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分析老年隐蔽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特点,为临床干预这类高血压患者提供相应的依据。方法选择健康体检的老年人454例,根据门诊血压测量结果及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分为持续高血压组156例、隐蔽性高血压组98例和理想血压组200例。比较3组血压变异性特点,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持续高血压组、隐蔽性高血压组动态血压参数和血压变异性明显高于理想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持续高血压组患者体重指数、空腹血糖、24h收缩压、24h舒张压明显高于隐蔽性高血压组,吸烟比例明显低于隐蔽性高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隐蔽性高血压患者存在明显的血压变异,这可能是导致患者出现严重靶器官损害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隐蔽性高血压与白大衣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变异特点。方法选取老年543例,根据门诊的血压测量结果以及24 h动态血压监测资料,分为持续高血压组(SH组,156例)、隐蔽性高血压组(MH组,98例),白大衣高血压组(WCH组,89例)和理想血压组(NH组,200例)。结果 MH组、SH组血压变异性较NH组、WCH组显著(P<0.01);而WCH组与NH组之间,SH组与MH组之间血压变异性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MH患者较WCH组血压变异显著,这可能是这类患者比WCH患者靶器官损害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白大衣高血压患者的24 h动态血压特征(附80例对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白大衣高血压患者24 h动态血压的特征,为其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测量白大衣高血压80例、高血压病Ⅰ级80例和正常血压60例的诊室血压和动态血压,对其均值、负荷值、昼夜节律和变异性进行组间比较。结果:白大衣高血压组的诊室血压均值高于高血压病Ⅰ级组诊室血压均值(P<0.01),白大衣高血压组白昼及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负荷值,昼夜血压类型比率均介于正常血压组和高血压病组之间(P<0.01,<0.05),白大衣高血压组动态血压各时段变异性明显高于高血压病组和正常血压组(P<0.01,<0.05),高血压病组亦高于正常血压组(P<0.01)。结论:白大衣高血压是血压异常状态,降低其变异性和负荷值,调整昼夜节律是防治白大衣高血压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正>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指的是机体在一定时间段内的血压波动情况,是机体内环境动态调节的一种体现,也是人体最基本的生理特征[1]。BPV的概念最早在20世纪80年代被提出,随着近年来高血压发生机制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BPV与高血压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相关性,大量的文献研究证实,BPV可作为高血压的诊疗指标,目前,BPV已经成为高血压研究领域的热点之  相似文献   

5.
逆白大衣高血压(reverse white coat hypertension,rWCH)的现象从1993年开始就陆续有相关报道,有的学者称“假性正常血压”、有的称“反白大衣高血压”、“白大衣性正常血压”,也有的称“孤立性动态高血压”。了解rWCH,首先需了解白大衣高血压(WCH)、诊室血压(office Blood Pressure,OBP)和24h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u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是测定血压的两种重要方式,两种方法测定血压结果有以下四种情况:①采用两种方法测定的血压均在正常范围者为血压正常者(sustained norm blood pressure,SNBP);②均高出正常范围者为高血压;  相似文献   

6.
高血压(HP)患者血压变异性(BPV)是靶器官损害及心血管终点事件发生的高风险因素,大量研究表明,BPV的增加可能会导致认知障碍(CI)的发生,本文将就HP患者BPV与CI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便能通过动态血压监测(ABPM)早期识别及干预BPV,从而减少CI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动态血压监测中存在的第1小时白大衣现象及其影响。方法选择2004-2005年门诊和病房住院的患者共626例(其中男性369例,女性257例)年龄范围13~90岁,平均年龄为(55.0±13.7)岁。所有观察对象测量诊室血压,在上午8:30—9:29之间开始监测24小时动态血压,将此期间检测的3次血压平均值作为第1小时血压。结果所有观察对象第1小时的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显著高于23h、白天、夜间和最后1H的平均水平(P〈0.01),在不同年龄、性别组人群中也同样存在此种现象。女性中自大衣现象显著高于男性[第1小时平均血压一白天平均血压:女性:(9.5±13.4/6.0±7.8)mmHg(1mmHg:0.133kPa);男性:(5.5±11.9/4.2±7.8)mmHg,P〈0.01],而各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动态血压监测中,普遍存在着明显的第1小时内血压升高的现象,建议在临床上判断血压水平和诊断中,删除第1小时的记录数据,以便更加准确客观地反映患者的真实血压水平,在临床药物疗效观察评价及科学研究中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老年白大衣高血压患者与持续性高血压、正常血压者基本代谢情况的比较,探讨三组人群代谢特点及差异,同时探讨三者在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方面的差异。方法根据详细的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及血脂、肾功能等生化指标检测,分析三组人群之间的差异。结果1.三组病例基本生化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2.白大衣高血压组超重和高脂血症现象普遍存在,与正常血压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白大衣高血压组中存在不良生活习惯发生率高于正常血压组和持续性高血压组。3.脑卒中发生率白大衣高血压组与正常血压组相近,而持续性高血压组的发生率是白大衣高血压的3.5倍。结论根据有限的观察病例数,较正常血压组和持续性高血压组,老年白大衣高血压不良生活习惯发生率、超重和高脂血症率均高,但脑卒中发生率明显低于持续性高血压组。  相似文献   

9.
