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检测了17例急性血吸虫病(急血)、14例慢性血吸虫病(慢血)和19例晚期血吸虫病(晚血)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体外经脂多糖(LPS)诱生白细胞介素1(IL-1)的水平。结果急血组明显升高,且与体温呈正相关;慢血组和晚血组均显著下降,以晚血组尤为显著。经消炎痛阻断前列腺素合成,3组患者的IL-1水平均显著提高,而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变化。表明IL-1在介导急血患者发热和炎症反应以及慢血感染阶段的免疫调节中可能起重要作用。血吸虫病中IL-1活性的改变可能与前列腺素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晚期血吸虫病患者血清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 CSF)和转化生长因子 β1(TGF- β1 )水平的改变和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 ISA)检测 30例晚期血吸虫病患者 (晚血组 )和 11例急性血吸虫病患者 (急血组 )血清 G- CSF和 TGF- β1 水平 ,并与 10例正常人(正常对照组 )作对照。结果 晚血组和急血组血清 G- CSF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0 .0 1,P<0 .0 5 ) ;急血组血清 TGF- β1 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0 .0 1) ,而晚血组升高不明显 (P>0 .0 5 ) ;急血组 G- CSF与 TGF- β1 水平之间呈显著正相关 (r=0 .7118,P<0 .0 5 ) ,晚血组则无显著相关 (r=0 .1982 ,P>0 .0 5 )。结论 血清 G- CSF能反映晚血患者合并感染 ,而血清 TGF- β1 不能反映晚血肝纤维化程度  相似文献   

3.
日本血吸虫病不同病程病型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日本血吸虫病不同病程、病型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集慢性血吸虫病(40例)、晚期血吸虫病巨脾型(37例)、晚期血吸虫病腹水型(38例)患者及健康人(47例)血浆,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ITM)检测D-二聚体含量。用t检验、Spearman相关分析及线性回归分析研究血吸虫病不同病程、病型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年龄、性别及血吸虫病病程、病型的相关性。结果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血吸虫病病程呈正相关(r=0.567,P<0.05);晚血腹水型与晚血巨脾型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平方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5;P>0.05)。线性回归分析性别、年龄对血浆D-二聚体水平无显著影响,病程与血浆D-二聚体水平呈正相关(r=-0.001,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作为反映血吸虫病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观察日本血吸虫病流行区人群的细胞免疫应答状态及吡喹酮治疗对其影响。 [方法 ]采集日本血吸虫病流行区 12 9人 (粪检阳性者 6 4例 ,粪检阴性者 6 5例 ) ,吡喹酮治疗前及治疗后 45d的静脉血 ,以血吸虫成虫和虫卵抗原分别刺激诱生细胞因子 ,检测培养上清中的细胞因子IL 5、IL 10和IFN γ水平。 [结果 ]12 9例中 ,对血吸虫抗原刺激诱生的细胞因子水平粪检阴性组明显高于粪检阳性组 ;治疗后 ,细胞因子诱生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 ,特别是IL 5和IFN γ。 [结论 ]流行区人群的细胞免疫应答显示总体下调趋势 ;吡喹酮治疗后出现细胞因子水平的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5.
对30例巨脾型和19例已切脾的晚期血吸虫病(晚血)患者及 41例对照人群进行外周血 NK细胞活性、红细胞C_(3b)受体花环率、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和淋巴细胞转化试验测定以检测晚血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变化及脾切除对其影响。结果显示,晚血巨脾型患者上述免疫功能均明显低于对照人群,切脾患者 NK细胞活性、红细胞C_(3b)受体花环率明显高于巨脾组。晚血患者中性粒细胞吞噬指数及淋巴细胞转化功能已呈抑制,但切脾组与巨脾组之间无明显差异。表明脾切除不仅能降低门脉高压,同时也有可能改善患者的细胞免疫调节功能,增加患者抵抗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全面了解晚期血吸虫病(晚血)脾切除病人的生存质量,评价防治效果,为提高晚血治疗质量提供依据.方法对1990年以来在册的晚血脾切除病人,进行回顾性调查与分析.结果晚血脾切除病人的寿命比晚血未切脾病人平均延长3年,死亡率仅为未切脾晚血病人的1/5;手术后5年其健康状况与劳动力可恢复正常同龄人水平,预期寿命与本地居民差别无显著性;切脾年龄随血吸虫病防治时间逐渐后移,每10年可提高4.3岁.晚血通过切脾等治疗措施对生长生育无明显影响.结论晚血病人适时选择手术治疗,对改善症状体征、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等有较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日本血吸虫病宿主肿瘤坏死因子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L929细胞杀伤法,对晚期日本血吸虫病(晚血)患者和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8wk、16wk及杀虫后8wk的新西兰兔,进行了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的肿瘤坏死因子(TNF)诱生能力和血清TNF活性测定。晚血患者PBMC的TNF诱生能力明显低于正常人,而血清中TNF活性明显增高(P<0.01)。感染8wk和16wk兔PBMC的TNF诱生能力较正常兔显著增高,尤以感染8wk时为甚,血清TNF活性亦相应增高(P<0.01);在杀虫治疗后8wk,其PBMC的TNF诱生能力和血清TNF活性均降至正常。晚血患者血清TNF活性的增高可能参与肝纤维化过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 动态观察血浆内毒素及其诱生细胞因子TNF—α、IL—lβ水平在急性胰腺炎(AP)患中的变化,探讨其在AP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与AP患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 联合应用Ranson标准、APACHE I评分和Batthazar CT分级系统将17例确诊为AP的患分为轻型急性胰腺炎(MAP)13例和重症急性胰腺炎(SAP)4例,并于人院后第1、2、3、4、5天连续监测患血浆内毒素水平和血清TNF—α、IL—1β水平。结果 SAP组患内毒素水平于人院后第2天起较MAP组显升高,血清TNF—α和IL—1β水平于人院后第1天和人院后第5天较MAP组显升高(P<0.05)。AP患血浆内毒素水平于入院后第4天起与血清TNF—α水平呈直线正相关,AP患血浆内毒素水平自第2天起与IL—1β水平呈直线正相关。结论 内毒素及其诱生细胞因子水平的高低与AP病情严重程度一致。因此这些指标在判断MAP和SAP以及衡量AP预后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晚期血吸虫病 (晚血 )患者门脉内径宽度与其压力及食道静脉曲张程度的关系 ,对 5 1例晚血脾切除手术患者和 15例胃、十二指肠溃疡手术患者进行了对比观察。对象与方法对象5 1例晚血脾切除手术患者 ,男性 36例 ,女性 15例 ,年龄 16~ 6 0岁 ,平均 37岁。手术中取肝组织作病理检查 ,血吸虫病肝纤维化 34例 ,混合型肝硬化 17例。有呕血史 30例。对照组 15例均为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 ,年龄 2 1~ 5 9岁 ,平均 31岁。方法B超采用韩国 SA - 480 0 HD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为3.5 MHz。晚血超声检查按文献标准 [1 ,2 ]。术前观察肝、脾大小…  相似文献   

