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河北省沧州市初中生问题行为的家庭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初中生问题行为的家庭因素,为早期干预和家庭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使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问题行为早期发现测验量表(PPCT),对河北省沧州市城乡677名12~16岁的初中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男生的问题行为检出率显著高于女生(χ2=6.352,P<0.05);中学生的问题行为受父亲职业、父母是否离异显著影响(P<0.05),而与是否独生、父母受教育程度、母亲职业等没有显著相关(P>0.05);问题行为检出者在父亲教养方式中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过分保护等因子及母亲教养方式中干涉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等因子上的分数显著高于正常学生(P<0.05).结论:中学生的问题行为倾向受性别、父亲职业、父母是否离异、父母教养方式等家庭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初中生的多重问题行为及分布状况。方法: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北京市1739初中学生。结果:1.违规行为、吸烟、问题饮酒三类问题行为之间呈正相关(r=0.28、0.37、0.39,P<0.001),三类问题行为与多重问题行为之间呈正相关(r=0.74、0.78、0.75,P<0.001);2.参与过1项违规行为的学生占39.8%,参与过2种以上违规行为的学生占13.5%,参与3种以上违规行为的学生占6.9%,参与4种以上的违规行为的学生占3.6%,有吸烟行为的初中生占25.8%,问题饮酒的初中生占8.6%;3.男生的违规行为、吸烟、问题饮酒问卷评分及多重行为问题指数均(t=4.933、6.62、7.20、8.47,P<0.001)高于女生。不同年级间问题行为问卷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年级越高评分越高(多重问题行为指数初一、初二、初三分别为47.4±8.4、50.1±9.4、51.1±11.9,F=19.35,P<0.01)。结论:初中生问题行为是由各类具体问题行为构成的相互关联的多重问题行为“综合症”,其问题行为具有“共生性”和“共变性”特征。  相似文献   

3.
癫痫失神发作儿童行为问题及家庭影响因素的调查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探讨癫痫失神发作儿童行为问题及家庭影响因素,作者对我院诊治的137例癫痫失神发作儿童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城中村"儿童父母教养方式及家庭环境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方法根据随机抽样的原则,在河北省承德市、石家庄市、唐山市选取388名城中村儿童及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城中村"儿童的行为问题在生活压力的不同水平上差异显著(F=9.669,P0.01)。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城中村儿童问题行为与父亲关爱因子(r=-0.140,P0.01),母亲关爱因子(r=-0.177,P0.01)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分层回归分析表明生活压力对儿童行为问题(N和A行为问题)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β=-0.260,P0.001;β=-0.182,P0.01);母亲关爱因子对A行为问题及N行为问题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β=-0.171,-0.167;P0.01)。结论 "城中村"儿童父母的教养方式及家庭环境是儿童行为问题的重要影响因素,且对"城中村"儿童的行为问题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5.
通过使用自制调查问卷封1307名初中学生父母进行了调查,主要内容为其所采用的教养方式及其对子女的满意度。结果表明;父母的不同教育程度、职业、经济状况对此有很大影响,尤其是母亲的教育程度及职业在教养方式上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255名初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测查。结果1初中生的心理问题检出率26.4%;2父母的惩罚、严厉因子分男生组均显著高于女生组(t=2.158,P0.05;t=2.009,P0.05),父亲的拒绝、否认因子分男生组显著高于女生组(t=2.483,P0.05);3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同父母教养方式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01)。结论父母教养不当的初中生易出现心理问题,关注父母教养方式对于提高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初中生的父母教养方式与社会支持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初中生的父母教养方式与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方法 使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和中学生社会关系网络问卷对548名初中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和社会支持状况进行调查.结果 ①接纳型在父母的教养类型中处于主导地位,但初中生父母对初一年级学生的接纳程度显著高于初三年级学生,对初三年级学生的拒绝、干涉程度显著高于初一年级;初中生父母的教养方式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且对女生的教养方式总体上比对男生积极;②总体上看,同性朋友是初中生社会支持最主要的来源,但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初中生社会支持状况差异显著.母亲是低年级初中生、女生最重要的社会支持来源,同性朋友是高年级初中生、男生最重要的社会支持来源.结论 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感受到的社会支持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8.
