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理中丸出自《伤寒论》,人参汤出自《金匮要略》,两方皆由人参、干姜、白术、炙甘草四味药组成,故历来被认为是一首方剂,仅是同方异名而已。理中丸、人参汤均为汉代张仲景所制。仲景制方严谨,每一方一药的变化均有根有据,考《伤寒》、《金匮》两书,同出的方剂有数十首,除理中丸、人参汤外,并无其他同方异名的现象,何以理中丸、人参汤名称不一?笔者想就这一问题,谈一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2.
正目前,中医药在养老养生领域的独特优势已逐渐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如何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于巨量的中医方剂系列中筛选出一些成方,方便有效地在养老养生中发挥作用,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附子理中丸就是其中一条应该重点关注、研究和运用的成方。附子理中丸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其为理中丸加附子而成方,或曰是理中丸与四逆汤的合方。理中丸出自《伤寒论》,见于《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第386条、第396条,其中在第396条的  相似文献   

3.
<正> 汉代张仲景在治疗脾胃病所运用的方剂中,除三承气汤治阳明胃实,理中丸治太阴脾虚外,其它无不刻刻顾护脾胃。如桂枝汤、小建中汤之姜枣与饴糖、十枣汤之大枣、服桂枝汤后啜热稀粥等等。后业宗此,代有发展,至金元而更盛。张元素不用古方自成一家,以养胃气,调气机升降为主。其高徒李东垣著《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强调治脾,借以养生,创名方补中益气汤。薛立斋,周慎斋、李中梓依附东垣,而偏重后天脾胃。迨至清代叶天士,发明以柔润养胃  相似文献   

4.
赵怀舟  贾颖 《山西中医》1998,14(5):46-47
《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十三》中首见理中丸方,由人参、干姜、甘草、白术四味组成,其方论下有作汤加减法。《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将此理中汤称为人参汤。而在宋本《伤寒论》中“人参汤”作为独立的方名仅在146条柴胡桂枝汤方论中出现,且非指...  相似文献   

5.
《武威汉代医简》的五官病治疗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威汉代医简》是一部医方性质的书,很少涉及到医学理论,它的内容主要有临床医学、药物学和针灸学等方面。临床医学包括内、外、妇、五官等科。在出土的92枚汉代医简中,涉及到五官的有15枚医简(16、57—67、69—71);其中,以外治法为多,且内外兼治,一方多用。1 多种外治法在《武威汉代医简》中,涉及到五官外治的方法较多,方式多样,富有特色。其中:简16、64、66和69—71均记载了五官病症的外治方法。简16“治目恿〔痛〕方,以春三月上旬治药,曾青四两,戎盐三两,皆冶合,以乳汁和,盛以铜器,以傅目良。”这是用曾青、戎盐、乳汁混合溶液外敷治…  相似文献   

6.
脾胃病证是中医临床上的常见病证 ,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所载方剂中 ,有不少治疗脾胃病证的方剂。这些方剂不仅临床疗效卓著 ,而且配伍用药简练。本文仅就其脾胃寒证、热证方剂的用药思路作初步探讨。1 脾胃寒证脾胃病证方面 ,寒与虚常相兼而生 ,寒则致阳气不足 ,虚则使寒从中生。寒是病之标 ,虚是病之本。《伤寒论》论述的太阴病 ,所谓之里虚寒证 ,即是此道理。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中 ,治疗脾胃寒证最主要的代表方剂是理中丸和吴茱萸汤。理中丸以治太阴病下利为主 ,并用于寒证霍乱吐泻和大病瘥后 ,喜唾 ,久不了…  相似文献   

7.
逍遥散出自《太平惠民合剂局方》,是古今医家常用的效验方。它渊源于汉代,脱胎于四逆散、当归芍药散,成于宋代,充实于明清,发展于现代。《太平惠民合剂局方.卷之九.治妇女诸疾》最早记载逍遥散"治血虚劳倦,五心烦热,肢体疼痛,头目昏重,心忪颊赤,  相似文献   

8.
仲景在《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篇》说:“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方后加减法中自注“然不及汤”。因此,后世多数注家,每持此语与《伤寒论·辨阴阳易差  相似文献   

9.
“治未病”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治未病”思想源于《黄帝内经》。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中医“治未病”的预防学思想,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愈后防复。  相似文献   

10.
陈少冬 《新中医》1995,27(10):58-58
附子理中丸新用陈少冬附子理中丸由《伤寒论》理中丸加附子而成,出自《阎氏小儿方论》。出人参(党参)、干姜、甘草、白术、附子组成。具温阳祛寒,益气健脾之功。主治脾胃虚寒,心痛,霍乱吐利转筋等症。然而,余于临床上根据其温补中阳作用,用于下述诸证,竟获良效,...  相似文献   

