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单侧湿性老年黄斑变性对侧眼的长期随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承芬  张四力 《中华眼科杂志》1994,30(5):335-337,T043
对30例单侧湿性老年黄斑变性患者的对侧眼进行了5年以上的长期随诊。眼底检查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半数患者显示正常,其余患者有黄斑玻璃膜疣和/或色素上皮改改变;4例分别于5、6、10、与11年后发生视网膜下新生血管。初诊时黄斑玻璃膜疣与色素上皮改变4各1例,眼底大致正常者2例,提示单侧湿性老年黄斑变性的另一只眼可能在很长时期以后发病。  相似文献   

2.
湿性老年黄斑变性长期随诊与电子计算机图像测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随诊5年以上的37例(42只眼)湿性老年黄斑变性,研究了视力、眼底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的表现。用电子计算机图像分析仪对视网膜下新生血管及色素上皮的改变进行了测量。结合文献作了简要的讨论。 (中华眼底病杂志,1994,10:1-3)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预防性激光治疗对大的黄斑玻璃膜疣的效果.方法 黄斑部有多个(>10个),大的(直径>63μm)玻璃膜疣者23例.其中7例对侧眼为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对玻璃膜疣眼进行激光治疗.另外16例为舣眼玻璃膜疣,随机选择一只眼行激光治疗.氪黄激光"C"型光凝该23只眼的黄斑区.随访最佳矫正视力、彩色眼底像和眼底荧光造影(FFA).结果 激光治疗后,14只眼玻璃膜疣减少,7只眼玻璃膜疣无明显变化,2只眼玻璃膜疣增加.最佳矫正视力提高7只眼,不变6只眼,下降10只眼,最佳矫正视力术前术后统计分析无显著性差异.激光治疗眼并未出现脉络膜新生血管等并发症.结论 氪黄激光对大的黄斑玻璃膜疣预防性激光治疗可以促进玻璃膜疣吸收,并使其视力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黄斑部出血的病因及眼底血管造影在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对142例152只眼黄斑部出血患者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结合病史、临床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90例98只眼黄斑部出血患者的眼底血管造影结果显示有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其中老年黄斑变性湿性型39例44只眼,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特发性CNV)23例23只眼,高度近视22例25只眼,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4例4只眼,多灶性脉络膜炎1例1只眼,诊断不明1例.在非脉络膜新生血管所致的52例54只眼中,高度近视漆裂纹出血17例19只眼,视网膜大动脉瘤12例12只眼,黄斑区小分支静脉阻塞8例8只眼,黄斑前膜5例5只眼,脉络膜外伤4例4只眼,脉络膜血管瘤4例4只眼,诊断不明2例.结论 眼底血管造影对黄斑部出血疾病病因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对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渗出性老年黄斑变性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渗出性老年黄斑变性黄斑部新生血管膜的形态改变。方法 对42例49眼渗出性老年黄斑变性的黄斑部进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和荧光造影检查,并对二者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渗出性老年黄斑变性黄斑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显示黄斑部新生血管膜有4种表现,即边界清晰的新生血管膜21眼(42.8%)。边界不清的新生血管膜15眼(30.6%)。纤维血管性色素上皮脱离6眼(12.3%)和出血性色素上皮脱离7眼(14.4%);与荧光造影比较显示边界清晰的新生血管膜和纤维色素上皮脱离多表现为典型的新生血管膜,边界不清的新牛血管膜和出血性色素上皮脱离多表现为隐匿性新生血管膜。结论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能够确定脉络膜新生血管膜的形态,并对脉络膜新生血管膜的层次和边界进行定位。  相似文献   

