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京中医学院温病教研组给温病下了一个新频的定义:温病是由外感温热病邪引起、以发热为主要特征并具有传染性和季节性的一类疾病。它包括了多种急性传染病和某些传染性小而不严格规定隔离的感染性发热疾病。综观近年各地对温病的治法,括言之有五:祛邪解毒法、扶正养阴法、通里攻下法、活血化淤法、辨  相似文献   

2.
时气病是指由于感受非时之气所导致的疾病,是外感热性病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以后多将其归于疫病、温病之列。当时气病具有强烈传染性,并引起广泛流行时,即属疫病。对宋以前文献就时气病与伤寒、温病、疫病概念及关系进行梳理研究,对当今疫病临床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探究《时病论》辨病论治和辨证论治的思路,对雷丰《时病论》中伤寒、温病、瘟疫等疾病的概念及治法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雷丰注意辨析各类外感时病,从发病时令、病机方面辨别了伤寒和温病,从症状、严重性、流行性、传染性等角度区别了温病与瘟疫,区分一季之中相似疾病的轻重,其对各类外感时病的发病季节、病因、病机、症状、严重性等的区分,对今天中医治疗外感病有一定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4.
中医早在我国战国时代的《内经》一书中就有“今夫热病者 ,皆伤寒之类也。”的论述。其后《难经》一书更具体指出 :“伤寒有五 :有中风 ,有伤寒 ,有湿温 ,有热病 ,有温病。”也就是说伤寒有五之“伤寒”,是指广义伤寒 ,它既包括伤寒一类的外感疾病——中风、伤寒 ;也包括了温病一类的外感疾病——湿温、热病、温病。五种之一的“伤寒”则是狭义的“伤寒”,是风寒性质的外感疾病 ,它与温病虽同属广义“伤寒”范围 ,但两者性质不同 ,辨治方法有异。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是论述外感病的专书 ,重点论述了外感风寒之邪辨证论治的规律 ,同时又提…  相似文献   

5.
温病是由外感温热病邪引起,以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为主要特征的一类急性热病的总称。它包括了多种急性传染病和某些感染性疾患,如肺炎、败血症等。还有少数非传染性和感染性的疾患,如中暑等,但因其临床上具有温病的特征,故也属于温病的范畴。温病四季均可发生,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多数病种具有传染性,易在人群中传播、蔓延,甚至造成大的流行,所以及时有效地采取措施进行防治,对于保护人民的生命和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乡村医生》2007,23(8):44-45
络病的病因 外邪袭络 ①六淫外袭: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袭人肌表,按照阳络-经脉-阴络的顺序传变。②温、疫之气:主要是指外感温邪及疫疠之气,包括温热病邪及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  相似文献   

7.
对雷丰外感热病变证、兼夹证、危重证的学术思想进行探讨。雷丰《时病论》对外感热病的变证、兼夹证、危重证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临床需考虑时令气候之变和失治、误治之变,尤其是时令气候既影响人体正气,也影响病邪毒性。诊治兼夹证需分析内外多种病邪夹杂和患者体质因素,如痰体、阴虚之体、阳虚之体等。雷丰尤其重视危重证的诊断和治疗,从症状、脉象等判断外感热病的危重证,对温病、温毒、痢疾等危重证进行了描述,认为温病大热无汗则死,指出治疗外感危重证首要是辨明病性之寒、热、虚、实,并及时根据病势变化和疗效反馈来调整治疗思路,擅长清凉透邪治疗温病,强调不可误补。雷丰对外感热病变证、兼夹证、危重证的诊治经验,对外感病的治疗有较高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8.
温病诊断辨病识证基本思路的研究王灿晖(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部温病教研室20029)主题词温病/中医药疗法温病是外感热病中具有热象偏重和易化燥伤阴特征的一大类别,它包括了临床上常见的多种急性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这类疾病大都发病急骤、病势较重、变化较快,目...  相似文献   

9.
疫病是外感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而可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早在周代的文献中,如《礼记》、《墨子》、《左传》、《山海经》等都记载了疫病为害。《内经》中论述了疫病的病因、发病、类型和防治。嗣后两千年中,有关疫病的理论和防治经验不断补充、丰富,于明清时期形成了外感病学中的一个独特学说体系一一疫病学说。疫病学说与伤寒、温病学说有所不同,近代其中许多内容逐步揉合融化于温病学说中,充实和发展了温病学的内容。但在此同时,疫病学说中有许多精华却被忽视了,因而探讨疫病学说的特点对于促进中医外感病学的发展具有  相似文献   

