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清  王质刚 《友谊医学》2000,23(C00):72-74,78
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终末期肾病患者,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和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水平逐渐升高。透析过程中产生上述细胞因子的主要原因是:(1)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粘附于透析膜上而被激活,产生IL-1和TNF;(2)透析膜激活补体,刺激产生IL-1;(3)内毒素/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kps)及其碎片或其他细菌透过透析膜到血液侧刺激单核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产生IL-1和TNF。  相似文献   

2.
腹膜透析是肾替代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虽然腹膜透析的技术不断改进,但仍有一半以上的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在5年内退出治疗。主要原因是腹膜纤维化。在腹膜纤维化的发生发展中,既有损害性细胞因子的参与,保护性细胞因子的对抗。本文就细胞因子在腹膜纤维化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 :以血液透析 ( HD)治疗纠正不同程度的糖尿病肾病 ( DN)患者的水钠潴留、酸碱失衡及清除代谢终产物 ,提高他们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方法 :将 2 2例病例分四组。第一组血肌酐 ( Cr) 2 60~ 3 0 8μmol/ L 2例 ;第二组血 Cr780~ 1 870 μmol/ L 1 3例 ;第三组血 Cr44 2~80 0μmol/ L 5例 ;第四组未 HD 2例。结果 : 其中第一组患者由于水钠潴留严重 ,内科保守治疗 ,疗效差的情况下 ,给予 HD治疗不仅迅速纠正水钠潴留的问题 ,而且使其 Cr值均有所下降 ,并恒定在 2 0 0~ 2 80μmol/ L ,尿量增加 ,暂不需继续 HD治疗。第二组患者…  相似文献   

4.
《中国医学创新》2015,(29):66-68
目的:探讨超纯透析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2月-2014年12月在本院肾内科血液透析中心诊断为终末期肾病并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12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维持性常规血液透析方式治疗,3次/周。研究组患者透析液由碳酸氢钠透析液替代为Bibag联机干粉,其余治疗方式与对照组相同。治疗时间为3个月。治疗前及治疗后晨空腹抽血6 m L,检测血清MCP-1、IL-6、TNF-α及AGEs水平变化,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观察指标差异。结果:两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Hb A1c)和平均动脉压(MA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MCP-1、IL-6、TNF-α、AGEs水平及血红蛋白与血清白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MCP-1[(45.89±9.36)vs(94.36±13.95)pg/m L,t=3.542]、IL-6[(35.98±8.16)vs(71.36±10.28)pg/m L,t=3.041]、AGEs[(13.69±5.03)vs(31.76±4.69)AU/mg,t=2.937]、TNF-α[(48.36±6.95)vs(82.36±10.62)ng/L,t=3.094]水平均明显下降,血红蛋白及血浆白蛋白水平均明显升高,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纯透析能明显减少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及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水平,减轻体内微炎症反应状态,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张钛 《中外医疗》2012,31(3):85-85
中药注射剂是以中药材为原料,经提取、分离、精制等步骤制成的灭菌制剂。它改变了中药传统的给药方式,具备药效迅速,生物利用度高,剂量更准确,适用于不宜口服或急重症的病例,并可使某些药物发挥定向或定位给药等特点,较好地发挥了中药治疗急病重症及疑难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卢建新  丁峰  陆福明  顾勇 《上海医学》2004,27(8):544-547
目的 通过体内及体外试验研究复用对高通透性透析安全性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体内试验:2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普通和高通透性透析组,经透析器初用及复用后,记录透析中出现的急性并发症,测定透析前、后血浆中白介素(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IL-6水平,同时测定透析后血浆内毒素水平。体外试验:选择初用和复用后不同透析器建立体外循环闭合环路以模拟血液透析过程,分别在透析液室加入嗜麦芽假单胞菌细菌滤液前、后从血液室采集样本,采用人全血孵育法孵育样本检测上清液中IL-1受体拮抗剂(IL—1ra)浓度。结果 高通透性透析复用组低血压、寒战发生率较普通透析复用组明显升高(P<0.05),高通透性透析复用组透析后血浆IL-6水平较透析前显著升高(P<0.05),两组透析后血浆内毒素水平的差异无显著性。高通透性透析膜F60聚砜膜与低通透性透析膜铜仿膜及F6聚砜膜相比,初用时在透析液室加入细菌滤液并循环1h后,三者血液室样本诱导人全血产生的IL-1ra浓度均较加入细菌滤液前明显升高,但三者间的差异无显著性;复用时F60聚砜膜与初用时比较,该指标的升高显著高于铜仿膜及F6聚砜膜。结论 高通透性透析在初用时是安全的,但在复用时其急性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升高。其机制与复用损伤高通透性透析膜,使其在发生反超滤时引起内毒素等细胞因子诱导物质转运入血有关。  相似文献   

