体内的组织分布有差异。 相似文献
17.
文章首先阐述了中医体质辨识的相关概念,并举例说明了体质辨识的依据。然后探讨了中医体质辨识在健康体检中的应用价值,指出中医体质辨识可为受检者制定个性化的养生保健方案提供参考。文章随后从政府支持、改进中医体检服务和培养专业中医医师三个方面提出了中医体质辨识在健康体检中的推广策略。 相似文献
18.
19.
健脾止动汤对多发性抽动症模型鼠纹状体多巴胺通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健脾止动汤对多发性抽动症(TS)模型鼠纹状体多巴胺通路的影响,为健脾止动汤干预小儿TS提供神经生化学依据。方法90只雄性ICR小鼠随机分成6组,即空白组、模型组、泰必利组、健脾止动汤组、六君子汤组、泻青汤组。除空白组外,其余5组小鼠腹腔注射亚氨基二丙腈建立TS小鼠模型。除空白组和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外,其余4组分别灌胃给予相应药物。4周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法测定TS模型鼠脑纹状体单胺类递质的含量。结果TS模型鼠表现出抽动症特征性的运动行为和刻板行为。小鼠脑纹状体单胺类递质含量,模型组较空白组脑多巴胺(DA)、二羟苯乙酸(DOPAC)、高香草酸(HVA)、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B)含量无明显变化(P〉0.05):泻青汤组较模型组DA、DOPAC含量降低(P〈0.05),泻青汤组较泰必利组脑DA、5-羟吲哚乙酸(5-HIAA)、NE含量降低(P〈0.01或P〈0.05),泻青汤组较六君子汤组脑DA、5-HIAA、NE含量降低(P〈0.01或P〈0.05)。结论健脾止动汤的主要作用组分为泻青汤,其抗抽动作用可能与兴奋脑纹状体多巴胺间接通路、降低DA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心律失常的发病特点与中医证候分型的关系。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通过对同期接受治疗的150例心律失常进行中医证候分型,并分析其年龄阶段、性别、类型、基础疾病、病程、发病季节等相关因素的相关性。结果:心律失常患者的病程、年龄及伴随疾病均与中医证候分型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