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患者血液流变学及颈内静脉血中S-100β蛋白的变化,以探讨血液流变学变化与神经元损伤的关系。方法:29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疾病患者,在体外循环(CPB)心脏跳动下进行瓣膜替换术,动态监测围术期所有患者颈内静脉血中S-100β蛋白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粘度(CP),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聚集率(PCR)的水平变化,并探讨二者的相关关系。结果:从转流20分钟到术后8小时,患者CP,HCT,PCR均明显低于术前(P<0.05或P<0.01),术后1天恢复至术前水平,S-100β蛋白水平则明显高于术前(P<0.05或P<0.01),术后3天恢复至术前水平,且与上述血液流变学指标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结论:颈内静脉血中S-100β蛋白水平变化虽可作为评价心内直视手术对神经元损伤程度的可靠指标,但检测经费昂贵;而S-100β蛋白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有明显的相关性,故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患者,评价其手术对神经元的损伤程度,监测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是一项简便,价廉,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观察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探索二者对组织器官的损害及在减少术后并发症和节省住院费用等方面的优越性,方法:17例CABG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非体外循环组(实验组)8例,手术在常温心脏跳动下进行;体外循环组(对照组)9例,术中阻断升主动脉,鼻咽温度为25℃-27℃,动态监测围术期所有患者全血粘度(CP),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聚集指数(RCI),血小板聚集率(PCR)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上述参数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术中及术后8小时,两组参数组间比较差异具显著意义(P<0.05),且均低于术前(P<0.05或P<0.01),术后1天上述参数均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非体外循环CABG由于术中不应用体外循环,避免了因血液稀释和血液成分破坏引起的血液流变学变化对组织器官的损害,且在减少输血及血血并发症和节省住院费用等方面明显优于传统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2月至2010年1月我科收治的80例CABG患者的护理资料,总结术前、术后和康复期的护理方法。结果本组体外循环手术20例,非体外循环手术60例。术后发生心律失常24例。其中心房纤颤16例,频发性室性早搏5例,室上性心动过速3例。呼吸机辅助2~12h,平均7.8h。术后患者均恢复良好,无心绞痛发作。结论了解并掌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手术期护理要点,加强围手术期管理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术期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含量变化。方法选择2003年3月-2006年6月我院收治的心脏病患者20例作为体外循环组,选择2006年3月-2012年4月住院患者20例作为非体外循环组,选择2003年3月-2005年4月门诊未手术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体外循环组和非体外循环组分别于术前1d及术后4h及术后1、3、7d,对照组间隔3个月在相同时间内(7:30~8:30)采空腹肘静脉血3ml,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CGRP含量。结果术前3组CG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h、术后1d及术后3d体外循环组和非体外循环组CGRP水平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h及术后1d,体外循环组CGRP水平高于非体外循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7dCGRP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GRP在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4~72h升高,可能系患者创伤过大所致。  相似文献   

5.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中度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估行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中度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IMR)患者的效果,以探讨最佳治疗方案。方法 51例术前诊断为IMR的患者行单纯CABG术。分析术前术后以及随访期二尖瓣关闭不全的程度,左心室功能,左心室内径。结果 30d手术病死率3.9%(2/51),手术后3周内复查超声显示无返流或轻微返流12例,轻度返流21例,中度返流16例。心功能Ⅰ、Ⅱ级者40例,Ⅲ级者9例。左心室内径较术前明显缩小(P〈0.05),左心室功能较术前改善但无明显差异,31例(60.8%)二尖瓣关闭不全程度下降(P〈0.01)。随访46例(93.9%),平均24个月。随访期间死亡1例。结论 CABG术能降低大部分中度IMR患者的二尖瓣关闭不全程度,但对于并发充血性心力衰竭或左心室功能较低(射血分数〈30%)的中度IMR患者,单纯CABG术可能并不是最佳的治疗方案,应积极处理二尖瓣关闭不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术前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对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将734例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冠心病患者根据术前C反应蛋白水平分为CRP≥3.0mg/L组(386例)和CRP〈3.0mg/L组(348例),记录术后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术后30d内CRP≥3.0mg/L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4.9%(19例)]高于CRP〈3.0mg/L组[4.0%(14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随访(5.2±1.8)年,CRP≥3.0mg/L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22.0%(78例)]明显高于CRP〈3.0mg/L组[12.2%(4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示:CRP≥3.0mg/L不能预测术后30d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但是预测术后远期心血管事件最强因子,COX分析术前CRP≥3.0mg/L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其次左心室射血分数〈45%。CRP≥.0mg/L组5年实际生存率明显低于CRP〈3.0mg/L组[(90.0±1.2)%比(94.0±0.8)%,P〈0.05]。CRP≥3.0mg/L和左心室射血分数〈45%二者合并的患者5年生存率明显降低(88.0±0.4)%。结论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可以预测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远期临床疗效,提示血管壁的炎症程度与远期疗效相关。  相似文献   

7.
