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芪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黄芪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林漆清,宋钦兰(附属医院250011)关键词黄芪;药理作用;综述黄芪性味温、甘,归肺、脾经,主用于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黄芪又名黄春、绵黄芪、百本、王孙等 ̄[1]。自古以来就为上等营养补品,有参芪同效之说。《陶弘景方...  相似文献   

2.
正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柳宗元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柳宗元生于773年,卒于819年。距今已有1200年了。他一生留下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他的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黔之驴》《捕蛇者说》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  相似文献   

3.
陈玲 《中国乡村医生》2008,10(23):34-34
黄芪乃补气之司令,建脾之统帅,补血之精华。黄芪这味药无论是古还是今,在药用上都有深入研究探讨的价值。 黄芪异名:戴(《本经》),戴椹、独椹、蜀脂、百本(《别录》)、王孙(《药性论》)、百药绵(候宁极《药谱》)、绵黄耆(《本草图经》)、黄芪(《纲目》)、剑芪(刘士廉《医学集成》)、土山爆张根(《新疆药材》)、独根(《甘肃中药手册》)、二人抬(《辽宁经济植物志》)。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不断上升,其发病趋势亦在不断增长。中医学根据其"痛"、"麻"、"瘀"等特征,将其归为"痹症"范畴,故称"消渴痹症",气虚血瘀为其病机关键。黄芪桂枝五物汤始载于张仲景《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主治气虚血瘀、营卫不和之血痹。赵泉霖教授运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5.
针灸治疗失眠症的文献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失眠症,《黄帝内经》称为"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难经》始称为"不寐";现代中医学有的称为"不寐",有的称为"失眠",应统一称为失眠,于现代医学相同[1].失眠症是临床常见的病症,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严重地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失眠症已经得到越来越多地关注.  相似文献   

6.
春季双花     
一、清热解毒迎春花 迎春花又名金梅、金腰带、小黄花,为木犀科落叶灌木,因其在百花之中开花最早,故《草花谱》说:"春首开花,故名."《广群芳谱》则说:"虽(是)草花,最先点缀春色."它不畏寒威,花色端庄秀丽、金黄灿烂、临风摇曳、暗香浮动、气质非凡,与梅花、水仙和山茶花统称为"雪中四友",是中国名贵花卉之一,深受人们的喜爱.宋代政治家、文人韩琦在中书堂东厅悬挂其作《中书东厅迎春》诗一首日:"覆栏纤弱绿条长,带雪冲寒拆嫩黄;迎得春来非自足,百花千卉任芬芳."赞颂了迎春花的风姿.唐代诗人白居易咏迎春花云:"金英翠萼带春寒,黄色花中有几般?凭君语向游人道,莫作蔓青花眼看."  相似文献   

7.
眩晕属病症名.首出于《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往往称为"头眩"、"眩冒",或简写为"眩"、"目眩",或称为"冒眩",或与其它症候并称之为"癫眩"、"眩悸"等.  相似文献   

8.
<正>黄芪是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荚膜黄芪的干燥根茎,味甘而微温,归肺脾两经,具有补气升阳、益气固表、利水消肿、行滞通痹、脱毒排脓、敛疮生肌等功效。中医常用其治疗因虚所致病症,如气虚所致乏力、脾虚所致食少便溏、表虚自汗、疮疡溃后久不收口等。黄芪首载于《神农本草经》,被《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所收录,是获得我国卫生部批准使用的重要中药材,  相似文献   

9.
<正>人参,由于其"形态似人,四肢毕备",故名人参(人身谐音)。二千多年前的《神农本草经》记载:"人参味甘,微温,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益智,久服轻身延年。"医圣张仲景和药王孙思邈都对人参推崇备至,药圣李时珍更是称赞人参为能够起死回生和延年益寿的"神草"。可以说,人参自古就是"百药之首""百草之王",应天延年的"上品君药",被国人誉为进补  相似文献   

10.
黄芪化学成分及对神经系统作用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芪(Radix Astragali)是豆科植物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或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eh.)Bge.Var.mongholicus(Bge.)Hsiao的干燥根,味甘,性温,归肺、脾经,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敛疮生肌、利水消肿和托毒排脓等功效。据《本草纲目》记载,"黄芪,甘温纯阳,其用有五:补诸虚不足,一也;益元气,二也;壮脾胃,三也……"[1],对其功效进行了全面而精炼的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上亦指出其有"扶正固本,补中  相似文献   

