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Heath-Carter法分析辽西农村汉族成人的体型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Heath-Carter人体测量法对辽西农村汉族成人的体型特征进行分析。方法:于2002-09随机选择辽西地区义县七里河乡的汉族农民506人为测量对象。从20岁起,每5岁为1个年龄组,55岁以上为1个年龄组,每个年龄组按性别分组,每组测量人数不低于30人。由专人负责按Carter和Heath(1990)的规定进行指标测量和计算。10项测量指标分别是身高、体质量、上臂紧张围、小腿围、肱骨和股骨内外上髁间径、肱三头肌皮褶厚度、肩胛下皮褶厚度、髂前上棘皮褶厚度、腓肠肌皮褶厚度,测试数据按年龄、性别在微机中建立数据库。依次计算出各年龄组的内因子、中因子、外因子、体型图上的X、Y坐标值、身高体质量比、体型位置均数、两体型点间距离、体脂率和各类体型分布频数等。并与国内外其他群体进行比较。结果:506人的各项指标均被测得,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农村汉族成人的体型特征:成年男性的体型均值为4.9~3.5~2.3,成年女性的体型均值为6.0~3.1~1.9,均属偏中胚层的内胚层体型。男性体型主要集中在偏中胚层的内胚层体型(49.5%),均衡内胚层体型(12.1%),内胚层-中胚层均衡体型(9.3%);女性体型分布较高是偏中胚层的内胚层体型(68.3%),均衡内胚层体型(14.7%),偏外胚层的内胚层体型(9.7%)。②体型频数的变化提示辽西农村汉族男性体型分布呈多态性,而女性体型分布较集中。③辽西汉族农民体型的年龄变化:30~34岁和50~54岁年龄组的男性及25岁以后的女性平均体型点分布于平面体型图的弧线之外,提示辽西汉族农民这些年龄组的成人皮下脂肪较厚,体型偏胖。④农村汉族成年体型的性别差异:女性的内因子值占优势,而中、外因子值男性大于女性,除40~44岁年龄组有显著性差异外,其余组均无明显差异。⑤辽西汉族农民体型与其他群体的比较:辽西汉族农民男性体型与鄂温克族、回族、墨西哥和美国爱斯基摩人差异有非常显著性,与美国东北和中西部人群相接近,女性与回族和墨西哥人差异有非常显著性,与印度和蒙古族相接近。结论:①辽西汉族农民皮下脂肪较厚,骨骼、肌肉系统较发达,身体线性度中等。②女性皮下脂肪发达,体态丰满。③而男性骨骼和肌肉发育良好,体型稍显修长,  相似文献   

2.
Heath-Carter法分析辽西地区汉族农村青少年的体型发育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Heath-Carter法分析辽西地区汉族农村青少年的体型发育特点与规律。方法:于2003—06随机选择辽西地区周边农村普通中学的14~19岁汉族男女中学生575名(男293名,女282名)为测量对象。每岁为一组,由于18,19岁年龄组例数偏少,故把两组合并,每个年龄组按性别又分男、女两个小组,每小组测量人数不低于50人。由专人负责按Heath-Carter体型法进行指标测量和计算。10项测量指标分别是身高、体质量、上臂紧张围、小腿围、肱骨和股骨内外上髁间径、肱三头肌皮褶厚度、肩胛下皮褶厚度、髂前上棘皮褶厚度、腓肠肌皮褶厚度,测试数据按年龄、性别在微机中建立数据库。依次计算出各年龄组的内因子、中因子、外因子、体型图上的X,Y坐标值、身高体质量比、体型位置均数、两体型点间距离、体脂率和各类体型分布频数等。并与国内其他群体进行比较。结果:575人的各项指标均被测得,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④体型特征:男生平均体型值为3.6—3.2—3.5,属中间型;女生平均体型值为4.7—2.5—3.1,属偏外胚层的内胚层体型。男生体型有16.6%分布在偏内胚层的外胚层体型,14.5%分布在中间型,10.0%分布在外胚层-内胚层均衡体型;女生体型集中分布在偏外胚层的内胚层体型(27.3%),偏中胚层的内胚层体型(20.6%),均衡内胚层体型(17.1%),偏内胚层的外胚层体型(11.9%),外胚层-内胚层均衡体型(10.5%)。②体型频数的变化提示男生体型分布较分散,而女生体型分布较集中。③体型的年龄变化:在三角体型图上,5个年龄组的体型点男生呈逆时针方向排列在内、中、外胚层的中间区域;女生的体型点略呈8字型排列在内胚层区。④性别差异:女生内因子值占优势,而中、外因子值男生大于女生。各年龄组的男女体型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0.001)。⑤辽西汉族农村青少年体型与国内其他地区汉族群体的体型比较男生内因子值偏高,中、外因子值偏低;女生内中外因子值均处于中等水平。结论:辽西地区农村汉族青少年骨骼、肌肉中等发达,体脂较多,身体线性度尚佳。  相似文献   

3.
