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肝气通则心气和”理论源于《名医杂著》,从五脏母子相生关系阐释了肝与心在生理、病理上的紧密联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基于“肝气通则心气和,肝气滞则心气乏”理论,本病的主要病机责之“肝气滞”,因肝气不畅、肝失疏泄导致心脉失和、心阳不足、情志不调,相应的治法可归纳为:调气疏肝、活血通络,调畅肝气,温通心阳,疏肝解郁、调畅情志。验之临床,获效颇佳,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2.
论肝气证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气”是机体脏腑经络生理活动的基本动力。所谓“人之有生,全赖此气”,“气者,人之根本也”。就肝气而论,疏泄是肝气生理功能的具体表现。因此,肝气疏泄具有调节情志活动,保持心情舒畅,疏通气机,协助脾胃之气的升降、胆汁的分泌、水谷的消化、血流的通畅等,都与肝气疏泄的生理功能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分不开的。但肝气的功能活动,又有赖于肝贮藏的血液作为物质基础以供养。所以肝以血为体,以气为用;气为阳,血为阴,故有“体阴而用阳”的生理特点。若肝疏失调,即可表现神志、消化、气血等功能性的病证。如疏泄不及则肝气  相似文献   

3.
在中医妇科临床上,七情所伤,肝气抑郁及经、胎、产耗气失血,致淤之病证屡见不鲜。乃因生理上“女子以血为本”,“人之一身气血不能相离,气中有血,血中有气,气血相依,循环不息。”若“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气滞则血滞”,“血管无气必停留而淤”,“血虚...  相似文献   

4.
卵巢早衰是妇科领域的常见病,对育龄期女性的生殖造成严重影响。中医学认为“女子以肝为先天”,文中从女子的生理、病理特点出发,将其内涵概括为肝阴肝血常不足、肝气肝阳常有余,认为可从肝肾同补滋肝阴、肝脾同调养肝血、疏肝解郁调肝气、心肝同治清肝火分而治之,强调从肝论治卵巢早衰的重要性,以期为临床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是由“肝主升发”的生理特性决定的,其中“血”即指肝。“有余”与“不足”不只限于从血入手,还与肝气的盛衰有关。肝具有主升发的生理特性,“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正是肝气升发失常的表现。本文以肝主升发的生理特性为理论依据,对“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在《内经》原文中的实质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6.
张珍玉教授基础理论深厚,临证经验丰富,他强调中医基础理论,尤其是藏象学说对临床实践的指导作用。他亦强调辨证论治,重视脏腑辨证。肝与脾胃关系密切,二者同位膈下,共居中焦,位置相邻,经络相系。在生理上相互为用,病理上亦相互影响。临床上,当肝气逆乱,横逆乘脾犯胃,木土相克;或肝气郁结,木不疏土。或脾气虚弱,土虚木乘等都是导致脾胃病发生的常见发病途径。因此张老提出:肝失疏泄包括“太过”和“不及”两端,辨证就有“肝气郁”与“肝气逆”两证,辨证施治应有“舒肝”和“疏肝”二法。他认为柴胡疏肝散以疏肝理气为主,逍遥散偏于疏肝解郁;肝气逆证首选柴胡疏肝散,肝气郁证则先用逍遥散。肝主疏泄,调畅全身气机,张老擅长从肝入手,立足于气机失调,以调肝为基础进而调节全身脏腑气机,从根本上恢复人体肝与脾胃气机为要。肝复疏泄之职,则气机调畅,有助于脾胃之气的正常运行,从而保证了脾胃功能的正常发挥。因此深化肝与脾胃藏象理论,对临床临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王自立“治肝必柔肝,柔肝先养肝”思想探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为刚脏,体阴用阳,若内因七情暗耗,致机体阴血津液亏虚,则肝血亦虚,肝体失养,肝气失制,发为多种疾病。王自立老师认为,治疗肝病不可一味疏泻、清解、攻伐,否则,肝之阴津受伐而病势反增。治疗肝病,应以养肝为第一要务,使肝血得养,肝体得柔,则肝气自疏,此亦即“养肝即是柔肝,柔肝便为疏肝”之义。笔者现就王老论治肝病思想的形成及临床运用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8.
谈肝气证治     
毛德西 《河南中医》2007,27(5):10-12
“肝气”一词,出自《内经》。其义有二:一是生理名词,指肝的生发之气,即生理功能;二是疾病名词,指肝脏病气,即病理状态。后世医家多将“肝气”作为病名,俗称“肝气病”。“肝气”病机乃肝脏作用过强使然,而肝郁为肝脏作用不及所成。二者病机不同,症状亦异。“肝气”大致可分为肝气内结证、肝气上冲证、肝脾不和证、肝胃不和证、肝气冲心证、肝气夹痰证、肝气下逆二阴证、肝气下逆任冲证等。其证候演变有一定规律,临床用药当遵《内经》之旨:“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以酸泻之。”酌情加用行血、养肝、降气之品,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9.
论肝气证治     
“气”是机体脏腑经络生理活动的基本动力。所谓“人之有生,全赖此气”,疏泄是肝气生理功能的具体表现。因此,肝气疏泄是具有调了情志活动,保持心情舒畅,疏通气机,协助脾胃之气的升降。胆汁分泌、水谷的消化,血流的通畅等,都与肝气疏泄的生理功能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分不开的。但肝气的功能活动又有赖于肝贮藏的血液作为物质基础以供养。所以肝以血为体,以气为用;气为阳,血为阴,故有“体阴而用阳”的生物特点。若肝疏失调,即可表现神志、消化、气血等功能性的病证。如疏泄不及则肝气不用,可见神志抑郁证;如疏泄太过,便肝气有余,可出现肝气亢奋…  相似文献   

