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后吻合口漏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中低位直肠癌行直肠全直肠系膜切除(TME)手术方式后吻合口漏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低位直肠癌TME术17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发生吻合口漏12例,发生率6.7%.肿瘤下缘距齿状线4~5cm者吻合口漏发生率为14.8%,肿瘤下缘距齿状线6~8cm者吻合口漏发生率为3.2%(P=0.005).吻合口漏组中低分化腺癌、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共占75%.女性吻合口漏发生率为1.67%,男性吻合口漏发生率为10.2%(P=0.045).吻合口漏组糖尿病占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年龄>65岁吻合口漏发生率为7%,年龄<65岁吻合口漏发生率为6.4%(P=0.88).Dukes分期为A、B期的吻合口漏发生率为6.2%,Dukes分期为C期的吻合口漏发生率为7.7%(P=0.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TME后吻合口漏的发生与性别、肿瘤位置、病理类型、是否有糖尿病等因素有关;与年龄、Dukes分期无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预防性横结肠造口在预防吻合口漏发生的临床价值.方法 分析108例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患者术后吻合口漏发生情况,其中行预防性横结肠造口患者42例,未行预防性横结肠造口患者66例.结果 行预防性横结肠造口术组患者仅1例发生无症状的吻合口漏,发生率2.4%;平均住院时间为14 d(12~16)d.未行预防性横结肠造口者7例发生吻合口漏,发生率10.6%,出现吻合口漏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26 d(24~33)d.结论 在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中行防性横结肠造口能降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自制双套管持续负压吸引对低位直肠癌经腹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防治效果。方法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施行了106例低位直肠癌经腹前切除术,均采用自制双套管持续负压吸引,回顾性分析其预防和治疗吻合口漏的效果。结果本组106例患者术后发生吻合口漏6例(5.66%),给予双套管持续滴注冲洗结合持续低负压吸引,同时给予全身抗感染、禁食、肠外营养或后期肠内营养处理。12-16d(平均14d)后患者的大便成型、冲洗液清亮,遂拔除引流管。其中1例为直肠阴道瘘,经保守治疗失败后行横结肠双腔造瘘术,于术后6周恢复,3个月后行造瘘口关闭术。结论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应用自制双套管持续负压吸引技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较低;其还能有效控制盆腔感染,从而促进漏口愈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保护性横结肠襻式造口术对减少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及狭窄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2年2月浙江大学金华医院收治的128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接受新辅助治疗后行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其中61例采用保护性横结肠襻式造口(造口组),67例未采用保护性横结肠襻式造口(未造口组).比较两组患者吻合口漏及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病情程度和治疗转归.患者术后采用门诊复诊、入院化疗就诊及电话等方式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13年5月.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或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 128例直肠癌患者术后总体吻合口漏发生率为7.03%(9/128),其中造口组发生为率6.56% (4/61),未造口组发生率为7.46% (5/6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0,P>0.05).造口组患者中4例发生吻合口漏患者全身反应轻,均经保守治疗后痊愈,未行再次手术治疗;未造口组患者中5例发生吻合口漏患者全身症状重,其中4例行再次手术治疗,再次手术率为4/5,1例经保守治愈,两组再次手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8例直肠癌患者术后总体吻合口狭窄发生率为13.28% (17/128).造口组患者吻合口狭窄发生率为19.67%(12/61),其中重度吻合口狭窄发生率为8.20(5/61);未造口组患者吻合口狭窄发生率为7.46% (5/67),其中重度吻合口狭窄发生率为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33,P<0.05).结论 保护性横结肠襻式造口术不能降低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可减轻吻合口漏的相关症状,能降低再次手术率.但保护性横结肠襻式造口术可增加术后吻合口狭窄发生率,因此应慎重选用该术式.  相似文献   

5.
