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胎儿皮肤创伤后的无瘢痕愈合是人们追求的理想愈合模式。胚胎早期皮肤创伤后愈合迅速且无瘢痕形成,揭示胎儿无瘢痕愈合机制以提高创面修复愈合质量,对临床上瘢痕的防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来虽已做了大量研究,但对妊娠早期胎儿无瘢痕愈合的产生机制还不完全清楚,本文主要从胚胎成纤维细胞及其相关因素方面介绍其无瘢痕愈合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2.
创伤愈合与细胞凋亡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创伤愈合中的细胞凋亡现象是近年来在伤口愈合机制研究中发现并逐渐引起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这不仅是因为细胞凋亡参与了正常伤口愈合组织重建的过程,而且在异常的伤口愈合(如肥大性瘢痕、瘢痕疙瘩等)过程中也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简述了近几年来有关创伤愈合过程中的细胞凋亡现象及其可能的调控因素  相似文献   

3.
皮肤创伤愈合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其中慢性难愈性创伤和瘢痕形成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类型,内源性的干细胞在创伤愈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移植的外源性干细胞也能明显促进创面愈合,因此干细胞在治疗皮肤创面愈合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就干细胞在治疗皮肤创伤中的相关机制及如何提高治疗效果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简要综述,旨在为后续的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背景:胎儿皮肤创伤后无瘢痕愈合是胎儿发育过程特定阶段的特殊现象,其机制目前尚未明确,可能与调控基因的表达有关。 目的:运用人类基因芯片技术,研究人胎儿及成人正常皮肤差异表达基因及其特征和可能的生物学意义。 方法:选择人胎儿(孕20~24周)皮肤和成人(18~48岁)皮肤各10例,提取各标本的总DNA与RNA,制成荧光标记的cDNA探针,与含10 724个人类靶基因的芯片杂交,经扫描、生物信息学分析,比较两种组织基因的差异表达。 结果与结论:基因芯片高通量地揭示了胎儿及成人正常皮肤基因信息的差异表达。与成人正常皮肤比较,胎儿皮肤基因显著差异表达83个,已明确功能基因26个,涉及多种信号传递及基因调控的改变。说明胎儿与成人正常皮肤差异表达基因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胎儿创伤的无瘢痕愈合。  相似文献   

5.
背景:转化生长因子β在组织创伤修复中发挥核心和关键作用。 目的: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和转化生长因子β3在大鼠皮肤瘢痕性创伤愈合过程中表达量及表达部位的变化。 方法:制备大鼠皮肤全层切伤模型,长度1.5-2.0 cm,深及筋膜层。于伤后0 h,12 h,1 d,2 d,3 d,4 d,5 d,6 d,7 d处死大鼠,取损伤部位皮肤,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各时间点转化生长因子β1和转化生长因子β3的表达,并进行定量分析。 结果与结论: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在创伤愈合的早期阶段(伤后1-5 d),转化生长因子β1和转化生长因子β3免疫阳性颗粒主要出现在上皮细胞、上皮基底层细胞胞浆、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胞浆及肉芽组织中;随着创伤修复时间的持续,免疫阳性颗粒主要出现在真皮层的成纤维细胞及细胞外基质中。其中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在创伤后1-5 d最强,而转化生长因子β3在创伤后六七天时开始明显表达。可见在大鼠皮肤瘢痕性创伤愈合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先于转化生长因子β3,提示转化生长因子β1与胶原形成及创伤修复关系密切,而转化生长因子β3在愈合后期表达量有升高趋势,其可能与创伤后期的组织改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高电位水对大鼠皮肤创口愈合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用SD大鼠建立全层皮肤缺损创伤模型,分成高电位水组(试剂组)、聚维酮碘组及生理盐水组(模型对照组)。用透明膜标记法和注水法记录伤后3、7、14d创面面积和伤腔容积,取创面修复组织作病理学观测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在伤后3d,高电位水组的伤腔面积与容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高电位水有明显缩小创伤伤口皮肤面积和体积、促进伤口愈合、杀灭细菌、抑制创伤炎症反应的作用;与创伤伤口愈合和瘢痕形成相关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2和细胞转移因子TGF-β2表达明显升高。结论高电位水具有消炎、促进肉芽组织和上皮组织生长的作用。可缩短伤口愈合时间和减少瘢痕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免疫炎症在皮肤创伤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组织损伤后出现炎症反应不可避免。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炎症反应在皮肤损伤后内稳态的重建中至关重要,并且特异性的炎性细胞亚群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相互作用形成的网络直接影响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进而影响组织修复。近年来发现皮肤中过度的炎症反应会延迟创伤愈合,而在创伤微环境作用下皮肤的角质形成细胞亦会加重炎症反应。因此深入了解组织修复时控制炎症反应的机制以及炎症反应怎样直接影响愈合过程非常重要。本文将对近期皮肤组织修复时控制炎症反应潜在的细胞及分子机制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8.