7.
8.
维持性肾替代治疗患者腹膜透析转血液透析的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卫刚  张苗  卢景奎 《现代医学》2011,39(4):419-423
目的:分析终末期肾病患者腹膜透析转血液透析的原因,并探讨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176例行腹膜透析治疗的终末期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将退出腹膜透析转向血液透析的患者设为转换组,继续行维持性非卧床腹膜透析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并行对比分析。结果:176例腹膜透析患者中有23例(13.1%)改为血液透析治疗,其中7例为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6例为透析不充分,5例为腹透管功能障碍,3例为超滤衰竭(ultrafiltration failure,UFF),其他2例。与对照组相比,转换组患者年龄较大,文化程度低,原发病为糖尿病肾病较多,开始透析时肌酐清除率(creatinine clearance rate,CCr)更低,营养不良及贫血程度较严重(P<0.05)。结论: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仍然是腹膜透析技术失败的主要原因,早期肾脏替代治疗,规范患者操作程序,改善患者贫血及营养状况有助于提高腹膜透析患者的技术存活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与腹膜透析结合个性化护理在终末期肾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8月于我院收治的需进行透析治疗的终末期肾病患者8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患者行血液透析,治疗组患者行腹膜透析,两组均持续透析8周,并同时予以个性化护理.结果 治疗组SAS...  相似文献   

10.
尿毒症腹膜透析治疗中低钠血症的观察及处理体会刘文浩关键词腹膜透析,尿毒症,低钠血症肾脏病晚期常引起钠潴留,而腹膜透析治疗中可出现低钠血症,且早期发生易被忽视。作者1981年~1992年采用腹膜透析治疗70例尿毒症过程中并发低血钠者20例。本文分析病人...  相似文献   

11.
叶娟 《黑龙江医学》2022,(14):1672-1674
目的:探讨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用腹膜透析(PD)与血液透析(HD)两种紧急透析方式治疗的相关并发症和患者生存率。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10月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东人民医院收治的190例ESRD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分析,根据透析方案将其分为PD组和HD组,其中60例PD组患者采用低钙透析液和美国Baxter公司双联双袋系统行透析治疗,根据腹膜平衡试验、腹透超滤量完成针对性透析治疗;130例HD患者应用常规碳酸氢盐血液透析方法开始透析,比较两组患者透析7~35个月期间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所有患者自开始透析后均进行随访,随访至2020年12月或至患者死亡,记录两组患者生存情况。结果:PD组透析期间心力衰竭、动静脉瘘、消化道出血、闭塞性腹膜炎以及感染等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H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37,P<0.05);两组患者开始透析后均进行随访,随访至2020年12月或至患者死亡,随访时间为5~57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48个月,随访期间HD组、PD组死亡率分别为30.00%(39/130)、13.33%(8/60),PD组4年总生存率高于HD组,...  相似文献   

