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乙肝疫苗免疫后无(弱)应答影响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分析影响乙肝疫苗免疫后无(弱)应答的因素。方法:选择经乙肝疫苗全程注射的中小学生975人进行研究,采用酶联免疫测定和固相放射免疫方法检测抗-HBs,并调查他们的各种暴露情况,根据检测后抗-HBs阴性和阳性分组,应用病例对照分析方法进行资料处理。结果:该人群乙肝疫苗无应答率2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对乙肝疫苗应答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接种部位(OR=0.54,95%CI:0.37-0.79),有无不适感(OR=1.13,95%CI:1.003-1.27)。结论:无(弱)应答与机体的年龄、接种部位、接种后有无不适感、饮酒存在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2.
乙肝疫苗无(低)应答加大剂量再免疫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乙肝疫苗接种后无(低)应答者加大剂量再免疫的效果,以提高乙肝疫苗预防接种的保护率.方法 对近3年已完成标准乙肝疫苗免疫接种程序至少一年、复查乙肝病毒标志物均为阴性的健康人群,随机地接受3种再免疫方案,按常规程序(0、1、6个月)予肌肉注射.A组40例:进口重组乙肝疫苗(安在时),每次剂量40μg;B组40例:安在时,每次剂量20μg;C组40例:国产重组乙肝疫苗,每次剂量20μg.在首针乙肝疫苗接种前及接种后第1、2、7个月(T1、T2、T7)采血检测抗-HBs.结果 T1时,进口40μg组、进口20μg组和国产20μg组复种后应答率分别为45.0%(18/40)、37.5%(15/40)和30.0%(12/40),3组应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20,P=0.383);12和T7时,3组复种后应答率分别为67.5%(27/40)、47.5%(19/40)、40.0%(16/40)和77.5%(31/40)、55.0%(22/40)、50.0%(20/40),进口40μg组应答率高于其余两组(χ2为4.014~6.545之间,P均<0.05).T2和T7时,进口40μg组应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03,P=0.317).各组患者复种后均未出现严重副反应.结论 对乙肝疫苗无(低)应答者增加疫苗剂量加强免疫是有效的措施,抗-HBs应答率随疫苗剂量增加而提高.进口40μg组加强2针即可,加强3针未能较加强2针明显提高抗-HBs应答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乌鲁木齐5岁以下儿童在接种乙肝疫苗(Hepatitis B Vaccine,HepB)后出现无(弱)应答的影响因素。方法按性别、年龄、民族1∶1配对原则,选取279对无(弱)应答者病例和对照,采用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父母健康状况,疫苗接种剂量、种类、部位、次数以及药物摄入、饮食等因素与无(弱)应答发生的关系。结果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无(弱)应答有关的因素为母亲HBsAg阳性、母亲HBsAb阳性、父亲HBsAg阳性、父亲HBsAb阳性、父亲有HepB免疫无应答史,其OR值分别为4.467、0.879、5.768、0.881、6.020,其中父亲HBsAb阳性、婴儿餐具进行消毒,出生当日接种疫苗是儿童体内产生HBsAb的保护因素。结论父母亲为HBV携带者是儿童在接种乙肝疫苗后发生无(弱)应答的危险因素,而父母亲体内有HBsAb是儿童在接种乙肝疫苗后产生应答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4.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有效措施,但有部分成年人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往往不产生有效的保护性免疫应答。现从机体因素、疫苗因素、接种因素三个方面综述分析了成人接种乙肝疫苗后无/弱免疫应答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乙肝疫苗接种后无弱应答分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接种乙肝疫苗后有5%~10%的人出现无弱应答,尽管这部分人再进行复种,但获得的抗体滴度不高,且难以持久。经研究表明乙肝疫苗接种后的无弱应答与HBV的低水平感染,遗传因素,HLA-DR2、7、9的相关性,HLA-B8,Scol,DR3出现的频率,IL-2的活性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乙肝疫苗接种无(弱)应答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翟祥军 《现代医学》2002,30(1):63-65
