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种浓度罗哌卡因对上肢手术镇痛效果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上肢手术,除了提供手术无痛条件外,探讨并发症少、生理干扰轻,具有止痛安全而不影响运动神经功能的罗哌卡因的安全用量是非常重要的.为此,笔者对两种浓度的罗哌卡因进行了对比观察,寻求既具有扩张上肢血管,解除血管痉挛,有利于血管吻合,又能可靠、安全地阻滞感觉神经传导功能,术中止痛充分,术后镇痛良好,有利于病人恢复的罗哌卡因的安全剂量.现将有关临床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连续臂丛阻滞用于断指(肢)再植手术麻醉和术后镇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临床外科杂志》2004,12(1):965-969
  相似文献   

3.
连续臂丛阻滞用于上肢显微血管吻合手术的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4.
上肢手术患者不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定位简单,能为前臂和手部手术提供完善的神经阻滞,但麻醉后发生的神经功能暂时性障碍在临床上不容忽视。不同的神经阻滞技术与阻滞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有关。外周神经刺激器定位已广泛用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中,然而其阻滞效果尚需进一步探讨。本研究拟比较上肢手术患者三种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皆在比较上肢术后罗哌卡因经臂丛神经鞘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 regional analgesia,PCRA)与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的镇痛效果、安全性和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连续锁骨上臂丛鞘内阻滞在上肢手术和术后镇痛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75例ASAⅠ~Ⅱ级上肢手术的患者,采用静脉留置针行锁骨上臂丛鞘内阻滞,记录上肢的10个皮区的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的阻滞情况,行术后镇痛者,术后观察镇痛效果,并发症等指标.结果 连续锁骨上臂丛鞘内阻滞应用于上肢手术,其优良率达91.03%.19例术后镇痛者按VRS评分,镇痛效果良好.结论 连续锁骨上臂丛鞘内阻滞可用于较长时间的上肢手术和术后镇痛,均获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为了观察开胸病人术后采用静脉自控镇痛(PCIA)与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的镇痛效果,及其对呼吸功能的影响,本院在临床中作了对比研究,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资料与方法:80例ASAⅠ~Ⅱ级择期开胸手术病人,年龄42~70岁,体重50~70kg。其中肺癌10例、食道癌38例、贲门癌32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全部病人行硬膜外加静吸复合麻醉,T7-8或T8-9椎间隙硬膜外穿刺向头端置管3cm,经导管注入2%利多卡因3ml,阻滞层面确定后开始静脉诱导气管插管。两组病人术前用药、麻醉诱导和维持、给氧方法均相同。术毕病人清醒,肌松剂作用完全消失,自主…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连续外周神经阻滞用于下肢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 90例择期行单侧下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连续外周神经阻滞镇痛组(N组),连续硬膜外镇痛组(E组),连续静脉给药镇痛组(I组)。N组麻醉前根据手术情况选择适当的下肢神经在刺激仪的引导下定位、穿刺留置导管;E组麻醉前行腰段(L3~4)硬膜外穿刺留置导管。三组患者麻醉方法及用药相同,手术结束前10min,N组经留置导管推注0.2%罗哌卡因15ml;E组经留置导管推注0.2%罗哌卡因10ml,I组静脉推注地佐辛5mg后接镇痛泵,配方分别为:N组0.2%罗哌卡因;E组0.2%罗哌卡因与0.5μg/ml舒芬太尼混合液;I组1.0μg/ml舒芬太尼。记录麻醉前(T0)、术后1h(T1)、4h(T2)、12h(T3)、24h(T4)、48h(T5)的SBP、DBP、HR、SpO2、VAS评分和Ramsay镇静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I组比较,N组和E组术后T1~T5时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T1~T3时Ramsay镇静评分明显升高(P0.05)。与T0和N组比较,T1~T3时E组SBP、DBP明显下降(P0.05)。与N组比较,E组和I组恶心呕吐、瘙痒发生率也明显升高(P0.05);E组的尿潴留发生率也明显升高(P0.05)。三组头晕、运动阻滞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连续外周神经阻滞用于下肢手术后镇痛简便、安全、镇痛完善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妇科手术后多采用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本研究通过比较子宫切除术病人不同的硬膜外穿刺间隙、不同的镇痛泵输注速率对术后硬膜外病人自控镇痛程度、舒适度、运动神经阻滞、镇痛平面、血压及心率的影响,以寻求合适的穿刺方式和输注速率。  相似文献   