夜间血压是一种比觉醒或24h血压平均值更有效的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因子。通常应用比较诊室和觉醒状态时血压的不同来评估诊室和动态监测在诊断白大衣性和隐蔽性高血压的差异。该研究评估夜间血压对白大衣性和隐蔽性高血压的预后价值。方法:入  相似文献   

10.
探讨年龄,高血压、平均动脉压和晨峰血压等因素对老年患者血压变异性的影响。方法:325例老年患者根据血压水平分为:高血压组(225例)和非高血压组(100例),对两组患者行动态血压监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非高血压组相比,老年高血压患者收缩压变异[(10.82±2.72)mmHg比(14.18±2.98)mmHg]和舒张压变异[(8.12±1.83)mmHg比(9.05±1.94)mmHg]明显增加(P均<0.01);但其收缩压的变异性不随年龄增加而增加(t=1.277,P=0.215)。直线相关分析表明晨峰收缩压和收缩压变异呈明显正相关(r=0.342,P<0.05),平均舒张压和舒张压变异呈明显的正相关(r=0.323,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是增加的,晨峰血压和平均舒张压是老年收缩压变异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压变异性与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值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60例EH患者作为EH组,按照24h平均动脉压均值高度又分为3个亚组,即EH1组(90.2~106.6mmHg)、EH2组(106.6~118.3mmHg)及EH3组(118.3~143.7mmHg),各亚组均20例,另选择15例健康正常人作为健康对照组。监测所有研究对象在日间、夜间及24h收缩压变异性和舒张压变异性,以晨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值作为早期肾功能损害的指标,研究其相关性。结果:两组均存在血压变异性,与健康对照组比较,EH组日间、夜间及24h收缩压变异性[日间:(12.62±2.96)比(17.62±3.27),夜间:(8.32±2.14)比(11.63±2.35),24h:(11.23±2.25)比(18.35±2.94)]和舒张压变异性[日间:(10.32±2.41)比(12.48±2.85),夜间:(9.52±2.00)比(11.59±3.12),24h:(10.68±2.16)比(13.45±3.00)]均明显增大(P均〈0.01)。双变量相关分析显示EH组及EH各个亚组的日间、夜间及24h收缩压和舒张压的血压变异性均与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值均呈正相关(r=0.217~0.485,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早期肾脏损伤密切相关,改善血压变异性对预防早期肾功能损害有益。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H型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的特点。方法连续选择2011年2月~2013年2月于军事科学院门诊部就诊的8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别进行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测定和动态血压监测,根据Hcy水平分为H型高血压组(n=44)和非H型高血压组(n=36),分析比较两组间的血压变异性。结果与非H型高血压患者相比,H型高血压组患者24h平均收缩压标准差(24hSSD)[(15.83±4.02)mmHg vs.(13.25±3.89)mmHg]、白昼收缩压标准差(dSSD)[(16.82±4.98)mmHg vs.(12.75±3.86)mmHg]、白昼舒张压标准差(dDSD)[(10.29±2.23)mmHg vs.(8.62±1.82)mmHg]和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SD)[(12.88±4.54)mmHg vs.(10.12±3.36)mmHg]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显著。结论与非H型高血压患者相比,H型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增高。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高敏C反应蛋白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动态血压变异性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关系。方法:运用24h动态血压监测并分析12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h、白天及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变异性,用酶标多克隆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清hs-CRP,分析血压变异性与hs-CRP的关系。结果:在校正了平均血压及其他相关因素后,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夜间、白天及24h收缩压变异性与炎症因子hs-CRP呈正相关(r=0.265、0.359、0.386,P均0.05)。结论: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变异性与炎症因子高敏C反应蛋白密切相关,推测炎症可能是增加血压变异性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MBPS)与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方法: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92例,据24h动态血压分晨峰组(MBPS组,128例)与非晨峰组(非MBPS组,164例),检查血脂、空腹血糖、肌酐,计算人体质量指数(BMI)、行心脏和颈动脉超声检查,计算左室质量指数(LVMI)、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与非MBPS组比较,MBPS组24h收缩压(SBP)[(138.2±13.2)mmHg比(153.1±12.1)mmHg]、白昼SBP[(143.3±12.7)mmHg比(158.2±9.1)mmHg]以及夜间SBP[(136.6±9.4)mmHg比(150.7±10.1)mmHg]均明显升高(P<0.05),LVMI[(101.76±34.45)g/m2比(138.13±37.6)g/m2]、颈动脉IMT[(0.84±0.11)mm比(1.35±0.35)mm]均明显增大(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血压晨峰与LVMI、IMT呈正相关(r分别=0.688,0.524,P均<0.05)。