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回顾性分析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收集经手术证实的等密度硬膜下血肿35例,分析其CT表现.结果 主要CT征象包括:血肿等密度、脑室变形、脑沟消失、灰白质界面内移.结论 脑室、脑池及脑沟的变形移位及灰白质界面内移是诊断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重要CT征象.  相似文献   

2.
目的:回顾性分析98例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急性、亚急性及慢性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方法:搜集了我院1997年至2003年经手术证实的硬膜下血肿98例,其中急性硬膜下血肿50例,亚急性及慢性硬膜下血肿48例,10例病人作增强扫描,88例为平扫。结果:早期(通常在3天以下)为高密度,随时间延长逐渐成为混合或等高密度影后为低密度影;其它因素影响血肿的密度,如血红蛋白量和蛛网膜的完整性等,形态为新月形和双凸形。等密度硬膜下血肿表现:①病侧脑沟消失和病侧蛛网膜下腔闭塞,脑室系统向对侧移位;②脑沟和脑灰、白质界面内移;③增强扫描时脑凸面血管向内移位。结论:硬膜下血肿的密度与血肿的期龄有关,期龄越短,血肿密度越高,反之,血肿密度越低。  相似文献   

3.
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简称ISDH)常规CT诊断较为困难,易于漏诊、误诊向延误治疗。增强扫描有助于定位、定量及定性诊断、本文报道经手术证实的45例慢性等密度硬膜下血肿,其CT诊断特征表现有;(1)脑室系统向对侧移位,伴有侧脑沟消失和病侧蛛网膜下腔闭塞。(2)脑灰白质向内移位。(3)中线结构移位病侧脑室受压移位及对侧侧脑室的轻度扩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价值,分析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和临床资料。结果17例中大脑镰硬膜下血肿10例,CT表现为内缘平直、外缘弧形或波浪形的带状高密度影;小脑幕硬膜下血肿7例,CT表现为高密度片状影2例、U形影2例,累及大脑镰后部3例,呈Y形或镰刀样改变。结论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CT表现具有特征性,CT复查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我院2005—10~2006—08经手术证实的等密度硬膜下血肿(ISDH)2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男20例,女7例,年龄43~73(平均62)岁,以56~77岁常见,就诊时有明确外伤史者1例,经仔细追问有轻微外伤史者20例,否认外伤史者6例。从出现症状或外伤后到CT检查时间为2d~4个月,其中有2例为外伤后3d检查,临床表现均有不同程度头痛、恶心、呕吐、肢体运动、感觉障碍及肌力下降等,临床表现相对较轻微而血肿一般较大,表现为症状与体征不符。  相似文献   

6.
等密度硬膜下血肿42例CT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对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认识。方法:对我院42例术前CT诊断为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2例等密度硬膜下血肿术前CT均诊断正确。结论:等密度硬膜下血肿与血肿存在的时间、硬脑膜一皮层间虹桥静脉破裂、蛛网膜破裂、脑脊液进入血肿及贫血等因素有关;期间接征象在等密度硬膜下血肿CT诊断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慢性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余晓龙,陈瑞官,段早辉(武警江西总队医院CT室南昌330001)本文回顾性分析12例慢性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以期进一步提高诊断水平。1资料分析1.1临床资料12例中有外伤史者10例,无明显诱因者2例。就诊时病程均...  相似文献   

8.
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T平扫对高、低及混杂密度的硬膜下血肿 (SDH)易于分辨 ,而对等密度硬膜下血肿 (ISDH)容易漏诊或误诊 ,造影增强扫描可以提高其诊断率。本文对我院 6 8例ISDH的CT诊断作一分析。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经CT诊断为ISDH 6 8例 (均经手术及临床随访证实 ) ,其中男 5 4例 ,女 14例 ;年龄 38~ 84岁 ,5 5岁以上者5 8例。有明显头部外伤史者 37例。从出现症状到CT检查相隔 3天~ 6个月。 6 8例ISDH患者中 ,头痛 48例 ,视力下降 6例 ,一侧肢体偏瘫或双下肢无力 5 7例 ,混合性失语 3例。1.2 检查方法 CT检查取…  相似文献   

9.
目的:提高对等密度硬膜下血肿(ISH)CT征象认识。材料与方法:分析经手术证实26例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结果:26例等密度硬膜下血肿均位于颅骨内板下与皮质表面间,密度均匀与内侧脑灰质相近、边缘不清的新月形影;灰白质界面内移,脑沟消失,邻近脑池闭塞,同侧脑室变窄。20例单侧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病例中线结构不同程度向对侧偏移。6例双侧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病例中线结构未见明显偏移,增强扫描血肿不强化,与强化的脑皮质表面分界清楚。结论:ISH的CT征象有其特点,对临床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等密度硬膜下血肿在密度上与脑实质接近 ,边界不易区分 ,其多由外伤引起 ,慢性者指形成于外伤 3周后 ,由于患者病史常难以诉说清楚 ,在 CT表现不是很典型时易于漏诊。现将我院经手术证实的 2 3例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本组 2 3例中 ,男 2 1例 ,女 2例 ,年龄 48~ 6 7岁 ,平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快速自溶的急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及CT特征。方法收集急性期内完全或大部分溶解吸收的急性硬膜下血肿17例,72h内至少进行3次头颅CT平扫。结果17例急性硬膜下血肿在急性期完全或大部分溶解吸收,患者均经过保守治疗痊愈。结论快速自溶的急性硬膜下血肿经保守治疗预后较好,头颅CT追踪扫描对于本病的诊断及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不典型急性硬膜外与硬膜下血肿的CT影像学特征及鉴别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CT影像学表现不典型的79例病例,与术中证实或后期CT复查及MRI等的确诊结果相比较、分析。结果:首次CT平扫检查误诊率较高。结论:不典型急性硬膜外与硬膜下血肿在CT影像学鉴别诊断上相对困难,需要较高的技巧,有时需要CT复查或MRI检查及相关临床资料辅助。  相似文献   