10.
巨脾型晚期血吸虫病的若干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析1102例晚期血吸虫病(晚血)临床资料,结果表明,巨脾型晚血最多见,占52.2%(575/1102).脾切除仍为治疗巨牌型晚血的主要手段.晚血的乙型肝炎,肺结核及恶性肿瘤的患病率较高,对乙肝疫苗的免疫应答差.脾切除未增加上述疾病的患病率,但可改善晚血患者对乙肝疫苗的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11.
为了了解晚期日本血吸虫病(以下简称晚血)巨脾型患者接受外科治疗后能否纠正脾功能亢进,我们对105 例晚血巨脾有手术指征和105 例因晚血脾切除患者分别进行血常规检查, 观察对比其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数的变化情况,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波阳县是血吸虫病流行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2000年全县有晚期血吸虫病(下称晚血)病人850例,2002年7月作者对全县晚血病人进行了摸底调查,现将随机抽查的87例晚血脾切除患者术后生存质量情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晚期血吸虫病患者体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方法 对鄱阳湖区8个血吸虫病流行县的晚期血吸虫病患者以西门子公司产的配套血浆D-二聚体检测试剂作血浆D-二聚体水平检测。结果 共调查964例晚期血吸虫病患者,D-二聚体水平异常率达51.98%,最高值为5 960 μg/L;单纯性晚血和非单纯性晚血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值分别为468.67±525.23和505.50±634.95,与健康人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血吸虫病肝纤维程度呈弱正相关(r单纯=0.067,r非单纯=0.117,P<0.05);晚血患者的患病年数、腹水史和出血史影响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结论 晚期血吸虫病可造成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可单独作为判断晚血患者病情指标。  相似文献   

