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面神经实时监测在耳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面神经实时监测在耳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41例耳神经外科手术中使用面神经监测仪,观察术中面神经实时监测情况,并随访术后面神经功能.结果 采用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标准对所有患者进行面神经功能评估.11例听神经瘤患者术前坷无面瘫,术后2例出现Ⅲ级面瘫,2个月内恢复;6例外伤性面瘫,术后1年恢复至I级者4例;1例贝尔面瘫,术后1年恢复至Ⅲ级;7例颞骨恶性肿瘤,4例术前、术后均无面瘫,3例术前有面瘫者术后恢复至Ⅰ-Ⅲ级;5例岩尖胆脂瘤,2例术前、术后均无面瘫,3例术前有面瘫者Ⅱ-Ⅲ级,术后9个月恢复正常;2例梅尼埃病患者,1例术后无面瘫,1例术后出现Ⅲ级面瘫,术后半年完全恢复;5例第一鳃沟瘘管及4例颈静脉孔区肿瘤患者术前、术后均无面瘫.结论 耳神经外科手术中使用面神经监测可提高面神经保全率,面神经肌电图描记(EMG)刺激电流阈值的大小可为面神经大致走向及功能状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耳内镜辅助侧颅底和桥小脑角手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耳内镜在侧颅底和桥小脑角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4~2008年对6例患者联合应用耳内镜和显微镜下手术治疗,其中2例听神经瘤、1例梅尼埃病患者采用迷路后人路行前庭神经切断术,1例岩尖部炎性肉芽经颅中凹入路;1例岩尖胆脂瘤采用迷路人路;1例颈静脉球体瘤经外耳道入路,比较患者手术前后的听力及面神经功能.纯音听闻取0.5、1、2、4 kHz的气导听阈均值,面神经功能的评估按House-Brackmann分级标准.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无死亡病例,3例患者肿瘤、1例患者炎性肉芽及1例患者岩尖胆脂瘤均全切.梅尼埃病患者术后眩晕、耳鸣均消失;颈静脉球体瘤患者术后搏动性耳鸣消失,听阈轻度上升;2例听神经瘤患者1例保存了术前听力,另1例术后患耳听力丧失;岩尖胆脂瘤、岩尖炎性肉芽患者术后听力无明显改善.1例听神经瘤术后面神经功能为Ⅱ级,术后1个月为Ⅰ级;另1例术前面神经功能为Ⅱ级,术后6个月仍为Ⅱ级.岩尖胆脂瘤患者术前面神经功能为Ⅵ级,术后6个月仍为Ⅵ级,术后4年为Ⅲ级;其余3例术后面神经功能均为Ⅰ级.结论 耳内镜辅助显微镜完成侧颈的及桥小脑角手术有利于拓宽视野.避免损伤正常结构和颅神经,尽可能保存听、面神经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鼻内窥镜进行颅底外科手术。方法:利用鼻内窥镜结合显微神经外科器械对5例鞍区肿瘤,3例听神经瘤,1例脑桥和1例丘脑肿瘤,2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进行手术。结果:10例占位性病变全切7例,囊内大部分切除3例,3例听神经瘤2例保留面神经,所有病便临床症状均明显好转。结论:应用鼻内窥镜进行颅底手术可扩展对颅底结构的显露,减少术中误判,从而增加了手术安全性和肿瘤全切率。  相似文献   

4.
耳内镜辅助下桥小脑角手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索耳内镜在桥小脑角(CPA)手术中的应用.方法自2002年11月以来采用耳内镜结合显微镜开展CPA微创手术12例,手术均采用全麻下乙状窦后入路,并行面神经肌电位和听性脑干诱发电位术中监测.听神经瘤7例,桥小脑角面神经肿瘤2例,三叉神经鞘瘤1例,对肿瘤病例内镜主要用于检查内耳道底部有否残留病灶,探查面神经位置和走行,分离残留瘤体.舌咽神经痛1例,内镜下显露CPA和内听道口,显露后组颅神经,并确认舌咽神经,将其游离,用微型剪将之切断.半面痉挛1例,用30°内镜观察内听道口的解剖和后组颅神经的位置,在不牵拉小脑的情况下寻找对面神经形成压迫的责任血管.面神经功能按House-Brackmann分级标准评价.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无死亡病例,无并发后组颅神经损伤.听神经瘤7例,6例全切,1例绝大部分切除,残留脑干表面和内听道内的少许囊壁;均保留面神经解剖结构完整,术后一周面神经功能Ⅰ级2例,Ⅱ级3例(术后3个月Ⅰ级),Ⅲ级2例(术后3个月分别为Ⅰ级和Ⅱ级).面神经鞘瘤2例,肿瘤均全切,1例保留面神经解剖结构完整,术后面神经功能Ⅲ级,术后3个月Ⅱ级,另1例面神经连同肿瘤一起切除,一期面神经-舌下神经吻合,术后1年面神经功能Ⅱ级.三叉神经鞘瘤1例,肿瘤全切,术后一周面神经功能Ⅲ级,术后3个月Ⅱ级.听神经瘤7例术前有残余听力4例,术后有1例保存术前听力;面神经肿瘤2例,术后保存残余听力1例;其余肿瘤病例术后均未保存听力.舌咽神经切断术后症状完全消失,随诊6个月未复发.面神经微血减管压并梳理术后症状明显好转,间断轻度抽搐,面神经功能Ⅱ级,随访1年仍只为轻度抽搐.结论耳内镜与手术显微镜有机结合,达到桥小脑角手术微创的目的,既可清除病变,又能最大限度地保存功能.但耳内镜目前还只是一种辅助的手段,仍有一定局限性,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5.
