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7例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患者术前行下肢血管超声、CTA或MRA检查,患者下肢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狭窄与阻塞同时存在,细小动脉多有闭塞,27例43条下肢节段性狭窄动脉采用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其中6例9条大血管腔内支架植入,术后3—6个月后行血管造影或血管超声检查随访。结果术后24例患者中32条患肢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足背动脉搏动良好。溃疡面治愈;2例3条血管复发再次行腔内血管成形术;1例2条血管患肢于血管成形术后在血管外科拉栓术后截肢。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具有微创、疗效高等优点,可作为临床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性疖变的首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下肢或上肢动脉经皮腔血管成形术后、予尿激酶持续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动脉闭塞的可行性。方法近2年来,我院收治14例下肢或/和上肢动脉急性动脉闭塞的患者,其中10例患者行经皮腔血管成形术,术后病变动脉近端留置溶栓导管,予尿激酶持续溶栓3~5d;4例患者行接触性溶栓,观察其疗效及并发症。结果14例患者肢体缺血的症状均明显减轻,治疗后动脉造影示38条闭塞动脉中32(84.2%)条动脉复通、血栓溶解,术后4周多普勒超声检查示进行PTA及溶栓治疗的32条病变动脉中26条动脉保持通畅,14例患者穿刺点均有渗血,其中4例合并患肢皮下出血,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介入治疗肢体急性动脉闭塞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36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介入治疗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经皮腔内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PTA)及血管内支架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总结2008年1~12月应用PTA结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36例(41条患肢)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效果.结果 PTA即时成功率95.1%(39/41),37条肢体术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2条无明显改善,其中1条术后截肢.临床表现为下肢疼痛消失,皮肤温度变暖,溃疡趋于愈合,踝肱指数由术前0.54±0.11恢复至0.79±0.15.经随访3~15个月,3条股动脉在术后5,6、12个月再次闭塞,1条胫后动脉在术后8个月再次闭塞,通畅率为89.7%(35/39).结论 PTA结合血管内支架置放有助于提高通畅率,操作简便、微创、安全,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内膜下血管成形术(SIA)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技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2007年6月—2010年6月,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55例(60条肢体)在我院进行腔内治疗,通过SIA方法对闭塞段动脉进行再通后,采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联合支架植入。总结分析SIA治疗技术、临床效果、并发症及随访情况。结果:55条肢体获得技术成功,SIA技术成功率91.7%(55/60),术后肢体缺血症状完全消失或明显改善,患肢踝肱指数(ABI)由术前的0.40±0.11增至术后7 d的0.82±0.13(P<0.000 1,t=18.29)。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8.33%,包括穿刺点血肿3例,动脉穿孔2例,无严重并发症出现及死亡病例。术后12月、24月分别随访38条肢体和23条肢体,随访中4例发生再狭窄并有明显缺血症状,经PTA解除,一期通畅率分别为81.6%(31/38)和73.9%(17/23),二期通畅率分别为89.5%(34/38)和78.3%(18/23),术后24月肢体保全率为100%(23/23)。结论:在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的腔内治疗中,SIA安全、有效,近期通畅率和肢体保全率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SilverHawk斑块切除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应用 SilverHawk斑块切除系统治疗42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共44条肢体.术后采用CTA或彩超对管腔通畅情况进行评估随访.结果:43条肢体经腔内开通成功,1例因术中动脉破裂置入覆膜支架,技术成功率(97.7%).1例术后行小腿截肢术.随访1~6个月,动脉管腔通畅.结论:SilverHawk斑块切除技术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方法,近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糖尿病并发小腿动脉病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糖尿病并发小腿动脉狭窄或闭塞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糖尿病并发小腿动脉病变39例,其中男28例,女11例,共56条患肢.术前经影像学检查了解患肢病变血管情况,对胫前和胫后动脉的远端(或足背动脉和足底动脉)至少有一条开放者行PTA.术中选择与病变血管相同直径的长球囊导管(长80~120 mm)进行球囊腔内血管成形. 结果 对56条患肢中的38条行PTA,34条患肢完成治疗(34/38, 89.47%),其中4足(有溃疡)症状明显缓解,其余症状基本消失,患肢皮肤颜色、皮温恢复正常.术后6个月内,9条(9/34,26.47%)患肢再次出现缺血症状,其中5条患肢病变血管再狭窄,4条患肢病变血管闭塞(1条为急性闭塞),再次进行血管成形治疗,患肢缺血症状消失. 结论 PTA是治疗糖尿病并发小腿动脉狭窄或闭塞较为安全、可行的有效方法 .  相似文献   

7.
