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神经端侧吻合法就是将受损神经的远断端缝合到正常神经的侧面或将神经片段桥接于正常神经和损伤神经远端侧面的方法。其神经再生的机制尚不清楚。影响端侧吻合神经再生的因素有 :端侧吻合的角度、神经营养因子、神经预变性处理与否、神经束膜吻合法和外膜缝合法、神经端端和端侧吻合法、外膜开窗与否、吻合处与效应器的距离及神经桥接与否。 相似文献
2.
神经端侧吻合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经端侧吻合法就是将受损神经的远断端缝合到正常神的侧面或将神经片段桥接于正常神经和损伤神经远端侧面的方法。其神经再生的机制尚不清楚。影响端侧吻合神经再生的因素有:端侧吻合的角度、神经营养因子、神经预变性处理与否、神经膜吻合法和外膜缝合法、神经端端和端侧吻合法、外膜开窗与否、吻合处与效应器的距离及神经桥接与否。 相似文献
3.
神经端侧吻合的临床应用及效果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神经端侧吻合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 1998年起应用神经端侧吻合治疗 11例新鲜与陈旧性桡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损伤 ,采用远端神经与邻近神经干外膜“开窗”做端侧呈 3 0~ 5 0°夹角的吻合方法。结果 本组 11例经 11~ 2 5个月随访 ,按MCRR的神经疗效评定标准M4 S3+以上为优 ;M3S3为良 ;M2 S2 为中 ;M1 S1 以下为差。本组M4 为 0例 ,M3为 3例 ,M2 为 5例 ,M1 为 2例 ,M0 为 1例 ,运动神经良好率为 2 7%。S3+为 2例 ,S3为 5例 ,S2 为 3例 ,S1 为 1例。优良率为 63 .6%。结论 神经端侧吻合感觉的恢复较为理想而对运动的恢复效果欠佳 ,应慎重评价端侧吻合法。 相似文献
4.
端侧吻合法感觉神经移植后轴突长入神经移植段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端侧神经吻合法是目前神经再生研究方面的新内容之一,国内外均处于起始阶段.国内只有1篇临床应用报告,尚未见到研究资料.为探讨这种方法移植神经时轴突长人移植段的可能性,并为深入研究作准备,我们于1995年11月将取自兔耳大神经的移植体的一端与该神经近段作端侧吻合,另端植人转移到耳背的皮瓣内.术后5月显示神经移植段内有神经再生.1材料和方法新西兰兔2只,切除左耳背3。m直径圆形皮肤,沿耳大神经切开近侧创缘2.5cm,解剖出耳大神经和伴行血管并分开.分别在耳廓后边缘静脉分出点远侧0.3cm处和远侧创缘切断神经和血管,弃去血… 相似文献
5.
6.
7.
端侧神经吻合后再生神经纤维轴浆流恢复的形态学依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神经轴浆流恢复情况,进一步证实端侧神经吻合后纤维再生的可能性。方法:用新西兰兔进行研究,随机分为A,B两组,A组:实验组将左侧耳大神经切断吻合于右侧耳大神经干上;B组:对照组仅切断神经。术后2,4,6,8和12wk,将HRP注入吻合口远端的受神经内,动物再存活4d,免疫组化法观察C1-C3背根神经节内的标记阳性细胞。结果:供神经的新生轴突能通过吻合口长入受神经,随时间的延长,神经节内的阳性细胞的数量不断增加。结论:端侧神经吻合口后侧支发芽再生,且恢复了一定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9.
