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疟疾研究中,作为研究疟疾的动物模型多选用伯氏疟原虫和约氏疟原虫小鼠感染伯氏疟和约氏疟原虫后,有无细胞遗传学特征的改变?至今尚无见有研究报道。 本研究用小鼠(昆明株)腹腔接种鼠疟原虫。当血原虫率达60%时,即取鼠尾血,分离淋巴细胞,制成涂片。经Giemsa染色后,观察有微核细胞数。 结果:伯氏疟原虫和约氏疟原虫感染小鼠后,其  相似文献   

2.
林丹译  黄丰校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2011,27(12):F0003-F0003,F0004
泰国人类与恒河猴感染诺氏疟原虫疟疾状况研究 人体自然感染诺氏疟原虫是东南亚地区特有的地方性流行病。为了解泰国疟疾流行地区诺氏疟原虫疟疾的患病情况,研究人员分析了在恒河猴与人类之间自然循环传播的诺氏疟原虫的遗传特征。2008—2009年之间开展的本研究显示,0.67%的人体感染疟疾病例由诺氏疟原虫引发。  相似文献   

3.
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虫媒传染病。近些年,由于疟原虫抗药性的产生和迅速扩散,给疟疾治疗带来严重困难,因此,研制安全有效的疫苗是预防疟疾感染,控制疟疾流行的主要手段之一。疟原虫致病机制研究已经成为研制抗疟疫苗及疾病防控的一项重点,由于多种疟原虫输出型蛋白能够运输到宿主细胞表面进行信息传递并可使虫体逃避宿主的免疫反应,因此研究虫体输出型蛋白转运机制对疟原虫致病机制研究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概述了疟原虫蛋白输出的机制,以及NPPs、TVN、MCs、Knobs和PTEX等5种疟原虫重要的蛋白输出结构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自1880年Laveran发现疟原虫至今已一百余年、然而人类对于疟疾及疟原虫的认识还远远未达到控制以至最终消灭疟疾的要求,疟疾病原学中许多尚未阐明的问题仍为广大疟疾工作者所关注,疟原虫红外期就是其中至关重要的内容之一,现就疟原虫红外期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介绍于下。几乎从Laveran(1880)发现红细胞内的疟原虫起,就已经预感到疟原虫的生活史中存在着另外的发育周期。1908年Beaupaire  相似文献   

5.
疟疾与许多其他传染病相比,保护性免疫产生极难,对恶性疟原虫的保护性免疫仅发生于重复感染疟原虫数年之后。作者研究了急性疟疾伴随产生疟疾特异抗原免疫抑制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来自疟疾流行区及动物实验的结果都证明感染疟原虫后机体可以产生一定的保护性免疫,说明疟原虫有保护性抗原,并且有了制备疟原虫疫苗的可能性。为了控制疟疾制备有效的疫苗,很多科学家对多种疟原虫的抗原进行分析,筛选保护性抗原。并对抗原的结构、理化性质、合成、加工和代谢进行了研究。在疟疾生活史中,子孢子、配子体、裂殖子和感染红细胞都直接暴露于宿主的免疫系统,这是疟原虫生活史中的薄弱环节。因此,抗原分析工作也集中于子孢子、裂殖子、感染红细胞和配子上。近年来,由于单克隆抗体  相似文献   

7.
在疟疾流行地区,5岁以下的儿童被认为是疟疾高发和易致死危险人群,但婴儿却有相对的抗疟原虫感染的保护力,出生后几个月内,婴儿较少感染疟原虫,一岁以下的儿童一般不患重症疟疾。这种先天性保护作用可能与经胎盘传递的母体恶性疟原虫特异性(P.f.- s)抗体有关。 1992年5月至1993年7月,在喀麦隆南部一中高度疟疾常年流行地区,作者将150名先后在产院分娩的产妇(4人分娩双胞胎)作为研究对象。征得产妇同意后,采集婴  相似文献   

8.
本文回顾了过去对疟疾复发的认识,并综述了1969年以来应用免疫荧光抗体(IFA)技术研究组织期疟原虫的新发现,提出了疟疾复发机理新的见解。作者等(1978)曾用IFA技术检出了食蟹猴疟原虫B株(P.cynomolgi bastianellii)48小时的红细胞前期,直径为2.5~3.8μm;后又给猴接种该种疟原虫子孢子1200万,接种后24小时肝切片未能检出疟原虫,48小  相似文献   

