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评价P波间期对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影响.方法 100例药物治疗无效的症状性阵发性房颤患者,在Ensite Velocity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行环肺静脉前庭线性消融,消融终点为肺静脉电隔离.结果 术中肺静脉隔离率100%.术后随访(14.0±5.5)个月,其中72例成功维持窦性心律(窦律维持组),28例复发(复发组).复发组最大P波间期及P波离散度均较窦律维持组明显延长[最大P波间期:(138±16)mm比(126±14)mm,P波离散度:(58±21)mm比(49±15)m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前标准体表12导联心电图(ECG)所测的最大P波间期及P波离散度可预测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经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指导下成功的环肺静脉隔离导管射频消融术本身对阵发性房颤患者P波离散度(Pd)的影响。方法选取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Ensite或Carto)指导下行环肺静脉隔离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房颤患者38例。分别记录研究对象术前及术后第3天窦性心律时体表心电图(ECG)及心脏彩超(同一操作者),其中ECG各导联P波间期最大值(Pmax)与最小值(Pmin)之间的差值即Pd。结果经导管环肺静脉隔离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前Pmin和Pmax分别为(57.8±15.8)、(128.9±25.8)ms,术后分别为(60.1±14.3)、(115±20.6)ms,其中Pmax手术前后比较P〈0.01。Pd手术前后分别为(71.1±17.5)、(54.7±15.6)ms,P〈0.01。进一步分析Pd和左房大小的关系表明,不仅术前Pd和术前左心房大小未见明显相关(P=0.437),同时手术前后Pd变化亦与术前左心房大小无显著相关(P=0.208)。结论尽管阵发性房颤Pd与左心房大小无关,但成功的环肺静脉隔离导管射频消融手术本身即能显著减少Pmax和Pd,提示其对阵发性房颤患者心房内非均质性电活动具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经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指导下成功的环肺静脉隔离导管射频消融术本身对阵发性房颤患者p波离散度(Pd)的影响。方法选取2007年8月至2010年4月在我院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Ensite或Carto)指导下行环肺静脉隔离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房颤患者38例,男25例,女13例;年龄34-74岁(平均59.60±8.35);其中伴高血压者23例,伴糖尿病6例,均为心功能Ⅰ级。分别记录术前及术后第三天窦性心律时ECG以及心脏彩超(分别为同一操作者);其中心电图各导联p波间期最大值(Pmax)与p波间期最小值(Pmin)之间的差值即p波离散度(Pd)。结果经导管环肺静脉隔离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前后Pmin和Pmax分别为(57.8±15.8)ms,(128.9±25.8)ms和(60.1±14.3)ms,(115±20.6)ms,其中Pmax手术前后比较P<0.001;p波离散度手术前后分别为(71.1±17.5)ms和(54.7±15.6)ms(P<0.001),具显著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分析P波离散度和左房大小的关系表明,不仅术前P波离散度和术前左心房大小未见明显相关(r=0.122,P=0.437),同时手术前后P波离散度变化(△)亦与术前左心房大小无显著相关(r=-0.209,P=0.208)。结论尽管阵发性房颤P波离散度与左心房大小无关,但成功的环肺静脉隔离导管射频消融手术本身即能显著减少Pmax和Pd,提示其对阵发性房颤患者心房内非均质性电活动具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P波离散度(Pd)对阵发房颤环肺静脉消融(CPVA)术远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顺序入选116例阵发性房颤患者行CPVA术至肺静脉电隔离。测量和计算算末次消融术前和术后P波最大值(Pmax),P波最小值(Pmin),P波离散度(Pd)。结果随访45.7±19.2个月,112例患者完成了研究,成功率达78.6%。根据随访结果,分为成功组和复发组。两组消融术前Pmax、Pmin和Pmax相似。成功组术后Pmax和Pd显著降低[Pmax(101.2±10.9)vs(.117.3±13.8)ms,p<0.01;Pd(34.8±6.7)vs.(49.3±10.3)ms,p<0.01],而复发组术后P波各参数均无明显变化。两组相比,成功组术后Pd和Pmax较复发组显著降低[Pmax(116.4±9.9)ms,Pd(49.2±8.8)ms]。COX回归分析显示两组左房内径和LVEF均无明显差异;术后Pd和Pmax是阵发房颤CPVA术后远期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 Pmax和Pd反映了心房非均质性活动,术后Pmax和Pd可作为阵发房颤CPVA术后远期复发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比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前、术后P波时限和P波离散度,发现环肺静脉线性消融对以上参数的影响.方法 50例阵发性房颤患者,描记消融术前及术后7天窦性心律下同步12导联心电图,分析比较各导联P波时限及P波离散度,术后定期根据症状及动态心电图随访判断手术成功与否.结果 P波时限:Ⅱ、Ⅲ、aVR、V3、V4、V5导联P波时...