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比较静脉应用艾司洛尔与毛花苷控制快速心房颤动患者心室率的短时疗效和安全性。方法60例快速心房颤动患者,心室率≥120次/min,随机分为艾司洛尔组、毛花苷组各30例。艾司洛尔组首次剂量给予0.5mg/kg,1min静注,观察5min,若心室率〉100次/min或下降〈20%,则追加0.5mg/kg,同时以0.05mg·kg-1·min-1微量泵起始维持,维持量最大可加至0.3mg·kg-1·min-1,若血压〈90/60mmHg,则停止试验。毛花苷组首次剂量给予毛花苷0.4mg或0.2mg缓慢静注,若心室率〉100次/min或下降〈20%,可追加0.2mg。观察两组用药后5min、10min、30min、60min、90min和120min心率、血压及临床表现;同时记录用药后药物起效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用药后不同时刻的心室率均明显降低,与用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用药2h后艾司洛尔组心室率下降幅度大于毛花苷组(P〈0.05);艾司洛尔和毛花苷组平均起效时间分别为(6.4±3.8)min和(43.1±12.6)min,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艾司洛尔和毛花苷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6.3%和83.3%(P〉0.05),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静脉应用艾司洛尔控制快速心房颤动患者心室率的短时疗效显著,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静脉应用美托洛尔与毛花(f4地黄)苷快速控制心房颤动患者心室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68例快速心房颤动患者(心室率≥120次/min).随机分为美托洛尔组、毛花苷组各34例。美托洛尔组首次剂量给予5mg缓慢静注,观察15min。若心室率〉100次/min或下降〈20%,则追加5mg。最多给药10mg。若血压〈90/60mmHg,则停止试验;毛花苷组首次剂量给予毛花苷0.4mg或0.2mg缓慢静注,若心室率〉100次/min或下降%20%,则追加0.2mg。观察两组用药后10min、30min、60min、90min和120min心率,血压及临床表现;同时记录用药后药物起效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用药后2h内的心室率与用药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用药2h后美托洛尔组心室率下降幅度大于毛花苷组(P〈O.05);美托洛尔、毛花苷组平均起效时间分别为(12.4±6.7)min和(41.6士11.2)min.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美托洛尔、毛花苷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8%和76%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为12%。结论:静脉应用美托洛尔控制快速心房颤动患者心室率的短时疗效显著,患者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胺碘酮治疗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CHF)伴快速心房纤颤(AF)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在苏北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老年CHF伴快速AF患者70例,纽约心脏联合会分级(NYHA)Ⅱ~Ⅳ级,心室率≥120次/min;随机分为胺碘酮组和去乙酰毛花苷组,每组各35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胺碘酮组首次剂量给予胺碘酮150mg缓慢静注,随后1.5mg/min微量泵维持;去乙酰毛花苷组首次剂量给予去乙酰毛花苷0.4mg或0.2mg缓慢静注,1h后无效者追加0.2mg。观察用药后不同时刻的心室率变化、药物平均起效时间、复律成功比例、B型利钠肽(BNP)变化、不良反应及随访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用药后1,2,24h的心室率与用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胺碘酮组用药后30min的心室率与用药前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用药后2h胺碘酮组患者心室率较用药前下降47%, 去乙酰毛花苷组下降28%;胺碘酮组与去乙酰毛花苷组用药后30min,1h,2h,24h心室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胺碘酮组和去乙酰毛花苷组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79.8%和72.3%(P>0.05); 胺碘酮组和去乙酰毛花苷组的复律成功率分别为34.3%和8.6%(P<0.01);两组患者间BNP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3个月后随访,两组患者治疗后(口服药物包括可达龙、美托洛尔、地高辛)仍为AF的比率分别为60.0%(21/35)和82.9%(29/35);而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6%和11.4%(P>0.05)。