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着重论述了台湾在郑成功时期及清代统一后二百多年间中医药学发展的状况,中医药学在台湾已取得重要进展。与此同时,台湾民俗用药经验也已得到总结提高。对巫术医疗的信赖开始动摇。台湾中医药学的发展与大陆迁居台湾的中医逐渐增多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交流也日益频繁。此期在台湾已有多位著名中医药学者闻名于世  相似文献   

2.
中医药古籍是中医药学的主要载体,它产生于秦汉之际,发展于宋金元三代,鼎盛于明清两季,记载了中国历代医家研究总结中医药学理、法、方、药的成果,是中医药学传承发展的文献保障,是当代医家学习与研究中医药学的文献宝库。整理研究山西清代以前医家和医著,分析其时代和地域分布。结果自周朝至清代,收集到山西医家125人,其中清代有78人,占62.4%,其次是明代;医家籍贯涉及县市42个,其中以榆次(8人)、永济县(8人)为多;收集到的161部医著中,以榆次出书最多,共24部,占总数的14.91%,其次为曲沃12部;以内科类医籍为主,有59部,占36.64%,其次为伤寒、温病类的有15部,诊法14部,医经、本草各12部,医案医话10部。对山西医家及医籍的深入研究,可以启迪近现代名医的成长,促进山西中医药学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正中医药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类健康作出卓越贡献的过程,也是中医药学术发展包括中医药文献不断积累、整理、总结和提炼的过程。1792年至1801年,清代医家唐大烈主编《吴医汇讲》,连续出版十一卷,刊载当时江南名医撰写的文章,交流医术经验,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医学杂志。中医刊物的出现,提倡医家各派争鸣,强调创新立异之说,繁荣发展了中医药学术。  相似文献   

4.
中医药学的形成和发展,上自先秦,下及近代,历经数千年,著述数万部,这是历代中医药学家留下的宝贵财富。在中医药学的发展过程中,历代医家将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与中医结合,通过不断的临床实验,逐步形成了对生命、疾病、治疗、康复内容的认识,构建了完整的独特的中医药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5.
从清岭南医家生平、医家医著、伤寒金匮类、岭南温病、岭南瘟疫史、中西医汇通、中医名著对清岭南医学的影响等方面概述了清代岭南医家的研究,并指出整理完善岭南医家的生平事迹,为研究岭南中医发展史提供参考,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清末民国时期的浙江中医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正确对待西方医学传入、办学兴医发展中医教育、创建医院、医刊和学术团体、发扬救死扶伤医家美德、著书立说提高学术水平和人才输出七个方面,概述了清末民国时期浙江中医界同仁为中医药学的存亡发展而团结奋斗的一段历史  相似文献   

7.
探析中医医德文化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医药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医药学在发展过程中,因受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而完备的中医学理、法、方、药体系和具有中国文化内涵的医德思想。历代医家医著中留下的医德言论、事迹,理应成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遗憾的是,人们至今对中医医德文化尚缺乏全面系统的整理研究。笔者仅就中医传统医德文化研究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探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活血化瘀法是中医治病的重要治疗法则之一,对临床瘀血病症用活血化瘀法的认识,始于《内经》,基于张仲景,后代医家,特别是以清代王清任为代表的医家在前人的基础上,从理论到实践又有了进一步的建树,笔者遵循此法,用于治疗临床瘀血而致的多种疾病,取得较好疗效,现...  相似文献   

9.
血府逐瘀汤是清代著名医家王清任的中医传统名方。是中医活血化瘀剂的代表方,它以其组方精当、疗效确切受历代医家推崇。我们自1992年应用血府逐瘀汤加减裁治疗老年淤血性胸痹120例,临床观察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江油市中医院中医特色调查唐跃富,潘先蓉江油市中医院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中医特色是中医药学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指中医药学在长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的系统的知识结构、理论体系及诊疗技术。而中医医院的中医特色,则具体体现在人员构成、科室设置、...  相似文献   

