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彭开勤 《腹部外科》1989,2(4):191-192
肝门胆管癌又称近端胆管癌或高位胆管癌,系指胆总管起始部以上的肝外胆管癌。临床上称肝门胆管癌为Klatskin癌。 Klatskin癌的分型根据Bismuth和Corlette分类法将Klatskin癌分为4型。Ⅰ型:肿瘤位于肝总管分叉处,左、右肝管之间尚相通;Ⅱ型:肿瘤占据左右肝管汇合部,二者之间不通;Ⅲ型:癌肿向上侵犯一侧肝管,累及右肝管为Ⅲ_a型,累及左肝管为Ⅲ_b型;两侧肝管均受累者为Ⅳ型,即Ⅲ_(a+b)。  相似文献   

2.
肝门部胆管癌(Klaskin瘤)起源于左右肝管汇合处或左右肝管,邻近肝动、静脉和肝实质,易侵犯肝门部血管、神经、淋巴和周围肝组织,故根治性切除率低。临床上常用Bismuth-corlette分型,Bismuth-corletteⅢ型是指肿瘤已侵犯右肝管(Ⅲa)或左肝管(Ⅲb)。笔者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年1月—2008年1月收治的经联合肝切除治疗的Ⅲ型肝门部胆管癌1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影像学检查在肝门部胆管癌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肝门部胆管癌又称Klatskin肿瘤,是指起源于左、右主肝管和肝总管近端1cm以内的胆管细胞癌,包括肝总管、汇合部胆管、左右肝管的一级分支以及双侧尾叶肝管的开口的胆管癌。根据其生长方式肝门部胆管癌分为3种类型:浸润型、外生型、管内型[1]。该病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原发性  相似文献   

4.
肝门部胆管癌(h ilar cholangio carc inom a,HCC)是指位于胆囊管开口以上的胆管(肝总管、左右肝管及其汇合部)的黏膜上皮癌,约占肝外胆管癌的58%~75%。经过40多年的探索,手术治疗(肿瘤切除[1]或肝移植[2])仍是HCC惟一的根治手段[3]。目前肝门部胆管癌手术范围有扩大的趋势[4],  相似文献   

5.
超声对肝门部胆管癌的分型在外科治疗中的价值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超声对肝门部胆管癌分型的可行性及在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根据Bismuth-CorletteⅠ~Ⅳ分型法,应用超声将28例肝门部胆管癌分为Ⅰ、Ⅱ、Ⅲa、Ⅲb、Ⅳ型,并与手术结果对照。比较各型肝门部胆管癌的手术方式。采用仪器为Aloka650,EUB420,探头频率3.5MHz。结果 超声对28例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率与分型准确率分别达96%和71%。施行切除术的病例数在Ⅰ+Ⅱ型与Ⅲb型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Ⅳ型的手术切除率明显低于Ⅰ+Ⅱ型、Ⅲb型(P<0.01,P<0.05)。结论 超声是肝门部胆管癌术前无创性分型诊断的重要方法,对指导临床制定手术方案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肝门部胆管癌系指胆囊管开口以上的肝总管、左右肝管及其汇合部的恶性肿瘤,占肝外胆管癌的2/3。主要症状是阻塞性黄疸,若不治疗大多数病人在3个月内因肝肾综合征死亡,而不是恶性肿瘤本身衰竭。近20多年来,国内外对本病的治疗有很大进展,逐渐由单纯U管引流,发展到姑息性肝胆管空肠吻合内引流和切除术,使病人生活质量和生存率不断得到改善。 肝门部胆管癌根据Bismuth分型,分为四型:Ⅰ型,肿瘤局限在肝总管;Ⅱ型,肿瘤波及汇合部;Ⅲ型,肿瘤波及右肝管(ⅢA型)或左肝管(ⅢB型);Ⅳ型,肿瘤波及左右双侧肝管。组织学检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门部胆管癌切除术不同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近五年来我院共收治肝门部胆管癌25例,其中手术切除17例,切除率为68%,参照Bismuth-Corlette分型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包括Ⅰ型(肝总管癌)5例,Ⅱ型(汇合部肝管癌)3例,Ⅲa型(肝总管、右肝管癌)4例,Ⅲb型(肝总管、左肝管癌)4例,Ⅳ型(左或右肝管癌侵犯二级以上肝管)1例。结果术后发生胆漏5例,均于手术后5—30d自愈;发生膈下感染2例,经引流治愈;术后出血2例,其中1例因出现肝衰、DIC死亡,1N经用止血药、输血后痊愈。目前存活7例,平均生存25(12~42)个月。全组病例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5.0%(12/16)、31.2%(5/16)、25.0%(4/16)。结论肝门部胆管痛手术根治性切除府根据肿瘤的分到洗柽不同的术式.  相似文献   