结论 胺碘酮是治疗老年CHF合并AF有效的药物之一,副反应轻,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静脉注射艾司洛尔、胺碘酮和地尔硫革治疗麻醉期间快室率心房颤动(房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90例快室率房颤患者随机分为艾司洛尔组(Ⅰ组)、胺碘酮组(Ⅱ组)和地尔硫革组(Ⅲ组).Ⅰ组先以艾司洛尔0.5 mg/kg负荷量于1 min内静脉注射,继之以0.05mg·kg-1·min-1静脉泵注射;Ⅱ组以胺碘酮3 mg/kg于10 min内静脉注射,继之以1 mg/min静脉泵注射;Ⅲ组以地尔硫革0.25 mg/kg于5 min内静脉注射.观察用药前及用药后5、10、15、30、60、90min患者的心室率、血压、心律;观察起效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 起效时间Ⅰ、Ⅱ、Ⅲ组分别为(4.3±2.1)min、(19.2±8.5)min、(8.5±3.4)min,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率在用药后30 min内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总有效率(用药后90 min时)三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不良反应发生率Ⅱ组低于Ⅰ组、Ⅲ组(P<0.05),Ⅰ组与Ⅲ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艾司洛尔、胺碘酮和地尔硫革均可安全有效地治疗麻醉期间的快室率房颤,艾司洛尔起效最迅速,胺碘酮应用最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静脉应用普罗帕酮与毛花苷丙治疗快速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并发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心室率的即时效应及安全性.方法46例房颤患者,心室率≥120次/min,心功能Ⅱ级以上(NYHA).采用随机方法分组,分别静脉应用普罗帕酮与毛花苷丙.结果普罗帕酮、毛花苷丙组控制房颤快速心室率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10%和609%(P<005);心室率平均下降幅度分别为35%和25%(P<001);平均起效时间分别为(231±82)min和(507±104)min(P<001).普罗帕酮有1例出现症状性低血压,1例出现第一度房室传导阻滞,无心衰加重表现.结论静脉应用普罗帕酮能迅速、安全、有效地控制房颤并发充血性心衰患者的快速心室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估围术期口服胺碘酮对心脏瓣膜疾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术后心房颤动心律的转复和窦性心律维持,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78例心房颤动且择期行心脏瓣膜手术的患者被分为试验组(38例)和对照组(38例).试验组开始口服胺碘酮每天2次,每次200 mg至术后第3天,术后第4天至出院前胺碘酮剂量改为每天1次,每次200 mg.对照组以安慰剂代替胺碘酮,服药时间、剂量和方法同实验组.比较两组术后窦性心律的转复和维持、有无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心律失常发生及类型、重症监护病房停留时间、住院时间、出院时心房颤动患者的心律和心室率,及术前、术后患者肝功能、甲状腺功能的变化,有无发生肺纤维化.结果 术后两组比较,试验组窦性心律患者比例在手术复跳时(39.4% vs.10.5%,P<0.01)、出院前(46.7% vs.2.6%,P<0.01)及术后1个月(36.8% vs.2.6%,P<0.01)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术后快速性心房颤动(15.8% vs.31.6%,P<0.05)、发作时心室率[(136.5±25.2)次/min vs.(158.6±30.9)次/min,P<0.05]及室性心律失常(7.9% vs.18.4%,P<0.05)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重症监护病房停留时间[(40.9±11.2)hvs.(58.5±13.8)h,P<0.05)]、心房颤动患者出院时心室率[(74.2±8.4)次/min vs.(91.7±10.2)次/min,P<0.05]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无死亡,无肝功能及甲状腺功能异常及无肺纤维化.结论 行心脏瓣膜置换或整形手术的心房颤动患者围术期口服胺碘酮可明显提高患者术后窦性心律转复率、维持窦性心律时间、降低快速心房颤动及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对心室率的控制满意,减少重症监护病房入住时间,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抑郁对冠心病(CHD )患者生存质量、运动耐力的影响程度。方法131例CHD患者由本人独立填写完成贝克抑郁自评量表(BDI)和简明健康测量量表(SF-36)。根据BDI评分将患者分为抑郁组(n=34)、非抑郁组(n=97)并分别行心肺运动试验(CPET )。结果(1)131例CHD患者SF-36各维度均低于中国常模,除社会功能外各维度有显著差异( P<0.01),抑郁组CHD患者SF-36各维度得分均低于非抑郁组患者,除生理功能、生理职能外各维度有显著差异( P<0.05,或 P<0.01)。(2)抑郁组CHD患者CPET结果中峰值氧耗量(VO2 peak )、无氧代谢阈值氧耗量(VO2AT)、无氧代谢阈值负荷(LoadAT)均低于非抑郁组,分别为VO2peak:(17.3±1.7)ml·kg^-1·min^-1比(18.6±2.9)ml· kg^-1·min^-1,P<0.05;VO2AT:(12.0±1.7)ml·kg^-1·min^-1比(13.2±2.2)ml·kg^-1·min^-1,P<0.01;LoadAT :(30.7±11.4)J ·s^-1比(36.0±13.9)J·s^-1,P<0.05。