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嗜酸性粒细胞属于固有免疫细胞,有助于防御寄生虫、细菌和病毒感染,特别是在过敏反应中发挥重要效应。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多种肿瘤,通过直接与肿瘤细胞相互作用或在肿瘤微环境中间接调节肿瘤进展。嗜酸性粒细胞能够合成和分泌嗜酸性粒细胞碱性蛋白、嗜酸性粒细胞过氧化物酶和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等参与抗肿瘤效应,亦可通过促进炎症进展等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在华支睾吸虫感染中,肝脏局部高水平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现象是否与内源性白细胞介素33(IL-33)有关。方法建立华支睾吸虫感染小鼠模型,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感染小鼠肝脏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变化;利用抗ST2抗体阻断IL-33与ST2的作用,观察对感染后小鼠肝脏局部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程度的影响。结果华支睾吸虫感染后,肝脏嗜酸性粒细胞比率显著增多。阻断IL-33与ST2的作用,能显著降低感染小鼠肝脏局部嗜酸性粒细胞比例(12.07%±1.58%vs 7.69%±0.68%;P0.01)。结论华支睾吸虫感染后,IL-33参与肝脏局部高水平嗜酸性粒细胞的维持。  相似文献   

3.
如果乳腺肿瘤显示乳头状结构,瘤细胞呈嗜酸性柱状并有核沟及核内假包涵体,甲状腺来源的转移癌是首先考虑的诊断。约5 %的乳腺转移癌源自甲状腺。作者描述了5例具有甲状腺高细胞型乳头状癌形态学特征的乳腺原发性肿瘤。此组患者均为女性,年龄5 6~74岁(平均6 3岁)。临床病史和随访显示4例有资料的病例均无甲状腺疾病史或乳腺肿瘤诊断后出现甲状腺结节。组织学观察原位肿瘤1例,微浸润肿瘤2例,浸润性肿瘤2例。肿瘤细胞呈实体或乳头状生长,部分区域显示类似甲状腺的滤泡样结构。部分区域乳头致密拥挤呈实体或梁索状。筛状结构则由含嗜酸性物质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XCR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特点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MaxVision两步法检测141例胃癌组织及癌旁正常胃黏膜组织中CXCR1的表达,分析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CXCR1在癌旁正常胃黏膜组织中不表达,表达于嗜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内皮细胞和部分胃癌组织及肿瘤相关间质细胞表面。CXCR1在胃癌脉管内癌栓表达常伴中性粒细胞浸润,且浸润的中性粒细胞形态多样。141例胃癌组织中,CXCR1阳性73例(51.78%),CXCR1阴性68例(48.22%);其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无关;与胃癌分化(P=0.001 1)、肿瘤浸润深度(P=0.017 0)、脉管侵犯(P=0.000 1)、神经侵犯(P=0.000 1)和淋巴结转移(P=0.000 1)、TNM分期(P=0.004 1)均有关。结论胃癌中CXCR1的表达与胃癌的浸润和转移密切相关,CXCR1有望成为胃癌发生、发展的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5.
本文收集我院胃嗜酸性肉芽肿5例,男3例,女2例。年龄45~50岁。临床症状主要为上腹部隐痛或间歇性疼痛伴反酸、恶心、呕吐5~22年。2例有黑便史。5例均无过敏史,血嗜酸性白细胞值正常。4例作了X线检查。诊断胃溃疡2  相似文献   

6.
胃嗜酸性肉芽肿是一种炎性病变,虽然少见,因其临床表现和病理形态有时与癌肿较难区分,往往被误诊为胃癌,故值得引起重视。我科遇到二例报道如下: 例1,女,50岁。中上腹时有轻微疼痛五月余。白细胞6050,嗜酸性白细胞3%。X线摄片为胃窦部癌可能。胃镜检查:平滑肌瘤可能;活检病理诊断;坏死组织性质不明。标本巨检:胃窦部小弯侧有-3.5×3.5cm椭圆形息肉状物,突出于粘膜表面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过表达IL-5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转基因小鼠模型的生物学特性和病理学变化.方法 记录转基因小鼠的繁育情况,通过计数小鼠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的变化规律;观察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对器官损害的病理变化特征.结果 小鼠已成功繁育,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数的比例持续增长到48周龄时的49.9±3.5%,脏器组织内出现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和组织细胞变性、坏死等病理改变,出现体表被毛缺失和直肠脱垂现象.结论 小鼠体内高水平的IL-5能显著影响外周血内嗜酸性粒细胞的数目和比值,造成了肺脏、肝脏和脾脏等脏器的严重损坏.表明该小鼠是研究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良好的转基因小鼠模型.  相似文献   

8.
胃癌MG抗原和CA19-9均为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肿瘤标志物,在消化道肿瘤中的应用大为广泛,本文仅就二者在消化道肿瘤中的诊断价值作一比较,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 材料和方法 一、一般资料:消化道肿瘤患者共88例(男61,女27),均经临床和/或病理证实。其中胰腺癌33例,胃癌30例,结直肠癌25例,年龄37~78岁,平均54.7岁。  相似文献   

