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小儿手足口病是柯萨奇A16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部分患儿发热重,恢复慢,且近来发病明显增加,本文收集淄博市妇幼保健院2003年1~12月门诊病例190例,其中96例作为观察组,应用阿昔洛韦进行治疗,另94例作为对照组,应用病毒唑及青霉素治疗,两组性别、年龄及病史无显著性差异,而疗效有显著性差异,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尹昭红  肖茂良 《临床荟萃》2003,18(4):219-220
流行性胸痛又称流行性肌痛 ,是一种柯萨奇病毒感染性疾病。我们于 1999~ 2 0 0 2年应用双黄连和病毒唑 ,对 4 0例流行性胸痛患者进行临床对比治疗观察 ,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4 0例患者中男性 2 2例 ,女性 18例 ,年龄 19~ 5 1岁 ,平均 32岁。1.2 临床表现  30例发生于秋季 ,8例发生于夏季 ,2例发生于春季 ,11例起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潜伏期为 2~ 6天 ,8例有不洁饮食史 ,2 1例以突发胸腹肌痛起病。单纯性胸痛 2 0例 ,其中一侧胸痛 15例 ,双侧胸痛 5例 ,胸腹联合痛 14例 ,单纯上腹痛 6例。高热 17例 …  相似文献   

3.
手足口病的流行状况与治疗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手足口病国内外均有散发、流行病例报道,今年安徽阜阳市出现暴发流行,目前缺乏特异、高效的抗病毒药物.对症和支持治疗是手足口病的主要治疗措施.加强监测,提高监测敏感性是控制本病流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6):1033-1034
探究分析双黄连雾化吸入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随机选取我院在2014年1月~2016年4月接收的60例手足口病患儿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案,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双黄连雾化吸入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80.00%),且观察组患儿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手足口病应用双黄连雾化吸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值的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手足口病5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手足口病是由病毒引起的急性发疹性传染病,以发热、口腔炎、手、足、臀部的斑丘疹、疱疹为临床表现,多发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个别患儿可并发心肌炎.由于口腔炎影响进食,所以患儿往往求治于口腔科.作者对2002~2005年我院收治的56例手足口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小儿手足口病指4岁以下小儿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以手、足、口腔等部位发生丘疱疹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其病因大多为柯萨奇A等病毒感染,也可由A5、A10及71型病毒引起。可自愈,但易流行,且有少数感染者可引起心肌炎、脑炎等并发症。提醒我们积极治疗婴幼儿手足口病尤为必要。现将我工作中接诊的33例病人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手足口病是一种主要由A组柯萨奇病毒和肠道病毒71型等感染的一种小儿传染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口腔黏膜溃疡性疱疹和手、足、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有少量液体.以婴幼儿多见,2岁~4岁发病率最高.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夏秋季多见,常呈暴发流行.传染源为病人和隐性感染者.  相似文献   

