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该文主要介绍崔公让教授运用芳香药物治疗脾胃病的经验。崔教授认为,脾为湿困、升降失调,致使脾胃受纳、运化、升降等功能失调,治疗时应根据脾胃的生理特性,即“脾喜燥恶湿,胃喜温恶寒,脾喜升胃主降”等,辨证治疗。崔教授根据“芳香偏入脾”理论,治疗脾胃病时注重运用芳香化湿药、芳香理气药、芳香温中药,以达到健脾燥湿、行气解郁、温经止痛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张会珍 《陕西中医》2003,24(6):534-534
导师许占民系河北医科大学教授、主任医师 ,为全国第二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专家 ,长期从事中医经典著作《神农本草经》药物应用研究 ,颇有造诣 ,木香即为其中代表药物之一。许老指出 ,本品气芳香而辛散温通 ,并具苦降之性 ,为临床理气之佳品 ,且归肺、脾、胃、肝、胆、大肠诸经 ,故可通行诸脏之气 ,大凡人体上、中、下三焦之气滞 ,皆可用之。1 行于上焦而泄肺气 木香味辛 ,具升散之性 ,且归肺经 ,故可行于上焦 ,“除肺中滞气”(《药类法象》)。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 :“诸气愤郁 ,皆属于肺 ,故上焦气滞用之者 ,乃金郁…  相似文献   

3.
甘松的临床应用心得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甘松为败酱科植物甘松香NardostachyschinensisBatal或宽叶甘松N .jatamanseDC的根茎及根,又名香松,多生长在高山草原地带,主产于四川、甘肃等地。甘松味甘、性温,无毒,气平。《本草纲目》述其“芳香能开脾郁,少加入脾胃药中,甚醒脾气”;《本草汇言》谓其“散满下气”;《本草正义》又有“活络通经”的功能描述;《开宝本草》首载,谓其主治“恶气,卒心腹痛满,下气”;又有主“心腹胀”“脚气浮肿”等记载。因其作用广泛、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从含甘松Nardostachyos Radix et Rhizoma的中医药处方和中药组合物专利中挖掘甘松的中医药用药规律,为甘松现代临床应用和开发提供依据。方法检索《中华医方》《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国药典》2020年版等工具书及华柄数据、中医资源网、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中含甘松的中医药处方和中药组合物专利。运用Excel 2019、SPSS Modeler 18.0和SPSS Statistics 25软件,进行组成药物的频次统计、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含甘松的中医药处方最终纳入372首,涉及《中国药典》收载药物374种,与甘松组合用药频次最高的前10味药为白芷、香附、甘草、木香、川芎、细辛、山柰、丁香、当归和砂仁,功效分类以解表药为主,主治疾病以脾系病类最多,核心药物组合为木香分气丸加减方。含甘松的中药组合物专利最终纳入1533项,涉及《中国药典》收载药物565种,与甘松组合用药频次最高的前10味药为甘草、白芷、丁香、当归、茯苓、川芎、木香、肉桂、黄芪和陈皮,功效分类以补益药为主,主治疾病以脾系病类为首,比传统中医药处方发展了更多的药物组合。结论含甘松的中医药处方与中药组合物专利中药物组成均以解表药、补益药、理气药、活血药、温里药和清热药为主;甘松多与辛、苦、甘味,性温、寒、平,归脾、肝、胃、肺、心、肾经的药物配伍;常用于治疗脾系病类,皮肤病类,躯体痹、痿、瘤等病类,脑系病类和心系病类,与甘松国内外现代药理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5.
补益剂配伍机理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补气剂适用于气虚证,每以人参、党参、黄茂、白求、炙甘草之类补气药物为主组成。配行气药。如陈皮、木香、砂仁之类。因脾胃气虚,运化功能减弱,而补气之品易于碍胃,政补气健脾方剂,宜配伍少量行气药物为佐,使之朴而不滞。如补中益气汤、异功散中之陈皮,参各白术散之砂江等。配利水渗湿药。如获各、范前七之类。因脾主运化水湿,肺主通调水道,肺脾气虚,每致水湿内停,政补气方剂常配利水渗湿之品,使水温下渗而牌运得健,并可加强补气之功。如四君子汤之在各,参等白术散之在各、意次仁等。配升阳举陷药。如升麻、柴胡之类。因脾…  相似文献   

6.
木香入行气药时生用,入大肠时宜煨用。其味辛苦而温,入脾、大肠、三焦经。功能行气止痛,疏肝开郁,和胃、健脾、消食等。擅长于行肠胃滞气,凡消化不良,食欲减退,胸腹胀痛,呕吐泻痢等病证,用之尤有特效。本品辛散苦降温通,芳香而燥,可升可降,能行三焦气滞,为临床常用的一种行气止痛、健脾消食的气分要药。  相似文献   