9.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再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5例淋巴结嗜酸性淋巴肉芽肿,临床表现淋巴结肿大,生长缓慢,病程长。病理形态:淋巴结结构部分存在,反应性滤泡明显,副皮质区异形淋巴细胞增生,血管增多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并浸润周围组织。免疫组化显示T细胞单克隆性,认为是低度恶性T细胞淋巴瘤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同时讨论其鉴别诊断和发病机理。  相似文献   

10.
对人体旋毛虫病55例中14例作了活检。取材早至发病7d,晚至3年不等,故可观察到已游离出血管而尚未进入肌浆之幼虫;肌膜严重破坏时形成的旋毛虫性肉芽肿;肌膜受损轻微时所形成的薄壁包囊和厚壁包囊的各种早晚期病理变化。对38例患者作临床周围血象检查,结果仅3%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加;而活检材料中病变局部均未见明显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相似文献   

11.
本文复习了我院1977年1月~1991年6月诊断为横纹肌内伴嗜酸性白细胞浸润的肉芽肿病26例,内14例病变相似,具寄生虫感染的特点,其中3例中找见退变的病原体结构,符合猪囊尾蚴感染,囊尾蚴死亡,囊壁破裂所诱发的一种特殊性肉芽肿。14例患者年龄7~42岁,男、女各7例。均以深部软组织肿块就诊。13例为单发性,位于颈前乳突肌6例,腹直肌3例,大腿中部2例,胸大肌及小腿腓  相似文献   

12.
急性排斥移植肾组织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及C4d沉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观察移植肾PTC C4d沉积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与AHR的关系,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及其在诊断急性体液排斥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移植肾组织C4d沉积。26例移植肾PTC C4d弥漫性强阳性染色患者为C4d阳性组,而30例移植肾PTC C4d阴性患者为对照组。光镜下记数移植肾组织嗜酸性粒细胞数。结果:(1)26例C4d阳性患者中经病理诊断为AHR为13例,AHR+ACR为8例,ACR1为3例,ACR2为2例。30例C4d阴性患者中,AHR为1例,AHR+ACR为2例,ACR1为21例,ACR2为6例。与C4d阴性组相比,C4d阳性组难治性排斥患者较多,常需进一步干预性措施,且较多的患者对抗排斥治疗无反应,移植肾失功率高(7/26)。(2)C4d阳性组移植肾浸润嗜酸性粒细胞数亦明显高于C4d阴性组,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C4d阳性无细胞性排斥组移植肾间质浸润嗜酸性粒细胞数与C4d阳性+ACR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C4d阳性ACR组移植肾间质浸润嗜酸性粒细胞数明显高于C4d阴性ACR组(P〈0.05)。结论:移植肾PTC C4d沉积与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密切相关,两者在肾移植AHR诊断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95例结核变态反应性皮肤结节性血管炎病理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95例结核变态反应性皮肤结节性血管炎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提出病理组织学分期:①早期有淋巴细胞和数量不等的中性白细胞、组织细胞、嗜酸性白细胞浸润,浆细胞缺如。②中期小血管炎症突出,以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炎细胞浸润多以血管为中心。⑧晚期以淋巴细胞、组织细胞为主,可形成肉芽肿,纤维细胞增多,可有上皮样细胞,多核巨细胞形成。用抗酸染色、免疫荧光、免疫酶标法进行检测,对其发病机理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鉴别诊断,并就临床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白细胞中的嗜酸粒细胞计数与冠心病影响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128例非急性冠状动脉造影患者一般资料,进行血细胞参数、生化指标等检测.冠状动脉造影确定冠状动脉病变部位及损伤程度.根据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分组,进行趋势分析,判断冠心病患者危险因素与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相关性.结果 患者按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分三组(<0.1×109/L;0.1~0.2×109/L;>0.2×109/L).嗜酸性粒细胞增高与男性性别、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或冠脉再造术呈正相关.嗜酸性粒细胞增高与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血肌酐、甘油三酯、糖化血红蛋白等冠心病危险因素呈正相关(P<0.01),与高密度脂蛋白呈负相关(P<0.01).趋势分析显示,多支血管病变、左主干病变、冠脉内血栓、慢性阻塞、支架内再狭窄等参数在不同嗜酸性粒细胞分组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嗜酸性粒细胞增高与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因素有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胃癌患者与正常人外周血中及胃癌患者不同类型组织中的肥大细胞的分布情况;研究肥大细胞在胃癌微环境中的免疫抑制表型及对肿瘤细胞促炎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分析56例患者的外周血、肿瘤组织、癌旁组织、非肿瘤正常组织的肥大细胞占CD45+总白细胞的比例,以及其在各组织中共刺激分子HLA-DR的表达情况;同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针对肥大细胞特异性标志胰蛋白酶(tryptase)原位分析其在各组织中的浸润情况;最后通过人肥大细胞系HMC-1与胃癌细胞系BGC-823共培养,探讨肥大细胞抑制肿瘤细胞分泌促炎因子TNF-ɑ的作用。结果正常人和胃癌患者外周血中肥大细胞的比例没有明显差异(P0.05),胃癌组织内肥大细胞的比例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5)和正常组织(P0.01);相对于癌旁组织和非肿瘤正常组织,胃癌组织中浸润的肥大细胞显著低表达HLA-DR;HMC-1细胞能抑制BGC-823细胞分泌促炎症因子TNF-α。结论肥大细胞在胃癌微环境中特异性浸润增高,且具有一定免疫抑制表型,提示可能具有抑制胃癌肿瘤细胞促炎症作用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胃癌组织中肝细胞抗原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肝细胞抗原(hepatoeyte antigen,Hep)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EnVision法检测88例胃癌组织中Hep的表达。结果 胃癌组织中Hep的阳性表达率为54.5%(48/88)。Hep的阳性表达在肠型胃癌中明显高于弥漫型胃癌(P〈0.05);随着临床分期的增高,Hep的阳性表达率呈下降趋势,差异有显著性(P〈0.05);胃癌组织中Hep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有关(P〈0.05),与性别、肿瘤大小、部位、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血管侵犯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 检测胃癌组织中Hep的表达可一定程度地反映胃癌的组织学分型和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表达叉头框蛋白3(forkhead box P3,FOXP3)、CD8和CD4的浸润性淋巴细胞在EBV相关性胃癌进展及预后评估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1例EBV相关性胃癌及299例EBV阴性富于淋巴间质胃癌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中FOXP3、CD8和CD4的表达,计数阳性淋巴细胞,并分为高浸润组及低浸润组,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EBV相关性胃癌组中FOXP3~+、CD8~+和CD4~+浸润性淋巴细胞数及CD8~+/CD4~+比值均大于EBV阴性胃癌组(P 0. 001)。EBV相关性胃癌FOXP3~+和CD8~+淋巴细胞高浸润组比低浸润组肿瘤浸润深度浅,脉管内癌栓形成率较低,5年生存率高(P 0. 05)。EBV阴性富于淋巴间质胃癌中FOXP3~+、CD8~+淋巴细胞浸润与预后无明显相关。结论 EBV相关性胃癌具有独特免疫微环境,FOXP3~+和CD8~+淋巴细胞浸润均与其肿瘤进展及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8.
钱鑫  杜娇  金阳 《中国免疫学杂志》2012,28(8):760-765,768
1863年,R.Virchow基于肿瘤常常发生在慢性炎症部位和炎症细胞往往出现在肿瘤组织中的事实,提出了慢性炎症和肿瘤发生相关的假说[1]。随着近些年来研究的深入,该理论已被广泛接受。肿瘤细胞通过产生各种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来募集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这些白细胞通过产生一系列的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参与肿瘤免疫[1]。  相似文献   

