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雌激素β受体在不孕症患者子宫内膜中的表达及调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研究雌激素受体β(ER β)、雌激素受体α(ER α)和孕激素受体(PR)在不孕妇女和相同年龄段正常育龄妇女增生期子宫内膜中的表达和分布特点,探讨 ER β与不孕的关系以及 PR 对其表达的调控.方法宫腔镜直视下钳取35例不孕妇女增生期子宫内膜,同时取25例相同年龄段的正常育龄妇女增生期子宫内膜作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ER β、ER α、PR在上述组织中的表达及分布.结果 ER β在不孕妇女增生期子宫内膜腺体中明显表达,在正常育龄妇女增生期子宫内膜中表达下降或不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在同组标本中, ER β含量与 PR 含量成直线负相关.结论 ER β在不孕妇女增生期子宫内膜中广泛表达, ER β的过度表达可能与不孕有一定关系,且 PR 抑制其表达.  相似文献   

2.
子宫内膜癌细胞核DNA含量及雌孕激素受体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DNA含量,雌、孕激素受体(ER、PR)与临床病理特性及预后的关系.方法DNA含量,ER、PR分别采用图像分析技术及免疫组化技术进行检测.结果子宫内膜癌组DNA含量明显高于(P<0.01)、ER、PR阳性率则低于(P<0.05)子宫内膜腺瘤型增生组及正常子宫内膜组.随着子宫内膜癌由高分化到低分化,其DNA含量逐渐增加,ER、PR阳性率逐渐减少(P<0.05);二倍体的子宫内膜癌ER、PR阳性率高,预后较好,异倍体则反之(P<0.01).结论子宫内膜癌细胞核DNA含量与ER、PR具有相关性.DNA含量、ER、PR与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检测子宫腺肌病组织芯片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类固醇受体辅助活化因子-1(SRC-1)和核受体辅阻遏子(NCoR)的表达,观察SRC-1、NCoR与ER、PR之间的关系,探讨其在子宫腺肌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用组织芯片技术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2例子宫腺肌病患者异位子宫内膜组织(异位内膜组)和15例因子宫肌瘤行子宫切除术患者非瘤区对照子宫内膜组织(对照内膜组)中ER、PR、SRC-1和NCoR的阳性细胞的平均光密度值(IOD),及两组子宫内膜组织的增殖期和分泌期的IOD值,并进行比较。结果:ER、PR在异位内膜组中的IOD值显著低于对照内膜组(P<0.05);SRC-1在异位内膜组中IOD值明显高于对照内膜组(P<0.05);NCoR在异位内膜组中IOD值明显低于对照内膜组(P<0.05);异位内膜组中SRC-1、NCoR、ER和PR的IOD值增殖期和分泌期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内膜组中SRC-1、NCoR、ER和PR的IOD值增殖期高于分泌期(P<0.05)。结论:低表达的ER存在时,SRC-1在异位内膜组织中表达增高,低表达的PR可能降低NCoR的表达,SRC和NCoR可能导致子宫腺肌病异位内膜组织增生活性增高,可能与子宫腺肌病的种植和侵袭有关。  相似文献   

4.
钼酸钠(M_0)能稳定受体对甾体的结合活力、并抑制其降解和减少其结构的多相性。在有M_0存在的缓冲系统中,通过对人类乳腺癌、良性和恶性的子宫内膜细胞溶质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进行梯度超离心和琼脂糖凝胶过滤的研究,得到的结果为:受体的沉降系数(S_(20,w))的平均值为9.7±0.3S(n=31),其流体力学半径(R_(?))的平均值为75±4(?)(n=22);综合超离心和凝胶过滤的分析资料计算得到,M_0稳定时受体分子量(M)的平均值为304,000,轴比(a/b)=10。本文报告了47例人乳腺肿瘤、10例恶性子宫内膜、10例良性子宫内膜的细胞溶质ER 和PR 的浓度及受体阳性、阴性及可疑的分布。乳腺肿瘤的ER 阳性率为48%,PR 阳性率为72%(>3fmol/mg 蛋白为阳性),90%恶性子宫内膜的PR 为阳性;100%良性子宫内膜的ER 或PR 均为阳性。绝经前妇女的良性子宫内膜的PR 浓度最高,为458±275fmol/mg 蛋白。对24例标本均测定了解离常数(K_d),其中乳腺和恶性子宫内膜组织中PR-[~3H]R5020复合物的K_d 平均值为2-3nM,乳腺癌组织中ER-[~3H]E_2复合物的K_d 平均值为0.4nM。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孕三烯酮(gestrinone)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作用机理。方法:用自体移植术建立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动物模型,随机分组给药,3周后剖腹,取血测定雌二醇(E2)、孕酮(P)浓度,取出子宫及移植物,固定、切片,免疫组化SP法测定各组动物子宫及移植物的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结果:孕三烯酮高剂量使大鼠血清E2、P水平降低,而中低剂量对E2、P水平影响不大。免疫组化结果则显示移植物的ER、PR含量较子宫内膜低,孕三烯酮高、中剂量可下调在位和异位子宫内膜ER、PR表达,而低剂量孕三烯酮则不能明显改变ER、PR的表达量。结论:孕三烯酮可通过降低体内雌孕激素水平以及下调在位及异位子宫内膜ER、PR的表达,发挥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与雌激素受体(ER)α及β、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方法检测93例子宫内膜腺癌(内膜腺癌组)和31例正常子宫内膜(正常内膜组)VEGF、ERα、ERβ及PR的表达。结果:1内膜腺癌组VEGF阳性表达率(58.1%)明显高于正常内膜组(32.3%),而ERα的阳性表达率(59.1%)明显低于正常内膜组(8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Rβ、PR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VEGF的阳性表达在病理分期和有无淋巴结转移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Rα的阳性表达率在病理分期、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深度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R的阳性表达率在病理分期和组织学分级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Rβ的阳性表达率在临床病理特征中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VEGF与ERα的表达呈负相关(r=-0.273,P=0.046)。