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症状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早期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急性心肌梗死(AMl)在临床上较为多见,因其凶险、病死率高,长期以来是心内科医师在工作中非常重视的问题.典型急性心梗的患者发作时表现为胸骨后压榨性或紧缩性疼痛,结合心电图、实验室指标等检查并不困难.但非典型性的心绞痛患者延误诊断的亦非罕见.据统计,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例中,非典型的心绞痛可占30.2%、无症状型可高达42%,而典型的疼痛者仅占20%.本文对于通过收治患者的病例结合文献资料对早期发现症状不典型的AMI病人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讨论.  相似文献   

2.
硝酸甘油是迅速救治心绞痛,防止急性心肌梗死的首选药物.而临床发现在静脉滴注硝酸甘油过程中,大部分病人都感到头痛,有的病人甚至感到疼痛难以忍受.为了尽快减轻病人头痛和控制心绞痛及心急梗死的病情发展,在临床发作中常采用持续头部冷敷的护理措施,收到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典型心肌梗死发作者表现为胸骨后压榨性或紧缩性疼痛,结合心电图等检查诊断并不困难。及时、正确的诊断并采取有效的治疗对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至关重要,但非典型心绞痛患者延误诊断亦非罕见。一般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中非典型心绞痛型达1/6~1/3。而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病例中,非典型心绞痛型的发病率可为30.2%,无症状型更是高达42%,而典型心绞痛型仅占20%。本文报告了我院发生的急性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误诊病例26例,并结合文献作小结。  相似文献   

4.
目的 为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的影响。方法 用超声心动图观察比较心肌梗死前24h内有心绞痛发作的38例与35例无心绞痛发作的急性前壁、前间壁心肌梗死患者的左室重构。结果 两组梗死部位、溶栓治疗等都差异,而心绞痛组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比无心绞痛组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径。结论 心肌缺血预适应能减轻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  相似文献   

5.
王维成  王勇  代斌新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6):2888-2889
急性心肌梗死临床上并不少见,因其病情凶险、病死率高,长期以来一直是急诊内科医师在急诊工作中重视的问题。及时、正确的诊断并采取有效的治疗对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至关重要。典型心肌梗死发作者表现为胸骨后压榨性或紧缩性疼痛,结合心电图等检查诊断并不困难,但非典型心绞痛患者延误诊断亦非罕见。一般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非典型心绞痛型达1/6~1/3,而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病例中,非典型心绞痛型的发病率可为30.2%,无症状型更是高达42%,而典型心绞痛型仅占20%。说明在老年人急性心肌患者中,非典型心绞痛型是一较明显的特点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讨论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护理.方法配合治疗进行护理.结论心绞痛发作时立即停止活动,卧床休息,满足一切生活需要.安慰病人解除紧张情绪.指导病人采用放松技术,如缓慢地深呼吸,全身肌肉放松等.迅速止痛,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或硝苯地平等药物,观察数分钟无效者,报告医生,做心电图.疼痛持续不缓解,心电图有动态改变,应考虑心肌梗死的发生,应按心肌梗死处理.嘱病人心绞痛发作及加重时及时报告护士.必要时给予持续吸氧,流量为2~4L/min.指导病人避免心绞痛的诱发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实施有效的健康教育,使心绞痛病人缓解急性发作并预防再发作。方法利用健康教育来指导病人避免诱发心绞痛的因素及发作时应采取的方法。结果医护人员应重视心绞痛病人及家属的健康教育,有针对性地进行卫生宣教。结论良好的健康教育对确保心绞痛病人顺利康复和减少心肌梗死或猝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唐学宏  韩洁 《吉林医学》2006,27(6):607-607
不稳定型心绞痛(UA)是指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AMI)及心脏猝死之间的一种临床状态,包括除稳定型心绞痛以外的其他各型心绞痛。UA既可逆转为稳定型心绞痛,也可迅速进展为AMI甚至心脏猝死。UA病人多有冠心病史,并伴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疾病,疼痛反复发作,发作时间长短不一.常放散至左肩,起病症状较稳定型心绞痛重。因此,早期对其正确积极的治疗和精心细致的护理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冠心病包括隐匿性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猝死.病人多数在中年以上,有的生前无法查到缺血证据,仅在死后尸检中发现严重的冠状动脉病变及局灶性纤维化.有的病人为陈旧性心肌梗死,这类患者缺血发作比伴有心绞痛发作更为多见.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前24h内有缺血预处理(IP)现象患者的临床特点,对144例急性Q波心肌梗死病人进行了回顾性研究。根据心肌梗死前有无典型的心绞痛发作分为两组:A组(IP组)45例,发病前24h内有典型的心绞痛发作;B组:99例,发病前24h内无典型的心绞痛发作结果。A组糖尿病的合并率低,胸痛的发生率高,多为下后壁梗死,心肌梗死面积、CK峰值、血糖水平、血总胆固醇水平、严重心衰及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心肌梗死为临床危重症,多数患者有急性发作的剧烈胸痛,也有少数患者表现不典型,临床误诊后多导致病人错过了最佳再灌注心肌时间.方法 对2011年就诊于我院门诊、急诊的非典型心肌梗死初诊误诊的51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者多无典型心绞痛.易误诊为急性胃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急性心力衰竭,慢性支气管炎,肺炎,肺源性心脏病.结论 非典型心肌梗死临床上并不少见,容易导致早期心肌梗死误诊,以延误最佳治疗时期,从而导致患者生命危险.因此,我们对急门诊患者要提高认识,做到尽早诊断,改善病人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一组可危及生命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它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临床表现多样,病情进展迅速,症状反复发作,可能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迅速正确的诊断和及时有效的治疗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病人的预后。抗不稳定心绞痛的常用药物为硝酸酯类和β受体阻  相似文献   