机体在受到创伤后其创面愈合的过程中由于过度纤维化而形成瘢痕,瘢痕会影响关节功能以及外观。目前临床常用的治疗瘢痕方法包括弹力套加压、硅酮敷料外用,或者采用手术松解瘢痕,改善部分功能,这显然与人们的预期疗效相去甚远。目前研究发现脂肪组织可以抑制瘢痕形成并且通过一些临床试验和基础实验研究也发现脂肪组织、脂肪来源的脂肪干细胞(ASC)及其分泌的一些细胞因子也对瘢痕形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是相互作用的机制不明确。本文就脂肪组织与瘢痕形成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处于不同毛发生长周期的C57BL/6小鼠皮肤创伤愈合速度。 方法 制备小鼠皮肤创伤模型,计算术后0、3、7 d创面愈合率,愈合率=(原始创面面积-未愈合的创面面积)/原始创面面积×100%,比较毛发静止期(Hair telogen stages)小鼠和毛发生长期(Hair anagen stages)小鼠伤口愈合速度。采用HE染色比较伤口愈合的组织形态结构差异,利用BrdU检测伤口周围细胞增殖。 结果 毛发生长期的小鼠皮肤伤口愈合率显著高于毛发静止期的小鼠伤口愈合率。HE染色显示毛发生长期小鼠伤口周围表皮细胞层较多,且表皮细胞向伤口迁移增强;BrdU检测显示毛发生长期小鼠皮肤伤口周围表皮BrdU+ 细胞数多于毛发静止期小鼠。 结论 毛发生长期的小鼠皮肤创伤愈合率高于毛发静止期小鼠,这一结果为进一步探讨毛囊在创伤愈合过程中的作用提供研究基础,也为选择皮肤创伤愈合动物模型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方格星虫水提物(SNE)促进小鼠皮肤创伤愈合的活性及其机制,测定SNE的止血作用,建立小鼠全皮层创伤模型,观察伤口愈合形态并测定愈合率;采用苏木素-伊红(HE)、马森(Masson)染色、透射电镜(TEM)观察创面的组织结构;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检测细胞因子及其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SNE具有止血作用,能明显提高小鼠创伤愈合率并缩短掉痂时间(P 0.05)。研究中,SNE组小鼠表皮生长完全、创面毛细血管和胶原纤维增生明显优于空白(NT)组;第7 d,SNE明显降低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水平(P 0.05);第28 d,相比于NT组,SNE组的Smad7表达水平上调,TGF-βII型受体(TGF-βRII)、Ⅰ型胶原蛋白(COL1A1)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水平下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与云南白药组(PC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果表明,SNE具有促进伤口愈合活性和抑制增生性瘢痕生成作用,其作用机制与止血、调节炎症因子、促进胶原纤维重塑以及调控TGF-β/Smads信号通路传导有密切关联。SNE作为皮肤创伤修复和抑制瘢痕制剂,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背景: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具有创伤修复作用,对其研究大部分集中于骨组织的修复,在皮肤创伤愈合中的修复作用研究较少。 目的:观察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在皮肤创伤愈合过程中调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创面迁移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 方法: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荧光检测细胞表面标记物CD34、CD44。选取健康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5组,各组大鼠尾静脉注射PKH26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注射1周后,于大鼠背部正中线划长为3 cm的切口,制备皮肤创伤模型。造模后即刻于皮肤创伤处多点注射不同质量浓度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干预药物,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注射14 d后留取皮肤创面组织进行相关指标检测。 结果与结论: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能够剂量依赖性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皮肤创伤组织处迁移和聚集,进而促进皮肤创伤修复。Masson染色结果显示,随着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干预质量浓度的增加,创面炎性细胞浸润减轻、胶原纤维数量不断增多。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能够抑制皮肤创伤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1的表达,促进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的表达,抑制胶原降解,发挥间接促愈合作用。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2.