结论:VEGF及ERα的表达与子宫内膜腺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关,VEGF及ERα的检测可能有助于评估子宫内膜腺癌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Survivin、Ki67、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在绝经前后妇女子宫内膜息肉中表达的相关性及绝经前后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生机制.方法 选取2000-2005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经病理证实的50例绝经前后妇女子宫内膜息肉组织(绝经前息肉组27例,绝经后息肉组23例)及同期3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绝经前对照组20例,绝经后对照组10例),应用免疫组化SP法进行Survivin、Ki67、ER、PR表达的检测目的(1)绝经前:Survivin、Ki67、ER在息肉腺体中的表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98.96±5.68时83.67±20.25.32.46±35.95对12.43±25.88,85.59±27.08对73.46±32.03,P均<0.05).ER、PR在息肉组间质中的表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58.76±33.10时50.31±24.43,73.05±25.42对61.30±30.49,P均<0.05).(2)绝经后:ER、PR、Ki67、Survivin在息肉腺体中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97.42±7.19对49.06±26.41,93.25±25.14时56.67±29.68,30.70±37.95对0.50±0.89,100.00±0.00对0.02±0.01,P均<0.05);在息肉问质PR表达与绝经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3.32±31.19对50.00士23.14,P>0.05).结论 (1)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生与局部ER、PR的分布失衡及细胞增殖亢进和凋亡抑制有关.(2)绝经前息肉可能以子宫内膜局部细胞增殖亢进、凋亡抑制为主要发生机制.绝经后息内可能以子宫内膜局部ER、PR分布失衡为主要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8.
雌激素受体(ER)存在α、β两种亚型,两者在结构上虽有相似之处,但功能却不尽相同,且在各组织中的表达方式及表达量不尽相同。孕激素受体(PR)也存在A、B两种亚型。对ERα和ERβ、PRA及PRB在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分布及与子宫内膜癌分级的关系等方面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9.
子宫内膜癌组织中雌激素及孕激素受体亚型的表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iao QP  Wu C  Zheng H  Yu L 《中华妇产科杂志》2005,40(11):752-755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亚型mRNA及孕激素受体(PR)亚型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RT-PCR法检测66例子宫内膜癌和3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ER、PR亚型mRNA的表达,采用蛋白印迹法检测PR亚型蛋白的表达。结果(1)ERαmRNA在子宫内膜癌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分别是8.00±7.77、3.84±2.57,而ERβmRNA的表达水平分别是4.15±3.55、0.41±0.29,子宫内膜癌组织中ERα、ERβ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子宫内膜,两种组织间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PR、PRA和PRB蛋白表达及PR mRNA表达的降低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有关(P<0.05),而PRA与PRB蛋白表达的比值和PRB mRNA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P值分别为0.550、0.901)。(3)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RB mRNA与ERβmRNA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0.43,P<0.01)。结论子宫内膜癌组织中ER亚型mRNA表达上调、PR蛋白和mRNA表达的下调可能参与了子宫内膜癌的发生;PRB mRNA与ERβmRNA表达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子宫内膜异位症裸鼠模型,观察子宫内膜的雌激素受体(ERs)、孕激素受体(PRs)及其亚型的表达情况,为进一步探讨内异症子宫内膜孕激素抵抗的发生机制提供研究模型。方法:建立子宫内膜异位症裸鼠模型,分别于造模后1月、2月、3月取裸鼠子宫内膜,利用RT-q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其孕激素受体(PRA、PRB)和雌激素受体(ERα、ERβ)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内异症组裸鼠内膜的PRB和ERα表达降低,在造模后3月最明显;PR和ERβ表达升高,PRB/PRA和ERα/ERβ比值降低,均在造模后3月最明显。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裸鼠模型是研究内异症的理想模型之一,造模后的裸鼠内膜存在孕激素抵抗。  相似文献   

11.