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现象加重靶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肥胖患者隐性高血压(MH)与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的关系。方法:选择诊所血压(CBP)正常的肥胖患者67例和体重正常的健康体检者29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均行24h动态血压检查(ABPM),按日间血压检测结果,肥胖患者被分为肥胖伴MH(诊所血压正常,动态血压高于正常值)组(MH组,28例)和单纯肥胖组(肥胖组,39例);并根据ABPM结果计算AASI。结果:ABPM:与正常对照组和肥胖组比较,MH组的24h平均收缩压[(118.8±9.5)mmHg,(120.3±9.2)mmHg比(130.3±10.2)mmHg]、24h舒张压[(75.1±6.3)mmHg,(75.4±7.1)mmHg比(84.4±7.3)mmHg]、日平均收缩压[(121.8±8.6)mmHg,(125.3±8.9)mmHg比(145.6±10.1)mmHg]、日平均舒张压[(77.7±6.5)mmHg,(78.6±6.3)mmHg比(93.5±8.2)mmHg]均明显升高(P〈0.01);MH组的AASI亦明显升高[(0.42±0.08),(0.44±0.11)比(0.56±0.12),P均〈0.01]。结论:肥胖伴隐性高血压患者的动态动脉硬化指数显著高于单纯肥胖者及健康者,提示肥胖伴隐性高血压患者的动脉弹性功能降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有氧运动对白大衣高血压(WCH)患者血压的影响。方法:51例新近确诊的WCH患者被随机分为运动组(26例)和WCH对照组(25例),运动组接受了有氧运动锻炼训练(等速平地步行,2次/d,50~80 min/次,持续3个月);WCH对照组未进行运动训练。两组患者在确诊时和3个月后分别进行了诊室血压(OBP)和24h动态血压(ABPM)检测。结果:两组患者首次检测各项OBP和ABPM指标无显著差异(P均>0.05);3个月后运动组OBP和ABPM各指标较干预前明显降低,且明显低于WCH对照组,OBP[OSBP:(132.54±17.60)mmHg比(143.68±20.35)mmHg、ODBP:(89.12±18.39)mmHg比(92.75±17.24)mm-Hg],ABPM[mSBP:(121.57±20.86)mmHg比(128.06±19.45)mmHg、mSDP:(76.24±15.28)mmHg比(84.55±17.31)mmHg和dSBP:(124.27±22.50)mmHg比(130.85±24.61)mmHg、dSDP:(77.95±18.42)mmHg比(82.36±17.59)mmHg],P<0.05~<0.01。结论:有氧运动可显著降低白大衣高血压患者血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择220例年龄大于60岁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行动态血压监测,记录24h血压水平、血压变异性、脉压及血压昼夜节律。同时所有患者行颈动脉B超检查,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依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或是否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组(142例,占64.5%)和非颈动脉粥样硬化组(78例,35.5%)。结果:与非颈动脉粥样硬化组比较,颈动脉粥样硬化组24h平均收缩压[(124.52±14.46)mmHg比(133.16±13.62)mmHg]、白昼收缩压[(127.23±16.42)mmHg比(136.25±12.44)mmHg],24h平均脉压[(56.74±8.98)mmHg比(64.66±10.20)mmHg]、白昼平均脉压[(56.97±7.23)mmHg比(66.52±14.62)mmHg]夜间平均脉压[(55.61±6.32)mmHg比(63.92±7.42)mmHg]显著升高,24h、自昼、夜间血压变异性也显著升高(P均〈0.05)。结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高,与动态血压、脉压水平升高,血压变异性、昼夜节律改变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人高血压分级与血压变异性的关系,及血压变异性(BPV )与靶器官损害和年龄的关系。方法:对180例我院住院老年高血压病人进行了动态血压监测。根据血压监测结果,患者被分为1级(65例),2级(61例)和3级(54例)高血压组;患者根据年龄分为60-70岁组(65例),71-80岁组(68例)和≥81岁组(47例)。BPV指标为测得的血压标准差。结果:老年高血压病人随着血压分级的升高(I级-III级), BPV明显增大[24hBPV :(11.0±2.5) mmHg比(12.2±3.3) mmHg比(14.3±3.6) mmHg , P均<0.01],心脏,脑和肾损害者的24h收缩压变异性(SBPBPV )/舒张压变异性(DBPBPV )显著大于无损害者的[心脏损害者:(12.2±2.4)/(9.8±2.2) mmHg ;脑损害者(12.9±3.1)/(9.6±2.0) mmHg ,肾损害者(15.7±2.4)/(12.4±1.5) mmHg比无损害者(10.7±2.3)/(8.0±1.4) mmHg](P<0.05或<0.01),各年龄组间的血压变异性无明显差别。结论:老年高血压病人随着血压升高,血压变异性明显增大,且有靶器官损害的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变异性更显著,但血压变异性与年龄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