(3)CHD患者SF-36与运动耐力有相关性( P<0.05);SF-36各维度得分与BDI评分有显著负相关性( P<0.05);BDI评分与CPET结果中VO2 peak、VO2 AT、LoadAT有显著负相关性( P<0.05)。结论合并抑郁的冠心病患者生存质量和运动耐力下降,抑郁与冠心病患者生存质量和运动耐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静脉注射美托洛尔控制围手术期心房颤动快速心室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围手术期快速心房颤动患者75例,随机分为美托洛尔组41例,静脉注射美托洛尔5mg,效果不明显时重复推注3次,总剂量为15mg,毛花苷C(cedilanid)组34例,静脉注射毛花苷C0.008mg/kg,药物稀释注射时间5min,1h后无效者重复1次。比较两组病人给药前后心率、血压及临床表现。结果①美托洛尔组和毛花苷C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5%和74%(P>0.05);②美托洛尔组心率下降(48±17)次/分,而毛花苷C组(23±15)次/分(P<0.05);③美托洛尔组血压下降(7.8±1.4)/(3.8±1.1)mmHg(1mmHg=0.133kPa),毛花苷C组为(1.2±0.4)/(0.5±0.2)mmHg(P>0.05);④美托洛尔组起效时间与最大效应时间明显快于毛花苷C组;⑤美托洛尔组发生低血压1例,而毛花苷C组无。结论静脉注射美托洛尔控制围手术期快速心房颤动快速起效,可作首选药。  相似文献   

9.
静脉注射胺碘酮转复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胺碘酮转复阵发性心房颤动(PAF)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80例发作1~24h的PAF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胺碘酮组(40例):胺碘酮150mg静脉注射,继以1mg/min静脉泵入.维持6h,去乙酰毛花苷组(40例):去乙酰毛花苷0.4mg静脉注射,2h后追加0.2mg。观察PAF转复情况,心率、QTe是期变化及副作用。结果:胺碘酮组复律29例(72%),去乙酰毛花苷组复律18例(45%),P〈0.05。复律时间分别为(215±58)min。(253±39)min.P〈0.05。未转复者心率分别下降26%和11%。P〈0.05。QTc间期两组复律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两组均无严重副作用。结论:静脉注射胺碘酮转复PAF有效且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艾司洛尔与胺碘酮治疗射血分数中间值心力衰竭(HFmrEF)患者快速房颤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并发HFmrEF的快速房颤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5例。胺碘酮组给予胺碘酮静脉注射,艾司洛尔组给予艾司洛尔静脉注射。对比治疗期间两组心室率、疗效及血脑钠尿肽(BNP)。 结果 治疗后艾司洛尔组较胺碘酮组心室率下降的幅度有统计学意义(P<0.05, P<0.01),尤以用药(5~15)min时最为显著(P<0.01)。两组总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但在治疗(5~30)min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P<0.01),尤以治疗(5~15)min的差别最为显著(P<0.01)。胺碘酮组和艾司洛尔组的平均起效时间为 (32±6)min和(10±4)min。治疗后,艾司洛尔组BNP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 结论 静脉注射艾司洛尔和胺碘酮可安全、有效地治疗并发HFmrEF的快速房颤患者,但前者更快速、更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美托洛尔控制慢性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心率对炎症反应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130例慢性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按静息心率水平分为:高心率房颤组(心率≥90次/min,70例)和低心率房颤组(心率<90次/min,60例),另入选窦性心律对照组20例.高心率房颤组在基础治疗上给予美托洛尔(50mg/d),治疗前及治疗后1月测定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N端脑钠素前体(NT-proBNP)浓度.结果:治疗前高心率房颤组hsCRP水平显著高于低心率房颤组[(9.23±4.39) mg/L比(5.97±2.85) mg/L,P<0.01].所有患者均完成随访.与治疗前比较,治疗1月后高心率房颤组患者心率显著下降[(110±19)次/min比(83±25)次/min,P<0.01],且与低心率房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临床症状明显改善(P<0.01).高心率房颤组治疗后心率≥90次/min患者的hsCRP水平明显高于心率<90次/min的患者(P<0.01).结论:慢性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的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静息心率有关,控制心率可减轻炎症反应,而对反映心功能的N端脑钠素前体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2.