大连市1200名儿童行为问题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目的了解大连市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情况及特点,探索儿童行为问题形成的各种影响因素。方法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中国标准化版本(家长用)、心理卫生自评量表(SCL-90)、自制儿童心理卫生调查问卷对1200名儿童进行评定分析。结果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4.0%,男女儿童的行为问题的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但其内容各不相同;儿童行为问题受父母的心理状况、母孕期状况、出生时状况,家庭经济文化状况、家庭教养方式等因素影响。结论降低儿童问题的发生率必须采取综合干预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具有密切双向联系.父母教养方式既能促进儿童心理发展,也能引发儿童行为问题.反之,儿童的正常行为对父母的教养行为有强化作用,儿童的问题行为也能改变父母的教养方式.此外,某种教养方式也许会使儿童免予产生外向性行为问题,但同时可能会使其产生内向性行为问题.特定教养方式与内、外向行为问题之...  相似文献   

10.
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不但影响生长发育,而且可以增加成年后患精神障碍的危险性。本研究通过对2016名2~3岁足月正常儿行为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2~3岁足月正常儿行为问题发生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考查家庭的婚姻状况对中学生的自尊和行为产生怎样的影响.方法:采用家庭功能量表(FAD)、行为问题量表(BPS)和自尊量表(SES),对北京市6所中学的144个离婚家庭、75个再婚家庭以及作为对比组的139个在婚家庭的学生在这三个量表的各个维度上进行了对比.结果:不同家庭婚姻状况中,中学生问题行为(F=6.607,P=0.002)与家庭功能的问题解决(F=3.620,P=0.028)存在显著的差异,这些差异在男生和女生中的表现差异明显;不同婚姻状况家庭之间以及男女生之间自尊的差异不显著;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中,自尊、家庭婚姻状况和家庭功能多方面因素对于中学生问题行为有一定的解释力(Radj2=19.5%).结论:离婚家庭中的中学生受到的消极影响最大,产生的问题行为也最多;在离婚和再婚家庭中,男生受到的消极影响显著大于女生.  相似文献   

12.
中学生问题行为的问卷编制和聚类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研究中学生问题行为多症状的群体规律。方法:自编中学生问题行为自陈问卷,经信度和效度检验后,对男、女生问题行为高分组(总分27%的最高分段)被试分别进行六因子聚类分析。结果:男生分成六种多症状类型:外倾.高学业不良型,内倾.高学业不适型,内倾.低学业不适型,退缩.神经质.攻击型,学业不适型,多种问题型。女生也分成六种多症状类型:外倾.高学业不良型,神经质.退缩.低学业不适型,焦虑.退缩.高学业不适型,神经质.攻击型,退缩.攻击.学业不适型,多种问题型。女生内倾问题发生的比率高于男生,男生外倾问题的比率高于女生;外倾问题的学生同时伴有学业适应不良的问题,而内倾型问题的学生不一定伴有学业适应不良的问题。结论:中学生问题行为往往呈多发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家庭类型对初中生应对方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不同家庭类型初中生应对方式的差异。方法:用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对87名单亲家庭、439名完整家庭、46名组合家庭的初中生进行了测查。结果:单亲家庭初中生发泄、幻想应对显著高于完整家庭初中生,组合家庭初中生发泄、幻想、忍耐应对显著高于完整家庭初中生。结论:单亲家庭和组合家庭初中生比完整家庭初中生更多采用发泄、忍耐、幻想等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14.