6.
老年黄斑变性43例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研究老年黄斑变性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特征.方法:对经眼底荧光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确诊的老年黄斑变性患者43例45眼,其中湿性型28例30眼、干性型15例15眼,按年龄匹配的正常人30例43眼利用OCT分别进行检测.观察黄斑部神经纤维层(nerve fiber layer of macular,MNFL)、色素上皮/脉络膜毛细血管复合层(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choriocapillaris,RPE/CC)及视网膜神经上皮层(retinal neurepithelium layer,RNE)的厚度变化.应用秩和检验比较其差异性.结果:MNFL厚度:湿性型老年黄斑变性组为76.5±51.7 μm、干性型老年黄斑变性组为32.5±7.6 μm、正常对照组为27.7±6.4 μm,湿性型组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RNE厚度:湿性型老年黄斑变性组为307.1±130.8 μm、正常对照组为239.9±13.4 μm、干性型老年黄斑变性组为223.4±22.6 μm,湿性型组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RPE/CC厚度:湿性型老年黄斑变性组为115.3±30.6 μm、干性型老年黄斑变性组为81.7±20.4 μm、正常对照组为76.4±11.5 μm,湿性型组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黄斑部神经纤维层厚度、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及色素上皮/脉络膜毛细血管复合层厚度随着老年黄斑变性病程的发展,其厚度增加.OCT可以作为湿性型老年黄斑变性发生与发展的监测工具之一.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64例(82眼)早期老年性黄斑变性(早期AMD)及46例(46眼)AMD病人进行了黄斑阈值与眼底血管荧光造影(FFA)比较。结果显示,视网膜敏感性的降低与AMD 的病变类型和FFA 改变有关,湿性比干性AMD 的局部视网膜区敏感性损害显著;中心凹及傍中心凹区玻璃疣较无玻璃疣组的视网膜敏感性降低显著;而视网膜有AMD 晚期眼底改变的敏感性降低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8.
老年黄斑变性干性型向湿性型转化的临床观察和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峰  吴乐正 《眼科》1998,7(2):79-82
目的:探讨干性型老年黄斑变性(AMD)向湿性型转化的眼底变化特征及寻找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眼底彩色照相,吲哚青绿脉络膜血管造影(ICGCA)和/或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对12例干性型向湿性型转化的AMD患者进行了随访观察和分析。结果:12例干性转为湿性的患者中,对侧眼为湿性改变有9例,其中对侧湿性型患眼的脉强膜新生血管(CNV)位于黄斑无血管区(FAZ)内的有7例,湿性型病变由软性玻璃膜  相似文献   

9.
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膜的手术治疗及随访观察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膜手术治疗后的远期效果。方法经睫状体平部行闭路式玻璃体切除术后,切开视网膜,取出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膜瘢痕组织。7例(7只眼)手术前、后均行视力、矫正视力、眼底及眼底血管荧光素造影检查,并进行长期随诊观察。结果随诊观察1年以上,6只眼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膜消失,1只眼脉络膜新生血管膜复发。6只眼手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增进,其中2只眼视力提高到0.5以上;1只眼视力减退,黄斑机化组织形成;1只眼发生继发性黄斑前膜。结论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膜手术切除后,大多数眼视力有所提高,视力提高大小与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膜瘢痕组织对色素上皮及神经上皮的损害程度有关,手术操作对色素上皮及神经上皮的影响亦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0.
老年性黄斑变性分两型:非渗出型—视网膜色素上皮玻璃疣及色素紊乱,黄斑区不同程度萎缩;渗出型—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膜形成,导致视网膜下出血,最后视网膜下及视网膜形成瘢痕。许多学者认为,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膜的产生是造成视力严重损害的原因。Hyman最近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现,老年性黄斑变性有88%的患眼视力丧失是由于渗出型黄斑变性引起。非渗出型黄斑变性视力损害较少。且进展缓慢。氩激光可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因此确定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膜的存在及部位十分重要。资料表明在中心凹周围毛细血管网200μm以外的病变,氩激光治疗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老年黄斑变性合并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手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可行性.方法 对40例52只眼老年黄斑变性合并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联合人丁晶状体植入术,其中干性老年黄斑变性者45只眼,湿性老年黄斑变性者7只眼.收集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患者术后视力改善情况及有无并发症发生.结果 术后3月时,90.38%患者视力不同程度提高,视力无明显提高甚至下降者5只眼,均为湿性黄斑变性患者.最佳矫正视力0.3-0.6者12只眼(其中达0.6者8只眼),0.1-0.3者35只眼,<0.1者5只眼.4例术中后囊破裂,3例术后角膜雾状水肿.术后1年,7只眼湿性黄斑变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加重,干性黄斑变性患者未发现眼底新生血管之类改变.结论 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明显提高老年黄斑变性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但对于湿性黄斑变性患者手术应慎重.  相似文献   