健康人群接种乙肝疫苗后的无 (弱 )应答者为 5 %~ 10 % ,而无 (弱 )应答者仍然是乙肝病毒的易感者。影响乙肝疫苗接种后无 (弱 )应答的因素有 :年龄、肥胖、吸烟、遗传等 ;患有某些疾病者及早产儿为潜在的无 (弱 )应答者。大多数无(弱 )应答者不是对乙肝疫苗绝对无 (弱 )应答 ,复种后大部分无 (弱 )应答者可以产生保护性水平的抗体。因此 ,目前一般采用复种的方法来解决无 (弱 )应答问题 ,同时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确定相应的复种方案。无 (弱 )应答者复种后的远期效果尚不明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后出现无(弱)应答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2-2014年出生的新生儿334例,按免疫程序接种3针乙肝疫苗,2个月后检测Anti-HBs,问卷调查了解孕期、婴儿出生、疫苗接种及出生后发育情况,分析出现无(弱)应答的影响因素。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新生儿乙肝疫苗无(弱)应答有关联的因素有母亲乙肝史(OR=2.045,95%CI:1.008~6.356)、新生儿发育状况(OR=5.001,95%CI:1.079~7.416)。结论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后出现无(弱)应答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有乙肝感染史的母亲应慎重妊娠、分娩及喂养孩子,新生儿要注意营养,确保正常发育。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一般人群接种重组酵母乙肝疫苗(YDV)免疫效应。方法对高校4630名男女大学新生随机分为人数不等的A、B、C三组作为接种对象,观测接种乙肝疫苗对保护性抗体产生的阳性反应、无弱应答率。并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A组无弱应答者占17.64%;B组无弱应答者占15.07%;C组无弱应答者占14.9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接种乙肝疫苗后是否产生抗-HBs与接种者的年龄、接种次数、接种部位、是否输过血制品,HBsAg阳性者接触等因素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接种时年龄大、乙肝疫苗针次少、未接种在三角肌为YDV接种后产生无弱应答的影响因素。结论YDV免疫后的免疫应答与疫苗因素、饮食因素、机体发育诸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9.
董昭强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5):1999-2000
目的:观察乙肝疫苗0、1、6注射前后抗体阳转率。方法:对我院门诊前来就诊患儿按月份分为三组,<1个月33例、1个月~6个月88例、6个月~1岁124例,应用酶联免疫(ELISA)法,测定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结果:<1个月、1个月~6个月、6个月~1岁,HBsAb阳转率分别为45.45%、82.95%、94.35%。结论:为了提高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乙肝疫苗接种一定要规范全程免疫。  相似文献   

10.
乙肝疫苗接种无弱应答者IL—2活性水平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阐明无弱应答者发生的机制。提高乙肝接种效果。方法 对乙型病毒性肝炎疫苗接种后无应答者IL-2活性水平进行测定。结果 发现无弱应答者的IL-2活性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应答者(P〈0.05);且在正常应答者中,IL-2活性水平与抗-HBs的含量呈正相关,结论 无弱应答者的发生与自身的免疫系统有关。  相似文献   

11.