7.
心可舒片组方配伍钩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心可舒片作为临床常用的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中成药,主要由丹参、葛根、三七、山楂、木香组成,药简而力著,其组方配伍方法值得探讨。1活血药配木香冠心病心绞痛属“胸痹”范畴,瘀血的发生贯穿其发病的全过程,活血化瘀法是治疗冠心病的通则,因为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常与理气药配伍同用。木香辛散、苦降、温通,芳香气窜,可升可降,通行胃肠、三焦气机,为行气止痛之要药,且能健脾和胃。在《药鉴》中言:“盖苦入心,辛入肺,故入心而调诸气。胸腹中壅滞及冷气,并经络中气滞痰结者,皆当用之”。在临床常用的活血行气的中成药中,木香的应用并不多见…  相似文献   

8.
小儿“脾常不足”,易患积滞。证见面黄肌瘦,恶食夜吵、头颈汗出,口喝欲饮,肚大颈细,腹胀或痛,大便甚臭、溏结无度,舌苔厚腻,指纹紫滞等,每以自拟“消食导滞汤”治疗效果良好。其方药为厚朴、陈皮、木香、大白、焦三仙、云苓组成。以厚朴、陈皮、木香芳香气烈之品,澈上澈下,能升能降,导滞开结,宽中理气,以槟榔体重下沉,以坠诸药,导中下二焦结滞之气;以焦三仙化食健胃;云苓淡以利窍,甘以助脾,故全方功  相似文献   

9.
陈皮性温、味辛、苦。温能行气,辛能发散,苦而泄水。故陈皮有三大类作用,一是导胸中寒邪,二破滞气,三益脾胃。这三大作用中,主要作用是行脾胃之气。脾胃主运化水湿,故脾胃之气行则能去湿、健脾、化痰,故又可以说,陈皮温能养脾,辛能醒脾,苦能健脾。由于陈皮主行...  相似文献   

10.
人身之本有二,人受身于先天,先天者肾也,调护于后天,肾藏精,脾统血,脾为生化精微之源,精微者全身气血之源。脾气不旺,而易受邪,宋代李果所著《脾胃论》曰:一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其对后世内伤诸病,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脾胃是元气之源,元气是健康之本。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疾病由内而生,这是李果学说的基本论点。脾胃不健,则水谷不能正常消化吸收,可导致阳衰、阴竭、气虚、血亏、食滞、痰浊、积滞、水湿等不同疾病。生命活动的一切物质都靠脾胃转输,脾胃之气衰竭,人即死亡。古稀之年,天癸…  相似文献   

11.
叶峥嵘  杨毅 《山西中医》2005,21(1):11-12
实脾饮一方出自《重定严氏济生方》,方中附子、干姜温养脾胃,扶阳抑阴而为主药;茯苓、白术健脾渗湿,木瓜芳香醒脾而化湿;厚朴、木香、槟榔、草果行气导滞,化湿利水;甘草、生姜、大枣益脾和中,调和诸药。该方功效温阳健脾,行气利水,原用于治疗腰以下水肿,胸脘胀满,身重食少,手足不温,口中不渴,小便短少,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厚腻,脉沉迟或沉细者。刘国强教授从事教学、科研、  相似文献   

12.
中医治疗脾胃病浅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自《内经》提出“人以胃气为本”之说。脾胃的重要性在中医学治疗思想体系中已得以建立,经后世张仲景承气在胃,李东垣升阳在脾、甘寒益胃、甘温健脾、苦寒降逆在胃、诸虚皆由脾胃等诸说的进一步发展充实,使“脾为后天之本”的思想深入医者之心,调补后天安五脏法也为广大医者所青睐。医家普遍认为脾胃病多由脾虚所致。故多用健脾益气之法。但是不详查病机,妄用补腻药物造成气、痰、湿、食、瘀等病理因素滞留的情况在临床中也并不鲜见。明代医家吴昆提出:“脾胃宜利而恶滞。”笔者认为这句话是根据脾胃的生理、病理特性,对脾胃病治法的高度概括。治疗脾胃病贵在求“通”,疏通气机,恢复脾胃正常升降功能为治疗脾胃病的原则。  相似文献   

13.
浙江省名中医林吉品认为脾胃为升降之枢,“调理气机”为治疗脾胃病之要旨。治脾胃善用角药,如:柴胡、黄芩、半夏辛开苦降,谷芽、麦芽、白术消积助运,代代花、甘松、麦冬芳香开郁,同为燮理脾胃、斡旋中枢组合;黄连、沉香、远志交通心肾,牛蒡子、杏仁、槟榔宣肺行肠,香附、白芍、柏子仁疏理肝木,同为顺调他脏以平中气之组合;黄芪、莪术、白花蛇舌草固本清源,一气周流。诸药配合,统调全身气机以助脾胃安和。  相似文献   