13.
腮腺肿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CT诊断腮腺肿瘤的实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肿瘤的CT表现。统计术前CT诊断和术后病理的符合率,探讨误诊的原因。结果 50例中良性肿瘤35例,CT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结节,边界清晰、密度均匀33例;密度不均,边缘不清2例。15例恶性肿瘤CT表现为病灶较大,血缘不清,密度不均。结论 CT能对大多数良恶性腮腺肿瘤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外伤性颅内血肿清除术后再发血肿(即迟发血肿)的临床CT表现及相关因素。方法以43例外伤性颅内血肿清除术后再发血肿的患者为观察组,选择同时期外伤性颅内血肿清除术后无再发血肿的病例50例为对照组。分析迟发血肿的CT表现,并将两组病例术前CT片中除颅内血肿外的其它外伤性CT表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再发血肿有:硬膜外血肿17例、硬膜下血肿6例、脑内血肿13例、混合性血肿7例;观察组术前其它外伤性CT表现有:多发性脑挫伤33例、广泛蛛网膜下腔出血23例、基底池受压或闭塞32例、多发颅骨折21例、中线结构移位〉1cm19例;与对照组比较上述前3种CT表现病例数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上述术前5种其它外伤性CT征象在观察组每一病例中至少有两种以上征象合并存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CT检查是发现和评价外伤性颅内血肿清除术后再发血肿的重要方法,对术后可能发生再发血肿有重要的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T对腮腺多形性腺瘤和腺淋巴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85例多形性腺瘤、18例腺淋巴瘤的临床资料和CT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85例多形性腺瘤全部单发,男女比例接近,绝大多数位于腮腺非后下象限,形态规则或不规则,边界清楚,密度多不均匀,增强后呈缓慢延迟强化,约一半病灶出现强化范围扩大、实性成分强化不同步的特点;18例腺淋巴瘤几乎全部发生于老年男性,绝大多数位于腮腺后下象限,形态规则,边界清楚,密度多不均匀,增强后呈快进快退模式。2在瘤体最大径、左右侧分布、深浅叶分布、边界是否清晰、密度是否均匀、有无钙化、有无包膜外结节、有无下颌后静脉移位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性别、年龄、是否吸烟、是否多发、肿瘤形态、象限分布、有无贴边血管征、有无胸锁乳突肌受压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平扫及双期增强CT值、各期CT值增加幅度及强化范围有无扩大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对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结合临床资料可有效将二者鉴别。  相似文献   

16.
支气管扩张的HR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支气管扩张(以下简称支扩)的HRCT征象,探讨HRCT在支扩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支扩患常规胸部CT、HRCT表现。结果 56例支扩患有53例HRCT清晰显示了支气管扩张的部位、类型和范围。支扩的HRCT扫描常见的征象为印戒征、轨道征、胸膜下征。而常规CT显示37例支扩;常规CT和HRCT对支扩的检出敏感性分别为66%和94.6%。结论 HRCT对支气管扩张患尤其无明显症状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肺错构瘤的螺旋CT特点,提高肺错构瘤的影像学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正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肺错构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螺旋CT图像。结果:本组肺错构瘤均为单发,左肺21例,右肺11例,位于下叶的共有23例,占69.7%(23/33)。本组肺错构瘤多位于胸膜(包括叶间胸膜)附近,瘤体与胸膜的平均距离是0.6cm。本组肺错构瘤的瘤体直径在0.8~2.7cm,瘤体平均直径1.8cm。本组肺错构瘤的瘤体边缘均清晰锐利,无毛刺。本组瘤体中观察到不同形态钙化影的有18例,占54.5%(18/33);观察到脂肪影的有7例,占21.2%(7/33);层厚1~2mm扫描时观察到的钙化影及脂肪影多于层厚5mm扫描时。利用螺旋CT的三维重建技术进行后处理,本组中观察到瘤体周围肺纹理走行自然、分布正常的有20例,占60.6%(20/33);观察到瘤体周围肺纹理轻度受压并呈握球状的有13例,占39.4%(13/33);全部病例均未观察到周围肺纹理的增粗、聚拢、牵拉等支气管血管集束征。结论:肺错构瘤具有明显的螺旋CT特点。螺旋CT薄层扫描和三维重建技术在肺错构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不典型少量急性硬膜下血肿CT诊断(附30例报告)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提高对不典型少量硬膜下血肿的CT征象认识及正确诊断。方法:30例头部外伤患者于伤后24小时内行头部CT检查,多于治疗后3天~2周复查头部CT,并分析其不典型CT征象。结果:单纯表现为硬膜下小血肿20例,合并硬膜外血肿3例,并脑挫裂伤及蛛网膜下腔出血7例。所有硬膜下血肿均表现为邻近颅骨内缘模糊不清,呈“掩盖征”,局部颅骨“假性增厚”改变;血肿内缘与脑表面分界欠清,形态呈线弧状、细新月状改变,大部分病例颅内占位效应不明显。结论:颅骨内缘变模糊,呈“掩盖征”、局部颅骨“假性增厚征”是诊断不典型少量硬膜下血肿的重要CT征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