10.
《知医必辨》指出:“五脏之病,肝气居多、而妇人尤甚,”盖妇女以血用事、经带胎产数伤于血,以致“有余于气、不足于血。”肝为血脏,冲为血海而隶属于肝。肝性刚,喜条达,因“妇人性执,易于动气,”尤易致郁,造成肝失疏泄,气血失于调畅,冲任因而失调,则经带胎产诸疾而致变端丛生。近年来疏肝法在妇科临床运用中日益甚广,以成为疏解枢扭、调畅气机、来逐邪的重要手段,现将笔者临床运用体会点滴,述之如下。一、膜样痛经(痛经案) 刘×,女、28岁、已婚、1983年12月10日初诊,自诉14岁月经初潮始,每次行经期间少腹呈持续剧痛,有呈淤块排出后疼痛缓解,结婚三载,痛经未改善。未次月经为12月8日。经行不畅、经色暗红、量少夹有淤块,少腹两  相似文献   

11.
中医认为女子以血为用。肝主藏血,司疏泄,有调节气血的作用。女性的生长发育,经、带、孕、产、乳等生理特点,均与肝有着密切的关系。刘河间曰:“女子天癸既行,皆从厥阴论之。”由于生理原因,女性往往易于情绪激动,导致肝失疏泄,肝气郁滞,从而发生气结、气逆、气乱等病变。加之社会发展,女性除了传统的“相夫教子”的责任外,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中,生活节奏的加快,就业竞争激烈带来的压力,都在无形中给女性带来紧张而压力大的生存环境,因此现代女性肝气郁滞的表现尤为突出,常发为乳癖等疾病。  相似文献   

12.
月经病是妇科的常见病,中医临证讲究治病求本,审因论治。肝肾对月经的调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肾为元阴元阳之所处,而女子更以血为本,肝为先天,故在治疗月经病时多从肝肾论治,只有肾精充盛,肝气调达,方能血海充盈,经候如期。故该文针对补肾疏肝法在月经病中的应用做了进一步的阐述。  相似文献   

13.
肝气“升发”寓于“生发”之中,以“生发”替代“升发”更为合理。“生发”与“体嫩”为肝脏的重要生理特性,肝气“生发”为生命气化之“动机”,肝气“体嫩”则反映了肝气易于折损的生理特点。肝脏的“生发”“体嫩”生理特性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①丰富了肝脏虚证尤其是肝气虚、肝阳虚证的依据,并推动对肝气(阳)虚病机危害性的重新评估与深入认识;②为不可专事“伐肝”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依据;③为补肝气、温肝阳与升提肝气(阳)诸法的临床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月经病与肝关系密切,临床多以肝血亏虚、肝阴不足、气滞血瘀立论,治疗亦多从养肝血、滋肝阴、清肝热、疏肝气着手,鲜少注重肝气虚与月经生理、病理联系,亦少提及补肝气之法。然因肝气虚而致肝脏疏泄、藏血失司、生发不足,以致心、脾、肾功能异常,冲任失调,而引月经不调者,亦不少见。文章将从中医理论对"肝气虚"的概念进行阐释,基于"肝气虚"探究月经病病机,结合名老中医临床治验论述补益肝气对调经的重要性,为治疗月经病补充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疏肝,即舒畅、调达肝气,是治疗肝气郁结的根本法则。《素问&#183;六元正纪大论》亦云:“木郁达之。”肝主疏泄,其性刚强,喜条达而恶抑郁,凡精神情志的刺激,都会影响到肝的疏泄功能,而致肝气郁结的病症。故疏肝法临床极为常用,在内科、外科、妇科的多种病症中,有着广泛的实用价值。如现代医学胃炎、胰腺炎、神经官能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肝炎、月经病、更年期综合征等病,  相似文献   

