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杨进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84,(1)
清法和滋法是温病两种重要而常用的治法。清法即清热法,是以寒凉性质的药物祛除热邪;滋法即滋阴法,是以滋养人体阴液的药物来补充阴液的不足。在温病的治疗中,清、滋两法常常配合使用。清、滋法配合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故历来为医家所重视。因此,讨论清、滋法的配合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更具有重要的临床实际意义。本文拟对清、滋法配合的理论和实践依据、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以及在运用时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沈庆法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4,(1)
湿热病在卫气阶段时,氤氲之湿与邪热相合,热寓湿中,湿蒸热外,湿得热愈盛,热得湿更炽,屡见高热不退,治疗颇为复杂,运用清透法则多可奏效。兹举例说明其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3.
4.
5.
体表之邪能通过发汗、疏表、解肌等手段而得以祛除,俾肌体营卫调和、气血畅行的治疗方法,谓之汗法。六淫犯人,肌表先受。然因病邪有异、兼夹不同、体质悬殊,虽属表证,并非尽然。故临证之际,不可因区区表证而忽视之,治之之法,亦宜轻灵活泼,广开思路,不可一叶障目。一、辛温发汗法用于风寒束表之证。临床以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骨节酸楚、鼻塞、喷嚏、流清涕、或咽痒咳嗽、口中和、舌质正、苔薄白、脉浮紧为特征。多为外感风寒之邪,肌表被束,腠理闭塞,玄府不开,营阴郁滞,肺失宣降所致。宜选用具有辛温发散之品如麻黄、桂枝、紫苏、羌活、防风等与宣降肺气的杏仁、桔梗、前胡等配伍。成方如麻黄汤、荆防败毒散、九味羌活汤可选用。 相似文献
6.
7.
清气法是温病治疗的重要方法,临床上因邪之轻重,邪势之上下,病位之浅深而又分为辛寒清气、轻清宣气、苦寒清气三法,本文就三法的适应证、用药特点及医家的认识略述已见,以备参考。 相似文献
8.
9.
10.
杨国汉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8,(4)
戴裕光教授在精通吴鞠通《温病条辨》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数十年临床经验,以为中医要处理好急症中的一些急性热病,很重要的一部分是要学习、研究、应用治疗“风温为病”的理论和经验。尤其是清化热疾治法在风温病中的应用。现就载师运用清化热痰法的经验略述一二。 相似文献
11.
养血、止血法,是祖国医学治疗法则中的一部分,临床上应用很广。这两种法则,虽是针对血虚、出血二证而设的,但是,根据出血可造成血虚,血虚又易化燥生热的道理,故在养血、止血的基础上,加上某些甘寒清热药物,对阴虚火旺证,亦较为适用。现就其具体运用,分述如下。一、养血法养血法,是选用具有益精补血之类的药物,如熟 相似文献
12.
曹灵勇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4(2):133-134
通过综合分析《伤寒论》、《金匮要略》有关汗法的条文,从适应症、禁忌症、法度,以及与他法合用四个方面对仲景汗法进行了归纳探析,以期临床能更好的运用汗法。 相似文献
13.
浅谈清法在儿科临床运用举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儿科鼻祖宋代钱乙提出的“清脏腑热证”之法,结合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以及临床实践,对清法在儿科疾病中的运用,作了必要的讨论,并列举了4个治愈病例予以佐证。充分说明了辨证论治的重要性和清法治疗儿科痰病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15.
汗法作为中医的主要治法之一,是通过辛温或辛凉之法使邪从表出而取效。在一些外感病初起之时,通过发汗确可立竿见影;但若用法错误,对部分外感病不仅不能取效,甚至可导致病情的恶化。 相似文献
16.
宋乃光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9(8):621-623
正温病学说是关于外感热病辨证论治的学说,其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不仅可用于外感热病的辨证论治,而且对中医临床各科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为热证不但在外感热病中有,在临床各科中也广泛存在。温病学对于临床各科的热证有成熟的理论和行之有效的治法方药。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学说为中医皮肤病学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其中许多治法与方药,也为中医皮肤科临床提供了可供选择且有实用性的治法方药。温病学对中医皮肤科理论的发展和临床疗效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18.
补肾法溯源于《内经》,历代文献多有发挥,特别是《景岳全书》中的左归丸、右归丸、归肾丸更为临床所常用。近年来,补肾法在妇科临床广泛应用,确收良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华海清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8,(1)
本文就辛温开通法治疗温病的理论依据、作用机理及临床运用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阳热郁结是温病的重要病理特点,辛温开通法是治疗温病不可忽视的一种方法,并指出在温热病的治疗过程中不可偏执寒凉一法,应注意因势利导,顺势透邪,务求邪气外达为要。 相似文献
20.
小儿外感,临床最为多见,清·程国彭在《医学心悟》中说“风寒初客于人也,痛热而畏寒,鼻塞言重,此皮毛受病,法当汗之,若失时不汗,或汗不如法,以致睫理闭塞,荣卫不通,病邪深入,流传经络者有之,此当汗不汗之过也”,但临床有因不明此治则而延误治疗,屡见不鲜者:一遇此证,见其体温高达39~40℃,又见几日未退,以为邪已入里,动用苦寒诸品,速扑其火,以为愈凉愈能降温,结果是南辕北辙,反生它变。此时外邪如有出路,自能邪去自安,此所谓“体若措炭,汗出而散”。表证初起,解表剂中夹杂苦寒之品,必遏制其他发汗药,余治一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