11.
《黄帝内经》首先提出"苦入心",传统观念认为苦味药应多归心经,但现代统计学发现"苦味药多归肝经"。在对植物皮类中药的主治进行研究后发现苦味植物皮药虽多入肝经,但其主治如跌打损伤、疮疡、痹病等皆与血脉密切相关,结合对病因病机和用药思想的分析,认为"苦入心"并不是指苦味药对于心脏的归属和定位,而是因由心主血脉作用于"心-血脉-肝(或心)"这一通路亦或称为系统,从而起到的对"气血""血脉"的调节作用。故文章创新点在于"苦入心"不能理解为"苦入心经","苦入心"与苦味药多归肝经亦不矛盾。  相似文献   

12.
正黄芪又名黄耆、箭芪,为豆科植物黄耆或内蒙黄芪等的干燥根,是常用的中药材,药用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始见于汉墓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明《本草纲目》载:"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者之长,故名。"黄芪性微温,味甘,据测定,含有多糖、单糖、黄酮类、甜菜碱、叶酸、多种氨基酸、黏液质、树胶、纤维素和微量元素硒、硅等成分,生用能益气固表、利水消肿、托毒生肌,  相似文献   

13.
正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故乡蕲春县位于我国湖北省的东南部,北靠大别山,南面长江,风景秀丽,环境宜人,古称蕲州。这里人才辈出,物产丰富,当地特产"蕲蛇、蕲艾、蕲龟、蕲竹",被称为蕲春"四大奇珍"。蕲蛇:属爬行纲响尾蛇科动物,因为它身上有黑白色的花,故又名白花蛇。自唐代开始列入贡药,为四宝之首,《开宝本草》中有记载。《本草纲目》尚载十余成方,尤以蕲蛇酒闻名遐迩,至今蕲州还流传着此酒治病的传说。据传,明嘉靖年间有一对夫妇逃难至蕲春,  相似文献   

14.
龙山药王医药文化诞生于湖南省新邵县龙山地区,以唐代药王孙思邈医学为核心,内涵丰富,包括了孙思邈医学、孙思邈养生思想和养生术、道德思想、药王孙思邈传说及民间对药王的信仰,蕴含着极其丰厚的传统人文精神,是传统医药文化的杰出代表.  相似文献   

15.
<正>《吐酸吞酸与嘈杂》在临床凡有酸水自胃中向上泛漾的,统称为"泛酸"。若酸水量多从口中吐出的,称"吐酸",也称"噫酸"。有的酸水"如从齿缝中出,源源而来,吐至碗许。"(《简明医彀》)又称"吐清水",民间也叫吐酸水。但若酸水量少,上泛至咽喉,咽喉难受,随即咽下的,则称为"吞酸",也称为"咽酸"。明代方隅《医林绳墨》一书中描写吞酸的表现说:"吞酸者,胃口酸水攻激于上,以至咽嗌之间,不及吐  相似文献   

16.
华迅 《开卷有益》2014,(9):44-45
<正>唐代王维有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在诗中所说"遍插茱萸",即指中药材吴茱萸,是民间最常见的辟除恶气而御初寒的植物。每逢重阳节,古人有佩带茱萸的习俗,认为可以辟邪去灾。《风土记》曾记载:"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头上,辟除恶气而御初寒。"即指将茱萸插于头上,这是古代重阳节的习俗。吴茱萸系一种小乔木或灌木,主产秦岭以南山地疏林或灌木丛中,喜生于向阳坡地。我  相似文献   

17.
《温病学》与《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合称为"中医四大经典",属于中医主干学科之一,对中医临床有着广泛的实用性和指导作用,加强《温病学》的教学工作对培养中医临床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总结《温病学》教学的实践体会,提出了"5个结合"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正>益肾液、三鞭酒和参茸酒,昔日被誉为宫廷健身"三宝",益肾液又位居"三宝"之冠。益肾液的配方,来源于明代医家李所著《医学入门》中的"五子衍宗丸"。相传,五子衍宗丸方剂起源于唐代,最早记载于道教的《悬解录》一书。书中记载了张果献于唐玄宗的圣方"守仙五子丸"(即五子衍宗方剂的祖方)。早在唐代,五子衍宗方剂就成为宫廷贵族养生保健的秘方,为历代医家所推崇。它对男性不育症有独特的疗效,被誉为"补阳方药之祖"和"古今种子第一方",素有"五子壮阳、六味滋阴"之说,六味即指六味地黄汤。  相似文献   

19.
养生之本,必资于食。然而,食什么?怎么食?如何实行"有效食法"?传统的饮食养生大有讲究。正如101岁仍行医济世的唐代药王孙思邈谆谆告诫人们的:"不知食宜者,不足以生存也。"可见,这问题掉以轻心不得。 食什么?  相似文献   

20.
<正>诗,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瑰宝之一。诗擅于写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可以抒情:"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诗能够言志,"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腹有诗书气自华",多读好诗能使人增长知识陶冶情操。而历代文人留下的一首首诗词,对"养生保健"这个千古不变的话题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