hMG对分泌晚期子宫内膜雌、孕激素受体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hMG)促排卵治疗对分泌晚期子宫内膜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原位杂交技术,对9例hMG促排卵周期(实验组)分泌晚期子宫内膜ER、PRmRNA进行测定,并与11例自然周期(对照组)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实验组分泌晚期子宫内膜腺体细胞内ER、PRmRN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和P<0.005)。结论:hMG在转录水平降低分泌晚期子宫内膜腺体细胞ER、PRmR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着床窗期宫腔镜下子宫内膜形态与性激素及其受体表达的关系.方法:对55例不孕患者及16例正常生育者在排卵后7~9天,行宫腔镜子宫内膜形态的检查,并检测血雌二醇、孕酮及内膜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结果:不孕组宫腔镜下子宫内膜血管及腺体发育较对照组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膜差组腺上皮细胞ER表达较内膜佳组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膜差组间质PR表达较内膜佳组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孕患者子宫内膜ER、PR的低表达,可能是导致子宫内膜腺体和血管网发育不良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宫腔镜观察子宫内膜腺体和血管形态是一种较好的、简单可行的评估子宫内膜容受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子宫肉瘤雌、孕激素受体的表达情况以及其临床生物学意义。方法 选取 1 991年9月~ 2 0 0 1年 9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及第三医院收治的子宫肉瘤患者 4 4例 ,选取石蜡病理切片 ,用免疫组化法测定ER、PR表达情况。结果 ①ER表达阳性率在子宫内膜间质肉瘤中为 75 % ,子宫平滑肌肉瘤为 31 8% ,子宫恶性苗勒管混合瘤为 2 /6。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R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子宫平滑肌肉瘤 (P <0 0 5 ) ;②PR表达阳性率在子宫内膜间质肉瘤中为 1 0 0 % ,子宫平滑肌肉瘤为 6 8 2 % ,子宫恶性苗勒管混合瘤为 3/6。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PR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子宫平滑肌肉瘤及恶性苗勒管混合瘤 (P <0 0 5 ) ;③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 :ER与PR间呈显著正相关性。无瘤存活者ER、PR表达率显著高于因瘤死亡者 (P <0 0 5 )。核分裂 <1 0个 /1 0HPs的子宫肉瘤PR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核分裂≥ 1 0个 /1 0HPs的子宫肉瘤 (P <0 0 5 )。结论 ①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R、PR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子宫平滑肌肉瘤和子宫恶性苗勒管混合瘤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患者可常规进行ER、PR测定 ,根据ER及PR表达情况辅助激素治疗 ;②无瘤存活者ER、PR表达率显著高于因瘤死亡者 ,说明ER、PR表达与子宫肉瘤的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4.
异常子宫出血与雌孕激素水平及其受体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 探讨异常子宫出血时雌、孕激素水平和子宫内膜组织中相应受体的量化关系。方法 使用宫腔镜技术对 13 0例异常子宫出血的子宫内膜定位取材 ,运用葡聚糖活性炭饱和分析法 (DCC法 )对雌激素受体(ER)与孕激素受体 (PR)定量检测。用放免法同步测定雌激素 (E2 )孕激素 (P)水平 ,结合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分析 ,并与 3 0例月经正常、输卵管阻塞妇女对照。结果 ①无排卵型功能血 :E2 水平及ER、PR含量与子宫内膜增生程度呈正相关。②黄体功能不全 :E2 水平和ER、PR含量均低于对照组 (B) (P <0 0 5 )。③黄体功能萎缩不全 :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 (B) (P <0 0 5 )。ER、PR含量均高于对照组 (B) (P <0 0 5 )。④子宫内膜息肉 :E2 水平和ER、PR含量均高于对照组 (A) (P <0 0 1,P <0 0 5 )。⑤子宫肌瘤引起的异常子宫出血 :E2 和P水平和ER、PR含量均高于对照组 (A) ( P <0 0 1,P <0 0 5 )。⑥药流术后出血 (除外妊娠物残留 ) :E2 水平和ER含量均高于对照组 (A) (P <0 0 1)。P水平和PR含量低于对照组 (A) (P <0 0 5 )。结论 从激素受体角度探讨激素水平与异常子宫出血的关系 ,为诊治异常子宫出血开辟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宫腔粘连(IUA)患者子宫内膜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的表达,探讨其与术后雌孕激素治疗疗效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5例中重度IUA患者子宫内膜组织的ER、PR表达;患者均行宫腔镜下IUA分离术,术后给予雌孕激素周期治疗。随访患者的月经改善情况,结合宫腔镜复查结果,分析PR、ER受体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ER、PR在腺体及间质中的表达均无显著差异(P=0.727,P=0.453);PR低表达组、高表达组患者术后雌孕激素治疗的有效率分别为63.64%和54.55%,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503);ER低表达组、高表达组患者术后雌孕激素治疗的有效率分别为33.33%和70.27%,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8)。结论:患者子宫内膜PR的表达不能预测预后;ER表达水平与疗效呈正相关,其可能成为IUA术后雌孕激素治疗疗效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6.
