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朴云峰  吴洪磊 《吉林医学》2003,24(6):486-488
肝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肿瘤,其发病率有明显的地区差异,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和远东地区是肝癌的高发地区。我国是肝癌发病率较高的国家之一,因此对肝癌早期治断的研究有特殊意义。最近,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作为一种新的肝癌肿瘤标记物被国外许多作者提出,现综述如下:1分子结构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glypicans,GPC)是一类分布在细胞膜表面的蛋白聚糖,是通过一个糖基化磷脂酰肌醇(glycosylphos-phatidylinositlo,GPI)连接在细胞膜上的,到目前为止在哺乳动物中已经发现了六个家族成员(GPC1~6)。蛋白聚糖是一类由核心蛋白和糖胺聚…  相似文献   

2.
用磷脂酰肌醇特异性磷脂酶C水解磷脂酰肌醇激酶催化产生的磷脂酰肌醇-4-磷酸,产物1,4-二磷酸肌醇再经碱性磷酸酶水解后,测定磷的含量,建立了磷脂酰肌醇激酶的非同位素酶解测定法。该法回收率可达91%,CV=6.5%。  相似文献   

3.
脂质是生物膜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信号转导和膜运输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脂质之所以能够在细胞器之间进行转运,是因为它们不但能够以囊泡出芽的方式进行转运,而且还可通过蛋白的作用进行转运。磷脂酰肌醇转运蛋白(PITP)家族就是一类可结合并促进磷脂酰肌醇、磷脂酰胆碱及其他脂质在细胞内膜系统间相互转运的蛋白质。剔除体内特异性PITP亚型会产生广泛的生物效应(如神经突增生、膜运输、细胞分裂和视觉转导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和甲胎蛋白(AFP)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以及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判断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和AFP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寻求合理有效的检测方法,提高原发性肝癌的诊断率。方法:本次实验我们采用分组对比的实验方法。选取2009年2月至2014年2月来我院就诊的原发性肝癌患者60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70例,并选取肝组织正常的对照者80例。分别将他们三组并命名为观察组,非正常对照组以及正常对照组。根据不同的病理指标观察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和甲胎蛋白(AFP)在三组患者血清以及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和AFP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以及临床运用。结果:经检测原发性肝癌患者、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以及正常肝组织的对照者血清中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的水平分别为(238.24±117.55)、(72.36±30.18)、(37.52±16.21),所以在血清中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浓度上,原发性肝癌的患者要明显高于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以及正常肝组织对照者;在检测手段方面我们发现,单一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检测对原发性肝癌诊断的敏感性为79.22%、特异性为88.33%。单一甲胎蛋白检测对原发性肝癌诊断的敏感性为67.43%、特异性为80.46%。而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和AFP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敏感性为87.55%、特异性为97.72%。所以两者的联合检测原发性肝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显著高于任意单一检测。经检测甲胎蛋白(AFP)阳性肝癌血清中GPC-3阳性率为95%,而在甲胎蛋白(AFP)阴性肝癌中GPC-3阳性率为65%。结论: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和AFP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对原发性肝癌的确诊率,而检测GPC-3也有助于提高AFP阴性患者肝癌的确诊率,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和AFP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1 抗磷脂抗体及抗磷脂综合征 1.1 抗磷脂抗体(Antiphospholipid antibody,aPL) aPL是一族针对带负电荷磷脂或带负电荷磷脂与蛋白的复合物的异质性自身抗体的总称,是诊断抗磷脂综合征 (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APS)的条件之一。目前已知的aPL的靶抗原有三大类:①磷脂:心磷脂、磷脂酰丝氨酸、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肌醇;②磷脂-蛋白复合物:β2糖蛋白Ⅰ(β2-GP Ⅰ)、凝血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20例慢性鼻窦炎患者鼻咽部表面活性物质成分磷脂酰胆碱的变化,以反映对中耳和咽鼓管功能的影响.方法:采集本院耳鼻喉科慢性鼻窦炎患者和健康人鼻咽部灌洗液,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对表面活性物质的成分磷脂酰胆碱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①两组鼻咽部均可测出磷脂酰胆碱.②慢性鼻窦炎组与对照组磷脂酰胆碱含量分别是(82.97±35.70)μg和(114.86±33.64)μg(P<0.05).③慢性鼻窦炎各分型分期与对照组、各分型分期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随分型分期进展,磷脂酰胆碱含量有降低的趋势.结论:①鼻咽部存在表面活性物质,可测出磷脂酰胆碱.②慢性鼻窦炎可引起鼻咽部磷脂酰胆碱含量减少,引起中耳、咽鼓管功能不全.  相似文献   

7.