16.
“木郁达之”出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是中医临床运用范围较广的治则之一。肝主疏泄、藏血,性喜条达,体阴而用阳。女子因经、带、胎、产的生理特点,又以“肝为先天”。既“女子以血为本”、“冲为血海”,冲脉附于肝,冲脉之气“盛”而流通,则有赖于肝之疏泄。《内经》云:“太冲脉盛,则月事以时下,故有子。”肝气条达,冲任和谐,是月经按时来潮,胞宫孕育胎儿的重要条件。反之,则经、带、胎、产诸疾随之而起。然女子有“不得隐曲”之事颇多,郁怒伤肝致肝失条达之症常见,情志所伤为妇科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故“木郁达之”  相似文献   

17.
浅谈肝阳虚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代医家及大量中医药文献对五脏阴阳、气血,虚实和治法之补泻论及颇多。然而对于肝脏,医家大多持“肝常有余”、“肝有泻无补”之说而强调肝气肝阳易亢易逆,肝虚多在阴血。历版《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教材中论及肝阳,只有肝阳上亢、肝阳化风,从未提及“肝阳虚”。果真没有肝阳虚吗?其实肝阳虚证在古文献中即有记载,又被称为肝阳不足证、肝虚寒证、肝阳虚衰证等。本证常由肝气虚进一步发展而来,亦可由禀赋阳虚、年高体衰、情志所伤、外邪侵袭及他病波及。病机为肝阳虚衰,机体失却温煦而阴寒内生,气机升降失调。临床主要表现在肝主疏泄、主藏血功能低下及肝经、筋、爪、目异常。治疗宜温补肝阳,用温而不燥之品及补益肝体之药,并佐以疏肝之品。《蒲辅周医疗经验》中指出“五脏皆有阴虚、阳虚之别”。肝阳虚证是确然存在的,其有独特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法方药,而且已经受到了一些医家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正> 本文着重论述张氏在肝郁论治中,疏肝注重调理中焦脾胃,时刻注意顾护元气,慎施平肝伐肝,善用柔肝和肝之法及在遣方用药方面的特色。疏肝注重调中调中有助疏肝张氏治疗肝郁之证,非常注意调理中焦脾胃。他根据《内经》:“厥阴不治,求之阳明”;《金匮要略》:“见肝之病,当先实脾”;黄坤载:“肝气宜升,胆火宜降,然非脾气之上行,则肝气不升,非胃气之下行,则胆火不降”之见,认为治疗肝郁之证,当以调理中焦脾胃为主,脾升胃降则肝气自和平。他  相似文献   

19.
邱啸  魏凤琴 《中医药导报》2020,26(4):119-122
探讨张珍玉从肝论治湿邪为病学术观点的立论基础及临证经验;张珍玉主张外湿致病可伤肝,内湿致病不离肝,以气为中介,肝主调达,畅达脏腑气机以祛内湿,"肝主候外",健卫气以治外湿。通过养肝血调肝气复人体气机之常以祛湿,其中调肝气祛湿,有疏肝祛湿法与舒肝祛湿法之别,疏肝为肝气疏泄太过而设,舒肝为肝气疏泄不及而伍。  相似文献   

20.
总观肝之生理,以阴血为体,以阳气为用,故称体阴而用阳。由此而及肝之病理,则证有虚实,历代医家多从肝之特性而言:在五行属木,在时令应春,春时阳生,阳气多动而升发;其病为升动无制,肝气偏亢,久甚化火,故有“肝无虚证”之说。其实则非,肝血不足,肝阴亏损,临证故为常见,然而肝之虚证既有阴血亏损的“体”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