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联合应用阿司匹林(ASA)和噻氯匹啶(TP)与单独应用ASA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时血小板对不同诱聚剂诱导的聚集性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UAP患者68例,随机分为ASA组(32例)和联合用药组(36例),服药后14 d应用比浊法测定由二磷酸腺苷(ADP)、花生四烯酸(ACA)和胶原(Coll)(终浓度分别为2.5 mmol/L、1.5 mmol/L、100 mg/L)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功能;正常对照组20例,检测方法同其他两组。结果:联合用药组和ASA组ADP诱导的最大血小板聚集率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与P<0.05),但ASA组仍显著高于联合用药组(P<0.05);联合用药组和ASA组ACA诱导的最大血小板聚集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联合用药组Coll诱导的最大血小板聚集率显著低于ASA组(P<0.01),后者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UAP患者急性期联合应用ASA和TP抑制血小板聚集功能优于单独应用ASA。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脂异常人群血清高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对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聚集率(PAgT)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根据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07),将体检人员392例分成对照组、边缘高TC组、边缘高TG组,高TC组、高TG组、TC、TG均升高组(TC、TG均升高),运用美国Backman Coulter LH75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电阻抗法检测PLT、MPV,美国Chrono-log Aggro Meter四通道血小板聚集仪,免疫比浊法测PAgT,诱导剂分别为二磷酸腺苷(ADP)0.5umol/L、2.0umol/L,肾上腺素(Adr)2.78umol/L、5.56umol/L,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并分析各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各实验组MPV结果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0.01);各实验组PAg-TADP0.5、PAgTAdr2.78结果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PAgTADP2.0、PAgTAdr5.56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别(P>0.05);各实验组PLT与对照组结果比较无区别(P>0.05);MPV、PAgTADP0.5、PAgTAdr2.78与TC、TG含量分别存在正相关P<0.05,MPV与PAgTADP0.5、PAgTAdr2.78分别存在正相关P<0.05。结论血脂异常人群监测血小板计数、MPV及血小板聚集率,对心脑血管和血栓性疾病的发生风险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西洛他唑对老年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及蛋白激酶B(PKB)的活性变化。方法老年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UAP)患者48例,随机分2组,即西洛他唑(cilostazol,CS)组和阿斯匹林(aspirine,AS)组;26例健康老年人作对照组(NC组)。UAP组在常规抗凝治疗的同时给予抗血小板治疗,即CS组给予CS100mg口服;AS组给予AS300mg口服。于用药前10min及用药后35h、6h、24h测定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PKB的活性变化。结果所有老年UAP患者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均较NC组明显增加(P<001);胞膜PKB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而胞浆PKB表达则显著降低(P<001)。口服CS、AS后6h血小板最大聚集率较用药前降低最明显(P<001),但24h时CS对血小板聚集仍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而AS已不明显。口服CS6h后UAP组患者血小板胞膜PKB活性较用药前明显下降(P<001);而胞浆PKB表达则已明显升高。AS组二指标虽有所变化,但用药前后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老年UAP患者体内血小板处于活化状态,CS能有效抑制血小板活化,作用优于AS,为抗血小板治疗提供新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对神经功能和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2017年武汉市中心医院收治的AIS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周。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血小板功能指标[包括血小板黏附率(PAdT)、血小板聚集率(PAgT)、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阳性率、血小板膜糖蛋白CD63阳性率、血小板P选择素],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1)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3)治疗前两组患者PAdT、PAgT、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阳性率、血小板膜糖蛋白CD63阳性率、血小板P选择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PAdT、PAgT、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阳性率、血小板膜糖蛋白CD63阳性率、血小板P选择素低于对照组(P<0.05)。(4)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血小板计数降低、出血等不良反应。结论替罗非班治疗AIS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血小板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中风补血引接方配合抗血小板药物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AICD)病人血清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肽素(copeptin)、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的影响。方法选取上海市金山区亭林医院收治的AICD病人8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对照组给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补血引接方治疗,两组均持续治疗2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清HIF-1α、copeptin、Caspase-3水平,评价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纤维蛋白原(FIB)、全血低切黏度(LBV)、血浆黏度(PV)、红细胞比容(HCT)及血小板聚集率(PAR)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HIF-1α、copeptin及Caspase-3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风补血引接方配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AICD可改善病人血清HIF-1α、copeptin、Caspase-3水平,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合并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合并脑梗死的临床发病特点。