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0 毫秒
1.
据刘树民氏报道:近年来,中药复方药理研究越来越多地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以“证”的模型来研究中药复方药理,不仅能更好地阐明中药复方作用的机理及中医基本理论,而且给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提供实验依据。为此,作者分3个方面论述了中药复方药理与证的内在统一性。1.“证”是中药复方药理研究的基础,认为离开“证”的中药复方药理研究是无本之木、  相似文献   

2.
中药复方体外药理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复方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其独特的疗效和复杂性等成为中医药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难点。其中,复方的体外药理研究方法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对中药复方体外药理研究方法的存在问题进行初步综述,提出要加强中药复方体外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复方成分分析以及引进新的研究方法,以阐明复方的药理机制与物质基础,提高复方药理研究水平。  相似文献   

3.
分子生物技术在中药复方药理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中药复方作为中医治病用药最主要的方式和手段,是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具体体现,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中药复方的现代研究广受关注。近年来,应用分子生物技术对中药复方的药理研究颇多,取得了许多丰硕的成果。作者对此作了回顾,并根据中药复方药理研究的侧重点不同作了分类阐述。  相似文献   

4.
中药及中药复方研究制剂已成为中医药与国际质量标准相接轨的重要桎梏。中药血清药理学与血清药理化学相结合,成为中医药复方发展最重要的手段。本文通过综述中药血清药理学实验条件和血清药理学发展,以期将血清药理学与血清药物化学更多地应用于中药及复方的药理和机制研究中,为中药谱效关系研究提供更为准确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5.
<正> 随着中医事业的发展,中药复方药理研究业已引起国外同道的重视。纵观国外研究概况,日本对复方药理的探讨令人瞩目。本文就1977年以来,日本中药复方药理研究的思路及对我国的启迪,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日本对中药复方免疫药理学研究的窥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药学界非常重视对中草药复方(汉方)的研究和应用。尤其对中国传统的经典汉方倍加欣赏。他们在中药复方的药理,植化及制剂等方面都有较深的探讨,其研究特点是,用高度现代化的医学手段观察复方的药理药效,把复方的有效成分与生物活性相结合,为复方的临床应用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去年五月在日本大阪召开的第四届国际免疫药理学会议上日本学者对一些中药复方在抗肿瘤,免  相似文献   

7.
中医学认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感染性慢性胃炎(以下简称Hp胃炎)的基本病机是脾胃虚弱为本,湿邪阻滞为标。中医药治疗Hp胃炎的实验研究包括抗Hp的机制、单药和复方研究,临床研究包括抗Hp的中药复方、中成药和联合疗法研究。目前的研究存在以下问题:(1)中医辨证证型及疗效评估标准尚未完全统一,导致研究结论缺乏说服力;(2)治疗方法多为医家自拟方药或经验总结,难以形成统一、确切的诊疗标准;(3)现有研究多为临床对照试验,存在样本量小、随机对照不严格等弊端;(4)缺少高质量的动物实验和细胞实验,且存在菌株选择、实验方法混乱等问题。未来的研究可考虑:(1)继续开展多中心、大样本、高质量的临床研究;(2)严格设计动物实验和细胞实验,并需提前确立实验标准;(3)在复方研究的同时,完善中药活性成分提取及分析,进一步明确中药的药理机制。  相似文献   

8.
中药复方制剂通过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用药观念,多环节、多靶点、多途径的整合效应在防治老年痴呆方面深具潜力。药理研究也应该是采用可重复的中医痴呆动物模型,同时与辨证用药有机结合,互为补充,更好地发挥复方中药制剂的灵活性,取得更好的疗效,促使中药复方制剂药理研究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药药理的研究应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进行,但也不可一味拘泥中医药固有的理论,而应运用现代医学理论、方法、手段,通过实验研究与临床研究相结合,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药理实验与化学、制剂相结合进行中药复方的研究。 复方的药理研究应选择临床常用的、组方简单的、疗效确切的、药理指标明确的复方进行研究。例如我们在进行止痢灵治疗菌痢时,从临床发现用止痢灵治疗菌痢后,病人发热等症状很快消失,而大便次数却难以恢复正常的启发下,进行了芍药汤配伍槟榔的实验研究,结果发现槟榔不仅可行气导  相似文献   

10.
中药药理研究近年发展较快,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对于中药复方、单味药及有效成分三者的关系,对于如何突出中医特点,提高中药研究的科学水平等问题,还有不同看法,有待探索解决。一、中药复方,单味药及有效成分的关系:中药药理研究既要体现中医特点,又要提高科学水平,对中药复方、单味药及有效成分三者的关系,有不同看法,有些学者主张应以有效成分的研究为主,因素单纯,结果明确,重复性好,科学性强;但也有些学者主张以中药复方或单味药为主,保留和突出中医特点,有利于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遗产;更多的学者主张三者并重,根据不同单位、不同科研任务及要求,而有所侧重。目前常用韵研究途径有二:(1)复方—单味药一有效成分,研究的最终结果是以有效成分代表中药复方,用于临床,如靛玉红、丹参素、青蒿素、川芎嗪等。(2)复方—精选简化药物—固定方药—构成新的复方。研究的最终结果仍以复方用于临  相似文献   

