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7 毫秒
1.
目的研究吲达帕胺联合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疗效观察。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常规组,各51例。常规组接受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研究组接受吲达帕胺联合氨氯地平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与常规组相比,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研究组患者降压效果、血脂含量变化均明显优于常规组,研究组的血压以及血脂水平均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接受吲达帕胺联合氨氯地平治疗,稳定了患者血压,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在临床护理上值得适应和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吲达帕胺联合氨氯地平片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4月~2015年1月收治的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氨氯地平片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吲达帕胺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心率的变化和疗效。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压、心率均有降低,但实验组降低效果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吲达帕胺联合氨氯地平片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左旋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治疗老年高血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观察以左旋氨氯地平为主的不同降压方案治疗老年高血压病人的降压疗效及性别差异。方法将临床确诊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均先给予左旋氨氯地平2.5mg/d口服,连续2周,血压未能达标的160例患者随机分为"S+T"组(80人)和"S+Y"组(80人),两组分别于晨起时加用替米沙坦80mg和吲达帕胺2.5mg口服,疗程均为8周。结果两组治疗前后24h平均收缩压与舒张压、日间及夜间平均收缩压与舒张压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8周后"S+T"组24h平均收缩压与舒张压、日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均较"S+Y"组下降(P<0.05);男性"S+T"组总有效率高于"S+Y"组(P<0.05),女性"S+T"组总有效率低于"S+Y"组(P>0.05)。结论左旋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与左旋氨氯地平联合吲达帕胺均能有效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老年男性使用左旋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降压疗效优于联合吲达帕胺,且副作用更小;老年女性使用左旋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与联合吲达帕胺降压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吲达帕胺联合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100例,按住院接受治疗的时间将其平均分为A、B两组。A组患者给予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B组患者给予吲达帕胺联合氨氯地平治疗,均治疗6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A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0.0%(35/50),低于B组的92.0%(46/50)(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舒张压、收缩压、三酰甘油及总胆固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组患者上述指标均低于A组(P0.05)。治疗期间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0%(3/50),高于B组的2.0%(1/50)(P0.05)。结论吲达帕胺联合氨氯地平可有效提高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改善血脂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吲达帕胺联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采用口服吲达帕胺缓释片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的方案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则口服硝苯地平缓释片进行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各指标均有改善,但观察组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等指标,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吲达帕胺联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可有效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临床疗效显著,在平稳降低血压的同时,更好的保护心脏功能,值得临床医生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氨氯地平联合吲达帕胺治疗高血压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高血压患者46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例。观察组口服氨氯地平联合吲达帕胺,对照组口服硝苯地平控释片,并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6896,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脂水平、血压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68,P0.05)。结论氨氯地平联合吲达帕胺治疗高血压的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并分析应用氨氯地平与吲达帕胺联合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例于我院接受治疗的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院时间为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根据不同的治疗方式均分为对照组(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和观察组(氨氯地平与吲达帕胺联合治疗)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舒张压和收缩压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压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血脂水平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治疗后血脂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接受吲达帕胺联合氨氯地平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对血压和血脂水平的调控有显著疗效,实现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福辛普利(fosinopril)对原发性高血压肱动脉血液动力学和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8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福辛普利组(n=42)和吲哚帕胺组(indapamide,n=38)分别于治疗前、后4周和8周进行血压测量并采用高分辨超声技术检测肱动脉横断面顺应性(CSC)、容积扩张性(VD)和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作为反映动脉功能的指标.结果分别接受福辛普利和吲哚帕胺治疗的2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周后血压均得到满意控制,福辛普利组肱动脉内径、CSC和VD均增加,阻力指数降低;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显著改善.