19.
甲状腺肿瘤中p53蛋白表达和DNA指数检测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常细胞转化成恶性细胞的整个演变过程中 ,均涉及到癌基因及相关基因的活化和抑癌基因的失活。因此 ,对肿瘤诊断将有可能从传统的显微镜形态学观察转向分子水平检测〔1〕。本研究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 p5 3蛋白 ,并结合图像分析方法测量肿瘤细胞DNA指数在甲状腺良恶性肿瘤中的诊断意义。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 收集遵义医学院病理科甲状腺肿瘤石蜡标本73例 ,其中 15例乳头状癌、15例滤泡状癌、7例嗜酸性细胞癌、15例乳头状腺瘤、15例滤泡状腺瘤及 6例嗜酸性细胞腺瘤。p5 3(DO 7)单克隆抗体及EnVisionHRP标记的羊抗鼠I…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利用肾脏嗜酸性上皮性肿瘤碳酸酐酶Ⅸ(CAⅨ)和Pax2的表达差异,进行鉴别诊断的可行性。方法对90例肾脏嗜酸性上皮性肿瘤标本进行CAⅨ和Pax2免疫组化染色,观察两种抗体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意义。结果 CAⅨ在嗜酸型嫌色性肾细胞癌(chromophobe renal cell carcinoma,ChRCC)(0/27)和肾嗜酸细胞腺瘤(renal oncocytoma,RO)(0/13)中均不表达。大部分嗜酸性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CCRCC)(29/37)和2型乳头状肾细胞癌(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a,PRCC)(10/13)中CAⅨ阳性,CAⅨ在嗜酸性CCRCC中呈弥漫一致的胞膜强阳性,而在2型PRCC中为灶性或多灶性胞膜强阳性。Pax2在RO中100%阳性(13/13),而在嗜酸型ChRCC中几乎不表达(1/27),不同程度地表达于嗜酸性CCRCC(25/37)和2型PRCC(5/13)。结论 CAⅨ和Pax2组合可用于临床病理诊断中各型嗜酸性肾脏上皮性肿瘤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