张凯  王联群 《天津医药》2018,46(7):708-711
目的 探讨单纯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术后新发房颤(POAF)发生的术前相关 危险因素。方法 单纯非体外循环下CABG患者1 888例,根据POAF定义分为新发房颤组(POAF组,389例)与未发 房颤组(NPOAF组,1 499例)。单因素分析2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术前生化指标、术前心脏超声、冠状动脉病变及术 前用药情况,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一步行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 POAF发生率为20.60%(389/1 888), POAF组年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史和心肌梗病史比例、术前尿素氮(BUN)水平、左心房内径(LAD)、左室 舒张末期内径(LVEDD)均高于NPOAF组,术前心功能HYHA分级劣于NPOAF组(P<0.05);POAF组患者术前应用 β受体阻滞剂比例明显低于NPOAF组(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与LAD增大是发生POAF的术前 独立危险因素,术前应用β受体阻滞剂是POAF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 年龄、LAD及术前β受体阻滞剂应用与单纯 非体外循环下CABG患者POAF发生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张鹏  张鹏  郑锴  陈钢  王国林  王志毅  李琼 《天津医药》2005,33(10):627-629
目的:探讨在体外循环下和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术后早期心率变异(HRV)变化差异的临床意义。方法:在体外循环下行CABG20例(实验组),非体外循环下行CABG20例(对照组)。2组患者在术前和术中各方面参数的控制基本一致。通过Hoher监测评价HRV指标的变化。结果:术后在HRV时域分析中.对照组指标均在正常参考范围,实验组均明显低于正常参考范围。结论:在CABG患者的手术治疗中。体外循环对于患者的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和心功能有着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吸烟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早期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随机入选2011年1月-2013年1月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并符合纳入标准的连续患者共120例。根据术前是否有吸烟史,分为吸烟组(60例)和未吸烟组(60例),分别在术后3、6、12个月向患者发放SF-36(shortform-36)生存质量调查量表,对患者生存质量予以评定,分析吸烟对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的影响。结果与未吸烟组比较,吸烟组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3、6、12个月躯体健康评分(PCS)和精神健康评分(MCS)以及生存质量总评分QOL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与未吸烟组比较,吸烟组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早期生存质量降低,吸烟是影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早期生存质量恢复不佳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对于评价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术后并发症的临床价值。方法:以OPCAB患者130例为研究对象。分别于手术前、术后5h、术后24h、术后72h及术后1周测定血浆BNP水平,分析术后BNP的变化趋势。将血浆BNP水平与术后早期心律失常等临床事件进行分析。结果:(1)OPCAB术后5h血浆BNP水平开始上升,72h达峰并开始下降,到1周时仍明显高于术前水平(P〈0.01)。(2)术后心律失常组术前、术后24h、72h及1周的血浆BNP水平高于非心律失常组(P〈0.01或P〈0.05)。结论:(1)OPCAB术后血浆BNP水平呈动态变化趋势。(2)术前及术后升高的血浆BNP水平可能与术后心律失常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