13.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指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组临床心绞痛综合征 ,其中包括 :初发劳力型心绞痛、恶化劳力型心绞痛、静息心绞痛、梗死后心绞痛、变异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是最常见的需住院治疗的疾病 ,人群中有 2‰的年住院率。这种疾病的变化过程最大 ,部分心绞痛发作的患者很快演变成急性心肌梗死或死亡 ,而另一些可能在 2 4小时内恢复。且症状发作头 3个月心肌梗死的危险 ( 1 5 %~ 2 0 % )及死亡危险 ( 1 5 % )都很高 [1]。因此 ,近年来对这种疾病引起了广泛重视 ,现将我科 1 998~ 2 0 0 1年所收住院 5 0例不稳定型…  相似文献   

14.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年人的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表现与中年人有许多不同点。常因症状不典型而误诊。故在临床表现、并发症以及死亡率等均有其特点。国内亦有文献报道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 ,60~ 80岁者死亡率为 16.7%~ 36.5% ,大于 80岁者死亡率上升为 2 7.7%~ 66.6%。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明显高于一般成人 ,大于 80岁者死亡率又是低于此年龄组的 2倍。老年人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 ,往往不典型或不明显 ;且易与其他疾病相混淆 ,如肺部、脑部及消化道等疾病。曾有过心绞痛病史的老年人 ,近期 1~ 3周内心绞痛再度出现 ,且发作频繁、疼痛加剧、发作时间延…  相似文献   

15.
低分子肝素和尿激酶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长萍 《中原医刊》2006,33(5):80-80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和尿激酶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24例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无效的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加用尿激酶联合治疗。结果在用药过程中或用药后,18例停止发作,显效占75%;4例发作次数减少,持续时间缩短,有效占16.7%,总有效率为91.7%。我们追踪观察3~6个月不等,显效18例患者中17例未再发作心绞痛,其中1例在停药2周后心绞痛复发,但发作次数、疼痛程度、持续时间均有明显改善。随访期间无一例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结论低分子肝素和尿激酶联合治疗反复发作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40岁以下青年初发劳力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造影病变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40岁以下初发劳力型心绞痛患者和90例40岁以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影像学特点.结果 初发劳力型心绞痛组和心肌梗死组单支血管病变发生率均为最高,以前降支为主.心绞痛组均发现有血管病变,急性心肌梗死组血管未见明显异常者占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绞痛组前降支受累高于心肌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回旋支病变、右冠状动脉与左主干病变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绞痛组未发现血管闭塞,无室壁瘤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组血管闭塞发生率58.9%,室壁瘤发生率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绞痛组需要介入治疗36例,占64.2%.急性心肌梗死组需要介入治疗82例,占9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40岁以下青年初发劳力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造影病变特点有相同处,亦有明显差异,积极治疗初发劳力型心绞痛可有效控制临床症状和疾病进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利用持续脉搏血氧饱和度的监测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早期发现缺氧的作用.方法 按标准选择60例患者,在常规诊疗的基础上进行持续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并记录监测数值与病人是否发生心前区疼痛的关系.结果 病人发生心前区疼痛时常有不同程度脉搏血氧饱和度下降及ST-T改变,实验组进行提前干预,仅6例自觉心前区疼痛,对照组13例自觉心前区疼痛,差异显著(P<0.05).结论 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有利于发现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缺氧、缺血状态,提前进行干预可以减少心绞痛发生频率,增加病人舒适度.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曾有人提出心肌缺血预适应(IP)现象,认为急性心肌梗死(AMI)前多次发作不稳定心绞痛可使缺血处于IP状态。而此状态对于急性心肌梗死会产生良性影响。本文收集了92例心肌梗死前有心绞痛发作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探讨梗死前心绞痛对AMI患者梗死面积、并发症及近期预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青年初发劳力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造影的病变特点.方法 系统回顾性分析36例初发劳力型心绞痛青年患者和70例急性心肌梗死青年患者的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影像学特点.结果 初发劳力型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组单支血管病变发生率均为最高,以左前降支为主.心绞痛组均发现有血管病变,急性心肌梗死组血管未见明显异常者占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绞痛组前降支受累高于心肌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回旋支病变、右冠状动脉与左主干病变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绞痛组未发现血管闭塞,无室壁瘤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组血管闭塞发生率58.6%,室壁瘤发生率20%,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绞痛组需要介入治疗23例占63.9%;急性心肌梗死组需要介入治疗62例占8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青年初发劳力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造影病变特点有相同处,亦有明显差异,积极治疗初发劳力型心绞痛可有效控制临床症状和疾病进展.  相似文献   

20.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ACS发作时心律失常发生率为75%~9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