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失代偿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观察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治疗失代偿性心力衰竭(DHF)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心功能分级(NYHA)Ⅲ~Ⅳ级的DHF患者41例,随机分为rhBNP治疗组和对照组硝酸甘油(NIT),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及治疗后3d生命体征,心功能分级,相关心功能指标及血浆脑利钠肽(BNP)浓度的变化。结果:1.2组治疗前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无明显变化(P>0·05)。2.患者心率(HR)均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3d,rhBNP组HR仍维持较低(P<0·05)。3.治疗后3d内,rhBNP组尿量较NIT组明显增多(P<0·05)。4.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均有提高(P<0·05),且rhBNP组升高更明显(P<0·05);治疗后3d,rhBNP组仍有改善(P<0·05)。5.患者NYHA分级均降低(P<0·05);治疗后3d,2组NYHA分级仍较低(P<0·05)。6.治疗后3d,患者血浆BNP水平均有下降(P<0·05),且rhBNP组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rhBNP可明显改善DHF患者的心功能,其近期效果优于常规NIT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OPCAB)围术期并发心房颤动(房颤)时艾司洛尔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方法分析OPCAB围术期70例使用短效β受体阻滞剂患者(艾司洛尔组)和同期115例未使用艾司洛尔患者(对照组)OPCAB围术期房颤发生的情况。艾司洛尔组于手术开始前持续输注艾司洛尔3~5μg·kg~(-1)·min~(-1)至手术结束。结果艾司洛尔组术后房颤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7.1%比23.5%,P<0.05)。结论术中应用低剂量艾司洛尔静脉输注能够安全有效地降低OPCAB患者术后房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强化抗栓治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替罗非班)高龄(≥75岁)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入选高龄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2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6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氯吡格雷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静脉负荷量0.4 μg·kg1·min-1,30 min后以0.1 μg ·kg-1·min-1维持,持续48~72 h).观察两组患者30 d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7d心绞痛控制率及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30 d的MACE发生率为5.00%,对照组为13.64%,两组患者30 d MACE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7d心绞痛控制率分别为93.33%和7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0.00%和7.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严重的出血并发症,观察组发生1例血小板减少,但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替罗非班强化抗栓治疗高龄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能有效缓解心绞痛症状,降低30 d的MACE发生率,不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环孢素A(CsA)对慢性心房起搏犬电生理特性的影响。方法健康杂种犬1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只手术不起搏)、快速起搏组(ATP组,植入固律型单腔起搏器,400次/分持续起搏8周)、CsA组(快速起搏基础上喂食环孢素A10mg.kg-1.d-18周),每组6只。实验前后进行电生理检测。记录并比较各组右房有效不应期(ERP)、传导速度(CV)、折返波长(WL)、心房颤动(简称房颤)负荷、频率自适应性等反映心房电生理特性的指标。结果快速起搏8周后ATP、CsA两组右房ERP值均较各组术前及假手术组明显缩短(P<0.05),但缩短程度CsA组显著小于ATP组(BCL300ms时,P<0.05)。两组频率自适应性,CV、房颤诱发率和持续时间无差异。结论环孢素A能够一定程度上抑制快速起搏导致的心房ERP的缩短,但并不因此改变房颤的诱发与维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长期口服血管紧张素 II的1型受体拮抗剂缬沙坦对兔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n=8)、心肌梗死组(n=8)和缬沙坦组(n=8)。假手术对照组只开胸不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心肌梗死组和缬沙坦组分别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缬沙坦组术后第二天用缬沙坦(10 mg·kg^-1·d-1)灌胃,三组共喂养12周。三组分别在心肌梗死前、梗死12周后记录左心室内、中、外层心室肌细胞单相动作电位(MAP),并记录心肌梗死12周后诱发的恶性心律失常次数。结果:1.心肌梗死12周后,缬沙坦组室速/室颤(VT/VF)的发生次数较心肌梗死组显著减少[(3.1±0.8)次比(12.7±1.5)次,P<0.05];2.心肌梗死组左室三层心肌细胞从MAP起始到复极完成90%的时间(APD90)较心肌梗死前明显延长[(259.2±22.1)ms,(288.0±25.8)ms,(244.6±22.6)ms 比(230.1±23.2)ms,(244.2±23.4)ms,(229.0±21.7)ms,P<0.05或<0.01];缬沙坦组左室三层心肌细胞APD90与心肌梗死前相比没有明显差异(P 均>0.05);且心肌梗死组跨壁复极离散度(TDR)较假手术对照组、缬沙坦组明显延长[(37.2±10.2)比(18.8±6.2)比(23.9±7.7),P<0.05或<0.01];缬沙坦组与假手术对照组之间 TDR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长期口服缬沙坦明显降低兔心肌梗死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次数,这可能与改善兔心肌梗死后跨壁复极离散度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