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膝关节周围创伤后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方法较多,但多以封闭创面为目的,愈后常常遗留瘢痕挛缩、关节活动障碍。隐动脉皮瓣是位于膝部内侧以膝降动脉的分支一隐动脉为供养血管的皮瓣,该皮瓣位置隐蔽,皮质好,不破坏主要血管,供瓣面积大,笔者应用该皮瓣修复膝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19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顺行大隐静脉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移位修复创面的临床应用.方法:设计顺行大隐静脉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胫前及膝关节周围创面12例.结果:12例皮瓣完全成活,其中2例皮瓣远端约0.8-1.0cm边缘坏死,后经皮瓣修薄后创面修复.结论:该皮瓣操作简单,不需要显微外科技术,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转移修复膝前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膝前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根据缺损的范围以隐神经分布的区域设计皮瓣 ,修复膝前软组织缺损。结果 临床应用该种皮瓣 8例全部成活 ,皮瓣外形、质地、颜色均佳 ,感觉接近正常。一期修复后膝关节的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血供可靠 ,就近转移 ,是修复膝前软组织缺损的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逆行隐神经营养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自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25例行逆行隐神经营养皮瓣修复的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25例患者移植皮瓣均存活,其中22例患者一期愈合,3例患者皮瓣远端边缘部分坏死,术后给予患者为期6个月的随访,患者皮瓣血液循环良好,且患者感觉良好;修复创面消失,修复效果满意,且供区愈合良好。结论逆行隐神经营养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具有操作简单、血供可靠、治疗成功率高等多种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逆行隐神经营养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临床效果。方法对本院自2010年8月~2012年8月收治的50例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进行研究,患者均采用逆行隐神经营养皮瓣修复治疗。结果50例患者皮瓣均全部存活,46例患者均一期愈合,4例患者出现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结论逆行隐神经营养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手术操作方便,缺损修复疗效显著,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肖俊 《现代医药卫生》2009,(10):1463-1464
目的:探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疗效及适应证。方法:18例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转位修复足部皮肤组织缺损方法。其中有6例皮肤远端达到跖趾关节,皮瓣面积6cm×7cm~15cm×17cm。结果:18例皮瓣中,12例皮瓣远端在跖趾关节近端者完全成活,6例皮瓣远端达到或超过跖趾关节者有3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3例皮瓣远端小隐静脉与大隐静脉或足背静脉吻合者完全成活。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是一种修复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7.
各种原因导致的足部软组织缺损临床常见,骨外露常需皮瓣修复[1].我科2001年10月~2008年5月应用隐神经营养血管蒂岛状皮瓣修复足跟软组织缺损6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本组6例,男5例,女1例;年龄18~48岁.均系外伤后跟骨及肌腱外露.  相似文献   

8.
因创伤、骨髓炎窦道、脊髓损伤压疮、静脉性溃疡、糖尿病足跟溃疡等原因致足部软组织缺损并不少见,以往通常是采取局部换药改善创面条件后植皮消灭创面,这样易形成不稳定、不耐磨的瘢痕愈合,而且住院时间较长,给患者患肢功能和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9.
各种原因导致的足部软组织缺损临床常见,骨外露常需皮瓣修复。我科2001年10月~2008年5月应用隐神经营养血管蒂岛状皮瓣修复足跟软组织缺损6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何威  冯永建  邵新中 《河北医药》2008,30(12):1917-1918