目前,直肠全系膜切除和应用吻合器技术治疗直肠癌,可称为是标准的手术。它不但提高中低位直肠癌的保肛率,而且有低局部复发率。但近几年众多学者报道,直肠全系膜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也明显增加,Carlson等提出传统手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为5%-8%,而直肠全系膜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可增到16%。还有学者临床总结报道,单用吻合器与吻合器结合直肠全系膜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分别为7.4%(5/68)和17.3(8/52)。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支撑吻合管吻合法用于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效果,本研究将102例肿瘤下缘距肛缘4~6cm的低位直肠癌拟行保肛手术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1例,治疗组术中采用支撑吻合管吻合法吻合肠管,对照组采用管状吻合器吻合法吻合肠管,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吻合口漏及肛门坠胀不适发生率。结果显示,治疗组术后无一例发生吻合口漏;对照组发生吻合口漏5例(9.8%),其中1例经保守治疗后症状缓解,4例行吻合口漏修补术。治疗组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随访,治疗组患者诉肛门坠胀不适6例(11.8%),对照组15例(29.4%),两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支撑吻合管吻合法可有效降低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且可减轻患者肛门坠胀不适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弧形切割吻合器在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回顾分析45例应用弧形切割吻合器行前切除术治疗的低位直肠癌患者资料。结果显示,本组患者无手术死亡及吻合口狭窄。术后发生吻合口漏2例(4.4%),3例(6.7%)出现严重尿潴留需留置导尿管。3个月后排便和排尿功能基本恢复正常。结果表明,应用弧形切割吻合器行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安全可靠,操作简单。只要操作得当,不会增加吻合口漏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后早期腹泻(术后1~7d)与吻合口瘘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肿瘤医院2004年5月至2007年5月间行低位直肠癌(肿瘤距肛缘4~7cm)前切除术的192例(A组)和2007年7月至2010年1月间行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的236例(B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A组患者术后早期腹泻发生率为19.3%(37/192).其中9例予止泻药物治疗;早期腹泻和无早期腹泻患者吻合口瘘发生率分别为16.2%(6/37)和5.2%(8/1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术后早期腹泻发生率为16.5%(39/236),均予以止泻药物治疗,其中3例患者接受肛门蕈状双套管冲洗引流:早期腹泻和无早期腹泻患者吻合口瘘发生率分别为5.1%(2/39)和4.1%(8/19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Х^2=0.02,P〉O.05)。A组与B组早期腹泻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早期腹泻患者中吻合口瘘发生率B组明显低于A组(P〈0.05)。结论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后早期腹泻提示可能存在吻合口瘘.积极治疗术后早期腹泻可一定程度预防吻合口瘘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腹腔镜低位直肠前切除术并发症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并发症的影响因素,为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疗效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2004年8月~2007年7月我院132例根治性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的临床资料,收集所有手术并发症病例,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统计分析筛选其危险因素。结果除5例术中采用手助方式外,余127例为腹腔镜辅助下低位直肠前切除术,无中转开腹。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20.5%(27/132),其中吻合口漏(8.3%,11/132)的发生率最高。二分类Logistie回归方程筛选得出肿瘤大小(直径≥3cm)、肿瘤部位(距肛缘距离≤6cm)和病理TNM分期为影响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相对危险度分别为1.149、0.552、2.816。结论手术并发症中吻合口漏的发生率最高;肿瘤大小、肿瘤部位和病理分期是影响手术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2016年12月我科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568例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吻合口漏发生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出现吻合口漏22例(3.9%),其中A级10例,B级8例,C级4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BMI、肿瘤距肛缘距离、术中是否保留左结肠动脉与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距肛缘距离≤5 cm是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独立危险因素(OR=0.054,95%CI 0.005~0.556,P=0.014),术中保留左结肠动脉是吻合口漏的保护因素(OR=31.950,95%CI 2.804~364.056,P=0.005)。结论低位肿瘤是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术中保留左结肠动脉是吻合口漏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经会阴和经腹壁两种不同的骶前引流方式对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愈合的影响。方法总结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45例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临床资料。结果经会阴和经腹壁两种引流方式在病人年龄、性别、是否接受新辅助放化疗、平均手术时间、p TNM分期、术后发生漏的确定时间、初次手术后平均住院时间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经会阴引流组的保护性造口率(16.7%)、腹膜炎发生率(8.3%)及再次手术率(16.7%)均明显低于经腹壁引流组(分别为75.8%、39.4%、93.9%,P0.05)。