结论福辛普利可以改善高血压患者肱动脉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吲达帕胺联合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随机将我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136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分为两组,每组68例。观察组采用吲达帕胺联合氨氯地平治疗,对照组口服硝苯地平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比较两组临床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发现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吲达帕胺联合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临床效果理想,可以显著改善患者血压以及血脂,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吲达帕胺联合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HTN)合并冠心病(CH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9月-2015年6月接受治疗的60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对照组患者应用硝苯地平单药治疗,观察组应用吲达帕胺和氨氯地平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总有效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达90.0%,显著高于对照组76.7%(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7%,略低于对照组10.0%(P0.05)。结论吲达帕胺联合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相比单独用药,疗效更高,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对于改善高血压病并发糖耐量减低(IGT)患者血管内皮功能以及脉搏波传导速度(PWV)的影响。方法:将80例高血压病伴IGT患者分为EECP组(44例)和对照组(36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降血压治疗,EECP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EECP治疗。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 PWV)以及血浆中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的含量,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比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均P0.01),但是两组间血压下降幅度并无明显差异。EECP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ba PWV均有显著下降,ET也有显著下降,NO则有显著上升。但是EECP组ba PWV、ET和NO较对照组改善的更为显著(均P0.05)。结论:EECP能有效改善高血压病伴IGT患者血管内皮功能以及PWV。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EH)患者胰岛素抵抗(IR)与抗心磷脂抗体(ACA—IgG、ACA—IgM)、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内皮功能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EH患者120例(检验组),体检健康者45名(对照组)。定量检测血清内皮素、胰岛素、血糖、ACA—IgG、ACA—IgM、hs—CRP水平。计算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AI),并测量血压。比较组间各指标的差异性并对ACA—IgG、ACA—IgM、hs—CRP和ET分别与IAI进行相关性检验。结果检验组血清IAI为-4.45±0.41(0.55)、内皮素(62.43+18.09)pg/ml、hs-CRP(3.68+1.35)mg/dl、ACA—IgG 1.47±0.63、ACA—IgM 1.64±1.49,较对照组-3.86±0.33(1.0)、(37.45±16.58)mg/dl、(1.19±0.76)mg/dl、0.87±0.29、1.01±0.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检验组血清ACA—IgG、hs—CRP和ET水平分别与IAI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4、-0.53和-0.44(P〈0.05和P〈0.01)。结论原发性高血压胰岛素抵抗与炎症状态、内皮功能紊乱相伴随,且与ACA—IgG呈显著负相关,提示高血压胰岛素抵抗患者存在血栓倾向。  相似文献   

13.
张树锋  段小嬿  关浩增  陈英 《内科》2013,8(1):4-6,10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4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A组和治疗B组,三组患者均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A组患者睡前口服阿托伐他汀10 mg/d,治疗B组患者睡前口服阿托伐他汀20 mg/d,均在入院48 h内开始用药,治疗8周。分别检测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s-CRP、IL-6、TNF-α和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显著下降(P〈0.05或P〈0.01);三组患者TC、LDL-C、hs-CRP、IL-6和TNF-α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治疗A组和B组下降更显著(P〈0.05或P〈0.01);三组患者治疗后的血管内皮舒张功能均显著改善(P〈0.05或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B组TC、LDL-C、hs-CRP、IL-6、TNF-α显著降低治疗A组TC、LDL-C、hs-CRP明显降低(P〈0.05或P〈0.01);治疗B组的LCL-C、hs-CRP显著低于治疗A组(P〈0.01);治疗B组血管内皮舒张功能比治疗A组改善更明显(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能显著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血脂水平及血管炎症反应,明显提高血管内皮舒张功能,20 mg/d剂量比10 mg/d剂量效果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血管内皮功能包括反应性充血后内径变化率(FMD)、含服硝酸甘油后血管内径变化率(NMD)及相关因子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2年7月~2013年7月广东省阳江市人民医院体检人群150例,根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将患者分为三组,每组50例。A组:IMT<1.0 mm;B组:1.0 mm≤IMT<1.5 mm;C组:IMT≥1.5 mm。对入选者行空腹血糖(FPG)、血脂、肌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纤维蛋白原(Fib)、FMD、NMD检测,统计分析三组患者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三组患者在血糖、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肌酐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B、C两组患者hs-CRP、Hcy、Fib均值水平高于A组,FMD、NMD均值水平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hs-CRP、Hcy均值水平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s-CRP(r=0.459,P<0.05)、Hcy(r=0.432,P<0.05)和Fib(r=0.485,P<0.05)均与IMT呈正相关。结论 IMT与内皮功能密切相关,与内皮功能有关的hs-CRP、Hcy、Fib均与IMT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系数(CV)及不同时间给药前后血压CV的差异。方法:将123例高血压患者根据有无合并OSAHS分为单纯高血压组及OSAHS合并高血压组,比较2组间血压CV的差异。83例OSAHS合并高血压组的患者根据早晨或夜间口服替米沙坦或替米沙坦联合左旋氨氯地平治疗分成4组,连续治疗6个月。分别进行24 h动态血压测定,计算出各组间血压CV,进行比较。结果:高血压患者的血压CV与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呈正相关。单纯高血压与OSAHS合并高血压患者比较血压CV有显著差异(P<0.001)。夜间口服替米沙坦联合左旋氨氯地平治疗组患者收缩压的日间CV较其他组有明显改善(P<0.05);舒张压的总CV、日间CV及夜间CV均明显改善(P<0.001)。结论:合并OSAHS的高血压患者血压CV升高明显,夜间联合左旋氨氯地平治疗能更好改善血压CV。  相似文献   

16.