创伤修复是整个外科领域最重要、最基本的问题之一[1],也是国内外学者致力于研究的课题,因此皮瓣外科应运而生。膝部及小腿中上段因外伤感染切口不愈合致钢板、骨、肌腱外露等情况,是临床面临较为棘手的问题。2000年以来,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应用于临床,国内外学者有相继报道[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对小腿远段、足跟部及足背皮肤软组织缺损病例,采用小腿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转移修复,切取皮瓣面积最大10 cm×8 cm,最小5 cm×3 cm,皮瓣血管蒂长6~13 cm,蒂宽2~3 cm。结果:临床应用16例,皮瓣全部成活。结论:此皮瓣血运可靠,切取简便安全,覆盖范围大,可有效地修复小腿及足部皮肤缺损。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介绍一种膝内侧大隐静脉走形顺行旋转皮瓣修复膝前恶性肿瘤切除后软组织缺损的方法,为广泛和扩大切除术后的膝前修复重建提供了可靠保障,保证肿瘤切除的安全边界。方法切取膝内侧关节动脉网既膝内侧大隐静脉走形顺行皮瓣修复膝前软组织缺损。结果移植9例皮瓣全部成活,保护了膝前裸露的骨骼、肌腱等组织,保证了膝部的屈伸功能以及膝前皮肤的感觉和耐磨性。结论应用膝内侧关节动脉网既膝内侧大隐静脉走形顺行皮瓣修复膝前软组织缺损是一种手术操作简单、皮瓣带感觉、质地好、不牺牲主要动脉血管的较好方法,适合修复膝前恶性肿瘤切除所致的大面积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介绍逆行腓肠神经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及足跟肿瘤切除术后皮肤缺损的手术方法。方法1997年8月至2006年12月,对29例患者用逆行腓肠神经皮瓣,分别修复胫骨远端踝关前侧外侧足背部软组织缺损及足跟肿瘤切除术后皮肤缺损。皮瓣设计在小腿后外侧,以腓肠神经为轴线,其蒂部部转折点在软组织缺损区以近1~5cm出,皮瓣面积最大5.1cm×4.2cm,最小2.5cm×2cm。结果29例的皮瓣中28例全部成活,1例皮瓣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愈合,术后随访6~12个月,皮瓣外形比较满意,质地柔软,皮肤感觉恢复良好。结论逆行腓肠神经皮瓣具有操作简单,质地良好,血运可靠等优点,是修复胫骨远端,踝关节前侧、外侧足背部软组织缺损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4.
断指再植中软组织缺损的皮瓣修复临床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宏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4):164-165
目的:观察断指再植中软组织缺损皮瓣修复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9年1~12月,利用皮瓣修复伴有软组织缺损的27例断指再植病例资料。结果:38指再植,35指(92.11%)成活;38块皮瓣中36块(94.74%)成活。有6指发生血管危象,3指成活,3指坏死。2例皮瓣坏死行指端缺损缩短缝合术。本组患者随访1年,外形及功能满意,无屈伸障碍。结论:断指再植同时根据软组织缺损的部位和伤情采用不同皮瓣进行修复,很好地保存了患指长度、功能和良好的外形。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皮瓣修复在外伤软组织缺损中的临床修复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1至9月我院诊治的62例外伤软组织缺损患者资料进行分析,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修复术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皮瓣修复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实验组优20例,良8例,优良率为90.32%,显著高于对照组(优12例,良7例,优良率为61.29%),P<0.05.结论 外伤软组织缺损患者在常规修复术基础上联合皮瓣修复治疗效果理想,能够提高临床优良率,促进缺损部位早期恢复,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正>外伤后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是临床骨科常见创伤,常有骨质及跟腱外露。由于足踝部解剖学上的特殊性,术后皮肤需承重耐磨,故多需行带蒂皮瓣转移修复术覆盖创面。笔者自2002~2006年应用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15例,现将临床资料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小隐静脉腓肠神经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小腿及踝关节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在小腿后外侧设计逆行带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的筋膜皮瓣的效果,本组对28例小腿及踝关节软组织缺损病例进行此方法修复,皮瓣血管蒂长度最长15 cm,皮瓣面积最大可达16 cm×12 cm。结果本组26例皮瓣完全成活,2例远端皮缘浅表坏死。随访4~23个月,皮瓣质地满意。结论小隐静脉腓肠神经蒂逆行岛状皮瓣血供可靠,操作简便,不牺牲小腿主要动脉,不吻合血管,且皮瓣成活率高,可做为小腿下段及踝关节软组织缺损的合适供区。  相似文献   

18.
19.
20.
陈强  华栋 《中国基层医药》2003,10(9):956-956
足跟及足背软组织缺损较为常见 ,临床处理多采用游离植皮及各类皮瓣修复 ,我科自 1999年 7月至 2 0 0 1年 12月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逆行修复足跟及足背软组织缺损 6例 ,效果满意。1 一般资料本组共 6例 ,伤情、手术取皮瓣大小、蒂长及手术结果见表 1。表 1  6例病人的一般资料例号性别 年龄(岁 ) 伤情 皮瓣大小(cm) 蒂长(cm) 手术结果1男 4 8足跟溃疡 6× 511部分坏死2男 34内踝溃疡 4× 59完全成活3女 36创伤后跟骨外露 6× 4 10完全成活4女 33外踝溃疡〗5× 510完全成活5男 2 7足背烫伤疤痕 8× 6 18完全成活6男 2 3足背烫伤疤痕 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