11.
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研究的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赵建荣  李晓玫 《中草药》2003,34(11):963-966
中药复方在中医药物治疗中广泛应用,其各种复杂成分间的相互作用及确切药理机制目前大多尚不完全清楚。中药复方制剂的成分和药效不是单味药物的简单组合,对其物质基础的研究对探讨中药复方配伍药理机制十分重要。现对有关中药复方的组合效应及量比关系、复方含药血清、复方化学成分研究、中药复方物质基础常用技术方法及应用前景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中药复方体外药理研究思考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回顾近年来国内外中药复方体外实验研究进展,结合个人工作体会,对中药复方体外药理研究方法、存在问题与发展展望初步综述与思考。提出要加强中药复方研究体外研究,需提高受试药物质量控制,一分为二看待药物直接或含药血清间接添加的试验方法,两者宜共同发展相互补充;注意细胞模型的合适性、宝药物的与药理相结合、弃进与基础指标相结合、谨慎揄结论;充分发挥体外实验快速、敏感、特异、易控等特点,复方整体与单味成分、化学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药药理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必须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准则,大力开展、加强复方药理研究。中医复方不是几味中药的简单组合、拼凑,也不单纯是根据药物所含成分随心而制,它是辨证施治的具体体现。方从法出,法随证立,即是说复方的组成是以辨证和论治为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14.
中药研究的必然趋势——中药复方系统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药复方是中医临床用药的特点和优势。药有限,方无穷。药有个性之特长,方有合群之妙用。“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相须、相使、相恶”的作用规律,是祖国医学整体观和辩证论治的集中体现。近年来,复方药效和临床研究发展迅速,发表的论文数量已超过单味药。复方化学研究也已开始起步。但迄今尚未看到真正意义上的复方系统研究实例。为此,我们就中药复方的系统研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整体思路与同行讨论。1 中药复方系统研究的整体思路我们认为中药复方系统研究应该以临床疗效为中心,药理是围绕临床的药理,化学是围绕药理的化学,进而制剂是围…  相似文献   

15.
台湾中药研究现状及展望黄苏萍(福建中医学院台湾中医药研究咨询中心福州s50003)张丽华(福州铁路中心医院350013)台湾目前的中药研究主要围绕其常见病、多发病进行,立足台产药物,逐渐由单味药的生药、毒理、药化、药理研究向复方中药的药理与临床疗效评估发展过渡,并且注重药物的品质管制,逐步形成了以中药研究为特色的中医研究体系。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就台湾中药研究之现状及趋势作一论述。1科研政策导向台湾的中药研究自80....  相似文献   

16.
《中医杂志》2007,48(12):1068-1068
由世界中医药杂志社、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学术部联合主办,香港注册中医学会、步长集团、浙江康莱特药业有限公司、广东省中医学会协办的"名老中医暨高级药剂师国际峰会",拟于2008年3月28日至3月30日在中国广东省珠海市举办。会议征文与研讨内容:(1)中医基础理论研究;(2)名老中医临床经验总结与继承;(3)临床应用经方、成方、验方的实例;(4)中药理论研究及现代应用;(5)中药复方制剂的开发与研究;(6)中医临床各科经验介绍及研究进展;(7)中药、方剂理论及现代应用综述;(8)中药的文  相似文献   

17.
全国首届中药药理学术会议于1985年10月22~26日在重庆召开。会议共有400余代表参加,收到论文300余篇。这次会议既有老一辈的药理学家,也有不少中青年药理工作者,大家云集在重庆,共同讨论中药复方药理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学。会议盛况空前,体现了中药药理研究的日益昌盛,也展示了中药药理研究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为了使中药的临床应用建立在更科学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的学术水平,同时  相似文献   

18.
中药复方配伍规律研究概况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中药复方配伍规律是中医复方的关键,目前研究中药复方配伍规律多围绕“综合分析配伍-化学成分变化-药理效应”三者之间的关系来展开。研究者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对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的认识,并在中药复方药理学、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中药含药血清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一定进展。随中医药现代化进程加快,中药复方配伍规律研究也进行了新的探索,利用有效组分进行组方配伍成为新近研究的特点。并以基因表达和蛋白质表达为指标,试图从分子生物学水平上揭示中药复方配伍规律.实现中药现代化。  相似文献   

19.
对中医药研究领域—中医基础理论、证候本质、中药、复方现代化所面临的问题展开思考。指出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应重视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 ,丰富和完善理论体系 ;运用DME方法建立大范围的有别于西医的证的指标谱 ;加强中药的应用基础研究 ,重视道地药材的研究 ,建立规范的质控标准 ;重视复方中多成分与效用的关系 ,开展复方化学和药代动力学研究 ,建立临床中药药理研究基地。以中医理论为指导 ,采用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手段 ,以中药复方研究为切入点 ,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的突破。  相似文献   

20.
《中药药理与临床》1996,12(1):39-39
优秀中药研究工作者奖励办法(草案)一、受奖申增人资格受奖申请人年龄一般不超过60岁(含60岁),能够以中西医药学相结合的学术思想为指导,运用中药植化、中药药理及中药临床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中药复方的研究与开发中作出突出成绩的优秀中药研究工作者。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