10.
盐酸氯普鲁卡因(可谱诺)应用于硬膜外麻醉、神经阻滞和浸润麻醉已取得较好的效果。鉴于它有某些优点,我们将它与芬太尼并用于术后PCEA。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用于乳腺区段切除手术中肋间神经阻滞效果及术后镇痛作用。方法选择ASAⅠ或Ⅱ级择期行乳腺肿块区段切除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肋间神经使用0.375%罗哌卡因(Ⅰ组)或0.375%罗哌卡因+芬太尼2μg/ml(Ⅱ组)。观察两组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麻醉维持时间、术后24 h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记录麻醉期间RR、MAP、HR及SpO2的变化。结果与Ⅰ组比较,Ⅱ组麻醉起效时间和麻醉阻滞完善时间缩短(P<0.05)、维持时间延长(P<0.01);术后4、8、12 h VAS评分Ⅱ组降低(P<0.01)。两组患者生命体征、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芬太尼可增强罗哌卡因肋间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延长术后镇痛时效。  相似文献   

12.
13.
三种臂丛神经阻滞方法在断指再植手术中麻醉效果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断指再植手术往往手术时间较长,要求麻醉起效快,阻滞完善,持续时间长。本文采用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下行臂丛神经阻滞,选择3种不同入路,比较神经阻滞在断指再植手术的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随机将70例老年下肢骨折患者分为2组,各35例。对照组采取全身麻醉,观察组采取硬膜外阻滞麻醉。结果观察组麻醉后1 h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及术后1 h、6 h、12 h的视觉模拟(VAS)评分等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膜外阻滞麻醉应用于老年下肢骨折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稳定,有利于缓解患者术后的疼痛程度。  相似文献   

15.
术后患者自控镇痛(PCA)技术的应用日趋普遍,确能减轻患者应激反应,改善手术区血运。本文拟比较术后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CIA)与术后患者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王芳  岳云 《中华麻醉学杂志》2006,26(10):957-958
腹股沟疝是儿童的常见疾病,一般于1岁以后在静脉全麻下行门诊手术治疗。由于术中的镇痛效应到手术结束时已经消失,而且患儿的术后呕吐又限制了口服镇痛药的使用。髂腹股沟神经-髂腹下神经联合阻滞是一种简单易行的腹股沟区域神经阻滞方法,本文旨在评价此种方法用于小儿腹股沟疝手术后镇痛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探讨不同麻醉和镇痛方式对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及细胞免疫功能、应激水平的影响.选取我院201 7年2月至201 9年2月实施胃癌根治术患者6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研究组手术采用静脉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术后行硬膜外镇痛;对照组手术采用静脉全麻,术后行静脉自控镇痛.对比两组患者术后48...  相似文献   

18.
吗啡不同途径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腰硬联合麻醉用于剖宫产手术,术后通常留置硬膜外导管,将较小剂量吗啡混合腰麻局麻液应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通过研究其术后镇痛效果、镇痛并发症及病人满意程度来评价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两种不同麻醉方法对术前存在胰岛素抵抗(IR)患者术后IR的影响。方法利用稳态模式评估法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筛选术前存在IR的择期髋关节置换术患者64例,将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研究组和对照组。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观察术后48h内的镇痛效果。分别于麻醉前30min(T0)、手术结束时(T1)、术后24h(T2)、48h(T3)测定血浆葡萄糖(FPG)、胰岛素(FINS)浓度并计算出相应HOMA指数用以判断患者术后IR状态。结果两组VA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FPG、FINS、ln(HOMA-IR)在T1时均显著降低(P<0.01),但FPG在T2时基本恢复至术前,而FINS、ln(HOMA-IR)与T0时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FPG始终变化不大,而FINS、ln(HOMA-IR)T1、T2时升高显著(P<0.05或P<0.01)。T3时研究组ln(HOMA-IR)依然很低(1.13±0.26)(P<0.01),而对照组基本恢复至术前(1.50±0.51)。结论硬膜外麻醉(EA) 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在术后48h内可以减轻术前存在IR患者的术后IR程度,尤其在术后即时作用最明显。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院采用腋窝寻找异感法(确认神经法)进行神经定位,不仅提高了臂丛神经阻滞的成功率,而且很少有并发症的发生。下面就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即腋窝寻找异感法(确认神经法),腋动脉贯通法(确认血管法)及传统的借助刺破神经血管鞘的落空感观察针尾随动脉搏动,确认进入血管神经鞘的方法,进行临床效果观察比较,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选择肘部以下部位手术的患者350例。ASA分级均为Ⅰ级,年龄为18~55岁。随机分为三组,Ⅰ组和Ⅲ组均为150人,Ⅱ组50人。Ⅰ组采用腋窝寻找异感法(确认神经法),Ⅱ组采用腋动脉贯通法(确认血管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