听神经瘤切除与面神经功能的保存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目的探讨听神经瘤切除手术的面神经功能的保存.方法回顾性分析自1998年2月至2003年6月,在术中面神经监测下完成的听神经瘤切除手术48例,对三种手术进路的结果进行了比较.术前接受纯音测听、声阻抗测试、听觉脑干反应(ABR)、复合动作电位(CAP)及眼震电图(ENG)检查,并进行桥小脑角CT及MRI检查.术中皆进行面神经监测,面神经功能判断标准采用House-Brackmann(简称H-B)分级法.手术采用经迷路进路、乙状窦后进路和颅中窝进路三种.结果根据MRI结果,肿瘤限于内听道内者3耳,内听道外瘤体直径在1~2cm者8耳,2~3cm者12耳,大于3~5cm者25耳.48例中肿瘤完全切除者46例(96%),解剖学上保存面神经者47例(98%),术后7天内面神经功能达到H-B Ⅰ~Ⅱ级者达83%(40/48),其中乙状窦后进路组为84%(21/25),迷路进路组为83%(15/18),经颅中窝进路组为80%(4/5),各手术进路组之间基本相近.经乙状窦后进路组中有3例采用耳窥镜辅助下切除内听道内残存肿瘤,且完整保留面神经功能.结论听神经瘤切除术中应用面神经监测仪监测有助于提高面神经功能的保存率.耳窥镜辅助下克服了传统乙状窦后进路术式的难以完全暴露内听道内肿瘤的弊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囊性听神经瘤的临床特点及其显微外科手术的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7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囊性听神经瘤69例。所有囊性听神经瘤均行手术治疗,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结果肿瘤全切61例(88.4%),次全切除6例(8.7%),部分切除2例(2.9%);面神经解剖保留率为64例(92.7%)。术后2周采用面神经功能House Brackmann分级,其中Ⅰ Ⅱ级47例(68.1%),Ⅲ Ⅳ级16例(23.2%),Ⅴ Ⅵ级6例(8.7%);术后后组脑神经功能障碍4例(5.8%),术后实用听力保留患者4例(5.8%)。结论囊性听神经瘤应尽量早期积极手术,在充分保护面神经功能的前提下,力争全切肿瘤。同时术者丰富的显微外科技术,以及超声刀、激光刀、电生理监测等重要工具的应用,是保障囊性听神经瘤手术效果和保全神经功能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7.
肌电图监护下大型听神经瘤的显微手术及面神经保留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 介绍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大型听神经瘤显微手术切除及面神经保留技巧。方法对32例大型听神经瘤在面肌肌电图监护下行显微手术切除。结果所有32例病人均行肿瘤全切,面神经解剖保留率为96.88%。根据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标准,面神经功能保留率术后6个月为Ⅱ级52.38%、Ⅲ级42.86%、Ⅳ级4.76%;术后1年为Ⅱ级66.67%、Ⅲ级28.57%、Ⅳ级4.76%。结论对大型听神经瘤,在面肌肌电图监护下通过显微手术技术,可以全切肿瘤同时保留面神经解剖的完整。  相似文献   

8.
耳神经外科术中神经监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术中利用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EMG)监测面神经最早应用于颅内手术是1979年[1]。在此以前,监测面神经术中是否受损或受到刺激多采用直接观察面部运动或使用特制小铃缝在病人面部皮肤,若发生面肌收缩则带动小铃,通过听铃声的办法来“监测”面神经。术中耳蜗神经监测最早应用于桥脑小脑角手术是1980年[2]。目前术中面神经监测已常规应用于听神经瘤手术和其它桥脑小脑角手术,直接听神经动作电位和听性脑干电位监测也逐步被耳神经外科医师广泛接受。  相似文献   

9.