辽西地区汉族成人的体型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应用Heath-Carter法分析辽西地区汉族成人的体型特征,为体质人类学补充必要的资料。方法:于2002-09随机选择辽西地区20~82岁的汉族成人1002名(男490名,女512名)为测量对象。从20岁起,每5岁为一组,55岁以上为1个年龄组;每个年龄组按性别又分男、女两个小组,每小组测量人数不低于30名。由专人负责按Heath-Carter体型法进行指标测量和计算。10项测量指标分别是身高、体质量、上臂紧张围、小腿围、肱骨和股骨内外上髁间径、肱三头肌皮褶厚度、肩胛下皮褶厚度、髂前上棘皮褶厚度、腓肠肌皮褶厚度,测试数据按年龄、性别在微机中建立数据库。依次计算出各年龄组的内因子、中因子、外因子、体型图上的X,Y坐标值、身高体质量比、体型位置均数、两体型点间距离、体脂率和各类体型分布频数等。结果:1002名的各项指标均被测量,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城市男女在内因子值(代表脂肪发育程度)方面占有明显的优势,中因子值(代表骨骼肌肉发育程度)方面和外因子值(代表身材相对瘦削程度)方面,城乡两组呈交替领先局面。提示汉族成人城市男女与农村男女相比,脂肪较发达,骨骼肌肉发育中等,身体线性度较差。②男性体型分布主要集中在偏中胚层的内胚层体型(53.5%),均衡内胚层体型(13.9%),偏外胚层的内胚层体型(9.1%),女性体型分布主要集中在偏中胚层的内胚层体型(62.8%),偏外胚层的内胚层体型(16.3%),均衡内胚层体型(13.7%)。体型频数分布提示汉族成年男女体型分布均较集中,以女性最为突出。③男女间体型相比,只有20~24岁和40~44岁年龄组男女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余各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20~24岁为青春期的发育后期,男性得到充分的发育,而女性由于发育较早,发育已经停滞或缓慢。40~44岁女性更容易有脂肪沉积,而影响到其他有关体型的参数,出现男女差异。④辽西汉族城市成年人与农村成年人体型比较,内因子值城市成年男女均明显高于农村成年男女,中因子值和外因子值城乡较为接近,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辽西地区城市成年男女骨骼、肌肉中等发达,体脂较多,身体线性度较差;农村成年男女,骨骼、肌肉较发达,体脂少于城市成人,身体线性度尚佳。  相似文献   

4.