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房颤导管消融术前后最大P波时限(Pmax)及P波离散度(Pd)的变化规律,并探讨其对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31例行导管消融术治疗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消融术式采用三维标测系统联合单环状标测电极指导下肺静脉前庭隔离术,必要时辅以左右房辅助线线性消融,术后定期随访,并根据症状及心电图判断是否复发,并将患者分为消融成功组与术后复发组,测量12导联体表心电图各导联Pmax,并计算Pd;结果 术后复发组各时点Pd均显著高于消融成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ma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若以40 ms为界值,术前Pd预测术后复发的灵敏度为83.3%,特异度为52.0%,阳性预测值29.4%,阴性预测值92.9%;术后24 h及1周时Pd预测术后复发的灵敏度为83.3%,特异度为68.0%,阳性预测值38.5%,阴性预测值94.4%.结论 术前及术后各时点P波离散度对房颤导管消融术后复发具有预测价值,而Pmax对术后复发无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肺静脉隔离射频消融患者术前P波振幅与术后复发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肺静脉隔离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房颤患者的临床特征,测量相关导联P波的时限和振幅。术后随访3个月以上,按照术后复发与否分为复发组与未复发组,评估P波振幅在预测房颤术后复发中的价值。结果在50例患者中术后共13例复发房颤,其中2例再次射频消融成功,总射频消融成功率78.0%(39/50)。复发组患者年龄[(67.75±6.48)岁比(60.82±8.87)岁,P=0.007]、CHA_2DS_2-VASC评分[(2.21±1.25)分比(1.33±1.15)分,P=0.021]和左心房内径[(40.4±4.7)mm比(37.2±4.2)mm,P=0.028]均显著高于未复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复发组患者Ⅰ导联P波振幅[(0.065±0.038)m V比(0.095±0.038)m V,P=0.024]显著低于未复发组。Ⅰ导联P波振幅0.1 m V在预测阵发性房颤肺静脉隔离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敏感度为79%,特异度为7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Ⅰ导联P波振幅0.1 m V为房颤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 2.36,95%CI 1.96~4.87,P=0.012)。结论Ⅰ导联P波低振幅可能是预测阵发性房颤肺静脉隔离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房颤)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后频发房性早搏(房早)的分布特点和评价消融的效果.方法 21例患者(男性13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51.2±8.7)岁.平均距阵发性房颤环肺静脉隔离术(2.3±1.1)个月.经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平均房早个数为(12110±375)个.肺静脉起源房早予以再次补点隔离肺静脉,其他部位房早采用三维激动标测和消融.消融术后随访心电图、24 h动态心电图评价消融效果.结果 肺静脉电位恢复2例,均为房早起源部位(左上肺静脉1例,左下肺静脉1例),补点隔离肺静脉后房早消失.余19例无肺静脉电位恢复,其中起源于左心房右后上壁2例、后下壁4例,左心房顶部4例、左心房左前上壁2例,冠状静脉窦口1例,界嵴中部2例,高右心房间隔2例,高右心房后上壁1例,三尖瓣环6点位置1例.消融后共使18例(85.7%)房早消失.消融术后随访(11.7±4.2)个月,17例(81.0%)无房早复发.结论 阵发性房颤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后房早分布离散,主要起源于左心房(66.7%),但多与肺静脉电位无关,其次为起源于右心房.三维标测和消融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重叠参考图像透视技术(Overlay Ref)对环肺静脉电隔离术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影响.方法 入选194例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Overlay Ref组(97例)及对照组(97例).Overlay Ref组使用Overlay Ref技术(将参考图像以反白的形式叠加于透视屏上)辅助环肺静脉电隔离术的操作.对照组常规方法完成环肺静脉电隔离术.比较两组的总消融手术时间、消融时间、X线曝光量、肺静脉隔离率及随访1年的成功率.结果 两组患者的基线临床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均接受了环肺静脉电隔离术.Overlay Ref组的消融时间〔(89±13) min对(102±22) min,P<0.01〕和总消融术时间[ (139±22) min对(162±31) min,P<0.01]均明显比对照组短.Oveday Ref组的X线曝光量[( 13531±283) mGy对(13123±369)mGy]稍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环肺静脉电隔离率(97.9%对96.9%,P=NS)及随访1年的成功率(84.5%对81.4%,P>0.05)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Overlay Ref技术可以易化环肺静脉电隔离术的操作,缩短房颤导管消融术的学习曲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Meta分析综合评价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前12导联心电图P波时限、信号平均心电图P波时限及P波离散度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心房颤动(房颤)的关系.方法 通过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应用RevMan 4.3软件进行敏感性和异质性分析后计算综合效应.结果 13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Meta分析结果显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发生房颤患者的术前12导联心电图P波时限和信号平均心电图P波时限均比未发生房颤患者长.加权均数差(WMD)分别为3.69ms,95%CI 1.93~5.44 12.23ms,95%CI 4.82~19.63.