听神经瘤切除术,应当完全切除肿瘤,不过多损伤神经,以及保存面神经功能及部分听力。这与肿瘤的大小,肿瘤与面神经的联系以及手术者的经验有关。本文认为手术者有能力在不重伤神经并保存完好面神经功能的前提下完整切除听神经瘤。指出术后面神经功能的完好取决于面神经解剖与生理的完整。方法是在切除听神经瘤时采取对面神经进行肌电图监控。其作用原理是:以音频诱发的肌电图活动可提示切除听神经瘤时有否损伤面神经的信息,以避免术中对面神经有所损伤。作者们在20个月中,对18例听神经瘤患者(肿瘤大小为1cm~4.5cm)进行了迷路切除听神经瘤的手术。术中均以面神经肌电图监控。7例以Cadwell型5200A双导诱发潜在系统监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术中神经导航应用于听神经瘤的经验,探讨面听神经保留的显微外科技巧,以提高肿瘤的全切率和面听神经的保护率。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术中神经导航技术经枕下乙状窦后-内听道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31例听神经瘤。术中神经导航定位静脉窦,引导内听道后壁磨除。27例术中行脑干诱发电位监测。结果肿瘤全切31例,全切除率为100%。术中面神经解剖保留29例,面神经解剖保留率为93.6%。肿瘤切除3个月后复查,面神经功能Ⅰ~Ⅱ级27例(87.1%),Ⅲ~Ⅳ级4例(12.9%)。解剖未能保留的2例,术中均行面神经端-端吻合。无手术相关死亡病例。结论神经导航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听神经瘤切除的安全性和手术疗效。熟练掌握显微手术技巧、术中神经导航和面神经电生理监测的应用是提高肿瘤全切除、面神经解剖和功能保护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伽玛刀治疗听神经瘤失败后再行手术治疗的方法及其效果。方法4例听神经瘤患者接受伽玛刀治疗后不同时期复查MRI,发现肿瘤继续生长或临床症状加重,采用扩大迷路进路行听神经瘤切除术。结果术中发现肿瘤与面神经及周围结构粘连明显,4例患者均完全切除肿瘤,1例患者术后面肌功能为Ⅱ级,2例为Ⅲ级,1例患者术中面神经断离,于术后7个月再次行面神经一舌下神经吻合术,术后18个月面肌功能为Ⅲ级。结论伽玛刀治疗听神经瘤后部分患者肿瘤继续生长,扩大迷路进路肿瘤切除术是有效的挽救性方法,但术后面神经功能保存率较低。  相似文献   

12.
显微手术切除被普遍认为是大多数听神经瘤 (前庭雪旺氏瘤 )的常规治疗 ,但由于手术可有严重的并发症 ,如 :损伤面神经及其他颅神经 ,甚至大脑、小脑等 ,故对一部分病人来说 ,保守治疗仍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替代方法。该研究对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总医院和西部医院耳鼻喉科和神经外科 1987~ 1998年 72例单侧听神经瘤的保守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 ,分析听神经瘤的自然病程和保守治疗的结果。该组病人采取保守疗法的指征是 :全身情况差 ;年龄较大 ( 65岁以上 ) ;病人不同意手术 ;肿瘤体积较小 ;症状轻或无症状的内听道肿瘤 ;肿瘤位于唯一听力耳或较好听…  相似文献   

13.