家庭咨询对改善中学生父母养育方式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众多研究显示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个性特征与其家庭教养方式密切相关 ,不良的教养方式容易使青少年学生个性缺陷 ,导致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等不健康心理[1、2 ] 。因此改善父母不良的教养方式 ,对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意义重大。本研究采用家庭咨询对 143名中学生的家长进行为期两年的研究 ,针对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存在的问题 ,对学生家长进行集体家庭咨询 ,对个别教养方式存在严重不良的父母进行个别家庭咨询。通过这种家庭咨询 ,以探讨改善中学生父母不良教养方式的有效途径。1 研究对象与方法1.1 对象1998年 9月抽取…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中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危险行为的发生率,探讨家庭环境、自尊与危险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青少年危险行为评定量表(RBQ-A)、自尊量表(SES)以及家庭环境量表(FES)对某中学1294名中学生进行调查,数据使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①青少年危险行为的发生存在性别差异,男生高于女生;②吸烟与过度饮酒行为(t=-2.36,P<0.05)、不健康饮食行为与缺乏运动(t=-3.01,P<0.05)和无保护性行为(t=2.60,P<0.05)在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吸烟与过度饮酒行为和不健康饮食与缺乏运动行为非独生子女高于独生子女,无保护性行为独生子女高于非独生子女;③危险行为与家庭亲密度呈负相关,而与矛盾性呈正相关;④低自尊更具有攻击性,更容易发生危险行为;⑤自尊在家庭环境和危险行为之间起着部分中介变量的作用。结论青少年危险行为的发生情况与其所处低亲密度的家庭环境、低自尊有密切关系,提高家庭亲密度,适当提高自尊对降低青少年危险行为的发生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初中生情绪调节策略特点及其与问题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初中生问题行为量表"和"情绪调节量表"对两所学校256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在表达抑制策略上性别差异显著(P<0.05),男生得分(28.45± 6.76)高于女生得分(25.76±7.36);在重新评价策略上年级差异显著(P<0.05),初三得分(35.29±5.66)高于初二(32.51±7.31);重新评价策略与问题行为存在显著负相关(P<0.01),表达抑制策略与大部分问题行为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重新评价、表达抑制策略对问题行为均具有较强的预测力.结论:初中生情绪调节策略与其所表现的问题行为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从实施暴力、遭遇暴力和目击暴力3个角度来编制中学生暴力行为量表(MSSVBS),并检验其信效度.方法:通过文献分析、开放式问卷调查和访谈编制题项.同时从实施暴力、遭遇暴力和目击暴力三方面收集信息,要求被试以实施者、受害者、目击者3个角色分别作答.进行3次取样,用第1次预测样本(n=670)进行初步的项目分析和因素探索,用第2次预测样本(n=507)进行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用正式施测样本(n=1207)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及信度和效标效度检验.从正式施测样本中抽取47名学生间隔1周后重测.采用暴力遭遇问卷(LEQ)和Buss-Perry攻击问卷(BPAQ)作效标.结果:MSSVBS包含心理暴力和躯体暴力两个分量表(各22题),其中心理暴力包括人格侮辱、关系攻击、性骚扰和权利侵犯;躯体暴力包括攻击他人、自虐行为、自杀意念与行为和极严重暴力.两个分量表经验证性因素分析所得模型均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RMSEA<0.08,NFI >0.9,NNFI >0.9,CFI>0.9);MSSVBS得分与LEQ和BPAQ得分呈正相关(r=0.43、0.33,均P<0.001).两个分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分别为0.82和0.80,重测信度分别为0.82和0.79.结论:本研究编制的中学生暴力行为量表具有良好的心理测量学特征,可以用于测量我国中学生的暴力行为.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初中生家庭功能、社会适应性的现状及其关系.方法 采用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和中学生社会适应性量表,对529名的初中生进行测评.结果 ①初中生的家庭功能((x-)=2.3501)和社会适应((x-)=2.486)处于中等水平;②初中生家庭功能在是否是独生子女(t=5.045,P<0.001),父母外出务工情况(F=4.603,P<0.05)和所在区域(t=8.655,P<0.001)都存在显著差异;③初中生社会适应在是否是独生子女(t=-3.640,P<0.001)和所在区域(t=-8.294,P<0.001)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初中生的家庭功能和社会适应能力处于中等水平;初中生的家庭功能越好,其社会适应性也越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