14.
一、重视顾护脾胃之气 1.讲究服药方法,要在顾护脾胃:《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篇第11条曰:“痛而闭者,厚朴三物汤主之。”病由实热内积、气滞不行,治用厚朴三物汤,以清热导滞通便。方后云“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以利为度”,即服药一升,如大便通利,则停止服药。同篇瓜蒂散方后云“和散一钱匕,温服之,不吐者,少加之,以快吐为度而止”,又如大承气汤“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小承气汤“分温二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皆提示中病即止,不必尽剂,以防止过于攻下涌吐而损伤脾胃。  相似文献   

15.
白芷辛温,教科书多将其列入辛温解表药中,用于解表、止痛、消痛。其实该药还有悦脾土、升胃阳、除湿浊的功效。《本草正义》谓其“芳香特甚,最能燥湿……振动阳明之气,固久泻之良剂。”白芷有较强的除湿作用,临床用于治疗湿浊所致的泄泻、带下疗效满意。笔者常将白芷配白术组成药对,用于湿盛困脾或脾虚湿困之泄泻。白芷芳香悦脾燥湿,温升阳明清气,白术健脾运湿,二药合用,共奏健脾燥湿、升清降浊之  相似文献   

16.
脾胃之论,莫祥于东垣,其治脾胃之法,莫精于升降。周慎斋曰:“胃气为中土之阳,脾气为中土之阴,脾不得胃气之阳则多下陷,胃不得脾气之明则无转运.”叶天上说:“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说明脾胃健运依赖于阴阳相互作用及升降有序。在脾胃病治疗方面,张景岳不推遵东垣五脏有病,当治脾胃,而是认为:“脾胃有病,自宜治脾胃。然牌为土脏,灌溉四旁,是以五脏中皆有脾气,而脾胃中亦皆有五脏之气,此其互为相使,有可分而不可分者在焉。故善治脾胃者,能调五脏即所以治脾胃也。能治脾胃,而使食进胃强,即所以安五脏也。”充分说明…  相似文献   

17.
甘松为败酱科植物甘松香 Nardostachyschinensis Batal或宽叶甘松 Nardostachys jata-manse DC的根茎及根。《本草纲目》谓其“芳香能开脾郁 ,少加入脾胃药中 ,甚醒脾气”,《本草汇言》云 :其能“散满下气”。笔者近年来将甘松与其它药物配伍 ,治疗心悸、胃脘痛、腹痛、哮喘、胁痛等 ,常获良效。现择要介绍如下。1 心悸心悸一般认为多系阴血亏损 ,心失所养 ,或阴虚火旺 ,上扰心神 ,或心阳不振 ,不能温养心脉 ,亦有水饮凌心 ,饮邪上犯 ,心阳被抑所致。笔者在临床中观察到 ,心悸多为虚实夹杂 ,邪郁于内 ,气机不畅。甘松芳香开窍 ,宣泄郁邪…  相似文献   

18.
<正> 从现存的医学文献来看,《内经》是记载脾胃生理、病因、病机等资料最早的一部书。从“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这一过程看来,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内而脏腑经络的温养,外而四肢百骸的濡润,无不仰给于胃的纳谷和脾的散精,也就是《内经》所说的“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四肢皆禀气于胃”,“脏真濡于脾”,“脾主身之肌肉”。正由于“胃为水谷之海,五脏六腑之大源”,所以脾胃一旦发生病变,不仅中州损伤,而  相似文献   

19.
痞满治法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痞满是指心下痞塞、满闷不舒但无硬痛及外形胀急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临床较为常见。多因起居失调、饮食不化、气郁痰凝、脾肾虚弱导致脾失健运、升降失常而成。现将其群治方法举隅如下。亚宣肺疏肝。舒展气机脾胃升降失司是痞满的基本病机。《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气膨郁,皆属于肺。”肺主一身之气,肺气舒则脾运得健。胃气和降。宣泄肺气,一伸其治节,是调升降、运枢机的重要一环。临证常在辨证基础上加轻清宣上或肃降肺气之品如杏仁、桔梗、桑白皮、苏子之属,开肺以舒展气机,若兼邪热内扰,当配鼓、桅除热化腐以疏畅清阳之气…  相似文献   

20.
梁景翠 《国医论坛》2011,26(6):29-29
木香为行气中药中常用药物之一。《本草纲目》曰:“木香是三焦气分之药,能升降诸气。”其性味辛、苦、温,归脾、大肠、胆经,功效行气调中止痛。《日华子本草》曰:“治心腹一切气,膀胱冷痛,呕逆反胃,霍乱,泄泻,痢疾,健脾消食,安胎。”临床主要用于脾胃气滞所致的消化不良、腹泻、下痢腹痛及肝胆湿热气滞等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