12.
对老年黄斑变性(SMD)患者进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可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现将我院1995年1月至1998年6月经检眼镜下诊断为AMD的118例FFA检查结果报告如下。118例(145眼)中,男性62例,女性56例,右眼50例,左眼41例,双眼27例,年龄最大78岁,最小45岁,其中60岁以上85例。病史最短2天,最长10年,1~6个月为52例。有25例进行1~3年随访观察及定期FFA检查。按1986年第二届全国眼底病学术会议制定的标准分型,萎缩型31眼,渗出型79眼,35眼除外SMD,其中玻璃膜疣28眼,色素上皮变性6眼,黄斑部视网膜前膜1眼。萎缩型造影早期可见与普通眼底镜下黄…  相似文献   

13.
老年性黄斑变性荧光眼底造影所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老年性黄斑变性是老年人的主要眼病之一。我们通过对126例老年黄斑变性患者的荧光眼底造影资料的复习,并对其中56例病人进行荧光眼底造影随访,发现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视网膜下新生血管多出现在玻璃膜聚集区,尤其是融合区。一旦新生血管进入视网膜下,则以其先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和评价萎缩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in, AMD)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 in angiography, FFA)与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 ICGA)图像特征和对比检查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分析73例萎缩型AMD患者95只眼的彩色眼底照相、FFA和ICGA检查资料,其中包括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RPE)色素脱失与萎缩19例26只眼、玻璃疣15例30只眼和39例单侧渗出性AMD患者的对侧眼39只。 结果 26只RPE色素脱失与萎缩的眼中,24只色素脱失眼 FFA表现为晚期斑片状强荧光,ICGA表现为斑片状强弱相间荧光;地图状萎缩2只眼,FFA表现为斑片状强荧光,ICGA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弱荧光内见脉络膜毛细血管缺损,仅有脉络膜大血管。8只硬性玻璃疣眼FFA表现为强荧光,ICGA表现为持续斑点状 强荧光;16只软性玻璃疣眼FFA表现为强荧光,ICGA表现为持续性斑片状强弱相间荧光;6只同时有软性和硬性玻璃疣眼FFA表现为强荧光,ICGA表现为斑点状强弱相间荧光。当玻璃疣ICGA表现为弱荧光时,FFA所见到的玻璃疣的数量及范围较ICGA 所见者更多更大;当玻璃疣ICGA表现为强荧光时,FFA检查所见到的玻璃疣的数量及范围较ICGA所见更少。单侧渗出型AMD对侧39只眼中,ICGA检查发现32只眼、FFA检查发现31只眼有玻璃疣及RPE色素脱失与萎缩的异常荧光。 结论 ICGA与FFA同步检查为观察萎缩型AMD的眼底图像特征提供了完善的检查手段。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3,19:79-82)  相似文献   

15.
回顾近年来老年黄斑变性的研究进展,指出本病可能是 多因素的遗传性疾病,以黄斑部视网膜、脉络膜不同程度的变性萎缩、渗出、新生血管形成为特点,瞬青绿可视荧光血管造影可帮助诊断,临床新近开展的视网膜下膜剥除手术协同视网膜色素上皮移植,为治疗本病带来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与年龄有关的黄斑变性(老年性黄斑变性)是西方国家60岁以上成年人视力丧失的首要原因。本病早期表现为黄斑玻璃膜疣和视网膜色素上皮轻度萎缩,视力可无改变或轻度下降。此期没有专门有效的药物或外科治疗能纠正其视力下降。大多数与年龄有关的黄斑变性(AMD)病人只有轻度视力障碍。有些病人玻璃膜疣及视网膜色素上皮萎缩区融合,并会引起中心视力的严重丧失。约10%AMD 病人视力降至20/200或更差,其病眼只有一些萎缩性改变。而90%的病人视力更严重下降的原因是异常的新生血管从脉络膜长入视网膜(脉络膜新生血管化或新生血管膜)。不经治疗,新生血管膜在黄斑形成瘢痕组织并由此导致中心视力的永久丧失。早期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引起感觉视网膜浆液性脱离,视网膜下出血和呈灰绿色的视网膜色素上皮脱色改变,硬性渗出(脂质沉着)在此期也很常见。这时作荧光血管造影可见强荧光充盈新生血管膜及渗漏勾画出了新生血管区域的轮廓。如果在新生血管长入中心黄斑区或瘢痕组织形成前就发现,可用激光作光凝治疗。以最近的荧光血管造影为指导,用强激光对整个新生血管区作光凝。在新生血管长入黄斑中心或瘢痕组织形成以前就作激光治疗可使严重视力障碍的危险降低50%以上。应对有发生新生血管危险的病人进行监视,对有新生血管形成早期体征和症状的病人应给予充分评价。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老年黄斑变性(aging-rnacular degeneration,AMD)黄斑部脉络膜毛细血管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 对86例121只AMD患眼进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 ICGA),包括渗出型AMD52例65只眼、黄斑玻璃疣15例30只眼及萎缩型AMD19例26只眼,分别观察黄斑部脉络膜毛细血管充盈时间(choriocapillaris filling phase, CFP)及脉络膜毛细血管灌注情况。结果 渗出型AMD较正常对照组、萎缩型AMD及黄斑玻璃疣眼的CFP显著延长(P<0.05)。ICGA早121只AMD患者眼中有40只眼ICGA有局部或广泛脉络膜充盈不良,其中渗出型AMD24只眼,萎缩型AMD12只眼,黄斑玻璃疣4只眼。结论 AMD及早期AMD黄斑发生CFP延长及脉络膜毛细血管灌注异常。  相似文献   