8.
不能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治疗方法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志苏  张中林 《腹部外科》2005,18(5):262-263
肝门部胆管癌是指发生于左肝管、右肝管、左右肝管汇合部和肝总管上1/3段的粘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又称K latskin瘤,约占肝外胆管癌的58%~75%。其是胆管癌的一个独立临床类型,与起源于肝内细小胆管的胆管癌(包括那些侵犯肝门部的肝内胆管癌)和胆囊癌在临床病理特征、疗效和预后等方面都完全不同。手术切除目前仍然是肝门部胆管癌最主要的治疗手段,是达到可能治愈的唯一选择,即便是姑息性切除的疗效也明显优于单纯的置管减轻黄疸。但由于其解剖部位特殊、位置深在、容易侵犯肝门区主要血管及尾叶胆管等因素,手术切除客观上存在相当的难度和风险…  相似文献   

9.
手术切除是目前治疗肝门部胆管癌最有效的手段,切除范围不足是术后肿瘤复发的主要因素之一.近年来国内外趋于实施扩大的根治性切除,能够提高远期生存率,但大范围肝叶切除的主要风险是术后发生肝功能衰竭.本文报道一种既保证足够的肝内外胆管切除范围、又最大限度地减少肝组织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术式.该术式的切除范围包括肝Ⅳb段、右肝蒂前部分肝Ⅴ段的肝组织,左右肝管、分叉部、肝外胆管及尾状叶(肝Ⅰ段),同时行肝门区血管骨髂化及至少包括第2站淋巴结的清扫.因所切除组织整体上形似哑铃状,我们称之为“哑铃”式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手术指征:(1) BisnuthⅡ型肝门部胆管癌,以及部分肿瘤局限于一级肝管内的Ⅲa、Ⅲb型肝门部胆管癌;(2)无门静脉分叉部或左右支受侵;(3)第3站淋巴结无转移;(4)无肝内或远处组织器官转移.本研究23例患者完成该术式,术前多数患者TBil> 300 μmol/L,均未行PTCD或胆管内支架引流.平均手术时间为355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350 ml.患者1、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5.7%(22/23)和7/15.其结果表明:该术式适宜于我国目前条件下BismuthⅡ型肝门部胆管癌及部分肿瘤局限于一级肝管内的Ⅲa型或Ⅲb型的患者.  相似文献   

10.
胆管癌指起源于胆管上皮的恶性肿瘤.胆管癌可发生于胆道系统的不同部位,因此临床将其分别命名为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JCC)和肝外胆管癌(Ex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ECC)两大类型.其中,ECC以胆囊管与肝总管的交汇点为界限,分别命名为起源于此交汇点上的近端胆管癌和起源于此交汇点之下的远端胆管癌.近端胆管癌后改称为肝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HCC),而远端胆管癌常指胆总管癌.HCC解剖学定位包括起源于肝门部左肝管、右肝管、肝总管、以及三者汇合部的恶性肿瘤,由于肿瘤的进展,可以在单侧或双侧累及Ⅰ级或Ⅱ级肝内胆管.HCC的主要病理类型是腺癌,常可产黏液,少见类型包括腺鳞癌、未分化癌和神经内分泌肿瘤等.  相似文献   

11.
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手术的难点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门部胆管癌又称Klatskin瘤,是指位于胆囊管开口以上的肝总管、左右肝管汇合部和左右肝管的胆管黏膜上皮癌。由于多数病人确诊时已属中晚期,且肿瘤解剖位置特殊,肿瘤细胞浸润性生长等特点,常被迫施行联合脏器切除,手术风险大,并发症多,远期疗效差。根治性手术是治愈肝门部胆管癌的惟一希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影响肝门部胆管癌切除的可能因素。方法对我院自2001年1月至2006年1月收治的68例肝门部胆管癌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根据Bismuth分型,Ⅰ型26例,Ⅱ型13例,Ⅲ型18例,Ⅳ型11例。手术切除39例,手术切除率为57.4%,其中根治切除29例,姑息切除10例,附加肝叶切除术32例,发生并发症9例。结论肿瘤的Bismuth分型、肿瘤近端胆管长度、肝动脉和门静脉受累情况等是影响肝门部胆管癌切除的主要因素。熟练的肝门部外科技术,必要的肝切除有助于提高手术切除率。  相似文献   