皮肤创伤愈合涉及到复杂的细胞、分子网络调控,愈合障碍导致的慢性难愈创面和增生性瘢痕是棘手的医学难题。转录组学是在整体水平上研究特定时空细胞中全部基因转录本种类、结构和功能及转录调控规律的学科,其相关技术的发展为研究皮肤创伤愈合不同阶段、不同结局的分子机理和调控网络提供了有力工具。本文就转录组学在皮肤创伤愈合中的应用情况、取得成果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简要综述,旨在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实验观察强磁场对小鼠创伤愈合和瘢痕粘连的作用影响。方法 NIH小鼠75只分5组,制作背部创伤模型,0.6T旋转或恒定磁场每天治疗0.5或1小时,于5天、10天、15天对创伤愈合和瘢痕粘连情况进行解剖学、病理学检查。结果 缝合创口第5天、裸露创口第10天的对照组小鼠修复不及磁治疗组,瘢痕粘连度测定对照组比磁治疗组严重。第15天创口的愈合质量强磁场治疗明显优于对照组。旋磁优于静磁,旋磁1小时又优于0.5小时,结论 强磁场能提高小鼠的创伤愈合速度和愈合质量,抑制小鼠疤痕粘连。  相似文献   

14.
^90Sr-^90Y敷贴治疗瘢痕疙瘩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瘢痕疙瘩是皮肤在创伤后,由于大量结缔组织增殖和透明变性而形成的瘢痕过度增长,超出原有皮损范围的一种皮肤良性肿瘤。患者多有瘢痕体质,甚至微小创伤如蚊叮即可引起瘢痕,瘢痕形成后常有瘙痒或疼痛。  相似文献   

15.
背景: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强烈的趋化作用,且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均能促进组织创伤愈合,然而有关两者与皮肤创伤愈合的研究文献报道较少。 目的:观察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在皮肤创伤修复过程中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迁移及皮肤创面愈合的影响。 方法:选取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各组大鼠尾静脉注射PKH26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注射1周后于背部制作皮肤创伤模型,造模后于皮肤创伤处多点注射不同质量浓度的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1,2,10,50 μg/L)。注射14 d后观察并记录大鼠皮肤愈合情况,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创面组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数量、分布情况,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创面组织病理变化,Western blot检测创面组织Ⅰ型胶原及Ⅲ型胶原蛋白表达情况。 结果与结论:当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质量浓度为10 μg/L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皮肤创面的数量最多,创伤修复效果最好。同样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能够调节Ⅰ型胶原及Ⅲ型胶原在创面的表达,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质量浓度为10 μg/L时,Ⅰ型胶原及Ⅲ型胶原表达最高。结果表明适宜质量浓度的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 (10 μg/L)能够更好地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迁移,从而促进皮肤创伤愈合。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6.