经皮腘下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初步经验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了解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在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症腘下段病变中的可行性和短期效果。方法选取4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对其7支腘下动脉的15处病变进行PTA治疗,观察术中及术后患者的临床和血管造影表现,并对其中3例患者进行短期(<12个月)随访。结果PTA技术成功率60%(9/15),PTA后放置支架6枚;术后1例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而截肢;术后6个月的血管通畅率50%(3/6),血管病变复发率38.5%(5/13);1例于术后9个月余截除第一趾。结论在明确病变远侧流出道情况下,经皮腘下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对于严重下肢缺血的患者具有肯定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SAVVY球囊治疗下肢动脉流出道硬化闭塞症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2009年12月间采用SAVVY球囊行下肢动脉流出道血管PTA的15例共22条患肢,其中男12例,女3例,年龄26~88岁。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11例(18支),非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4例(4支),ABI0.1~0.3有9条,0.3以上13条。球囊直径选择2~4mm,长度10cm。术后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7d并长期口服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监测术后7d及1个月后ABI变化情况,随访半年后复查超声,或根据症状复发情况及时复查血管造影。结果手术技术成功率90.9%(20/22)。4例伴皮肤溃疡或足趾坏疽的肢体最终单侧截肢,其中1例为感染性病变致血管闭塞病例治疗失败,扩张狭窄段后造影管腔未显示开通,再次扩张仍无效;另1例为非糖尿病动脉硬化闭塞症高龄患者多节段狭窄,扩张后管腔狭窄无变化。术中未出现与球囊结构相关的并发症。术后7dABI在14条血管中升高超过0.5,3条超过0.3,3条超过0.1。随访时间平均7.2个月,有5例复发不同程度静息痛。术后7dABI平均为0.74,1个月平均为0.66。结论使用SAVVY长球囊行PTA治疗膝下动脉缺血性病变安全、有效,短期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9.
只德建 《天津护理》2012,20(3):138-139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是血管外科常见病.血管腔内成形术(PTA)因其具有微创和可重复操作性等优点而在临床应用中逐渐得到推广,现将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8月腔内介入治疗3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护理经验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动脉接触性溶栓(intraarterial catheter directed thrombolysis,ICDT)联合球囊扩张(PTA)、导管取栓等综合腔内技术在急慢性下肢动脉血栓栓塞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下肢动脉急慢性血栓、栓塞患者共26例,采取 ICDT 为基础,联合 PTA、导管取栓等多种腔内技术治疗,评价技术成功率及近中期疗效。结果26例共28条肢体,3例急性血栓患者血栓完全溶解,5例6条下肢急性栓塞患者联合 PTA 和(或)导管取栓再通成功,18例19条下肢二期行腔内血管重建,17例成功,共植入21枚支架,1例失败,治疗总有效率96.4%(27/28)。结论以 ICDT 为基础,联合 PTA、导管取栓等综合腔内技术对于下肢急慢性血栓治疗安全有效,对动脉闭塞症伴血栓形成的复杂病变可以降低手术难度,提高腔内治疗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双向内膜下血管成形术(subintimal arterial flossing with antegrade retrograde intervention,SAFARI)治疗股浅动脉长段硬化性闭塞疾病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5月—2013年8月收治的经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治疗失败的股浅动脉长段硬化性闭塞疾病16例,经SAFARI开通,采用经皮穿刺腔内血管成形术(PTA)联合内支架(stent)置入。结果全组治疗技术成功率为100%,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平均随访10(3~18)个月,一期通畅率为93.75%(15/16),二期通畅率为100%。踝肱指数由术前的0.25±0.15增加至术后的0.89±0.19(P0.05)。结论 SAFARI是治疗股浅动脉长段硬化性闭塞所致慢性严重肢体缺血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背景:假体置入已成为下肢增粗的一个治疗方法,但是置入的假体由于运动和重力原因,发生撕裂、移位的可能性很大,假体置入肢体增粗尚需完善。目的:回顾性分析假体置入隆臀、下肢增粗1例。方法:39岁男性患者,因脊髓灰质炎后遗症致左下肢肌肉萎缩来院要求假体置入治疗。采用自行设计带MitekGⅡ锚钉悬吊系统的人工肌肉假体置入进行下肢增粗治疗。结果与结论:患者经假体置入后,不仅双下肢不对称得到基本纠正,而且锚钉悬吊系统的引入很好地解决了假体移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急性下肢缺血的治疗策略(附88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缺血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月-2008年6月因急性下肢缺血行手术治疗的8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9例术前诊断急性动脉栓塞的患者急诊行单纯Fogarty导管取栓术,50例术中证实为栓塞,取栓后预后良好(总有效率94.0%);另有9例术中考虑动脉狭窄伴急性血栓形成,围手术期截肢率高达67.7%。29例术前诊断下肢动脉狭窄伴急性血栓形成的患者,经溶栓或PTA治疗后,有效率89.7%。结论:单纯动脉取栓仅适用于急性动脉栓塞的患者,治疗下肢动脉狭窄伴急性血栓形成需联合溶栓或PTA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报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芦山地震伤员静脉血栓筛查与防治的情况。方法采用血管彩色多普勒筛查该院收治的芦山地震伤员,对检出静脉血栓的伤员进行合理治疗;对未发现静脉血栓者进行早期预防。