18.
华文  张薇  刘颖 《眼科》2004,13(2):88-89
目的:对不明原因的黄斑出血作进一步病因诊断。方法:对27例(28只眼)患者常规检查未发现明显原因的黄斑出血的眼底,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和必要的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检查进行分析,判断引起黄斑出血的原因。结果:16例(17只眼)为高度近视引起,平均年龄为47.4岁,其中2例发生脉络膜新生血管膜;9例(9只眼)为老年性黄斑变性,平均年龄为62.7岁,其中脉络膜新生血管膜7例,2只眼为黄斑地图样变性;1例(1只眼)黄斑部血管异常而引起出血;1例(1只眼)为脉络膜肿物。结论:老年患者的不明原因的黄斑出血的发病原因以老年性黄斑变性较多见,而年轻患者以高度近视为主。  相似文献   

19.
Drusen是在视网膜色素上皮下生长的赘生物。40岁以上的人极其常见。玻璃疣的存在可无任何症状。有玻璃疣生长的眼易发生视网膜下新生血管及色素上皮出现地图样萎缩。用眼底镜观察,玻璃疣呈黄白色斑点,散在性分布于眼底后极部,荧光血管造影显示高荧光但无渗漏。大多数学者认为:未分解的物质其代谢产物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经预防性激光治疗的效果.方法 系列病例研究.选择双眼黄斑部均有软性玻璃膜疣(均10个)的患者10例(10只眼),对玻璃膜疣数量多者行氩激光c型光凝治疗,对侧眼(10只眼)作为自身对照.检查患者治疗前后矫正视力和Amsler表视力.患者随诊时间均超过8年,平均98.5个月.激光治疗后8年,复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情况;激光治疗后2年,检查视网膜对比敏感度;激光治疗后3年,6例行多焦视网膜电图(mERG)检查.应用SPSS 10.0统计学软件,对6例(6只眼)患者入选时和复查时治疗眼与对照眼mERG检查结果进行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以P<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激光治疗后8年随访,治疗眼黄斑部玻璃膜疣数目明显少于对照眼,但有新的玻璃膜疣出现,眼底后极部可见轻度色素脱失,无明显色素增生.患者最佳矫正视力仍保持治疗前水平,激光治疗眼和对照眼均未发现脉络膜新生血管.激光治疗后2年,检查视网膜敏感度,双眼对照分析未见明显不同.双眼治疗前后mERG检测结果比较,显示黄斑区中心1环N<,1波和P<,1波的振幅和潜伏期与对照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t=-0.779,0.722,-0.491,0.286;治疗后t=1.342,0.043,0.937,0.350;均P0.05).结论 预防性激光治疗AMD对黄斑功能无明显损伤,可促进玻璃膜疣消退,长期随访无脉络膜新生血管出现,可作为预防性治疗AMD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