8.
徐清清 《全科护理》2008,(30):1847-1848
手足口病又称发疹性口腔炎,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所引起的传染病。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一般是A组柯萨奇病毒A16(CoXA)和肠道病毒71型(EV71),其中由EV71感染引起的重症病人比例大,传染性强。我院2007年5月-2008年5月收治了30例手足口病患儿。现将治疗与护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2008-2013年张家口地区手足口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方法 收集张家口地区2008-2013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资料,对其男女比例、发病趋势、发病时间、发病年龄、地区分布、职业分布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张家口地区2008-2013年共出现手足口病病例22 268例,其中男12 944例,女9 324例,男女比例为1.39∶1;各年中每10万人中发病数依次为56.74、122、160.35、29.48、108.8、37.91例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发年龄段集中在0~<3岁、3~5岁2个年龄段;发病时间集中在6月、7月;临近北京的赤城县发病率最高,散居儿童发病率显著高于其他职业(P<0.05).结论 张家口地区2008-2013年手足口病发病率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趋势,每年的6月和7月、0~<3岁及3~5岁、男性、临近北京周边的散居儿童成为该病症的主要发病人群,应予以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阿昔洛韦注射液联合双黄连口服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手足口病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2组患儿均采用退热及补液等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给予阿昔洛韦注射液5 mg.kg^-1.d^-1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 mL中静脉滴注;双黄连口服液5-10 mL口服,3次.d-1。对照组给予病毒唑注射液10-15 mg.kg^-1.d^-1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 mL中静脉滴注。观察2组患儿治疗5 d后热退时间和手、足疱疹、口腔溃疡消退时间及临床疗效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口腔溃疡及手、足疱疹消退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均P〈0.05),观察组患儿热退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昔洛韦联合双黄连治疗小儿手足口病有较好的疗效,并减少了继发感染的机会。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2013年3—6月手足口( HFMD)流行期间的449例HFMD患儿进行病原学流行特征分析,探讨其对临床护理实践的启示,为制定 HFMD 患儿的护理措施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3年3—6月期间449例手足口病患儿的资料,用荧光定量RT-PCR法进行肠道病毒通用型、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A16)定量分型。结果449例HFMD患儿肠道病毒总阳性率为69.5%(331/476),其中EV71型203例、CA16型109例,重症组的患儿EV71阳性率高于轻症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981,P<0.05)。结论 HFMD患儿以EV71型流行为主,重症手足口病多发生于年龄<3岁的儿童,且基本为EV71型感染。重视肠道隔离仍是手足口病防治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EV71、COXAl6手足口病发病的临床特征、并发症、免疫功能,为临床治疗手足口病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1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139例EV71、COXA16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特点、生化指标、免疫功能、WBC、CRP.结果:两组病例发病年龄、呼吸道症状、血糖、WBC、肝功能、心酶谱、IgA、IgG、CD3+CD8+、CD4+/CD8+T细胞百分比、NK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口腔损害、并发脑炎、皮疹数量、CRP、IgM、CD3+、CD3+CD4+、CD3-CD19+,CD19+CD23+、CD4+CD25+T细胞百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V71手足口病重症率较高,细胞免疫功能紊乱更明显.  相似文献   

13.
浅谈手足口病的预防与治疗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道,1959年提出手足口病(HFMD)命名。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柯萨奇病毒A组的16、4、5、9、10型,B组的2、5型,以及肠道病毒71型均为手足口病较常见的病原体,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引起广州地区手足口病(HFMD)的柯萨奇病毒A组6型(Cox A6)、A组4型(Cox A4)和A组10型(Cox A10)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对2010-2015年收集的HFMD病例标本进行荧光定量PCR检测,以Cox A6、Cox A4和Cox A10的VP1部分基因序列进行同源分析和构建系统发育树。运用统计学方法对不同肠道病毒引起的HFMD流行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从广州地区HFMD患儿的12 054份临床标本中检出8945份肠道病毒阳性,其中2174份为Cox A6(24.30%),144份为Cox A4(1.61%),155份为Cox A10阳性(1.73%)。Cox A6和Cox A10的主要感染人群为1~2岁幼儿,Cox A4为3~4岁幼儿,男性病例多于女性。HFMD发病时间集中于的4-10月。广州市肠道病毒Cox A6、Cox A4和Cox A10流行株与国内其他地区的流行株亲缘关系接近。结论 广州地区引起HFMD流行的优势病毒株包括EV71、Cox A16和Cox A6 3种肠道病毒,并呈交替或共同流行状态。Cox A4和Cox A10也是重要的病原体。应加强肠道病毒流行趋势的长期监测及深入研究,以掌握HFMD流行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手足口病患儿的实验室检测结果,并探讨其意义。方法收集502例(重症型104例,轻症型398例)手足口病住院患儿的咽试子标本,采用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对手足口病患儿肠道病毒通用型(EV)、肠道病毒71型(EV71)以及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A16)核酸进行检测。同时检测白细胞(WBC)、直接胆红素(D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乳酸脱氢酶(LDH)并进行分析。结果 502例手足口病患儿中,EV、EV71、CA16感染阳性分别为384例(76.49%)、262例(52.19%)、39例(7.76%)。男性患儿多于女性患儿,104例重症型手足口病患儿中,EV71阳性率为92.31%;502例手足口病患儿中有402例3岁。104例重症型患儿有97例(93.27%)3岁;其中EV71阳性率92.78%(90/97)。重症型与轻症型相比,重症型手足口病患儿WBC、LDH、CK-MB、DBIL和ALT水平较高(P0.05)。结论手足口病患儿以3岁为主,感染的肠道病毒主要为EV,引起重症型的主要病原体为EV71。  相似文献   