辽西地区汉族城市青少年体型发育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调查分析辽西地区汉族城市青少年的体型发育特征与规律,为体质人类学补充必要的资料。方法:对辽西地区城市525名14~19岁汉族青少年进行体型特征的调查、分析和研究,测量学生的身高、体质量、上臂紧张围.小腿围、肱骨和股骨内外上髁间径、肱三头肌皮褶、肩胛下皮褶、髂前上棘皮褶和腓肠肌皮褶lO项指标,按照Heath-Carter体型法测试数据,通过测量和计算得出各年龄组的内因子值、中因子值.外因子值、体脂率和体型分布等,借以评价个体或群体的体型。结果:辽西地区城市汉族青少年男性平均体型值为3.8~3.3~3.5,属中间型:女性平均体型值为4.8~2.9~3.2,属均衡的内胚层体型。女生在内因子值占优势,而中.外因子值男生大于女生,表明女生的皮下脂肪发达,体态丰满;而男生骨骼和肌肉发育良好,体型稍显修长。经t检验,各年龄组的男女体型均存在显著差异。通过与国内其他群体的体型比较,可见辽话城市青少年与其他少数民族体型有明显差异。结论:辽西地区城市汉族青少年骨骼、肌肉不甚发达.体脂较多,身体线性度中等,应注意合理饮食并加强体育锻炼。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Heath-Carter法分析辽西地区汉族农村青少年的体型发育特点与规律。方法:于2003-06随机选择辽西地区周边农村普通中学的14~19岁汉族男女中学生575名(男293名,女282名)为测量对象。每岁为一组,由于18,19岁年龄组例数偏少,故把两组合并,每个年龄组按性别又分男、女两个小组,每小组测量人数不低于50人。由专人负责按Heath-Carter体型法进行指标测量和计算。10项测量指标分别是身高、体质量、上臂紧张围、小腿围、肱骨和股骨内外上髁间径、肱三头肌皮褶厚度、肩胛下皮褶厚度、髂前上棘皮褶厚度、腓肠肌皮褶厚度,测试数据按年龄、性别在微机中建立数据库。依次计算出各年龄组的内因子、中因子、外因子、体型图上的X,Y坐标值、身高体质量比、体型位置均数、两体型点间距离、体脂率和各类体型分布频数等。并与国内其他群体进行比较。结果:575人的各项指标均被测得,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体型特征:男生平均体型值为3.6-3.2-3.5,属中间型;女生平均体型值为4.7-2.5-3.1,属偏外胚层的内胚层体型。男生体型有16.6%分布在偏内胚层的外胚层体型,14.5%分布在中间型,10.0%分布在外胚层-内胚层均衡体型;女生体型集中分布在偏外胚层的内胚层体型(27.3%),偏中胚层的内胚层体型(20.6%),均衡内胚层体型(17.1%),偏内胚层的外胚层体型(11.9%),外胚层-内胚层均衡体型(10.5%)。②体型频数的变化提示男生体型分布较分散,而女生体型分布较集中。③体型的年龄变化:在三角体型图上,5个年龄组的体型点男生呈逆时针方向排列在内、中、外胚层的中间区域;女生的体型点略呈8字型排列在内胚层区。④性别差异:女生内因子值占优势,而中、外因子值男生大于女生。各年龄组的男女体型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0.001)。⑤辽西汉族农村青少年体型与国内其他地区汉族群体的体型比较男生内因子值偏高,中、外因子值偏低;女生内中外因子值均处于中等水平。结论:辽西地区农村汉族青少年骨骼、肌肉中等发达,体脂较多,身体线性度尚佳。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分析辽西地区汉族城市青少年的体型发育特征与规律,为体质人类学补充必要的资料。方法:对辽西地区城市525名14~19岁汉族青少年进行体型特征的调查、分析和研究,测量学生的身高、体质量、上臂紧张围、小腿围、肱骨和股骨内外上髁间径、肱三头肌皮褶、肩胛下皮褶、髂前上棘皮褶和腓肠肌皮褶10项指标,按照Heath-Carter体型法测试数据,通过测量和计算得出各年龄组的内因子值、中因子值、外因子值、体脂率和体型分布等,借以评价个体或群体的体型。结果:辽西地区城市汉族青少年男性平均体型值为3.8~3.3~3.5,属中间型;女性平均体型值为4.8~2.9~3.2,属均衡的内胚层体型。