结论经会阴骶前引流可降低低位直肠吻合口漏的相关并发症,有助于吻合口漏的愈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研究保护性回肠造口是否可以降低直肠癌新辅助治疗患者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病率及相关性。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2011年5月-2020年8月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行直肠癌前切除术的患者108例实施保护性回肠造口(试验组)63例,未实施保护性回肠造口(对照组)45例。主要比较两组患者吻合口漏发病率,同时分析吻合口漏相关因素,统计永久造口率。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吻合口漏的总发病率分别为9.52%(6/63)和6.66%(3/45)(P=0.59),其中试验组发生A级吻合口漏2例,对照组无A级吻合口漏,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3.33%比0,P=0.77);试验组发生B级吻合口漏4例,对照组2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6.67%比66.67%,P=0.45);试验组无C级吻合口漏.对照组发生C级吻合口漏1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比33.33%,P=0.7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实施保护性造口与否同吻合口漏的发生无关(P=0.26),肿瘤距肛缘距离关系吻合口漏的发生(P=0.01)。试验组术后永久造口率为9/63(16.67%)。结论保护性回肠造口在降低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患者术后吻合口漏发病率方面并无显著优势,并有可能导致永久造口。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结肠内旁路保护低位直肠癌吻合口的手术技巧并评估其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5月期间140例拟行结肠内旁路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患者(结肠内旁路组)以及同期收治的30例拟行回肠袢式造口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患者(回肠造口组)资料。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分析,术中术后相关指标等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独立t检验;术后Dukes分期比较、吻合口漏发生情况比较采用χ2分析;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结肠内旁路组手术时间较回肠造口组明显缩短(P<0.05);两组患者吻合口高度和术后Dukes分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肠内旁路组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进食时间、住院时间较回肠造口组明显缩短,住院费用较回肠造口组降低(P<0.05)。术后,结肠内旁路组明显低于回肠造口组(2.9% vs. 16.7%, χ2=5.522, P<0.05)。结肠内旁路组吻合口漏后引流时间和术后2个月吻合口狭窄发生率均较回肠造口组明显降低(P<0.05)。 结论结肠内旁路保护低位直肠癌吻合口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前瞻性观察直肠癌前切除术后3种不同引流方法预防吻合口瘘的效果.方法 2002年1月~2007年1月,450例中高位直肠癌并接受前切除术患者按人院次序随机均分为A、B、C3组.A组接受骶前引流;B组接受骶前引流+经肛单管引流;C组接受骶前引流+经肛双管引流,对3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B、C组切口感染发生率分别为7.33%(11/150)、8.00%(12/150)、6.67%(10/150),吻合口瘘发生率分别为8.67%(13/150)、6.67%(10/150)、1.33%(2/150).C组吻合口瘘率显著低于A、B两组(P<0.05);A、B、C组间切口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骶前引流+经肛双管引流能有效地预防直肠癌前切除吻合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新型肠内引流预防低位直肠吻合口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一种新型肠内引流技术预防低位直肠吻合口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119例获得经腹切除、低位直肠吻合的直肠癌病例随机分成2组,研究组(55例)术中附加由生物可降解吻合环、避孕套复合而成的新型肠内引流装置;对照组(64例)术中附加回肠末端保护性造瘘:比较两组治疗结果。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形、肿瘤位置、肿瘤大小、肿瘤分化、吻合位置、营养状态及伴随疾病等生理病理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围手术期死亡者。全组病例3个月随访率100%。研究组吻合口瘘的发生率7.3%(4/55),内引流装置排出时间平均18.3d,无引流相关并发症,术后3个月仅见5.5%(3/55)无需松解治疗的吻合口轻度狭窄;吻合口瘘者漏后引流时间平均4.8d,前3日引流量平均12.8ml/d,无严重感染及保肛失败病例。对照组吻合口瘘发生率10.9%(7/64);45.3%(29/64)的病例伴有肠造瘘相关并发症,3个月后有28.1%(18/64)的病例吻合口轻度狭窄,6.3%(4/64)的病例吻合口严重狭窄需进行松解治疗:吻合口瘘者漏后引流时间平均17.1d,前3日引流量平均35.4ml/d;2例并发严重感染,1例吻合口毁损而致保肛失败。两组吻合口瘘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漏后腹腔引流量、引流时间、感染及3个月后吻合口狭窄发生情况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新型肠内引流技术简便、安全.能有效避免低位直肠吻合口瘘所导致的严重后果。与预防性肠造瘘相比.保护吻合口的作用更为优越,同时也显著减少了因废用而导致的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直肠静息压力在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的关系及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09年1月至2013年7月间收治的89例经腹直肠癌前切除术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方式,治疗组46例:术后给予扩肛治疗;对照组43例:术后未行扩肛治疗。应用SPSS 11.5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术前、术后直肠静息压变化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两组间吻合口漏发生率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89例经腹直肠癌前切除术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对照组术后直肠静息压平均值(5.37±2.43) kPa,显著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26, P=0.012);治疗组术后直肠静息压平均值(1.56±0.79) kPa,显著低于术前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21、t=4.526, P=0.027、P=0.035)。