大鼠周围神经端侧吻合后再生轴突的功能恢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周围神经端侧吻合后感觉轴突和运动轴突再生的差异以及比较神经端端吻合与端侧吻合的效果。方法: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右侧腓神经切断,远侧断端与胫神经行端侧吻合;B组为右侧腓神经切断,即行端端吻合;两组大鼠左侧留作正常对照。HRP染色逆行追踪检测轴突再生神经元。结果:实验侧疹髓前角及脊神经节可见HRP标记细胞,端端吻合效果显著好于端侧吻合后再生纤维中感觉纤维和运动纤维兼而有之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感觉神经端侧缝合后神经再生的趋化性问题。方法:健康雌性SD大鼠20只,分为神经端侧缝合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10只。端侧缝合组切断前臂内侧皮神经,尺神经后内侧方外膜开窗,将前臂内侧皮神经和开窗的尺神经外膜做端侧缝合,正常对照组仅显露前臂内侧皮神经和尺神经。1年后采用乙酰胆碱酯酶染色和Fluoro—Gold荧光逆行示踪技术,观察和计数前臂内侧皮神经纤维和大鼠脊髓C5-T1前角和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结果:乙酰胆碱酯酶染色结果显示,正常组未发现运动神经纤维,端侧缝合组有髓神经纤维数目是正常对照组的23.0%(P〈0.01),运动神经纤维占有髓神经纤维的比例为0.34±0.16(P〈0.01)。神经元逆行荧光示踪结果显示,正常组脊髓前角未发现荧光标记阳性的神经元;端侧组脊髓前角荧光标记神经元数目为150.9±104.8(P〈0.01),运动神经元比例为0.27±0.11(P〈0.01)。结论:感觉神经端侧缝合后神经侧方出芽对特定靶器官的趋化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Traditionally, end-to-end anastomosis was adoptedin neurorrhaphy or nerve grafting. However, the routine technique can not supply distal nerve regenerateda-cons for those cases in which the distal nerve is intact, but the proximal nerve is seriously avulsed orinjured. Therefore, end-to-side anastomosis was advanced and became a hot spot of plastic surgery"'. Inorder to provide basis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thisnew technique, animal model of great auricular nerveimplanting into the denerved…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神经端侧吻合后给予施万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SDNF)是否能促进神经再生。方法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随机切断一侧腓总神经,与胫神经外膜开窗处行端侧吻合,另一侧作为正常对照。实验组在术中即刻于神经端侧吻合区给予SDNF,术后于该侧小腿外侧肌肉继续给予SDNF,每周1次,共用4周;对照组在相应部位给予等量的0.9%氯化钠注射液;术后第13周行腓总神经电生理检测、组织学检查及胫前肌湿重测定。结果实验组再生的腓总神经纤维质量、数目、电生理特性和胫前肌湿重均优于对照组,但不如正常的腓总神经。结论SDNF对端侧吻合后的神经再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失交感神经支配对周围神经损伤后再生的影响。方法切除大鼠一侧颈中交感神经节,切断并吻合双侧正中神经。于手术后1、2、4、8周,分别检测双侧趾浅屈肌复合动作电位(CMAP)、正中神经感觉神经活动电位(SNAP)、吻合口以远的有髓纤维计数和超微结构观察,趾浅屈肌最大肌收缩力及其肌肉湿重等指标,对上述指标进行双侧比较。结果各组动物实验侧的各项指标(19.9μV±2.7μV、11.8mV±1.7mV)均低于对照侧(25.1μV±1.8μV、18.0μV±1.0μV)(均P<0·05)。超微结构观察结果与实验检测指标相符。结论去交感神经支配不利于周围神经损伤后再生,周围神经营养血管的基础紧张被消除导致神经失营养可能是重要原因。交感神经对失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可能具有营养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周围神经端侧缝合与神经移植的效果。方法 选用体重 2 0 0~ 30 0gWistar大白鼠 ,左侧后肢腓总神经与胫神经端侧缝合 ,右侧腓总神经采用神经移植修复。结果 3个月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分别为2 9.6 8± 5 .34m/s、 30 .87± 6 .0m/s(P >0 .0 5 ) ,潜伏期 2 .1± 0 .1ms ,2 .0± 0 .1ms(P >0 .0 5 ) ,波幅 12 .5± 0 .6mV、13.9± 0 .5mV(P >0 .0 5 ) ,组织切片中 ,两组均可见大量神经纤维和髓鞘 ,有髓神经纤维计数分别为 75 7.2± 2 2 .31、775± 2 1.87(P >0 .0 5 )。结论 ①正常神经发出侧芽能通过端侧缝合口长入远端神经 ,使变性神经再神经化 ;②周围神经端侧缝合能取得与神经移植相近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运动神经端侧缝合后神经再生及其趋化性问题。方法将20只健康雌性SD大鼠分为神经端侧缝合组(端侧缝合组)和对照组,各10只。端侧缝合组切断大鼠胸前神经分支,将尺神经后内侧方外膜开窗,将胸前神经分支和开窗的尺神经外膜做端侧缝合;对照组仅显露胸前神经分支和尺神经。两组1年后均采用乙酰胆碱酯酶染色和Fluoro-Gold荧光逆行示踪技术,观察和计数胸前神经分支纤维和大鼠脊髓C5-T1前角和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结果端侧缝合组有髓神经纤维数、轴突酶染阳性的运动神经纤维数、运动纤维比例、脊髓前角神经元数目、背根神经节感觉神经元数目、神经元总数和运动神经元比例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1或<0.05)。结论运动神经端侧缝合后神经侧方出芽对特定靶器官的趋化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甲状腺手术中喉返神经离断伤的神经修复探索一种简便的术式。方法杂种健康成年狗6只,均行左侧喉返神经切断,制成单侧喉返神经离断伤模型。经镜下行喉返神经近心端与远心端与迷走神经主干端侧吻合,观察狗吻合前后的发音情况。结果神经切断前的正常解剖位置及吻合后位置如图所示。喉返神经切断即刻,狗虽然能够发声。但嘶哑低沉,短促。结论本实验通过喉返神经与迷走神经主干端侧吻合,以迷走神经主干作为支撑,重新恢复喉返神经的功能。此术式减少了神经损伤,使手术简易化,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