背景:已有的研究表明原位皮肤再生法可使深Ⅱ度以内烧伤创面和供皮区创面生理愈合无瘢痕,可促进Ⅲ度烧伤创面坏死组织液化排除、移植皮生长、减少减轻瘢痕,在瘢痕移除创面使用原位皮肤再生法以达到明显减轻瘢痕症状、减少瘢痕的效果,未见相关报道。目的:观察瘢痕移除原位皮肤再生法治疗增生性瘢痕的效果。方法:选择烧伤或创伤后出现多处增生性瘢痕的患者32例,男25例,女7例;年龄16~52岁;瘢痕病程1~11年。每例选择2处瘢痕相似的部位,进行自身对照。实验组采用瘢痕移除、瘢痕皮回植后应用美宝湿润烧伤膏药纱覆盖的原位皮肤再生法治疗;对照组采用瘢痕移除、瘢痕皮回植后应用传统凡士林覆盖治疗。观察比较疗效,应用温哥华瘢痕评估量表评估瘢痕增生情况。结果与结论:两组回植的瘢痕皮均成活。实验组创面愈合速度和质量优于对照组(P0.05);瘢痕移除后6个月,实验组温哥华瘢痕评估量表评估均优于对照组(P0.05,P0.01),瘢痕所致的疼痛、瘙痒等症状消失,皮片平整且颜色较回植前明显改善,与周围皮肤接近。结果提示对自体皮源不足、瘢痕面积大的增生性瘢痕患者或不愿增加新的供皮区创面患者,应用瘢痕移除瘢痕皮回植原位皮肤再生的方法治疗是一种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加速皮肤创伤修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观察局部应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ecombinedhumanepidermalgrowthfactor,rhEGF)对大鼠皮肤深Ⅱ度烫伤以及家兔皮肤切割伤愈合有无促进作用。方法:建立约10%的大鼠烫伤面积和长约10cm家兔切割伤后,测定给不同剂量的rhEGF治疗后不同时间的烫伤创面愈合面积,创伤组织的病理组织学以及测定愈合时间来观察rhEGF对皮肤创伤的治疗作用。结果:rhEGF小、中、大剂量(每cm2创面200IU,400IU,800IU)可以缩短大鼠皮肤深Ⅱ度烫伤和家兔皮肤切割伤愈合的时间,同一时间内大鼠烫伤愈合面积高于对照组,同时还可以增加表皮细胞和毛细血管的增生,三个剂量之间未见明显的剂量依赖性。结论:局部应用rhEGF可以促进实验性皮肤创伤愈合。  相似文献   

18.
Periostin是一种细胞外基质蛋白,最初发现于MC3T3一E1成骨细胞样细胞系,在骨、牙周膜、皮肤及心脏瓣膜等多种组织中均有表达,亦见于人类多种恶性肿瘤及创伤愈合的组织中,参与肿瘤侵袭、转移及皮肤损伤和心肌缺血后重建过程。研究发现,Periostin是骨强度的调控因子之一,在成骨细胞黏附、分化,胶原纤维形成,骨基质的矿化中有调节作用,并能够促进骨组织创伤后的愈合。其表达与应力刺激密切相关,亦受多种转录因子、激素及细胞因子等的调节。基于Periostin的一般特征和表达定位,对Periostin参与骨代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异常的创伤愈合后发生的皮肤瘢痕形成以真皮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的过多沉积为特征。Micro RNA(mi RNA)是一类由18-25核苷酸组成的单链非编码RNA,参与调控瘢痕形成的多种机制,包括调控TGF-β/Smads信号通路、ECM合成与降解、FBs增殖与分化和上皮间质转化(EMT)。本文综述了mi RNA参与调控瘢痕形成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以期深入了解皮肤瘢痕形成的机制。  相似文献   

20.
TGF-β异构体及其受体在胎儿和成人皮肤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3种异构体(TGF—β1,TGF—β2和TGF—β3)与其Ⅰ型受体TGF—βR(Ⅰ)在胎儿和成人皮肤中的表达及其可能的生物学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这4种蛋白在14例胎儿和6例成人皮肤中的定位和表达量。结果 在妊娠早期的胎儿皮肤中,TGF—β1、TGF—β2、TGF—β3和TGF—βR(Ⅰ)呈弱阳性表达,随着胎儿生长发育,这4种蛋白的阳性细胞率逐渐增大,在后期妊娠胎儿和成人皮肤中这4种蛋白表达明显升高。其中TGF—β因子主要分布于表皮细胞、内皮细胞和部分成纤维细胞中,TGF—βR(Ⅰ)则定位于表皮基底层细胞和部分成纤维细胞的细胞膜上。结论 TGF-β及其Ⅰ型受体可能对皮肤的发生、结构功能的维持以及伤后修复十分重要。在妊娠早期的胎儿皮肤中,TGF—β1、TGF—β2和TGF—βR(Ⅰ)低表达可能与胎儿皮肤创面无瘢痕愈合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