对牛精子中分离的一种蛋白激酶C(PKC)大分子抑制剂对大白鼠输精管平滑肌肌醇磷脂代谢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大白鼠输精管平滑肌细胞放入Lock's液中孵育1h,用~(32)P(无载体)标记磷脂,加入去甲肾上腺素后,在不同的时间终止反应。磷脂分析的结果显示去甲肾上腺素使磷脂的代谢增强;如在加入去甲肾上腺素的同时加入牛精子中分离的大分子抑制剂或氯丙嗪,则肌醇磷脂和磷脂酰胆碱的代谢都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8.
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乙醇胺的柱层析分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道以薄层层析为先导,用柱层析法分离磷脂酰胆碱(PC)和磷脂酰乙醇胺(PE)。实验表明利用普通的柱层析法分离PC和PE是可行的,为不用昂贵仪器设备分离制备不同磷脂纯品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黄少珍 《吉林医学》2014,(2):250-251
目的:观察糖尿病患者红细胞膜磷脂酰胆碱及常规实验室检查指标,评价红细胞膜磷脂酰胆碱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糖尿病患者100例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86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红细胞膜磷脂酰胆碱含量及常规实验室检查指标(Glu、TC、TG、DImax、AI max和KITT)。结果:研究组红细胞膜磷脂酰胆碱含量、Glu、TC、TG和AImax显著高于对照组,研究组DI max和KITT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红细胞膜磷脂酰胆碱在糖尿病患者中异常表达与脂质代谢紊乱有关,影响红细胞功能并增加胰岛素抵抗,具有良好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磷脂酰肌醇3-激酶调节亚基2(PIK3R2)是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的家庭成员之一,通过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参与血管的形成、维护以及改造的调控,是组织器官正常发育、损伤以及肿瘤发生的一个重要的基因调控靶目标。不同类型的肿瘤,微RNA(miRNA)126介导的PIK3R2调控水平及趋势存在差异,可能与肿瘤的发生存在联系,是肿瘤研究中有前景的调控靶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肝为脂蛋白的合成和分泌提供磷脂酰胆碱(phosphatidylcholine,PC),但同时又接受来自血浆脂蛋白中的PC。肝极低密度脂蛋白(very low density lipoprotein,VLDL)的分泌需要PC的生物合成,最近的研究显示5’-胞苷二磷酸-胆碱途径(cytidine 5’-diphosphocholine,COD-胆碱)和磷脂酰乙醇胺甲基化途径参与了PC的生物合成。文中就PC的合成和转运对VLDL分泌功能的影响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哮喘发作期大鼠体内肺表面活性物质功能及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哮喘大鼠BALF中肺表面活性物质(PS)的功能和各磷脂组分含量的变化.方法设立正常对照组和哮喘模型组,建立大鼠哮喘模型,检测BALF中表面张力、磷脂酰胆碱、磷脂酰肌醇和磷脂酰丝氨酸的含量.结果两组中的表面张力(Nn/m)、磷脂酰胆碱(g/L)、磷脂酰肌醇(g/L)和磷脂酰丝氨酸(g/L)的测定结果分别为,正常对照组60.508±1.327,7.437±0.736,0.382±0.032,0.262±0.041,65.151±1.791,6.184±0.465,0.377±0.045和0.255±0.039.哮喘模型组BALF中表面张力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磷脂酰胆碱含量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两者呈负相关,磷脂酰肌醇和磷脂酰丝氨酸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哮喘发作期大鼠体内存在PS功能和磷脂含量的异常.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肝癌细胞的膜磷脂组分变化。方法 :采用高效薄板层析方法并配合无机磷的测定 ,比较了大鼠正常肝细胞与癌变细胞磷脂的组成及摩尔分数 ,用气相色谱法对其中含量最多的磷脂组分磷脂酰胆碱 (PC)的脂肪酸组成进行了测定。结果与结论 :肝癌细胞的PC含量明显减少 (P <0 .0 5 ) ,PC中长链及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减少 (P <0 .0 5 )。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谷胱甘肽(阿拓莫兰)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易善复)治疗脂肪肝的疗效。方法:将80例脂肪肝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40)及对照组(n=40)。治疗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给予应用谷胱甘肽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对照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给予应用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全部病例均连续治疗4周。