作者回顾了听神经瘤的诊断及治疗史,认为近20年来,随CT、RMI的出现,可诊断直径小于0.75cm及内听道内的听神经瘤。故使手术能彻底切除肿瘤,绝少有死亡及并发症,并保存听力及面神经功能。本文总结了80年5月到87年2月25例听神经瘤经耳鼻喉科及神经外科联合手术的病人,男15例,女10例,平均年龄48岁。随访2个月到6年。术前症状:100%病人有听力下降,56%有耳鸣,44%有头晕或共济失调,16%有真性眩晕;听力下降平均为51个月,其中64%病人>2年,24%病人>5年以上。查体:63%病人Romberg's征阳性;28%有角膜反射减弱,28%有面部麻木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经颅中窝径路切除内听道内小听神经瘤手术对面神经和听神经功能的保护.方法 2004年1月至2013年2月共13例患者接受经颅中窝径路切除内听道内的小听神经瘤,其中男6例,女7例,年龄38 ~ 54岁;瘤体大小为0.8~1.5cm.听神经功能评价根据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的标准分为A、B、C、D四级,面神经功能的评估参照House-Brackmann (HB)分级标准,比较患者手术前和手术后1个月时的面听神经功能.结果 13例患者手术顺利,无死亡病例,其中12例患者肿瘤全切,1例近全切除.患者术前听力评估A级10例、B级2例、C级1例,术后复查,2例患者听力由A级下降至B级,1例由B级升至A级,1例由B级下降至C级,术后听力A级保存率为80%(8/10).12例患者术前面神经功能为HB Ⅰ级,术后仍为Ⅰ级,术后面神经功能Ⅰ级保留率为100%(12/12);1例面神经功能Ⅱ级患者术后下降为Ⅲ级.术后随访0.5~5年,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颅中窝径路内听道内小听神经瘤切除术可有效保留听神经和面神经功能,手术切除可以考虑作为小听神经瘤患者的常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咬肌神经联合颞骨内面神经转位手术,治疗听神经瘤术后完全性面瘫的临床效果和手术适应证。方法回顾分析北京中日友好医院耳鼻咽喉科 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 10例听神经瘤术后伴有重度以上感音神经性聋的完全性面瘫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咬肌神经联合颞骨内面神经转位手术治疗。结果术后1年面神经功能评估,1例恢复到H B Ⅱ级,9例恢复到H B Ⅲ级,手术前后面瘫分级经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例出现自发性微笑,6例为社交性微笑,无明显手术并发证。结论咬肌神经联合颞骨内面神经转位手术,避免了耳大神经损伤,减少了神经吻合口,临床疗效显著,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近10余年来耳神经外科发展迅速,神经功能的术监护日益受到重视。本式就耳神经外科面神经和听神经的术中监护有关外资料进行综述,认为这一临床应用,使耳神经外科有了全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对听神经瘤切除术患者面神经损伤的影响。方法 收集我院2014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20例听神经瘤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均行磁共振T1W1、T2W1、增强及DTI序列扫描。术前应用DTI技术了解面神经走形及与肿瘤关系,并与术者在手术镜下观察及术中面神经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手术效果及面神经保留率,随访1年,采用House-Brackmann(H-B)分级评估术前和术后1周、3个月、6个月及1年面神经功能变化。结果 20例患者面神经术前均通过DTI技术重建显示,位于腹侧上方9例(45.00%),腹侧居中7例(35.00%),腹侧下方2例(10.00%),肿瘤上 级1例(5.00%),肿瘤下极1例(5.00%)。20例患者DTI面神经重建结果与手术镜下和术中面神经监测结果基本一致,吻合率100%。15例(75.00%)达到显微镜下全切除,5例(25.00%)为次全切除。全部患者面神经均达到解剖保留,术后随访1年,1例失访。术后面神经功能保留率100%。术后1周、3个月、6个月和1年面神经功能良好率分别为78.94%、47.37%、52.63%和89.47%。结论 术前DTI技术重建用于听神经瘤切除术中,可在术前对面神经情况进行评估,有利于减少面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听神经瘤切除术的方法及效果。方法采用经迷路进路手术切除听神经瘤4例,经乙状窦后进路手术切除听神经瘤6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肿瘤全切除8例,次全切除1例,近全切除1例,面神经功能保留9例,术后短期并发症4例,无死亡病例。结论依据听力情况及肿瘤大小来决定手术进路,术中面神经监测、熟悉的解剖及良好的显微手术技巧是保证肿瘤全切、减少面神经损伤和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由于解剖知识的积累和技术操作方面的改进,有些技术精湛的耳科及神经外科医生,不但能安全切除听神经瘤,而且对一些中小型肿瘤病人。还能保存面神经及听力功能,如House(1968)在24例中小型肿瘤患者中,14例保存了面神经功能,7例保存了听力。自显微外科开展以来,Yasargil等(1977)及DiTullio等(1978)分别报告了30和34例中、小型听神经瘤,80%保存了面神经功能;2例保存了听力。虽然如此,开颅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听神经瘤切除术均由颅后窝、迷路和颅中窝三途径进入手术。各途径均有其优缺点。经内耳道听神经瘤切除(DiTullio等),易识别面神经内耳道段。颅后窝进入,可早期定位面神经。颅后窝和经迷路联合进路(Glasscock)则能保留乙状窦,且可较好地暴露脑干,适于大听神经瘤切除。颅中窝进入用于内耳道内的小听神经瘤,术后可能保存听力。作者自1978至1980年间,取半坐位经颅后窝进路先后进行了74例听神经瘤切除术。无一例死亡,并发症亦少。其中脑脊液耳、鼻漏7例。脑膜炎3例和术后出血2例。术后无脑干梗塞形成。74例患者中,73例均一次手术切除肿瘤。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