术前P波离散度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P波离散度的增加是否是术后房颤的独立预测因子未获得综合效应.结论 术前12导联心电图P波时限和信号平均心电图P波时限延长与术后房颤高发有关,P波离散度的增加与术后房颤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环肺静脉消融(CPVA)对阵发性心房颤动(PAF)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及其预后的影响。方法 连续入选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就诊的接受CPVA的PAF患者110例[年龄(59.07±11.54)岁,男67例,女43例],患者均接受CPVA至肺静脉电隔离。分别于消融前及术后第2天行动态心电图检查,观察心率变异性(HRV)时域指标变化及其对消融效果的影响。结果 随访14.46±5.57个月,心房颤动(AF)消融成功率为72.45%(71/98)。完成随访的98例患者中,AF无复发71例,设为消融成功组(男45例、女26例);复发27例,设为消融复发组(男15例、女12例)。两组消融前HRV相似,消融后HRV显著降低(P<0.05);消融成功组HRV均较消融复发组进一步显著降低(P<0.05)。结论 CPVA使HRV显著降低,产生去自主神经效应,这可能是CPVA治疗PAF的机制之一。增加去神经效应对PAF消融长期成功率有一定影响,明确了AF射频消融与HRV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依那普利治疗高血压并阵发性房颤的超声改变和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依那普利对原发性高血压并阵发性房颤患者的干预作用并观察P波最大时限(Pmax)、P波离散度(Pd)、左心房内径(LAD)的变化。方法:治疗组给予依那普利5mg/d,服用1周,无效者在第2周开始将依那普利加大剂量至10~15mg/d,患者出院后,每1周门诊随访1次,共6个月;对照组给予吲达帕胺2.5mg/d,随访同上。用药期间及用药后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变化,记录房颤的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并观察生化指标的改变,服药6个月后复查12导联同步ECG及心脏彩超。结果:(1)治疗后两组有显著的降压效果,但无显著差异(P〉0.05);(2)治疗6个月后,①窦性心律时,吲达帕胺组治疗前后Pmax,Pd无显著性差异(P〉0.05);依那普利组则Pmax,Pd均显著降低(P〈0.05);②LAD:吲达帕胺组较治疗前明显扩大(P〈0.05),而依那普利组则无明显改变(P〉0.05);(3)在随访的6个月中,依那普利组平均每例房颤发作次数显著少于吲达帕胺组(6.1±2.5)次∶(7.6±2.8)次,P〈0.05;平均每次房颤发作的时间(min)明显短于吲达帕胺组(146.8±39.4)min∶(197.2±43.7)min,P〈0.05。结论:依那普利治疗房颤优于吲达帕胺,其可能机制为降低交感神经张力,改善心房重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PAF)的预测因子及其预测价值。方法67例甲亢患者,分为观察组(35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和对照组(32例,单纯甲亢患者)。两组均在窦性心律时以多导电生理记录仪测最大P波间期(Pmax)、最小P波间期(Pmin)和P波离散度(Pd);以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左房内径(LA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观察组年龄(49.8±10.7VS44.3±9.5岁,p〈0.05)、左房内径(35.2±3.6VS32.9±2.9mm,p〈0.01)、Pmax(114.6±7.6VS105.4±9.2ms,P〈0.001)和Pd(45.4±8.2VS33.4±7.3ms,P〈0.001)均明显大于对照组。两组性别构成、心率、LVEF、血清游离T3(FT3)、游离T4(FT4)、促甲状腺激素(TSH)及Pmin未见统计学差异。单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左房内径、Pmax、Pd为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预测因子。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只有Pd为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独立预测因子(p=0.000)。以Pd≥37.5ms为切点值预测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敏感性为91.4%,特异性为68.7%,阳性预测准确率为76.2%。结论P波离散度增大可作为甲亢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风险的独立预测因子,Pd≥37.5ms可作为甲亢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预测的切点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Af)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06年~2008年首次诊断Af(发病时间〈3个月)经药物或直流电成功转复窦性心律的住院患者98例。随访6个月后Af未复发者为维持窦性心律组(A组)52例,Af复发者(B组)46例。回顾性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特征、心电图指标、超声心动图(UCG)参数及相互关系,探讨A组的独立预测因子及诊断价值。结果 6个月随访后,52例(占53%)仍维持窦性心律,46例Af复发,半数以上复发在复律后2周内。两组间在性别、年龄、基础心脏病、β受体阻断剂使用、复律方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与A组相比,复律前Af持续时间(28.7±26.3d对1.3±1.4d,P〈0.01)、P波最大时间(Pmax)(P〈0.01)和P波离散度(Pd)(52±12ms对40±10ms,P〈0.01)、左心房直径(LAD)(47±4mm对41±3mm,P〈0.01)和左房自发性声学显影(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是两组间P波最小时间(Pmin)差异无显著性。多元回归分析显示:Af持续时间〈7d(OR=2.61)、LAD〈45mm(OR=2.10)和Pd〈47ms(OR=3.72)是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的独立预测因子,准确性分别为82%、83%和86%。