9.
在疟疾流行区,大多数人感染疟原虫后无症状,只有少数人特别是儿童可出现症状,而发生严重病症如贫血和脑型疟者更少,其确切原因尚不清楚,寄生虫与宿主的遗传性状可能起一定的作用。本文的研究目的:1)确定不同的疟原虫抗原的体液反应是否为患脑型疟和温和型疟疾的重要决定因素;2)研究疟原虫基因型与体液反应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疟疾流行病学2000~2004年孝昌县周巷镇低年龄组疟疾发病潜势分析"1972003年全国疟疾形势"385西藏林芝地区1986~2004年疟疾流行特征分析"457诊断与免疫标签引物-套式/多重PCR检测恶性疟原虫和间日疟原虫的研究"140恶性疟原虫乳酸脱氢酶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制备"213我国南方五省间日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基因型与疟疾防治效果关系的探讨"274分子生物学融合基因IFN-α1b/CSPⅡ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在大肠埃希菌中的表达"43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基因芯片技术在生命科学众多研究领域中已显示出强大优势。恶性疟原虫和冈比亚按蚊全基因组测序完成后,该技术开始逐步应用于疟原虫、传疟按蚊以及疟疾动物模型的研究。该文概述了基因芯片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疟疾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一、萨尔瓦多间日疟原虫的子孢子传播实验: 从1966年Porter等用巴拿马的间日疟原虫感染夜猴成功后已用这些动物作为疟疾研究的模型,并继有一些间日疟原虫通过巴  相似文献   

13.
疟疾是经按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蚊虫易被疟原虫感染并传播病原体是消除疟疾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疟疾传播阻断疫苗旨在阻断疟原虫在蚊体内的生活史过程,免除蚊的感染,从而阻止疟疾传播。与其他防控策略联合使用,有望促进流行区疟疾的消除乃至根除。本文综述了疟疾传播阻断疫苗的研究进展,并对传播阻断免疫进行概述,以期为疟疾传播阻断疫苗的研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输入性疟疾的临床和实验室指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无疟疾流行的国家中,诊断疟疾有一定的难度。由于临床医生的重视程度和对疟疾的认知能力的原因,很少有医生会想到给发热的病人检查疟原虫。因而不能做到早诊断早治疗。而且,有些旅游者服过预防药,他们感染疟疾后表现得不典型,有时甚至难以查到疟原虫。尽管如此,还是有一些指征可供临床医生参考。本实验便是通过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来评价一些临床指征对于输入性疟疾诊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疟疾免疫血清学研究的进展,为疟疾的流行病学调查、诊断及疫苗制备提供了理论依据,创造了条件。虽然疟原虫体外培养方法迄今尚未建立,阻碍着疟疾疫苗制备的研究,但近几年来人类疟原虫转种于猴类的成功,提供了人疟疫苗新希望。同时抗原分离和提纯技术的进展,也为开展疟疾疫苗制备和免疫实验研究,提供了条件。【疟疾的抗原】许多事实证明红细胞内各期疟原虫是宿主产生免疫的条件。疟原虫  相似文献   

16.
感染恶性疟原虫的红细胞粘附于静脉内皮(深部血管内裂体生殖)和毛细血管的阻塞(脑型疟疾),是由于感染恶性疟原虫的红细胞膜局部和全部的改变所致。深部血管内裂体生殖和脑型疟疾的机制,已根据对猕猴体内的P.coatneyi和夜猴体内的恶性疟原虫的电子显微镜观察以及对猕猴感染诺氏疟原虫的流变学研究进行了推论。至今,在疟疾研究中,虽然显示出不同程度的深部血管内裂体生殖,但在感染恶性疟原虫和P.coatneyi的红细胞膜上特有的结球突起是与明显的深  相似文献   

17.
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阻碍流行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寄生虫病,随着多抗药虫株的出现和媒介按蚊对杀虫剂产生抗性,疟疾的防治面临新的挑战。对按蚊与疟原虫相互关系的研究,特别是寻找按蚊支持疟原虫发育因子,弄清疟原虫在蚊体内的配子生殖和孢子生殖机制,可为疟疾防治研究提供有益线索。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  相似文献   

18.
基于疟原虫入侵途径的多样化以及红细胞表面受体的多样性,间日疟原虫入侵红细胞的过程呈现高度的种特异性。寻找参与疟原虫入侵红细胞的相关分子,探索其入侵机制是疟疾研究领域的重点。间日疟原虫全基因组测序的完成,为从分子水平探索间日疟原虫的入侵机制和疟疾候选疫苗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本文通过达菲结合蛋白、网织红细胞结合蛋白、间日疟原虫色氨酸富集抗原等几种重要的入侵蛋白,对间日疟原虫入侵红细胞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在疟疾的防治工作中,如何提高疟原虫的检出率,来配合临床和调查研究的顺利开展,则疟原虫镜检诊断极为重要。为此,笔者根据手边现有资料,结合实际工作的体会,就间日疟疟原虫的镜检诊断加以综合如下: 间日疟疾采血时间在做疟疾流行病学调查时,采血时间很难得到考虑。但对门诊病例等之疑似间日疟疾病人,就应当考虑合适的采血时间,根据间日疟原虫的生活史及患者  相似文献   

20.
疟疾流行病学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疟疾研究中的应用 119………………洪涝灾害遥感资料用于疟疾和流行性乙型脑炎疫情分析   14 4……………………………………………………………济南市基本消灭疟疾后疟疾疫情分析 190………………………商水县 2 0 0 1~ 2 0 0 3年疟疾暴发调查与控制 3 74…………………山东省基本消灭疟疾后 15年来的监测 3 78……………………病原枸橼酸钠抗凝剂对疟原虫生长活性影响的研究 3 43……………分子生物学间日疟原虫传播阻断疫苗候选抗原Pvs2 5中国分离株高度  保守 1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