女生在内因子值占优势,而中、外因子值男生大于女生,表明女生的皮下脂肪发达,体态丰满;而男生骨骼和肌肉发育良好,体型稍显修长。经t检验,各年龄组的男女体型均存在显著差异。通过与国内其他群体的体型比较,可见辽西城市青少年与其他少数民族体型有明显差异。结论:辽西地区城市汉族青少年骨骼、肌肉不甚发达,体脂较多,身体线性度中等,应注意合理饮食并加强体育锻炼。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Heath—Carter法分析大连市区汉族青少年学生的体型发育状况、分布特点以及性差异、地区差异等,为指导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实验于2004—05/12抽取大连市区的两所小学、一所初中、一所高中的7~18岁在校汉族学生2134名,男1121名,女1013名。采用国际通用的Heath—Carter人体测量法,具体包括:身高、体质量、肱三头肌部皮褶厚、肩胛下角部皮褶厚、髂前上棘部皮褶厚、小腿后皮褶厚、上臂紧张围、小腿围、肱骨远端宽和股骨远端宽共10个指标。数据全部输入计算机的Excel表格中,并编辑程序计算内、中、外因子值、身高体质量指数、X和Y值作体型图,最后进行数据的统计学处理。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实验抽取大连市区7~18岁在校汉族学生2134名,全部完成测量内容而进入结果分析。①大连市区7~18岁在校汉族学生各年龄段内、中、外因子值情况:大连男女学生随年龄增长内因子值呈增加趋势,中因子值随年龄变化不明显,外因子值在青春期前随年龄逐渐增加,而青春期后均呈下降趋势。②大连市区7~18岁在校汉族学生各年龄段体型分布图的构建:在体型分布图上,男生在7岁、8岁年龄段趋向于中胚层区域,而随年龄增长逐渐向内胚层偏移;女生在7岁、8岁年龄段处于三角体型图的中心附近,随年龄变化由中间向偏外胚层的内胚层区域偏移,13岁以后又向内胚层方向移动,直至达到偏中胚层的内胚层体型区域。③大连市区7~18岁在校汉族学生各年龄段内、中、外胚层体型的构成情况:男生总体内胚层体型占45.51%,中胚层体型占14.51%,外胚层体型占36.42%,三胚层中间型占3.56%。女生总体内胚层体型占62.38%,中胚层体型占4.75%,外胚层体型占31.48%,三胚层中间型占1.39%。各年龄段内、中、外3种胚层体型的构成比均有明显的性别差异(P〈0.05)。④大连市区7~18考在校汉族学生各年龄段与其他群体体型均值的比较:大连男生在各年龄段内因子值均高于其他群体,中因子值与其他群体相接近,外因子值在多数年龄段则均处在所有人群中的最低位。大连女生内因子值和外因子值在多数年龄段均高于其他群体,而中因子值在7~10岁处于中等水平,12岁开始处最低位。结论:不同地区的青少年,由于受营养状况、饮食习惯、生活环境、气候、体育锻炼等因素的影响,男女学生体型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地区差和民族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Heath-Carter法分析大连市区汉族青少年学生的体型发育状况、分布特点以及性差异、地区差异等,为指导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实验于2004-05/12抽取大连市区的两所小学、一所初中、一所高中的7~18岁在校汉族学生2134名,男1121名,女1013名。采用国际通用的Heath-Carter人体测量法,具体包括:身高、体质量、肱三头肌部皮褶厚、肩胛下角部皮褶厚、髂前上棘部皮褶厚、小腿后皮褶厚、上臂紧张围、小腿围、肱骨远端宽和股骨远端宽共10个指标。数据全部输入计算机的Excel表格中,并编辑程序计算内、中、外因子值、身高体质量指数、x和y值作体型图,最后进行数据的统计学处理。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实验抽取大连市区7~18岁在校汉族学生2134名,全部完成测量内容而进入结果分析。①大连市区7~18岁在校汉族学生各年龄段内、中、外因子值情况:大连男女学生随年龄增长内因子值呈增加趋势,中因子值随年龄变化不明显,外因子值在青春期前随年龄逐渐增加,而青春期后均呈下降趋势。