12.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充分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病患者(ESRD)治疗的主要方式之一,透析治疗的目的是延长终末期肾病患者生存时间,减少病死率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美国全国随机抽样2300例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矫正一些影响因素后,强烈说明高透析剂量伴有低病死率,透析剂量每增加0.1死亡危险率降低7%;另国内有研究表明透析充分对患者血压控制有利;同时透析充分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较不充分者低。因此血液透析做到透析充分非常有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腹膜透析与血液透析在糖尿病肾病治疗中的疗效进行分析和比较。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开封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糖尿病肾病患者,使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接受腹膜透析治疗,对照组接受血液透析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流动力学等各项临床指标值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相较于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在糖尿病肾病治疗中应用效果更突出,能有效改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保护肾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探讨血液透析与腹膜透析治疗终末期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自2012年以来于我院诊治的终末期肾病患者64例,按治疗方法不同随机分为两组:血液透析组和腹膜透析组。结果两组的生化项目对比显示,血液透析组的血肌酐、尿素氮值要比腹膜透析组低,差异有显著差异并具有统计学意义(t=5.245,P<0.05;t=12.516,P<0.01);两组的血钾、血糖值相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t=0.061,P>0.05;t=0.083,P>0.05)。患者1年后疗效:血液透析组有效率(81.25%)与腹膜透析组有效率(78.13%)相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χ2=0.0741,P>0.05)。结论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均可以治疗终末期肾病,效果相当,但血液透析在治疗后的血肌酐、尿素氮值要优于腹膜透析。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比较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高通量透析频率的选择对炎性细胞因子、钙磷代谢指标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55例维持性血透高通量透析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A组(28例,透析频率4次/周)和B组(27例,透析频率3次/周)。分别于治疗前后测定2组病人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等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指标及钙磷代谢水平,比较2组临床疗效和感染发生情况,随访3个月采用美国波士顿健康研究所研制的简明健康测量量表(SF-36)中文版对2组病人的生活质量水平进行评价。结果2组治疗后TNF-α、IL-6、hs-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治疗后A组各指标均明显优于B组(P < 0.05~P < 0.01)。2组治疗后血钙、血磷、钙磷乘积等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 < 0.01);治疗后A组钙磷乘积指标优于B组(P < 0.01),而血钙和血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病人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B组(P < 0.05),2组病人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病人随访3个月后的SF-36评分明显高于B组(P < 0.01)。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高通量透析频率的增加能够有效改善病人血清炎性细胞因子及钙磷代谢水平,且不会增加感染风险,对病人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应用于肾病综合征的治疗。方法收集5例原发性或继发性肾病综合征合并大量腹水或并发急性肾衰时应用腹膜透析治疗并分析其疗效。结果5例患者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上配合腹膜透析,蛋白尿部分或完全缓解,水肿消失,肾功能恢复正常。结论短期腹膜透析可作为某些肾病综合征辅助治疗的手段,尤其适合于临床表现为重症肾病综合征出现大量腹水,或并发急性肾功能不全,及基层缺乏血液透析设备的医院临床实践应用。  相似文献   

17.
韦慧琴  李良 《广西医学》2011,33(5):606-607
目的比较血液透析(HD)和腹膜透析(CAPD)治疗终末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40例随机分为HD组和CAPD组各20例,比较两组患者透析前后存活率、并发症发生率及各项观察指标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半年、1年、3年存活率相近(P〉0.05);透析后HD组肌酐、血尿素氮、尿量下降更为明显;HD组白蛋白相对较为稳定,透析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APD组白蛋白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PD血压控制较HD组好,两组血糖水平透析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主要并发症为心脑血管疾病、出血、营养不良及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D与CAPD均为治疗终末期糖尿病肾病的有效方法,但并发症均较多。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观察腹膜透析治疗慢性肾衰竭患者的疗效其及对肾功能、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5月—2016年5月广东省农垦中心医院肾内科接受治疗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各75例。观察组患者应用腹膜透析治疗,对照组患者应用血液透析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肾功能、生化指标、细胞因子的变化及生存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2组患者的肾功能指标(BUN、SCr、24 h UP)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22、0.247、1.438,P=0.267、0.402、0.076);2组生化指标(Alb、Hb及RBC)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并且观察组患者改善的更为显著(t=6.037、5.087、3.163,P=0.000、0.000、0.001);2组患者的细胞因子(CRP、TNF-α及IL-6)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83、1.256、0.567,P=0.248、0.106、0.286);2组患者在6个月及1年生存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62、0.432,P=0.547、0.511);观察组患者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3.453,P=0.000)。结论腹膜透析应用于慢性肾功能衰竭治疗能够获得与血液透析相近的临床效果,显著改善患者的肾功能、生化指标,降低细胞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20.
细胞因子在骨性关节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又称骨性关节病,增生性关节炎等,是关节软骨退化及损害后关节内骨质增生、变形,导致的关节功能改变。骨关节炎发病原因复杂,难以用单一因素解释。人们发现在软骨退变降解过程中细胞因子、生物酶的调控异常在OA的关节软骨及滑膜的损伤中起重要作用。其中白细胞介素-1(IL-1)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是参与关节病变的主要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是炎症反应的重要调节剂,是调节炎症的始动因素。现仅就有关IL-1及TNF-α与OA的关系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