李海  杨进业 《广西医学》2014,(3):354-358
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是一个重要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目前预防和控制HBV感染和传播最有效的措施是接种乙肝疫苗。但是,仍有5%~10%的疫苗接种者不能产生保护性抗体。乙肝疫苗免疫应答个体差异的影响因素包括疫苗的因素、接种的因素、生理因素等。近年学者发现遗传因素对疫苗免疫应答能力起决定性作用。乙肝疫苗免疫应答与HLA-Ⅰ、HLA-Ⅱ、HLA-Ⅲ和Th1/Th2相关细胞因子及其受体、CD4+Th细胞表面的共刺激分子、TLR等免疫分子基因变异有关。筛选与乙肝疫苗免疫应答有关的遗传生物学标记,对于更好地了解乙肝疫苗低应答、无应答的遗传学机制具有重大意义,为开发新的更有效的乙肝疫苗提供新思路,为乙肝疫苗接种新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乙肝疫苗免疫应答与氨基酸变异的关联性。方法 2012年3月—2013年1月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新疆某县3所综合性中、小学校1 768名在校学生进行乙肝血清学检测,对HBs Ag、HBs Ab 2项指标均为阴性的469名中小学生进行免疫接种,在免疫前和免疫后1个月分别采集静脉血5 m L用于血清学相关指标检测、提取HBV-DNA、S基因扩增和测序及氨基酸序列推断。结果疫苗接种前的1 768名学生中,HBs Ab阳性1203人,阳性率为67.36%,疫苗接种后的469名学生中,HBs Ab阳性413人,阳性率为88.06%,与接种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058,P<0.001)。HBs Ag、HBs Ab2项指标均为阴性的血清样本扩增得到40名S基因序列。40名学生中33名在强化免疫后产生抗体。40名样本中3名为ayw2血清型,5名为adrq+血清型,32名为adw2血清型。ayw2血清型中1名有碱基替换,但是编码的氨基酸是相同的,1名出现插入核苷酸C,导致移码突变。基因序列翻译成氨基酸后分别发生I110L、S113T、K122R、T126I、F134Y、T143S、K159G、K160R突变。结论新疆某县的中小学生强化免疫后表面抗体阳性率高于强化免疫前;免疫应答与否,其S基因氨基酸序列均存在一定频率的变异。  相似文献   

13.
接种乙肝疫苗(HepB)是预防和控制乙型肝炎病毒(HBV)最为有效的措施,但按正常程序接种乙肝疫苗的人群中,除贮存、接种技术等原因造成疫苗效价下降外,用常规检测方法发现仍有5%~10%人群表现为无/低免疫应答。怎样提高接种后的乙肝表面抗体(HBsAb)水平和保持免疫持久性是许多学者关注的问题,本文就乙肝疫苗免疫无/低应答发生率、发生原因和如何提高免疫应答等问题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低(无)应答人群复种重组酵母乙肝疫苗的有效方法。方法:乙肝疫苗低(无)应答对象208例,随机接受2种复种方案,A组105例,予乙肝疫苗30μg1次接种;B组103例,予乙肝疫苗10μg按0、1、6月免疫程序接种,分别于首次接种后1个月、2个月、7个月检测抗-HBs。结果:复种后1个月和2个月,A组抗-HBs阳性率分别为53.33%(56/105)和60.95%(64/105),B组分别为9.71%(10/103)和22.33%(23/103),A组的1月和2月抗-HBs阳性率均高于B组(χ^2=45.679,31.876,P=0.000);复种后7个月抗-HBs阳性率,A组55.24%(58/105)和B组46.60%(45/10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52,P=0.213)。B组随接种次数增加及时间延长,抗-HBs阳性率逐渐增加,不同时间抗HBs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为6.098~30.385,P均〈0.05)。结论:低(无)应答人群复种乙肝疫苗时,增加单次剂量可提高免疫应答,并减少接种次数。  相似文献   

15.