②大连市区7~18岁在校汉族学生各年龄段体型分布图的构建:在体型分布图上,男生在7岁、8岁年龄段趋向于中胚层区域,而随年龄增长逐渐向内胚层偏移;女生在7岁、8岁年龄段处于三角体型图的中心附近,随年龄变化由中间向偏外胚层的内胚层区域偏移,13岁以后又向内胚层方向移动,直至达到偏中胚层的内胚层体型区域。③大连市区7~18岁在校汉族学生各年龄段内、中、外胚层体型的构成情况:男生总体内胚层体型占45.51%,中胚层体型占14.51%,外胚层体型占36.42%,三胚层中间型占3.56%。;女生总体内胚层体型占62.38%,中胚层体型占4.75%,外胚层体型占31.48%,三胚层中间型占1.39%。各年龄段内、中、外3种胚层体型的构成比均有明显的性别差异(P<0.05)。④大连市区7~18岁在校汉族学生各年龄段与其他群体体型均值的比较:大连男生在各年龄段内因子值均高于其他群体,中因子值与其他群体相接近,外因子值在多数年龄段则均处在所有人群中的最低位。大连女生内因子值和外因子值在多数年龄段均高于其他群体,而中因子值在7~10岁处于中等水平,12岁开始处最低位。结论:不同地区的青少年,由于受营养状况、饮食习惯、生活环境、气候、体育锻炼等因素的影响,男女学生体型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地区差和民族差。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辽西地区农村汉族儿童的体型发育规律和特点,为体质人类学补充必要数据。 方法:于2001-07/2003-09按整群分层抽样法抽取辽西地区绥中县明水乡中心小学、锦州市太和区营盘乡营盘小学、盘锦市盘山县第二小学经学校正常体质检查证明身体健康的汉族学生为检测对象,年龄7~13岁,监护人均知情同意。按性别分两大组,每大组按年龄分7小组,每岁为1组,搜集资料完整者733名,男397名,女336名。采用Heath-Carter体型法,共10项指标,即身高、体质量、上臂紧张围、小腿围、肱骨和股骨内外上髁问径、肱三头肌皮褶、肩胛下皮褶、髂前上棘皮褶、腓肠肌皮褶,每项指标测量2次,取平均值。测试数据按年龄和性别在微机中建立数据库,依次计算出各年龄组的内因子、中因子和外因子.体型图上的X,Y坐标值,身高/体质量^1/3,样本中平均体型点到所有体型点空间距离的均数,三维空间中两个体型点间的差异,体脂百分比及各类体型分布频数。 结果:733名儿童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7~13岁儿童身高、体质量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长。身高/体质量^1/3指数各年龄组女孩和男孩平均值相同。体脂含量女孩〉男孩。3个体型值中男孩在3.2~4.0、1.6~2.6、3.0~4.0,女孩在3.5~4.6、0.8~2,6、3.2~4.1,所以男女以内因子、外因子为主,女孩内因子〉男孩。②男女各年龄组间体型比较,7~,8~,9~,10~,11~,12~,13~14岁三维空间中两个体型点间的差异值分别为0.46,0.67,1.03,0.54,0.76,0.30,0.93,除7~,12~,13~14岁组外,其余各年龄组男女间体型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66~3.58,P〈0.05)。③辽西地区农村汉族男孩的平均体型值为3.6-2.1-3.6,属外胚层一内胚层均衡体型,女孩平均体型值为4.0-1.9-3.5,属偏外胚层的内胚层体型。男孩和女孩的内因子和外因子占优势,中因子值偏低,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型频数不断变化。④与国内外资料相比,辽西地区农村汉族儿童内因子偏高,中因子偏低,外因子相差不多。 结论:辽西地区农村汉族儿童体脂发育较好,身材修长,但骨骼肌肉欠发达,儿童的体型发育随年龄增加呈多变倾向。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辽西地区农村汉族儿童的体型发育规律和特点,为体质人类学补充必要数据。