辛伐他汀对高血压病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辛伐他汀对高血压病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 reactive protein.hs-CRP)和肿瘤坏死因子(tumou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1、2期高血压病105例,口服硝苯地平缓释片10mg每日2次,对照组为25名健康者;硝苯地平组35例,仅给硝苯地平;辛伐他汀1组36例,加用辛伐他汀20mg;辛伐他汀2组34例,加用辛伐他汀40mg。每疗程30d。观察治疗前后血压、血脂、hs—CRP和TNFα。结果高血压病患者血清hs—CRP和TNFα明显高于健康者(P〈0.05);治疗1个月后,与硝苯地平组比较,辛伐他汀1组和辛伐他汀2组治疗后hs—CRP、TNFα皆有明显下降(P〈0.05),辛伐他汀2组改变尤为明显(P〈0.01);3组血压下降幅度近似。结论高血压病患者血清hs-CRP、TNFα水平增高,辛伐他汀治疗使之降低,提示该作用独立于其降脂作用之外。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静息血压达标的高血压病患者运动血压与血管内皮功能之间的关系. 方法 60例静息血压达标的高血压病患者行6min步行试验,按运动后的血压是否增高分为运动血压增高组(增高组,n=30)和非增高组(n=30).同时选取30例血压正常者为对照组.检测运动前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FMD)、运动前后血浆NO和内皮素-1浓度,记录运动前和运动后即刻、10min、20min、30min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 结果 FMD增高组(0.084±0.01)%显著低于非增高组(0.13±0.01)%和对照组(0.15±0.02)%(P〈0.05).运动前增高组NO浓度低于、内皮素-1浓度高于非增高组和对照组;3组运动后即刻NO浓度较运动前明显升高(P〈0.05),但增高组明显低于非增高组和对照组(P〈0.05).FMD与舒张压差值呈负相关(P〈0.05);运动前后NO差值与运动后收缩压差值呈负相关(P〈0.05).与舒张压差值呈正相关(P〈0.05). 结论血压控制良好的高血压患者运动后血压增高可能与内皮功能受损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成功施行冠脉介入治疗(PCI)术后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在本院确诊为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并成功行冠脉支架成形术的患者93例,分为A、B两组,A组48例,B组45例。两组患者均常规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应用逆转心室重塑药物。A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片10mg,B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20mg。两组患者均于入院即刻,术后1d、30d时测定外周血一氧化氮(NO)、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lCAM-1)、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血脂水平。研究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对炎性指标、内皮功能及血脂的影响。结果AMI患者slCAM-1、NO、Hs-CRP水平均较正常值明显升高。10mg瑞舒伐他汀和20mg瑞舒伐他汀均可以显著降低患者slCAM-1、NO、hs-CRP水平(P均〈0.01),20mg瑞舒伐他汀较10mg瑞舒伐他汀降低slCAM-1、NO、hs—CRP水平更为显著(P均〈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可以降低血管炎性反应、改善血管内皮,大剂量的瑞舒伐他汀较常规剂量效应强。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血浆脑钠肽(BNP)、肌钙蛋白I(cTnI)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对近期预后的价值。方法按Braunwald标准,120例心功能正常的UA患者分为IB组(35例)、ⅡB组(42例)及ⅢB组(43例),并取5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作为对照组。SAP组与UA组于人院24h内及入院后24h抽肘前静脉血2次,分别行BNP、cTnI和hs—CRP检测,取两次结果的最高值,并择期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随访30d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结果①UA组BNP、cTnI、hs—CRP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ⅢB组的BNP[96.3(79.8~100.1)]、cTnI(0.078±0.022)和hs—CRP(9.68±1.95)显著高于IB组和ⅡB组[ⅠB组BNP50.0(32.6±58.8)、Tnl(0.018±0.06)、hs—CRP(4.88±1.83);ⅡB组BNP90.6(69.6~95.8)、Tnl(0.042±0.010)、hs—CRP(5.72±2.08),P均〈0.05]。②冠脉三支病变组的BNP(99.65±19.73)与双支病变组的BNP(48.54±10.79)明显高于单支病变组(30.37±8.52)。三支病变组的BNP、cTnI明显高于双支及单支病变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③观察4周,uA组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SAP组(16%比2%,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NP、cTnI和hs—CRP是30dMACE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血浆BNP、cTnI和hs—CRP水平对临床评价UA患者病情程度及近期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分析采用缬沙坦合并吲达帕胺治疗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9月至2013年1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2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观察组患者采用缬沙坦合并吲达帕胺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缬沙坦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的血压变化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要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的收缩压和舒张压下降幅度均要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的收缩压先于对照组降至正常(P0.05),治疗6周后,两组患者的舒张压差距加大,整个治疗期间观察组的舒张压下降幅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血压患者采用缬沙坦合并吲达帕胺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而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