吻合口漏发生率比较:治疗组(4.3%)吻合口漏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26, P=0.01)。结论术后直肠静息压高低与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有一定关系,降低直肠静息压可以预防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中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后两种不同的处理方法的疗效,探讨腹腔镜辅助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有效防治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2年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764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除外手术时即行预防性造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处理方法的不同进行分组,其中334例术中经腹放置双套管于盆腔腹膜外吻合口旁,同时经肛门放置多侧孔粗胶管于吻合口上方作为肛门减压管用,设为双套管肛管组;另430例仅经腹放置双套管于盆腔腹膜外吻合口旁,设为常规引流组。对比两组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引流管放置时间、手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两组患者出现吻合口瘘后需二次手术率,以及术后半年复查出现吻合口狭窄情况。 结果764例患者中出现术后吻合口瘘36例(4.7%),其中双套管肛管组13例(3.9%),常规引流组23例(5.3%),两组吻合口瘘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88,P=0.336)。在引流管放置时间上,双套管肛管组平均为(9.6±3.2)d,常规引流组平均为(15.2±4.8)d;双套管肛管组术后住院时间为(15.4±5.2)d,常规引流组为(20.3±6.6)d;双套管肛管组的平均住院费用为(43 572±3 234)元,常规引流组为(53 387±4 792)元,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8.382、13.494、32.170,均P<0.01)。双套管肛管组术后出现吻合口瘘再次手术者2例(2/13,15.4%),常规引流组为12例(12/23,5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30,P=0.030)。术后半年复查双套管肛管组无吻合口狭窄,常规引流组出现5例。 结论腹腔镜辅助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使用双套管肛管联合前列腺素E1治疗有利于降低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并有利于出现吻合口瘘后的非手术治疗,降低吻合口瘘再手术干预的比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中低位直肠癌病人行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low anterior resection,LAR)后发生肠道菌群失调与吻合口漏的危险因素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至2019年4月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行腹腔镜LAR的155例中低位直肠癌病人的临床资料,评估术后肠道菌群失调和吻合口漏的发生情况。结果 155例病人中有34例(21.9%)术后发生肠道菌群失调,20例(12.9%)术后发生吻合口漏,肠道菌群失调与吻合口漏同时发生者为18例(11.6%)。单因素及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肠道菌群失调(c2=25.674,OR=90.398,P<0.05)、肿瘤直径增加(c2=6.644,OR=3.915,P<0.05)是术后发生吻合口漏的危险因素,保护性肠造口有助于减少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c2=4.040,OR=0.024,P<0.05)。肿瘤直径 、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 、新辅助治疗、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肠道准备用药量、保护性肠造口、术前癌胚抗原水平、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对肠道菌群失调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直肠癌术后肠道菌群失调的早期诊断更多依赖于病人的临床表现,术后肠道菌群失调、肿瘤直径增加是术后发生吻合口漏的危险因素,术中行保护性肠造口有助于减少吻合口漏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低位三管引流预防直肠癌保肛术后吻合口漏的效果。方法 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220例直肠癌患者进行保肛术(治疗组),术中经肛门放置双管引流,经肛旁于骶前腔内放置双套引流管。选取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间205例经左下腹壁于盆腔放置引流管的患者作对照组。对照两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及吻合口漏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切口感染、吻合口漏发生率:治疗组分别为8.18%(18/220)、2.27%(5/220);对照组分别为7.80%(16/205)、8.78%(18/205)。两组切口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吻合口漏发生率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位三管引流可显著降低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术前低蛋白血症对直肠癌保肛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术前低蛋白血症对直肠癌保肛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间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行直肠癌保肛手术治疗患者137例资料.结果:137例患者中有8例术后发生吻合口漏,发生率为5.8%.其中,术前低蛋白血症的患者16例,发生吻合口漏4例,发生率为25.0%;术前非低蛋白血症患者121例,发生吻合口漏4例,发生率为3.3%,术前低蛋白血症组与术前非低蛋白血症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7).结论:直肠癌低蛋白血症组患者行保肛术治疗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较无低蛋白血症组患者高,这可能与低蛋白血症对患者全身及局部肠管情况的影响以及手术打击加重低蛋白血症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