方法回顾分析30例甲亢脑梗死患者临床特点;甲状腺功能(FT3、FT4、超敏促甲状腺素),凝血功能:血小板聚集率(PAgT)、血纤维蛋白原(FG)、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原时间(PT)等指标水平及心电图变化。结果甲亢脑卒中组甲状腺激素(FT3、FT4)、凝血指标(PAgT、FG、ETL)、入院时血糖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促甲状腺素及高密度脂蛋白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心电图以心律失常及ST-T段改变为主。结论甲亢脑卒中患者与上述原因关系密切,其独立或多种危险因素的作用,可能是促使或导致脑梗死发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5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AMI患者203例,随机分为替格瑞洛组90例和氯吡格雷组113例。在常规治疗及PCI基础上,替格瑞洛组患者给予替格瑞洛治疗,氯吡格雷组患者给予氯吡格雷治疗;两组患者均规律服药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PCI前和PCI后1、6、12个月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尿酸、肌酐及治疗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包括胸闷、缺血事件、出血事件)。结果时间与方法在血小板计数、肌酐上无交互作用(P>0.05);时间在血小板计数、肌酐上主效应不显著(P>0.05);方法在血小板计数、肌酐上主效应不显著(P>0.05)。时间与方法在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尿酸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时间在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尿酸上主效应显著(P<0.05);方法在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尿酸上主效应显著(P<0.05);PCI后1、6、12个月替格瑞洛组患者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低于氯吡格雷组,PCI后6、12个月替格瑞洛组患者尿酸高于氯吡格雷组(P<0.05)。替格瑞洛组患者治疗期间胸闷、出血事件发生率高于氯吡格雷组,缺血事件发生率低于氯吡格雷组(P<0.05)。结论与氯吡格雷相比,替格瑞洛能更好地抑制AMI患者PCI后血小板聚集,但高尿酸血症、胸闷、出血发生风险较高,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8.
高血压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高血压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改变。方法采用电子压力传感器式全自动血液流变学仪和血小板聚集仪检测152例高血压病患者(高血压病组)和148例非高血压病健康人(对照组)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并进行对照比较。结果高血压组高切变、中切变及低切变全血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血小板聚集率在男性ADP2.0μmol/L和Adr 5.56μmol/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血压病患者常伴有血液流变学异常,提示可能为其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9.
检测35例急性病毒性乙型肝炎,36例肝硬化和28例原发性肝癌病人的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粘附试验(PAdT),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以及血小板β-球蛋白(β-TG)释放功能等5项指标。结果:急性病毒性乙型肝炎组PLT、β-TG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MPV、PAdT和PAgT显著高于对照组。肝硬化组和肝癌组PLT、MPV、PAdT和PAgT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肝硬化β-TG显著高于对照组,肝癌组β-TG显著高于肝硬化组。肝细胞功能损害愈严重,以上各项指标偏离正常值愈远。经治疗肝细胞功能有所恢复后,以上各项指标也不同程度地趋近正常。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高血压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变化是否与Bβ纤维蛋白原(Fib)基因启动子区-455G/A多态性有关。方法选取108例未经治疗的高血压患者,采用全血电阻抗法测定二磷酸腺苷(ADP)及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功能,并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方法测定BβFib基因启动子区-455G/A多态性,将其分为GG组和GA+AA组,比较两组血小板聚集功能变化。结果GA+AA组Fib浓度高于GG组(P<0.05),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能力GA+AA组低于GG组(P<0.05);而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能力呈现GA+AA组高于GG组的趋势(P>0.05)。结论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功能与BβFib基因启动子区-455G/A多态性有关,GG基因型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强于AA及GA基因型患者。但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功能与其的关系呈现相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涤痰逐瘀汤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确诊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9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肠溶阿司匹林和辛伐他汀口服,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涤痰逐瘀汤治疗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并采用颈部血管多普勒超声监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结果治疗组头晕、头痛、耳鸣、肢麻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减少(P<0.05),且均低于对照组同期分值(P<0.05);治疗组治疗后AS评分、Crouse评分及斑块数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低于对照组同期(P<0.05)。治疗组未见不良反应。结论涤痰逐瘀汤具有安全显著的稳定斑块和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奥美拉唑对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奥美拉唑对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的影响。方法选择73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7例,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安慰剂,1次/d;实验组36例,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奥美拉唑肠溶片20mg,1次/d。两组均在给药前1d、服药后2周分别测定血小板聚集率。结果对照组及实验组治疗后较治疗前以花生四烯酸(ACA)和腺苷二磷酸(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均显著降低(P0.05)。以ACA为诱导剂,实验组治疗后的血小板聚集率(43.7±3.9)%较对照组的(40.2±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ADP为诱导剂,实验组治疗后的血小板聚集率(76.8±6.7)%较对照组的(72.3±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美拉唑对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3.