<正> 日本的Suzuki等人通过Scatchard分析及等电聚焦等方法对RU486给药后妊娠大鼠Wistar的子宫内膜甾体受体进行了研究,以了解RU486引起的流产机制。作者给妊娠和非妊娠大鼠经皮下注射给药,剂量为每公斤体重5和10mg。给药后24小时取血和子宫,然后测定子宫细胞浆内孕酮受体(PR),雌激素受体(ER)和雄激素受体(AR)的浓度以及血浆中甾体激素的浓度。非妊娠大鼠中,PR的总结合部位(B_(max))在给药后下降,ER的总结合部位与对照组比  相似文献   

17.
ER、PR结构在女性生殖器官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知道,雌、孕激素发挥其生物作用是通过其受体,故ER、PR对子宫内膜影响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以及其在子宫的分布将成为子宫内膜正常变化和子宫内膜异常病变的决定性因素,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及其相关学科的发展,一些生物学指标,例如某些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水平、雌孕激素受体水平、分布特点、原癌基因蛋白表达及组织细胞增生动力学等对病变组织的影响及处理意义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现就ER、PR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在女性生殖系统的分布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的异位与在位内膜雌、孕激素受体(ER、PR)含量,及米非司酮对其影响。方法 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分析22例内异症患者的在位内膜细胞和其中12例患者的异位内膜细胞体外培养后的ER、PR含量,观察不同浓度米非司酮(1×10-6mol/L和1×10-4mol/L)作用后的变化,并以13例正常子宫内膜作对照。结果 内异症的在位内膜ER、PR含量呈明显周期性变化,分泌早期腺体PR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化学评分(下同)为2.77±0.32与2.20±0.26,P<0.05]。内异症的异位内膜,增殖期ER(腺体0.65~2.17,间质0.45~1.03)、PR含量(腺体0.55~1.77,间质0.40~1.27)显著低于在位内膜(ER腺体1.50~3.23,间质0.80~1.96;PR腺体1.55~3.34,间质0.98~2.50,P<0.05~0.01);分泌早期无差异;分泌晚期腺体ER含量(3.27±0.31)、PR含量(3.33±0.23)与间质ER含量(1.87±0.31)显著高于在位内膜(分别为0.28±0.11、0.36±0.23和0.26±0.15,P<0.01),而间质PR含量无差异。米非司酮可明显降低内异症的异位和在位内膜ER、PR含量(P<0.01),且米非司酮浓度越高,ER、PR含量降低越明显。结论 内异症的异位和在位内膜ER、PR含量明显不同,米非司酮可下调异位和在位内膜ER、PR的含量。  相似文献   

19.
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HSP)作为一种分子伴侣,其表达及变化与细胞的生长、分化,病变的发生、发展等演变过程密切相关。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和子宫内膜癌中HSP70、90的表达,较正常子宫内膜有明显变化,并且其变化与子宫内膜细胞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达变化有关。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和子宫内膜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雄激素受体(AR)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达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1例正常子宫内膜、18例不典型增生及116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AR、ER、PR的表达。结果:①子宫内膜细胞普遍存在AR的表达,在正常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子宫内膜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逐渐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4)。②AR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随患者FIGO分期、组织病理分级的升高而下降(P=0.011;P=0.047),而与患者发病年龄、是否绝经、组织学类型、淋巴结有无转移、肌层有无浸润无明显关系(P>0.05)。③AR的表达与ER、PR的表达呈正相关(r=0.293,P=0.001;r=0.275,P=0.003)。结论:AR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AR阳性表达者的生物学行为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