乙肝疫苗免疫应答低下患者20例血清HBVDNA检测郭慧平1)徐岷2)王玉萍3)1)河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郑州4500522)河南医科大学检验系郑州4500523)河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实验室郑州450052关键词PCR;乙肝疫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HLA-DRB1*07、DQB1* 02基因与无、弱应答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1 342名接种乙肝疫苗后无、弱应答者128人作为病例组,在有应答者中按性别匹配随机抽取128人作为对照组进行研究,应用PCR-SSP技术检测研究对象的HLA-DRB1* 07、DQB1* 02基因.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乙型肝炎疫苗无弱应答者复种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乙肝疫苗无弱应答者复种后近,远期结果。方法 严格筛选及弱应答者,用3针加倍剂量全程接种,随机分组观察皮内和肌肉接种效果。于接种首针后1,2,8个月随访采血,检测乙肝三项指标,做按期观察。结果 皮内接种效果不如肌肉接种;接种3针似不能取得比1,2,针更好的效果;8个月观察抗体应答率虽高达90%,但第8个月时已见抗体水平下降,与一般人群接种应答规律显著不同。结论 从近期效果看,复种是否能取得较好的远期效果,尚待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免疫应答水平与HLA-DRB1*02,07,09等位基因的相关性。方法对1400名广东籍汉族健康大学生进行重组乙肝疫苗标准全程接种(10μg/次,0、1、6月),末次接种后第8周用ELISA检测血清抗-HBs水平,对全部无、弱应答(共118名)、100名中等应答者(随机选取)和全部强应答者(45名)通过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法(PCR-SSP)进行HLA-DRB1*02,07,09基因的检测。结果无、弱应答组携带HLA-DRB1*07基因的频率为15.25%,高于中、强应答组的3.44%(P<0.05);无、弱应答组携带HLA-DRB1*02的频率为5.08%,低于中、强应答组的17.9%(P<0.05);无、弱应答组和中、强应答组携带HLA-DRB1*09的频率分别为19.49%和17.9%,二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HLA-DRB1*07与广州某大学汉族人群乙肝疫苗无、弱应答相关,HLA-DRB1*02与该人群乙肝疫苗中、强应答相关,HLA-DRB1*09与该人群乙肝疫苗应答水平无明确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乙肝疫苗接种后无弱应答者发生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乙肝疫苗接种后无弱应答的发生与IL-2或IL-6水平之间的关系,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探讨无弱应答者发生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从健康人群中随机选取30个乙肝疫苗接种后无弱应答者和正常应答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采用CTLL-2和7TD1方法监测IL-2和IL-6活性水平。比较两组IL-2和IL-6活性水平,并建立起IL-2和IL-6活性水平与抗-HBs滴度之间的回归方程,以通过IL-2和IL-6活性水平来预测乙肝疫苗接种后无弱应答的发生。结果乙肝疫苗接种后无弱应答的IL-2活性水平的平均值明显低于正常应答者(P<0.01),无弱应答的IL-2活性水平和正常应答者的平均值分别为74.5±64.1u/ml和298.0±101.1u/ml。并且相关回归分析发现,在乙肝疫苗接种后正常应答者组中抗-HBs滴度与IL-2活性水平之间呈明显正相关,相关系数为r=0.68。正常应答者组的IL-6活性水平(58.98±16.4)明显高于无弱应答者组(30.10±12.4)(P<0.05),而且在乙肝疫苗接种后正常应答者组中抗-HBs滴度也与IL-6活性水平之间呈明显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9(P<0.05)。结论乙肝疫苗接种后无弱应答者的发生可能与被接种者体内IL-2、IL-6活性水平有关。提示我们,为了降低乙肝疫苗接种后无弱应答者的发生率,可以在注射乙肝疫苗的同时注射少量IL-2或IL-6。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转移因子口服液提高接种乙肝疫苗免疫应答的效果。方法 收集幼儿园2~6岁用现行程序(0.1.6)接种重组(酵母)乙肝疫苗(简称:乙肝疫苗)5μg基础三针后再检测抗体-HBs阴性者350例,按年龄随机分为A、B、C、D组,A组为5μg乙肝疫苗试验组,即使用转移因子口服液联合接种5μg乙肝疫苗三针,为84例;B组为5μg乙肝疫苗单纯接种组,为86例;C组为10μg乙肝疫苗试验组,即使用转移因子口服液联合接种10μg乙肝疫苗三针,为93例;D组为10μg乙肝疫苗单纯接种组,为87例,四组均为接种三针完成一个月后检测抗-HBs。结果 A组有76例抗-HBs阳性,阳转率为90.48%(76/84),B组有67例抗-HBs阳性,阳转率为77.91%(67/86),C组有86人抗-HBs阳性,阳转率为92.47%(86/93),D组有71例抗-HBs阳性,阳转率为81.61%(71/87)。A、B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03,P<0.05);C、D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6,P<0.05);A、C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3,P>0.05);B、D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7,P>0.05)。结论 使用转移因子口服液能提高儿童乙肝疫苗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