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轻法频下”属于“通因通用”之法,是中医常用的反治法之一,即应用通利之品治疗下利之证。因为下利之证本是机体祛除秽浊邪气的一种反应,若见利止利,则易闭门留寇。而通利之品恰能益助机体之祛邪外出,因其势而利导之。特别是湿邪缠绵之性,峻下恐有遗邪之弊,故当“轻法频下”可使邪尽去而正复安。  相似文献   

2.
通因通用属反治法,是针对疾病的本质,在治病求本的原则指导下的一种治疗方法。如临床上常见的食积所致之腹泻,若用止泻药,则病症会加重,而反要用消食导滞之泻下药以去其积滞;又如瘀血积所致之经血淋漓不止,不仅不能用止血固涩药,而反要用活血化瘀,通络活血之品以去其瘀滞等。笔者临床上常用“通因通用”法治疗疾病,每获良效,现举例介绍如下:例1:张某,男,30岁,农民。因大便日数次不等,里急后重,量少,粘冻,伴腹部隐隐作痛2日而于1995年6月12日就诊。刻诊:发热38℃,唇稍红,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证属湿热蕴结肠间之湿…  相似文献   

3.
治则治法歌     
治则治法,非常重要,施之于人,关乎疗效,吾辈医者,必须通晓, 中医治则,五点最盛,第一原则,去邪扶正,人之为患,必因正邪,不为正虚,便是邪盛,两兼有之,更常发生,施治之则,视其见证,虚而无邪,但扶其正;邪盛不虚,但祛邪盛;两皆有之,祛扶同重:虚甚邪少,扶正兼祛;邪盛稍虚,祛邪扶正。第二原则,治病求本,凡治病人,皆究其根,正治反治,首须区分。逆证施治,寒用热药,热病寒医,正治之道,虚者施补,实用泻药,燥证滋润,湿盛用燥,凡逆其证,皆属此招。顺势施治,寒因寒用,热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反治须懂。内有真寒,外现假热,热因热用,反投以热;内有真热,外现假寒,寒因寒用,投  相似文献   

4.
痢疾一病,因其闭滞不利,古代方书谓之滞下.归纳起来概属实症、阳症,治疗上就应首选通下之法,因肠中秽浊之物,积热之邪,一经通下,邪气无处以存,邪去正复,病即速愈。清·雷少逸曰:“休息痢者所以时作时止也,多因止涩过早,积热未尽,或不能节饮食戒嗜好之故也。”因用止涩过早,或因滞热下之未尽,蕴于肠胃。因此,在治痢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不论属虚属实,属寒属热,只管通下。设虚者痢后补之;属寒者痢后温之。  相似文献   

5.
中医固涩法具有收敛固脱、涩精、止遗、止泻、止带等功用。是治疗久病不愈、正气虚衰失于固护而致的自汗、盗汗、滑泻、遗精、遗尿、带下不止及久咳不愈等气血精液耗散滑脱之证的常用之法。固涩法为正虚无邪、滑脱不禁而设。若正气已虚,邪实未去者则忌用。笔者临床应用固涩法治疗癌症晚期正气虚乏所致之疼痛,以及正虚邪实,虚实夹杂之疼痛,均收到满意疗效。兹举例  相似文献   

6.
<正> 仲景在《伤寒论》中,除创立了113方以治疗六经诸证外,还较多地运用了针刺法以治疗其中多种病证。应该说,针刺的目的是为了疏通经气,因经络为联系脏腑表里、沟通上下内外以运行气血的通路,邪气内侵,必然伴随着经络之气的郁滞,且邪气往往以经络为内传或外出的途径。如伤寒的六经传变即为明显的例证,而经络之气又为抗御外邪的重要力量,因而疏通经气对于祛邪治病有着重要意义,而具体分析仲景用针之作用,有以下三个方面:1.泄邪外出:经络既然可以作为邪气出入的通道,故通经络有泄邪外出的作用。如143条的热入血室证,表现为“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其胸胁下满、状如结胸即由于血室瘀滞,导致肝之经脉不利造成,此时治疗,仲景不用药物而仅施以刺期门之法,就是因期门为肝之募穴,刺之以疏肝经之气,有泄邪外出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吴又可重视祛邪,强调邪去正安,但在祛邪的时候亦重视正气的虚实。对于正气不虚之证,吴又可放手攻逐邪气,但对于正气、胃气虚弱之证,吴又可处处强调胃气之重要性,攻邪而不伤正,或直接加用生姜、人参等扶正祛邪,或减轻攻邪力度。  相似文献   