结果:治疗组患者临床表现消失率、肝功及血脂复常率、肝脏彩超影像学的改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联合谷胱甘肽、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脂肪肝患者疗效好,且安全无副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多烯磷脂酰胆碱联合血塞通治疗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多烯磷脂酰胆碱联合血塞通治疗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5例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A)45例予多烯磷脂酰胆碱及血塞通治疗,对照组(B)40例以血塞通、肌苷、维生素B6治疗,疗程3个月。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血脂及肝脏病理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在改善肝功能指标、血脂指标及改善肝脏脂肪变性程度、炎症程度上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改善肝脏纤维化程度上无明显差别(P>0.05),两组综合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5%,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多烯磷脂酰胆碱联合血塞通治疗酒精性脂肪肝的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应用小鼠周血正染红细胞(NCE)微核实验,评价臭氧产生的自由基对细胞遗传毒理效应及其磷脂酰胆碱对其遗传的损伤的保护作用.实验结果显示:臭氧可使小鼠NCE微核率明显增高,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磷脂酰胆碱对自由基诱导微核作用有明显的抑制.提示:磷脂酰胆碱具有拮抗自由基造成的DNA氧化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pH对不同转移表型肺腺癌细胞磷脂酰肌醇特异的磷脂酶c(PIase C)活性的影响。两条pH-酶曲线分别显示两个最适pH。在pH 5.0条件下,AGZY_(83)-a PIase C的比活力是Anip_(1211) PIase c的3.4倍。两者对Ca~(2+)的依赖性均较弱。  相似文献   

18.
刘真真  吴诗品 《医学综述》2008,14(2):202-204
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是硫酸乙酰肝素糖蛋白家族中的一员,它参与调控细胞增殖、分化、黏附和迁移等过程。研究表明,它在肝癌组织中特异性高表达,与肝癌的发生相关,且在肝癌的诊断方面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有望成为肝癌诊断新的肿瘤标志物。现就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的结构特点、与肝癌发生及其在肝癌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多烯磷脂酰胆碱雾化吸入在豚鼠哮喘预防中的价值.方法 将诱喘初筛合格的30只豚鼠随机分成生理盐水对照组(A组)、稀释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组(B组)及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组(C组).3组豚鼠分别雾化吸入生理盐水、50g/L葡萄糖稀释一倍的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及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120 s.给药0.5 h(第1天)、1 h(第2天)、2 h(第3天)、3 h(第4天)后,再给豚鼠雾化吸入0.8%磷酸组织胺溶液10 s诱喘,记录豚鼠出现Ⅲ度哮喘的潜伏期.结果 稀释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组及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组给药0.5,1,2,3 h后的诱喘潜伏期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延长(P<0.01).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组给药2 h后的诱喘潜伏期较稀释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组明显延长(P<0.05),两组给药0.5,1,3 h后的诱喘潜伏期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多烯磷脂酰胆碱雾化吸入对豚鼠组织胺诱喘作用有明显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使用肌醇-1-磷酸酶抑制剂-锂离子(Li~+)及~3H-TdR掺合法研究了4,5-二磷酸-磷脂酰肌醇(PIP_2)代谢对正常人以及不同病人淋巴细胞丝裂原诱导的增殖反应的影响。在未经Li~+处理的外周血淋巴细胞经丝裂原刺激后迅速增殖分化,以对植物血凝素(PHA)的反应最强,经用Li~+处理后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明显减弱或抑制。结果提示:肌醇-1-磷酸酶的活性受抑可减弱或抑制丝裂原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