方法:于2001-07/2003-09按整群分层抽样法抽取辽西地区绥中县明水乡中心小学、锦州市太和区营盘乡营盘小学、盘锦市盘山县第二小学经学校正常体质检查证明身体健康的汉族学生为检测对象,年龄7~13岁,监护人均知情同意。按性别分两大组,每大组按年龄分7小组,每岁为1组,搜集资料完整者733名,男397名,女336名。采用Heath-Carter体型法,共10项指标,即身高、体质量、上臂紧张围、小腿围、肱骨和股骨内外上髁间径、肱三头肌皮褶、肩胛下皮褶、髂前上棘皮褶、腓肠肌皮褶,每项指标测量2次,取平均值。测试数据按年龄和性别在微机中建立数据库,依次计算出各年龄组的内因子、中因子和外因子,体型图上的X,Y坐标值,身高/体质量1/3,样本中平均体型点到所有体型点空间距离的均数,三维空间中两个体型点间的差异,体脂百分比及各类体型分布频数。结果:733名儿童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7~13岁儿童身高、体质量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长。身高/体质量1/3指数各年龄组女孩和男孩平均值相同。体脂含量女孩>男孩。3个体型值中男孩在3.2~4.0、1.6~2.6、3.0~4.0,女孩在3.5~4.6、0.8~2.6、3.2~4.1,所以男女以内因子、外因子为主,女孩内因子>男孩。②男女各年龄组间体型比较,7~,8~,9~,10~,11~,12~,13~14岁三维空间中两个体型点间的差异值分别为0.46,0.67,1.03,0.54,0.76,0.30,0.93,除7~,12~,13~14岁组外,其余各年龄组男女间体型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66~3.58,P<0.05)。③辽西地区农村汉族男孩的平均体型值为3.6-2.1-3.6,属外胚层-内胚层均衡体型,女孩平均体型值为4.0-1.9-3.5,属偏外胚层的内胚层体型。男孩和女孩的内因子和外因子占优势,中因子值偏低,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型频数不断变化。④与国内外资料相比,辽西地区农村汉族儿童内因子偏高,中因子偏低,外因子相差不多。结论:辽西地区农村汉族儿童体脂发育较好,身材修长,但骨骼肌肉欠发达,儿童的体型发育随年龄增加呈多变倾向。  相似文献   

11.
青岛高校218名在校大学生Heath-Carter法体型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Heath-Carter体型法自20世纪60年代创立,现已成为国际上广泛使用的体型研究方法.近20年来,中国有多位学者应用此法分别对中国多个地区成年人和中小学生的体型进行了研究,然而对大学生体型研究的报道仍然较少.目的:运用Heath-Carter体型测量法对青岛高校在校大学生进行体型测量,并分析其体型特征,补充体质人类学的相关资料.方法:采用Heath-Carter体型法对21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肱骨内外上髁、股骨内外侧髁间径及肱三头肌位、肩胛下位、髂前上棘位、腓肠肌位皮褶厚度,身高、体质量、臂最大收缩围和小腿围测量.10项指标均由专人负责,每项指标测量3次,取其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并与其他地区大学生体型进行比较.结果与结论:218名学生均进入结果分析.青岛高校男性大学生平均体型值为6.4-2.7-3.0,属于均衡的内胚层体型;女性平均体型值为4.8-2.3-3.0,属于偏外胚层的内胚层体型.内因子和中因子平均值偏高反映出青岛高校男性大学生在肥胖程度、肌肉和骨骼发达程度上较女性偏大,而外因子平均值和HWR值的比较显示出男女大学生身体线性度相近:男生内因子平均离散度和HWR离散度较女生偏高,SAD为1.65±0.51,表明男女大学生体型具有一定的差异.相比较其他群体,青岛高校大学生的脂肪含量较多,肌肉、骨骼发达程度不足,身体线性度偏高.说明青岛高校在校大学生体脂含量高,肌肉、骨骼发达程度不足,体型修长.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Heath-Carter人体测量法评估糖尿病患者的体型特征。