10.
暑温是一种由暑热病邪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叶氏创卫气营血辨证的理论体系,后吴氏师古而不泥古,创立了温病三焦辨证纲领,将三焦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一炉而冶,相辅而行,完善了温病的辨证论治体系,丰富了温病的证治内容,完善了温病证、理、法、方、药,具有很高的理论水平和实用价值,继将温病学推上了又一个顶峰。叶天士、吴鞠通于暑温的认识颇有独到之处,到目前为止对于夏暑当令所患之疾的诊治仍极具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吴门医家尤在泾为伤寒名家,对温病亦颇有建树。尤氏清伤寒与温病之源,辨伤寒与温病之异,提出正名识病的重要性,对温病学中温病、风温、瘟疫、湿温、温毒、温疟的疾病名称作出解释,把温病分为新感温病、伏邪温病、温病夹湿及瘟疫。治风温主以辛凉解散、理肺之法,治温毒主以清散透邪法,治伏温主以清热养阴透邪法,治湿温主以分消湿热法。论治瘟疫以病位为核心,根据疫邪所处病位不同,选择不同的治法与方药,列出治瘟疫五大法,建立了治疗瘟疫的理论框架,体现了因势利导治疗瘟疫的思想。尤在泾较早提出六经统寒温,试图用六经辨证体系来统摄伤寒、温病等一切外感病,为寒温合论的先驱者,其对温病的发挥对后世医家产生深远影响,今归纳其要,探析其理,为温病的诊治提供启发。  相似文献   

12.
温病是由外感温熱病邪引起,临床表现以热象偏重的一类外感疾病。其特点是起病急,传变快,病程短,容易伤津。治疗清热顾津是其要旨,医家多为重视。但对于温病瘥后的调理,则易于忽略,以致功亏一篑,或则死灰复燃,诸症又起;或则外邪虽去,内伤又成,使之缠绵不解,久久不可痊愈。可见温病瘥后的调理同样是把病彻底治愈和进一步巩固治疗效果的重要一环,临证决不  相似文献   

13.
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证,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多种急性外感热病的总称.岭南地区夏长冬暖,气候炎热,人体多阳热体质,四季好发温病,且一发病即热象亢盛,温热阳邪,迅速化燥伤阴劫液,病初即表现出明显的阴虚症状是岭南温病的一大特征.因此了解和掌握岭南温病中阴虚的成因及证候特点,有效地运用滋阴法治疗岭南温病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4.
温病学问答     
1、什么是温病和温病学? 答:温病是感受四时不同温热病邪所引起的多种急性热病的总称。它包括风温、春温、暑温、湿温、伏暑、秋燥、冬温、温毒、温疫等。从现代医学的观点看,它属于多种急性传染病和急性感染性疾病,同时也包括一些非感染性的疾患。因其病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在发生发展过程中都具有温热的特点,所以总称为温病。温病学是研究四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方法的一门临床科学,是阐明  相似文献   

15.
伏寒化热历来是伏气温病的病因说明。文章对此提出了质疑,并重新分析了春温的基本病因病机,对"冬伤于寒,春必温病"的内涵进行了发掘和阐述,认为"冬伤于寒"即伤于藏精,阴亏阳旺,内热蕴滞,遂成春温。在此基础上主张不要一味从外感六淫角度去认识温病,要重视人体内部阴阳失衡的状况以及引起这些变化(如阴虚阳旺)的一切因素,如房劳、熬夜、烦劳等。这种主张不仅对研究温病治疗有利,而且对疾病预防、养生保健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EB病毒感染多发于晚秋至初春,发病较为迅速,易累及他脏,相关疾病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为首。根据它的发病季节、传变速度、与累及他脏等特点,从温病学说角度,中医认为EB病毒为温病邪气,外感温邪,或兼之体虚或内有湿热、痰湿、瘀毒,内外相合,发而为病,传变迅速,可侵及他脏。笔者就温病学说探讨中医对EB病毒感染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历代医家伏邪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伏邪与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密切相关。狭义的伏邪指伏气温病,即外邪侵犯人体,正气被束,不能托邪外出,使得邪气得以伏匿,或伏于膜原,或伏于肌腠,或伏于肌核,或伏于脂膜,逾时而发。广义的伏邪则指一切伏而不即发的邪气,即指七情所伤、饮食失宜、痰浊、瘀血、内毒等内在的致病因素,也包括了伏气温病。历代医家所论伏邪包括外感伏邪和内伤伏邪,外感伏邪多由伏气温病、伏寒化温、疫疠伏邪、六淫伏邪。  相似文献   

18.
温病是具有温热性质的一类外感疾病,包括了现代多种急性传染病和某些感染性疾病。由于这一类疾病具有与其它疾病不同的特点,因此其治疗亦与临床各科不尽相同。前人通过长期的实践观察和不断探索,逐步总结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温病辨证论治体系,提出了辛凉解表、清气泄热、清营凉血、保津养阴以及开窍、息风、固脱等多种治法,极大地丰富了中医治疗学的内容,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鉴于温病治法之繁多,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治疗温病的基本大法基予以归纳、总结,以利于继承学习,掌握运用。本文拟从分析温病的病机特点入手,就温病的基本治疗大法,提出个人的初步看法和体会,以供同道参考。不当之处,请予指正。  相似文献   

19.
温病学问答     
1.温病的致病原因是什么? 答:温病主要是外感温热病邪所致。所谓温热病邪,是指外邪中属于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如风热病邪、暑热病邪、湿热病邪、燥热病邪。它们的性质属热,从外感受,致病迅速。此外,还有疫病之温  相似文献   

20.
外感病包括伤寒和温病,伤寒以六经为辨证纲领,温病以卫气营血为辨证纲领,实质上两者是可以统一的,可以把它综合以指导临床实践。笔者前三讲已述,太阳病与上焦卫分证,气分症与少阳、阳明、太阳病,肝肾与下焦营分血分症,试图把外感病辨证纲领统一起来,使之更加完整,不必有伤寒温病之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