8.
喘证属临床常见疾患,张景岳将其分为虚实两证,《景岳全书·喘促》谓:“气喘之病,最为危候,治失其要,鲜不误人,欲辨之者,亦惟二证而已。所谓二证者,一日实喘,一日虚喘也”。而《临证指南医案·喘》更指出“在肺为实,在。肾为虚”,扼要提示了喘与肺。肾二证有关。实则祛其邪,虚则补其虚。肺在上焦,祛邪之法为轻而扬之,仲景治喘之方多为实证而设,宣肺平喘乃为常法,临床以其方加减用之,并非均有奇效,考其个中究竟,酌其用量,屡试于临床,悟方中麻黄用量不足乃是疗效之关键。以下就实喘须重用麻黄述及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9.
1助阴托邪治疗肿瘤的依据助阴托邪之法首见于柳宝诒《温热逢源》一书,在伏气温病过程中,阴精不足是邪气伏留的主要机理。因阴津不足,寒邪郁伏,至春阳气内动,则邪从热化,或时邪外感引动发为温病。温为火邪,最易灼伤津液,阴液一伤,变证蜂起。故柳氏曰:“当步步顾其阴液”,“用药宜助其阴气”[1]。仿仲景麻黄附子细辛汤意,以为“伤寒伤人之阳,温病灼人之阴,而正虚邪陷则一也”,今既为“少阴虚弱不能托邪达于阳,反有陷入厥阴之势”,“岂不可用助阴托邪之法以治温乎”[1]。所以在临证时于大剂养阴托邪之中,佐以鼓荡阳气之意,使邪气外达三阳,病趋…  相似文献   

1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作为人群普遍易感性传染病,自2019年12月以来,快速蔓延至全国甚至境外多个国家。中医药在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新冠肺炎属中医之“疫病”,因感“疫戾”之气而致病,可用 “三焦辩证”论治。邪入上焦,则升邪解毒;次传中焦,需疏邪解毒;末传下焦,以决邪解毒。以祛邪逐秽为要,用三焦辩证,循化湿祛痰之旨,行宣上、畅中、渗下之法,疗今之疫难。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祛邪以扶正”理论提出以祛邪为先辨治慢性肾衰竭的观点,分析总结正气对维护肾脏正常功能的重要意义,提出慢性肾衰竭虚象表现之下实邪留存,认为邪气为致病的核心原因,治疗时应以祛邪为主要治疗手段,通过祛邪达到扶助、恢复正气的目的。慢性肾衰竭临床症状复杂多样,但病位主要涉及肌肤、脾、胃、肾,而且以肾为病变核心。疾病性质总体属于本虚标实之证,标实主要以各类病邪及其病理产物为主,包括水湿、湿热、血瘀以及毒邪等,辨证治疗时需细辨病邪种类,依据病邪种类、性质特点不同施以不同治法。治疗慢性肾衰竭应注重广义“汗、吐、下”三法精髓,临证时灵活运用:汗法重在开玄府、逐邪气,吐法重在吐之令其调达,下法重在通下而推陈致新;注意祛邪后谨慎缓补,以达扶正祛邪、治病求本的目的。本文主要基于对张从正攻邪理论的重新思考,以祛邪以扶正的角度进一步丰富慢性肾衰竭的中医辨治思路,以期为临证遣方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在热病急症中常因热郁化燥而致胃肠燥结,腑气不通,从而加重了病症的发展,热邪鸱张,伤津耗液,变证蜂起。此间若能合理运用清热通腑法(以下简称通腑法),常可收到“恶秽一去,邪毒从此而清,证脉从此而退”之效。一、毒随便解热病系感受温热病毒所致,其病理特点易化燥伤阴。阴伤则阳明热结,大便不下,以致邪热越加猖撅,故温热病祛邪撤热是其治疗关键。但热病祛毒撤热须腑气通畅,使邪有出路,方能毒随便解。清·吴又可在《温疫论》  相似文献   

13.
疼痛 ,是临床常见的一个症状。大凡寒客经脉、燥热内结、肝郁气滞、痰瘀停积等各种病邪阻滞经络脉道 ,气血运行不畅均可致痛 ,古人谓之“不通则痛”,进而提出了“通则不痛”的理论。凡实邪阻滞引起的疼痛 ,祛其邪、通其闭、化其痰、理其气、逐其瘀、邪去而经络气血运行恢复通畅 ,其痛即愈。然临床有些痛证 ,通之而痛不解 ,甚或加剧 ,故痛非尽为不通 ,而概以“通”为治。《医学真传·心腹痛》谓 :“所痛之部 ,有气血阴阳之不同 ,若概以行气消导为治 ,漫云通者不痛……若必以下泄为通 ,则妄矣”。可见 ,“不通则痛”“通则不痛”理论仅是对邪…  相似文献   

14.
固涩法始于《素问·至真要大论》"散者收之",后至徐之才《十剂》,则明确提出:"涩可固脱,牡蛎、龙骨之属是也."后世医家又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其作了充实、发展.但有不少方书认为,固涩法只为久病虚寒、滑脱不禁而设,云其治标不治本,且有恋留邪贼之弊,不可轻投早施.余从事临床五十余年,积累了一些运用固涩法的经验,体会到固涩法并非尽属治标之法,亦非尽为虚寒久病、滑脱不禁而立.因为固涩药有寒热温凉之别,归经疗效各异,不可一概而论.若将酸涩收敛之品与祛邪扶正之药熔于一炉,各走其道,相辅相成,可图事半功倍之举.《内经》所谓"标本兼治",此亦为其属也.夫生命之本,气、血、精、津液者也.固  相似文献   