Pmax和左房无自发性声学显影仅是单因素影响因子。结论复律前Af持续时间、左房大小和Pd是预测Af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P波离散度对脑卒中患者发生阵发性房颤及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72例脑卒中患者,根据有无阵发性房颤分为A组(伴有阵发性房颤)36例和B组(不伴有阵发性房颤)36例,两组患者均行12导联心电图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24h动态心电图检测,分别测量心电图P波最大时限(Pmax)、P波最小时限(Pmin),计算P波离散度(Pd)、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并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间P波最大时限(Pmax)、P波离散度(Pd)、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频发房早、短阵房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波离散度是预测脑卒中患者并发阵发性房颤的可靠指标,对预后观测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在CARTO系统引导下以环肺静脉口消融术为核心联合其他消融术式导管消融治疗老年心房颤动(房颤)的疗效和安全性,并分析其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于2009年7月至2011年7月在解放军第252医院住院并随访接受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50例老年房颤患者,男37例,女13例,年龄60~76(66.78±4.09)岁。其中阵发性房颤43例,持续性房颤5例,永久性房颤(<2年)2例。采取CARTO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以环肺静脉口消融术为核心联合其他术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消融的主要终点为肺静脉完全电隔离。术后连续跟踪随访12个月,观察手术的成功率、复发率、复发的相关因素分析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50例患者术后即刻成功率为100%。术后随访显示,术后1年消融成功率为80%。术后发生心包填塞1例(2%),经心包穿刺置管术后缓解;术后发生无压塞症状的心包少量积液2例(4%),术后出现双侧少量渗出性胸腔积液1例(2%);术后穿刺部位血肿2例(4%)。射频消融术后6个月,窦性心律维持成功的(成功组)40例患者,心脏彩超检查显示左房内径(LAD)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而窦性心律未能维持的(复发组)10例患者,LAD无明显变化;两组治疗前后平均LAD差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64±1.12) vs (0.40±0.61)mm,P<0.01],但两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较术前均无明显变化。术后12个月,共复发10例(20%),其中2例(4%)为永久性房颤患者,3例(6%)为持续性房颤患者,5例(10%)为阵发性房颤患者。老年持续性房颤、永久性房颤和术前LAD是房颤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 CARTO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导管射频消融治疗老年房颤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介绍成人房间隔缺损(ASD)并发心房颤动(AF)患者的几种治疗方法,并分析其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本院136例ASD并发有明显临床症状且药物治疗无效的AF病例,其中36例接受介入封堵+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导管射频消融组),84例体外循环下ASD补术+改良迷宫术(改良迷宫组),16例单纯介入封堵术(未行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单纯介入封堵组),术前,术后12月用心脏超声仪评价右心房、右室内径及肺动脉压力和心电图变化。结果:所有病例的术中、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所有病例均无死亡,随访12个月,36例接受介入封堵+经导管射频消融术28例转复为窦性心律,8例仍为AF,后行二次射频消融术转为窦性心律,84例ASD补术+改良迷宫手术患者中有66例转复窦性,14例失败仍为AF,4例为交界性心律,单纯介入封堵组16例8例成功,8例术后仍为AF,与术前比较,各组心脏超声检查示右心房、右心室内径均较术前明显缩小,肺动脉压力明显下降(均P〈0.05)。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经导管射频消融组和改良迷宫手术组AF治愈率高(对比单纯介入组,均P〈0.05),患者心慌不适更能得到改善,生活质量更高。结论:介入封堵及外科手术均能安全有效治疗ASD并发AF,每种方法各有利弊,可依据患者临床具体情况选择。  相似文献   

18.
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对P波时限及麦氏指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对P波时限和麦氏指数的影响。方法选择50例行环肺静脉线性消融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描记消融术前及术后7天窦性心律下同步12导联心电图,分析比较各导联P波时限及麦氏指数。术后定期根据症状及动态心电图随访判断手术成功与否,并比较成功者与复发者手术前后的P波时限及麦氏指数。结果Ⅱ、Ⅲ、aVR、V3、V4、V5导联P波时限术后缩短(P<0.05);Ⅱ、aVR、V3、V4、V6导联麦氏指数术后减小(P<0.05);手术后成功者与复发者P波时限和麦氏指数无差异。结论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后,体表心电图一些导联中P波时限及麦氏指数减小;术后P波时限及麦氏指数对手术是否成功无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