男性素食者血小板MPV及血小板聚集变化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男性素食者与对照组MPV及血小板聚集能力有无差异。方法检测37例男性素食者和26例对照组的MPV及血小板聚集率,包括ADP0.5μmol/L、ADP2.0μmol/L和Adr 5.56μmol/L诱导的最大聚集率,比较两组有无差异以及分析MPV与血小板聚集率的相关性。结果素食者MPV明显高于对照组,ADP 0.5μmol/L、ADP2.0μmol/L、Adr 5.56μmol/L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MPV与ADP0.5μmol/L所测得最大聚集率呈正相关(r=0.264,P0.05)。结论男性素食者MPV增高,且血小板聚集能力也增加,结果显示饮食方式对血小板活化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脂对糖尿病患者合并不同程度动脉粥样硬化(AS)的影响。方法取2016年2月—2017年2月该院收治的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80例,设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将观察组根据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分为轻度AS组、中度AS组及重度AS组,根据超声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斑块组、增厚组及狭窄组。采用氧化酶法及直接酶法测定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LDL-C)。结果观察组中轻度AS组、中度AS组、重度AS组TC、TG、HDL-C及LDL-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轻度AS组TC、TG、HDL-C及LDL-C水平,均低于中度AS组和重度AS组(P0.05);中度TC、TG、HDL-C及LDL-C水平,均低于重度AS组(P0.05);增厚组TC、TG、HDL-C水平,均低于狭窄组和斑块组(P0.05);增厚组LDL-C水平,高于狭窄组和斑块组(P0.05);斑块组TC、TG、HDL-C水平,均低于狭窄组(P0.05);斑块组LDL-C水平,高于狭窄组(P0.05)。结论血脂在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加强血脂水平测定能评估预后,指导临床治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替罗非班强化抗血小板治疗对肝素抗凝剂量及血小板数量和功能的影响。资料和方法:选择因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入院的患者共64例,分为双联抗血小板和肝素抗凝的常规治疗组(n=36)和在此基础上联合使用替罗非班组(n=28),以达到肝素抗凝使激活的部分凝血时间延长2倍为标准,比较两组肝素使用剂量、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及血小板数量变化情况。结果:替罗非班组肝素用量(500±120U/h)显著低于常规组(760±148U/h, P<0.01),用药后两组的血小板聚集率均显著低于用药前(P<0.01),但替罗非班组降低更显著(P<0.01),替罗非班组用药后血小板降低(P<0.05)。结论:联合应用替罗非班可降低肝素抗凝剂量,显著抑制血小板聚集活性,并呈降低降低血小板数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质子泵抑制剂埃索美拉唑是否影响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方法选择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118例,于入院即刻行血小板聚集率测定;患者接受100 mg/d阿司匹林和75 mg/d氯吡格雷治疗7 d后,再次测定血小板聚集率,根据结果将患者分为有效反应组87例和低反应组31例;有效反应组再随机分为2个亚组,给予埃索美拉唑20 mg/d(治疗组,44例)和安慰剂20 mg/d(安慰剂组,43例)。30 d后,再次测定全部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比较用药前后各组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结果与有效反应组比较,低反应组体重指数、糖尿病及吸烟比例明显升高(P<0.05)。治疗组和安慰剂组治疗前后的血小板聚集率无明显差异;低反应组服药前后的血小板聚集率也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未发现埃索美拉唑对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产生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辛开苦降法中药方剂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寒热错杂证患者临床症状、睡眠质量、精神心理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58例FD寒热错杂证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9例。两组患者分别接受辛开苦降法中药方剂(治疗组)和安慰剂(安慰剂组)治疗4周;在治疗前后分别对患者的消化不良症状、睡眠质量、精神心理和生活质量进行评价。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和安慰剂组患者的上腹饱胀、上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且主要症状评分及总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但治疗组患者上腹痛、早饱、嗳气及主要症状评分、症状总评分均明显低于安慰剂组(P<0.05)。