14.
晚期血吸虫病患者血清一氧化氮的检测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晚期血吸虫病(简称晚血)患者血清一氧化氮(NO)临床检测意义。方法:采用重氮化反应法检测40例晚血患者和15例正常人血清NO水平,并与门脉高压的指标门静脉主干内径、脾静脉主干内径以及脾/门静脉内径比值作了相关分析。结果:晚血组患者血清NO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但与门静脉高压指标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NO参与晚血病理过程,是形成门静脉高压的多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循环中基质金属蛋白酶 9(MMP 9)和白细胞介素 18(IL 18)水平变化及其意义。  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 2 8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 )、 2 4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 (稳定性心绞痛组 )及 2 0例胸闷、胸痛等症状予以冠状动脉造影正常患者 (对照组 )冠状动脉开口与冠状静脉窦口MMP 9和IL 18水平 ,并分析冠状动脉病变情况。  结果 :①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冠状动脉开口、冠状静脉窦口血浆MMP 9水平以及冠状静脉窦口与冠状动脉开口的差值分别与对照组和稳定性心绞痛组比较 ,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②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冠状动脉开口和冠状静脉窦口血浆IL 18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稳定性心绞痛组 ,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但 3组之间冠状静脉窦口与冠状动脉开口IL 18的差值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③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和稳定性心绞痛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MMP 9和IL 18水平均无明显相关 (P >0 0 5 )。④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血浆MMP 9与IL 18水平冠状动脉开口处呈显著性正相关 (r =0 5 3 7,P <0 0 1)。  结论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浆MMP 9主要来源于冠状动脉循环 ,同时血浆IL 18水平亦明显升高 ,均与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外周循环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和白细胞介素 10 (IL 10 )的变化及辛伐他汀对TNF α和IL 10的作用。方法 测定 39例老年AMI患者 (AMI组 )、2 0例老年陈旧性心肌梗死 (OMI)患者 (OMI组 )及 2 0例正常老年人 (正常人组 )血清TNF α和IL 10浓度。 39例AMI患者入院后随机分为辛伐他汀组和对照组 ,治疗前、治疗后 1周和 6周测定血清TNF α和IL 10浓度。结果 AMI组TNF α、IL 10水平明显高于OMI组 ;OMI组TNF α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组 ;正常人组血清IL 10未检测到。辛伐他汀组和对照组经治疗后 1周、6周TNF α水平均显著下降 ,6周后辛伐他汀组TNF α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辛伐他汀组和对照组IL 10水平 6周后均显著降低 ,但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辛伐他汀具有降低AMI患者血清TNF α水平的作用 ,对IL 10水平无影响  相似文献   

17.
检测了17例急性血吸虫病、14例慢性血吸虫病和25例晚期血吸虫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在体外经 PHA 和血吸虫抗原诱生白细胞介素2(IL-2)的水平。急性组和慢性组经 PHA 诱生的 IL-2水平与对照组无显著性,而晚期组明显降低;急性组由血吸虫抗原诱生出较高水平的 IL-2,慢性组和晚期组由血吸虫抗原刺激产生的 IL-2水平虽然显著低于急性组,但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急性和慢性患者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分别呈增高和降低调节,晚期患者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细胞免疫均显著降低。IL-2在血吸虫病的免疫调控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南陵县新发晚期血吸虫病(简称晚血)病例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为制定科学的预防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并分析2016—2020年南陵县新发晚血病例的基本情况、住院病历资料、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 2016—2020年南陵县新发晚血共49例,分布于4个乡镇,其中弋江镇34例、籍山镇13例、许镇镇和家发镇各1例。49例新发晚血患者平均年龄为(59.11±11.66)岁,男性26人、女性23人。职业分布上,农民22人,民工17人,家务及待业8人。临床分型上,巨脾型31例,腹水型16例,结肠增殖型2例。首次诊断为血吸虫病到首次确诊为晚期血吸虫病平均历时19.2年,治疗次数平均为4.22次。B超结果显示,49例新发晚血患者中脾肿大31例,脾切除14例,脾正常4例。脾肿大患者血小板和白细胞计数均明显低于脾切除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52、-4.958,P均<0.05)。49例患者中有乙型或(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史27例。其中,有乙肝感染史24例,有丙肝感染史6例。有乙型和(或)丙型肝炎感染史的晚血患者白蛋白低于无感染史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02,P&...  相似文献   

19.
嘉兴市晚期血吸虫病第14次随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及时掌握晚期血吸虫病(晚血)的动态,积极防治晚血.方法对237例患者进行体检及血吸虫病免疫学、肝纤维化指标等项目测定,并作B型超声检测.结果 237例患者中,男女之比为1;2.7,60岁以上达74.3%;以巨脾型为主(占65.8%);血吸虫病免疫学检测,单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阳性为6.3%,单项间接血凝试验阳性为11.7%,2项均阳性为38.1%;肝纤维化指标检测,HA、LN、PCⅢ、CⅣ4项指标均为正常者49例(24.6%),余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结论血吸虫病患者尽管经过病原治疗或晚血患者脾切除后,肝纤维化仍可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γ干扰素 (IFNγ)及I型γ干扰素受体(IFNγR1)在慢性血吸虫病(慢血)及晚期血吸虫病(晚血)患者中表达水平,探讨IFNγ和IFNγR1表达的临床意义及其和肝纤维化的关系。 方法 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慢血及晚血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IFNγR1的表达水平;用ELISA法检测慢血及晚血患者血清IFNγ水平;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中透明质酸(HA)、Ⅳ胶原(ⅣC)、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等肝纤维化指标。采用对比分析,观察IFNγR1、IFNγ及肝纤维化指标在慢血及晚血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相关性。 结果 慢血患者IFNγR1和IFN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晚血未切脾患者IFNγR1表达明显低于其他组(P<0.05),而IFNγ增高(P<0.01);晚血切脾患者此两项指标又恢复正常;IFNγR1和IFNγ与HA、ⅣC、LN、PCⅢ之间无相关性(r分别为0.19、0.20、0.14、0.21)。结论 IFNγR1和IFNγ之间存在相互对应关系 ,IFNγR1的表达与血吸虫病的病程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