方法:选择2003-05/09在本溪钢铁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和本溪市中心医院循环内科住院及门诊治疗的糖尿病患者120例(男50例,女70例)及本溪钢铁有限责任公司体检健康职工120名(男60名,女60名),采用国际通用的Heath-Carter体型测量法,测量身高、体质量、肱三头肌部皮褶厚、肩胛下角部皮褶厚、髂前上棘部皮褶厚、小腿部厚皮褶厚、上臂紧张围、小腿围、肱骨远端宽和股骨远端宽共10个形态指标,数据全部输入计算机中,并编辑程序计算内、中、外因子值,并通过内、中、外3种因子值将体型划分为内胚层体型(肥胖型体型)、中胚层体型(强壮型体型)、外胚层体型(瘦削型体型)。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120例糖尿病患者和120名健康自愿者均进入结果分析。健康男性内、中、外因子值分别为4.14±0.82,3.30±1.73,1.76±0.93;健康女性内、中、外因子值分别为4.33±0.60,3.30±1.04,1.68±0.54;糖尿病男性内、中、外因子值分别为5.21±0.85,3.91±1.34,1.61±0.90;糖尿病女性内、中、外因子值分别为5.10±0.58,3.69±0.93,1.92±0.89。男、女性糖尿病患者内、中因子值显著高于健康组(u=2.014~6.687,P<0.05~0.01)。男性和女性糖尿病患者的体型构成以内胚层体型为主,分别  相似文献   

13.
目的:运用足的外轮廓间接测量方法,对生长期大学生足型进行间接测量,了解其足形的发育现状,并与其他国家的同类资料进行对比,以积累中国足型间接测量的人类学资料。方法:实验于2000-04/06选取大连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99级辽宁籍汉族大学生319名,男156名,女163名,受测者身体健康,无残疾及运动障碍。参照国外有关项目的测量方法,采用《人体测量手册》中有关足的间接测量方法进行实验。受试者采取站立姿势,双足裸足,以自然放松状态踩踏于A3纸上,体质量均匀分布于两足,运用足外轮廓间接测量仪画出左、右足的外部轮廓图形。测量项目包括左右足的足长、前足长、第1趾足长、第2趾足长、第5趾足长、内不踏长、外不踏长、足宽、足跟宽、内半足宽、外半足宽、第1斜角角度、第2斜角角度、趾端角度、第1趾侧角度、内侧角度、第5趾侧角度和外侧角度。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辽宁籍汉族大学生足部形态外轮廓间接测量指标的发育状况、性别差异、左右足差异以及地区差异。性别差异和左右足差异用u检验,左右足差构成比的性别检验行χ2分析。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实验选取辽宁籍汉族大学生319名全部完成测量内容而进入结果分析。①辽宁籍319名汉族大学生足外轮廓间接测量项目的基本统计值:除角度项目、内外半足宽比和不踏长比外,左右足各测量指标男性均大于女性(P<0.01)。男性内不踏长、足宽和外侧角度右侧均大于左侧(P<0.01),而前足长、外不踏长、第1斜角角度、第2斜角角度、内侧角度、第5趾侧角度、不踏长比和前足长/足长指数右侧均小于左侧(P<0.01或P<0.05)。女性内不踏长、足宽、内半足宽、外侧角度、第1趾侧角度和内外半足宽比右侧均大于左侧(P<0.01),而外不踏长、外半足宽、第1斜角角度、第2斜角角度、第5趾侧角度和不踏长比右侧均小于左侧(P<0.01)。②辽宁籍319名汉族大学生足拇外翻畸形情况:男性足拇外翻畸形发生率为5.8%,女性为8.0%。③辽宁籍163名汉族女大学生与其他群体资料的比较:辽宁籍汉族女大学生的足部外轮廓各间接测量项目平均值均比东京和伊沙贝拉的相应值小(P<0.05)。结论:辽宁籍汉族大学生足形外轮廓间接测量指标相对较短且窄,形态指标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左右足差异以及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