结果截至震后11天,采用血管彩色多普勒筛查仍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住院治疗的235例芦山地震伤员,共检出26例静脉血栓伤员,其中下肢静脉血栓25例,上肢静脉血栓1例。采用单纯康复干预及单纯药物干预各3例,康复干预联合药物干预20例。截至震后30天,26例静脉血栓伤员复查结果显示,11例好转(5例完全再通,6例部分再通)。地震伤员进行药物及其他干预,其中只予药物干预的3例伤员有1例静脉血栓完全再通,只予康复干预的3例伤员有1例静脉血栓部分再通,药物联合其他干预措施的20例伤员有4例完全再通,5例部分再通。结论芦山地震静脉血栓伤员大部分为老年及女性,绝大多数在ICU住院,大部分存在不同程度骨折,及时筛查防治静脉血栓可缓解局部疼痛,促使其早期进入康复治疗,防止肺栓塞等风险发生。对检出静脉血栓者采取康复和/或药物干预,对未检出静脉血栓但存在高危因素者采取康复和/或药物干预,能有效防治血栓进一步形成及血栓脱落带来的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刺入路肝静脉腔内成形治疗肝静脉型Budd—Chiari综合征(BCS)的可行性和中远期疗效。方法:1996年9月-2006年10月收治单纯肝静脉阻塞型及肝静脉阻塞伴有下腔静脉阻塞型B-CS患者101例,男52例,女49例;平均年龄31.3岁(15~57岁)。透视下首先行经皮肝穿刺入路肝静脉造影,明确阻塞部位、程度及侧枝循环形成情况,再行阻塞段开通及球囊扩张或支架成形术治疗。结果:肝右静脉球囊扩张66例,支架植入2例;肝左静脉球囊扩张11例;副肝静脉球囊扩张13例,技术成功率91%(92/101)。随访74例,术后6个月、1年和2年的受干预血管的初始再通率分别为83.78%(62/74)、78.38%(58/74)和76.47%(39/51),其辅助再通率分别为94.59%(70/74)、91.89%(68/74)和84.31%(43/51)。围手术期急性肝静脉血栓形成3例,肝穿刺道出血2例,肝包膜下血肿1例,肺栓塞1例,均经保守治疗痊愈,无致死性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经皮肝穿刺入路肝静脉腔内成形技术治疗膜性或节段性肝静脉型BCS技术简单、安全、有效,其中远期效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介入治疗方法的选择和临床疗效观测。方法本组53例73处病变(狭窄性48处,闭塞性25处),采用球囊成形、支架成形、腔内旋切和内膜下血管成形等多种介入手段干预、治疗。结果73处病变:单纯球囊成形10例,辅助支架成形20例,均成功;单纯腔内旋切8例,辅助支架成形的14例(19处自膨式支架,1处弹簧式支架),手术失败1例;单纯内膜下血管成形5例,辅助支架成形的11例,手术失败4例。41例临床症状明显改善,20例症状部分缓解,5例疗效欠佳。4例患者因术后缺血再灌注损伤行切开解压后好转,2例因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行膝关节以下离断术。术后平均随访10.5(2~33)个月,2例术后6个月症状复发未予以进一步治疗,1例术后1年再次介入治疗,余患者疗效稳定。结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方法多样,针对不同类型的病变采用相应的介入治疗手段,临床疗效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7.
微创治疗Cockett综合征继发下肢静脉曲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用微创手段治疗Cockett综合征继发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04年7月至2007年4月21例Cockett综合征患者先行经股静脉行左髂静脉球囊扩张或/和腔内支架置入术,2d后行大隐静脉激光治疗术。结果本组患者左髂静脉单纯球囊扩张9例,支架植入12例。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2个月),所有患者静脉曲张消失,溃疡愈合,13例皮肤色素沉着消失9例,4例明显减退。结论介入手段联合大隐静脉激光治疗Cockett综合征,疗效良好,创伤小,恢复快。  相似文献   

18.
Summary. The two main aims of lasers in angioplasty are: (1) to increase the number of patients suitable for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PTA) by increasing the recanalization rate of chronic occlusions and, (2) to decrease the rate of recurrence of disease. Lasers are able to recanalize about 50% of occlusions in which a conventional attempt using a guidewire and catheter has failed. Unfortunately, in most cases the lumen produced by laser recanalization is not definitive and balloon dilatation is still required. The rate of recurrence is therefore unlikely to differ from that of balloon dilatation alone, and so far the results of randomized trials bear this out. Reports of sole laser therapy are now appearing, but these are still preliminary and it remains to be seen whether this will favourably alter the rate of recurrence.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下肢缺血性疾病经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s,PBSC)联合血管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6月至2011年8月我院收治的下肢缺血性疾病患者39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20例和对照组19例,试验组接受PBSC联合PTA治疗,对照组仅接受PBSC治疗。比较治疗后两种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术后所有患者疼痛症状、冷感、间歇性跛行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踝肱比值(ABI)提高明显(P<0.05);第6个月,试验组ABI(0.51±0.16)高于对照组(0.48±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B-SC联合PTA是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有效方法,两者联合运用效果优于单纯PBSC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