治疗组与安慰剂组治疗前后的睡眠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及安慰剂组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患者SF-36量表生活质量评分的8个维度中,生理职能、精神健康两个方面的评分明显改善(P<0.05),其他维度评分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辅助应用180 mg/d和90 mg/d替格瑞洛治疗老年冠心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2016年1月—2017年3月收治的老年冠心病病人124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和试验组,每组62例。两组病人PCI术后均口服阿司匹林;常规组给予替格瑞洛180 mg/d辅助治疗,分2次口服;试验组给予替格瑞洛90 mg/d辅助治疗,分2次口服。两组疗程均为12个月。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前后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及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后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峰值和谷值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试验组治疗后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峰值和谷值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两组病人MACE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病人出血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3.23%与12.90%,P0.05)。结论 PCI术后90 mg/d替格瑞洛口服辅助治疗老年冠心病病人可有效预防出血事件发生,且未增加MACE风险,但在降低血小板聚集率方面逊于180 mg/d替格瑞洛口服。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初步探讨冠心病患者的阿司匹林抵抗(AR)现象及其相关因素。方法经冠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患者156例,服用阿司匹林100mg/d≥1周后,分别用花生四烯酸(AA)、二磷酸腺苷(ADP)作诱导剂检测血小板聚集率(PAG)。AA诱导的PAG≥20%,同时ADP诱导的PAG≥70%者为AR;仅符合其中一项为阿司匹林半抵抗(ASR);均不符合者为阿司匹林敏感(AS)。结果156例患者中AR发生率为22.44%(35例),ASR发生率是17.95%(28例),AS发生率是59.62%(93例)。AR+ASR组中的糖尿病患者所占比例(28.57%)较AS组(9.68%)多(P<0.05);AR+ASR组患者血浆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显著高于AS组(P<0.05)。结论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的冠心病患者AR+ASR发生率为40.38%;AR或ASR者血浆胆固醇浓度较高;糖尿病患者AR或ASR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阿托伐他汀与瑞舒伐他汀在脑梗死患者二级预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陕西省铜川矿务局中心医院2013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行二级预防的脑梗死患者1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70例。在氯吡格雷治疗基础上,A组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B组患者给予瑞舒伐他汀;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3个月、6个月血脂指标[包括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血小板聚集率,随访12个月脑梗死复发情况,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时间与方法在TG、TC及LDL-C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方法在TG、TC及LDL-C上主效应不显著(P0.05);时间在TG、TC及LDL-C上主效应显著(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1周、3个月、6个月TG、TC及LDL-C均低于治疗前(P0.05)。时间与方法在血小板聚集率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方法在血小板聚集率上主效应不显著(P0.05);时间在血小板聚集率上主效应显著(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1周、3个月、6个月血小板聚集率均低于治疗前(P0.05)。两组患者随访期间脑梗死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在脑梗死患者二级预防中的降脂效果、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远期预防效果及安全性相当,临床可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及耐受性等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