16.
陈亮  李仪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24):3401-3402
目的:了解杭州市萧山区手足口病(H FM D )病原谱及临床特征。方法采用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对2012年5月至2013年7月就诊的208例H FM D疑似患儿咽拭子标本(45份)和粪便标本(208份)进行病原体检测,结合患儿临床资料分析检测结果。结果208例患儿中,肠道病毒(EV )检出率为83.17%,其中EV71、柯萨奇病毒A16(CoxA16)和其他EV亚型所占比例分别为55.49%、13.29%和31.21%;男、女性患儿EV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岁及其以下患儿以EV71感染为主,5岁以上患儿以其他EV亚型感染为主。HFMD患儿临床症状主要为发热伴疱疹,各种类型临床症状患儿均以EV71感染为主。粪便标本EV检出率高于咽拭子标本(P<0.05)。结论 EV71和其他EV亚型是该地区 HFMD患儿常见病原体,CoxA16感染流行趋势有所下降。加强EV、EV71和CoxA16检测有助于 HFMD的预防和控制。  相似文献   

17.
手足口病(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有20多种(型),柯萨奇病毒A组的16、4、5、9、10型,B组的2、5型,以及肠道病毒71型,均为手足口病较常见的病原体,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以手、足、口及臀部出现皮疹(斑丘疹、疱疹或脓疱疹),重症病例可出现脑炎、脑膜炎、肺水肿等循环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一类急性传染病.多在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高发.患儿和隐性感染者为传染源,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潜伏期2~10 d.近年来本病在我国呈急性流行趋势,以前多于春夏发病,但本次发病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常年均可发病,且随着病毒株的变异,病程进展较快,死亡率有所增高.为探讨新的治疗方法,2010年5月~2011年8月,我们用甘草锌与干扰素联合治疗手足口病63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2012年4月至9月手足口病(HFMD)流行期间对449例HFMD患儿的临床特点及病原学流行特征进行分析,旨在为手足口病的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收集449例手足口病患儿资料,用荧光定量RT-PCR法进行肠道病毒通用型、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A16)定量分型.结果449例HFMD临床诊断病例中,肠道病毒通用型阳性数为331例,包含203例EV71型和109例CA16型,肠道病毒总阳性率为69.5%(331/476),其中EV71占42.6%(203/476),CA16占22.9%(109/476),EV71/CA16两者兼有者占3.8%(18/476),非EV71、CA16的其他肠道病毒占4.6%(22/476).2012年送检标本中EV71与CA16检出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32,P=0.231).结论2012年HFMD患儿以EV71型和CAl6型流行为主.而重症手足口病多发生于年龄〈3岁的儿童,且重症患儿基本为EV71型感染.故小年龄组HFMD患儿应成为HFMD流行期间重点监测对象,并给予积极治疗,以防止成为重症HFMD患儿,从而降低重症HFMD病死率.  相似文献   

19.
广东东莞市儿童手足口病50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儿童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方法:归纳分析包括97例重症病例的502例手足口病患儿的发病年龄及病例来源、症状和体征、实验室与辅助检查、并发症、治疗及转归等临床资料.结果与结论:3岁以下患儿占80.3%.男性发生率(69.9%)明显高于女性(30.1%).外地移居或暂居儿童发生率(59.8%)略高于本地儿童(40.2%).患儿均有皮疹,皮疹可同时出现在手、足、口部(43.6%)及臀部(45.8%).452例(90.0%)患儿发热,热型不规则,多在皮疹出现前1~2 d开始发热.伴肢体抖动16.1%、膝反射亢进9.0%,均多见于重症病例.部分病例可见白细胞明显增多(11.0%),CRP升高(23.8%).27例重症患儿行病原学检查,肠道病毒71型阳性占70%,柯萨奇病毒A16型阳性占15%.重症患儿并发支气管炎(93%)、肺炎(83%)及心肌炎(43%)等.经对症及抗病毒治疗,治愈484例(96.4%),死亡2例(均为EV7l阳性的重症患儿).手足口病多见于幼儿,此次流行以普通病例为主,主要症状为发热及皮疹,重症患儿多有肢体抖动、膝反射亢进.只要及早诊断,予正确的治疗,手足口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0.
注射用双黄连粉针剂治疗小儿腹泻9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双黄连粉针剂对小儿秋冬季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90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双黄连粉针剂静脉滴注治疗,对照组则加用丁胺卡那霉素、病毒唑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时间、止泻时间等。结果:治疗组显效率、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0.01),2组平均治疗时间、止泻时间比较也有明显差异(P均<0.01)。结论:双黄连粉针剂对小儿秋冬季腹泻有明显治疗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