13.
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的肝切除范围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肝门部胆管癌是指起源于左、右肝管及其汇合部胆管上皮的肿瘤。由于其解剖部位特殊,且肿瘤具有沿胆管生长和向胆管外侵犯的生物学特性,肝门部胆管癌的手术切除率及长期生存率一直均较低。手术切除是肝门部胆管癌首选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4.
本文作者强调手术切除治疗肝门区胆管癌的重要性且总结出规范的手术方法。作者经外科治疗肝门区胆管瘤122例,其中23例(占19%)为切除性治疗,这23例为本研究的中心。其中男12例,女11例,年龄平均48岁(22~82岁)。按Bismuth-Corlette分类把肿瘤分为四型:Ⅰ型3例,肿瘤侵犯肝管分叉以下肝总管,管腔未完全阻塞,Ⅱ型3例,肿瘤侵犯到脉管分叉部,肝总管完全阻塞;Ⅲ型(a9例,b7例),肿瘤不仅侵犯完全阻塞肝总管,且侵犯扩展到右或左肝管而左或右肝管完好未侵;Ⅳ型4例(其中3例行肝切除+肝移植,未包括在本文),肿瘤侵犯肝总管及左右肝管。外科手术主要依据术中所见的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手术切除方法。10例行肿瘤和胰上胆管局部切除。  相似文献   

15.
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HCC)也称为Klatskin瘤,定义为发生在左肝管、右肝管、左右肝管分叉处及肝总管上段的胆管黏膜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肝门部胆管癌占胆管癌的60%~70%,近年来其发病率呈明显增高趋势.肝门区域解剖结构复杂,脉管的汇合方式及位置关系变异较多.肿瘤呈纵、横两种方向浸润性生长,易早期向周围神经、血管、淋巴及肝组织侵犯,为达到R0切除的根治性目的,手术往往需要联合肝脏切除和(或)血管切除重建,若肿瘤侵犯至下端胆管,则可能联合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肝门部胆管癌的特殊解剖学位置和生物学特性大大增加了手术的难度和风险.根治性手术切除目前仍为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可能治愈或改善预后的唯一手段,但其术后5年生存率<30%,而手术病死率可达3%~18%,可见,其治疗效果并不理想.  相似文献   

16.
正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又称Klatskin瘤,是指起源于肝总管、左右一级肝管汇合部的肝外胆管上段的恶性肿瘤,占所有胆管癌的60~70%,预后较差~([1])。中国每年新诊断病例超过15000例~([2])。由于其位置特殊,因此很容易侵犯血管、神经、淋巴结、周围脂肪组织和肝实质。根治性外科手术切除是目前唯一可能治愈该病的方式,手术方式包括肝外胆管切除、肝脏部分切除、肝大部切除加淋巴结清扫甚至联合血管重建等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7.
肝门部胆管癌(HCCa),是指位于胆囊管开口及以上的肝外胆管黏膜上皮癌,是肝外胆管癌中最常见的类型(占40%~60%),它常侵犯左、右肝管汇合部以及一侧或双侧肝管[1-2]。近年来,肝门部胆管癌的发病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由于肝门区结构复杂,肿瘤与门静脉、肝动脉等紧邻,肝门部胆管癌容易出现血管、神经侵犯以及淋巴结转移;加之位置隐匿,早期缺乏特异性症状,患者往往因出现黄疸等晚期症状才会就诊。  相似文献   

18.
肝门部胆管癌起源于左右肝管汇合部,其肿瘤生长的特殊之处在于肿瘤很容易侵犯至邻近的肝脏,并沿着胆管向深部肝实质内浸润,肿瘤亦常累及与之毗邻的门静脉和肝动脉。根治性肿瘤切除不仅要争取彻底切除肿瘤病灶。做到手术切缘无肿瘤残留,  相似文献   

19.
肝门部胆管癌是指肝总管、左右肝管及其汇合部发生的恶性肿瘤,也称为近端胆管癌或高位胆管癌.1957年Altemeier首先报告,但直到1965年有学者报道13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诊治资料后才广泛引起重视[1].  相似文献   

20.
梁力建教授有不少作者提出胆管癌的分型,大多数的分型包括了肝外胆管的各部,如Nakeeb(1996)把肝外胆管瘤分为肝内型、肝门周围型、末段型,其中肝门周围型包括了肝门部、肝总管和胰腺上缘以上的胆管瘤。而Pitt(199)把胆管癌分为9型,其中属于肝门部胆管癌的有Ill型(右肝管)、IV型(左肝管)、V型(左右肝管汇合部)、对型(肝总管)。1975年Bismuth-COrlette将肝门部胆管瘤分为4型:l型,肿瘤位于肝总管,未侵犯汇合部;0型,肿瘤波及汇合部,未侵犯左右肝管;m型,已侵犯右肝管(Illa)或侵犯左肝管(Illb);IV型,已侵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