11.
辨証論治是祖国医学的特点,它是导源于《黃帝內經》,而闡发于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論》。辨是辨别、分析;証是証候、現象;論是討論、决定;治是治疗、处理。換句話說,辨証論治就是辨别分析多种疾病所呈現的証候群,进一步討論和决定疾病的处理以及治疗方法。辨証是論治的前提,論治是辨証的继续;沒有正确的辨証,就不可能有正确的論治。辨証論治是医生对一切疾病認識处理过程中为理、法、方、葯的根据。  相似文献   

12.
《医林改错》一书,乃清代名医王清任晚年代表作之一。它在继承《内经》及汉代张仲景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创见、发展了气血理论,对瘀血证及活血化瘀法具有独特的见解,将瘀血证治提高到了新的水平。直至今天,本书的治瘀方剂仍广泛应用于临床,并获得显著疗效。同时这些方剂也引起了国内外现代医学的重视,利用新的科学方法研究其作用机理,丰富了祖国医学治疗学的宝库。一、治瘀方的创见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琥珀止痛膏临床研究——附外治107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膏药是祖国医学传统外治剂型之一。外用药物于体表,可使药性透过皮毛腠理,内达脏腑,调整机体阴阳偏胜,祛除病邪。《五十二病方》是马王堆汉墓帛书中发现的,在这部成书先秦时期的我国古医书中,外用药占很大的比重,已有膏剂、水剂、熏剂、酒剂等剂型的记载。用膏药外贴以疗病,自汉代以后颇受重视,在《武威汉代医简》的千金膏方中,已有比较完善的制膏法;宋·《外科正宗》阐明膏药的用途和制法;明·《本草纲目》详载膏药可治痈疽(包括肿瘤)、风湿痹痛等疾;晚清外科学家吴师机著《理瀹骈文》一书,是一部以  相似文献   

14.
仲景“治未病”思想与亚健康状态的诊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治未病”思想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言:“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历代医家在此基础上不断有所发挥,尤以汉代医圣张仲景阐述得更为翔实、具体。在其《金匮要略》一书中,所涉及的范围就有未病先防、有病早治、已病防传、病盛防危、新愈防复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汉代张仲景作《伤寒杂病论》一书,又名《金匮玉函要略方》。宋代林亿等人将此书分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论》两部书。全书书名有要略二字,是说明书中论述了重要的治略思想。  相似文献   

16.
中医活血化瘀理论溯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明武 《辽宁中医杂志》1998,25(11):512-513
《武威汉代医简》首先提出活血化瘀治法,《黄帝内经》奠定了活血化瘀理论基础,《伤寒杂病论》完善了活血化瘀辨治  相似文献   

17.
汉代医家张仲景,创立了诸多治肝之法,为后世历代医家沿用不衰,现将《伤寒论》中的治肝之法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列举甘肃省名中医张延昌主任医师运用《武威汉代医简》中所载"治东海白水侯所奏方"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医案三例,说明了《武威汉代医简》中所载"治东海白水侯所奏方"在今日的临床中,在正确辨证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灵活的运用,可以扩大治疗范围,对强直性脊柱炎等一些病种仍可发挥重要的治疗作用,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值得我们去研究和运用。  相似文献   

19.
势为趋势、趋向。因势施治早见于《黄帝内经》,而《黄帝内经》有其论述无其应用。至汉代,仲景承《黄帝内经》之说而光大之,将因势施治运用于具体病症,溶合入具体方药。本文主要从逆势而治与顺势而治、直接治势与间接治势、动势之治与静势之治三方面探讨了张仲景如何运用因势施治的思想。仲景对《黄帝内经》因势施治思想的经典运用,给后人以示范,有承前启后之功。  相似文献   

20.
《难经》对积聚的论述奠定了后世积聚病辨治的基础。《伤寒杂病论》继承了《难经》关于积与聚的鉴别诊断;脉诊上,《金匮要略》在继承《难经》结、沉伏脉基础上提出了积聚可见细而附骨脉,并详细阐述了以脉象判断病变部位的方法;《伤寒杂病论》在《难经》五脏积基础上,提出了癥瘕、癥病、干血痨、脏结、痞证等病证名称并提出了证治方药,创立了鳖甲煎丸、桂枝茯苓丸、大黄■虫丸、大黄黄连泻心汤、理中丸、半夏泻心汤等方药。《伤寒杂病论》对《难经》积聚既有继承又有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