11.
清代经济繁荣,促进了医学的进步,尤其是闽西北和闽中地区。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展,涌现出一批医家,其中较著名有陈梦雷、黄庭镜、邓旒、陈恭溥、陈修园、郑奋扬。清代福建医家撰写了大量医学著作,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学术经验。清代见于方志史书的福建医林人物有430多位。撰著医学著作有120多部。兹将清代较重要的医学著作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引言中医各家学说,是历代医家通过继承整理前人的医学理论和经验,结合自己的长期临床实践,进行阐发和创新,从而建立具有独特的学术思想的一门学科。也可以说,它是研究中医药学发展和规律的一门学科。中医各家学说,是祖国医药学伟大宝库的重要组成部份,是中医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经验不断发展和不断丰富的反映。因此,学习和研究中医各家学说,对于指导中医医  相似文献   

13.
刘江杰  田玉娥 《新疆医学》2008,38(6):139-142
中医药学是我国历代医家的宝贵经验总结.它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以整体观念、恒动观念和辨证论治为特点的独特理论体系.中医作为一门研究人体的学科,其发展与其他各门科学的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以及不可分割的.  相似文献   

14.
浅谈中医学专业思想的哲学底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接受了 12年的现代教育之后 ,我们怀着一份难解的中医情结 ,一份把中医发扬光大的激情步入中医药学的殿堂。哲学思想作为中医理论的基石贯穿于整个中医的发展过程 ,在历代医家的著作及方法论中均有体现 ,尤其是《黄帝内经》。《黄帝内经》产生于秦汉 ,它积极地吸取了当时道、  相似文献   

15.
李今庸,全国著名中医学家。幼读私塾,早年行医应诊,后从事中医药教育工作,一生勤于教学、科研与临床医疗,并积极致力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喜读书,知识渊博,人称“经典王”、“内经王”、“活字典”。学术上治学态度严谨,一丝不苟,言必有据。运用清代乾嘉学派的考据学方法,以校勘学、训诂学、古文字学、方言学、历史学以及避讳知识等研究整理中医药学古典医籍和理论专题,为中医药学人运用综合研究的方法整理和研究中医药学作了示范。通晓中医内、  相似文献   

16.
作者从原生、临产、保胎、方药4个方面介绍清代名医、新安医家叶风在《达生篇》中关于孕产方面的学术思想,其观点与现代妇产医学中的许多理论相吻合,对后世医家及中医妇产科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对中医经典著作的学习,分析方剂加减变化,探讨方剂源流.方法 对<临症指南医案>、<温病条辨>进行研读,发现叶天士、吴鞠通灵活运用张仲景的炙甘草汤,在内科杂病和温病的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结果 清代医家大大扩展了复脉汤的使用范围,并创立三甲复脉汤等方.结论 清代医家发展了经方.  相似文献   

18.
中医药学师承教育已经有了二千多年的历史记载,在古代是中医中药得以延续和发展的主要因素,也是培养中医药学人才的主要模式;1949年以来,开创了以现代院校教育为主的培养中医药学人才新格局,使中医药学人才培养制度实现了规模化、标准化及教育管理规范化、制度化,中医院校教育真正成为中医药学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但是,两者在中医药学人才培养上都存在着不足之处。因此,应当加强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的有机结合,促进中医药学传统经验的传承和高素质中医药学人才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探讨胃阴学说的发展源流及其理论意义,认为胃阴学说发源于《黄帝内经》与仲景,继承于河间学派,先导于明代诸医家,并最终发扬于清代叶天士等医家,其作为脾阳学说的对立统一面,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辨证准则和治疗方法,补充和完善了中医脾胃理论。  相似文献   

20.
曲进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9(4):I0001-I0001
中医药学十分重视“治未病”,且把善于诊治未病的医生称为“圣人”。中医经典《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有这样一段论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段论述采用汉语言特有的诗性化的隐喻能力生动地揭示了“治未病”的重要性。从《内经》始,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发挥,中医药学创立了非常完整和系统的关于“未病”的辨证论治和辨证养生理论及方法,而在这一系统的理论和方法中,内心的“恬淡虚无”以及保持内心“恬淡虚无”的方法是一个重要的核心。在中医药学看来,只要能够保持内心的“恬淡虚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