15.
对《内经》虚实的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素问·通评虚实论》中提出虚实的概念及临床意义。其中“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一语,是本篇的主要论点。自《内经》之后,对虚实的论述颇有说法,笔者认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实为中医之精髓,论治之大法。  “邪气盛则实”是指因邪气盛而导致的一类证候,此时邪虽盛而正气犹能抵抗,是以邪气盛为矛盾的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应。因此,实证往往表示正邪相争处于激烈的阶段。丹波元简谓:“邪气之客于人身……已入而精气旺,与邪俱盛则为实,如伤寒胃家实证是也”。导致实证之病因,或为外邪入侵,即风寒暑湿燥火六淫致病;或为脏腑功能失调…  相似文献   

16.
方和谦应用小柴胡汤法思路小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春绮 《北京中医》2002,21(2):74-76
少阳的定位包括胆、胆经、三焦、少阳的生理功能是由其阳气实现的,方和谦老师认为不阳病不仅是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足,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纺,而是包括人体脏腑气血经络诸多方面的疾病,由于少阳在太阳阳明之间,结合《伤寒》中所及的“阳微结”证,分析出半表半里证的特点,故提出凡是有邪气侵袭、正气不足,邪正交错的状态,均可运用和解法来处方用药,而和解法绝非调和之法,而是扶正祛邪之法。“和肝汤”就是教师积多年临床经验,师小柴胡汤法所似处方之一,此方具有扶后天之本之正气,祛郁滞之邪气,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武福岗教授治疗泌尿系疾病经验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军 《国医论坛》1999,14(4):11-12
山东省中医院肾病专家组武福岗教授,业医30余年,治学严谨,临床经验非常丰富。笔者曾有幸诗论并为其调方,深感其治疗泌尿系疾病用药别具特色,疗效卓著,现举验案2则以示其治。lff性肾炎慢性肾炎属中医“水肿”、“虚劳”等范畴,辨证立法颇多。武老认为本病多由上呼吸道感染及其他感染引发,既得之,又极易复感六淫之邪导致病情反复加剧。若失治误治,日久不愈,易出现持续蛋白尿、血尿而渐呈阴血亏耗证候。武老治疗此类病,实证立法总不离清解利咽,淡沙利湿,清热解毒,以祛邪安正;对体虚及久病不愈者,则佐以益气养阴、滋肾固涩之法…  相似文献   

18.
少阳的定位包括胆、胆经、三焦:少阳的生理功能是由其阳气实现的。方和谦老师认为少阳病不仅是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而是包括人体脏腑气血经络诸多方面的疾病。由于少阳在太阳阳明之间,结合《伤寒》中所及的“阳微结”证,分析出半表半里证的特点,故提出凡是有邪气侵袭、正气不足、邪正交错的状态,均可运用和解法来处方用药,而和解法绝非调和之法,而是扶正祛邪之法。“和肝汤”就是老师积多年临床经验,师小柴胡汤法所拟处方之一,此方具有扶后天之本之正气,祛郁滞之邪气,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燥为阴津滞涩干涸之疾 ,内伤外感皆可致病。外感多由天时风热过胜 ,或感秋令燥热之邪 ;内伤则多因素体阴液不足 ,精血下夺或饮食偏嗜所致。燥证以阴津耗伤为表现 ,多可见口干、舌燥、目涩等阴津不足之象。早在《内经》中即有对燥证的描述 ,如“燥胜则干” ,为燥病之病机。刘河间则补充说明燥证的病机为“诸涩枯涸 ,干劲皴揭 ,皆属于燥”。燥证之治疗以滋填阴津为本 ,此乃正治之法也。然后世诸医家多胶柱固瑟 ,治燥惟知从增养阴液、补养肝肾为法 ,而常忽视阳气之气化功用在养阴中的作用。燥证的治疗虽重在滋阴补液 ,亦宜当重视阳气之气化作用…  相似文献   

20.
疾病的过程,从正邪关系来讲,是人体的正气与致病邪气双方相互斗争的过程。疾病的发展和转归,取决于双方力量的对比。正盛邪退,病情好转,邪盛正衰,病情逐渐恶化,在具体运用中要区别扶正与祛邪的主次,或以扶正为主,或以祛邪为主,或是先扶正而后祛邪,或先祛邪而后扶正,最终要达到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的原则。外感病由天时之不正,实则亦由正气之先虚,不能固御其邪,感冒一病,是一个正邪相争的发病过程,正盛则邪退,正气不足则邪气乘虚而入,正气足则六淫之邪就不能侵入人体,尤房屋之墙壁坚固,盗贼亦何由而入,其邪能侵入人体内者,皆由身体怯弱,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