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射频消融治疗起源于心房下部局灶房性心动过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6例起源于右房下部及3例起源于冠状静脉窦口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行常规心内电生理检查,明确房速时心房激动顺序,寻找心房激动最早起源点标测与消融,临床随访评价疗效。结果:6例右房下部房速心电图Ⅱ、Ⅲ、aVF、V1导联P′为负,Ⅰ、aVL为正,3例冠状窦口部房速心电图Ⅱ、Ⅲ、aVF及V1导联P′波为负\正双向,Ⅰ、aVL P′低平,不易区别。成功消融靶点双极电图A-P间期40±15 m s。结论:体表心电图可大致区分房速起源部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起源于右心耳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RAAT)心电图、电生理特点及射频消融。方法138例经射频消融治疗的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房速)中有7例(5.0%)起源于右心耳,通过10极冠状静脉窦(CS)电极导管、高位右心房(HRA)电极导管、希氏束(HBE)电极导管和消融导管(ABL)记录其电生理检查结果、靶点位置,并记录和观察体表心电图房性P波形态(正向、负向、低平和双向)。结果7例RAAT患者平均年龄为(41.1±19.6)岁,病史(5.4±4.0)年,其中男性4例,女性3例。房速持续性4例,阵发性2例,通过心房程序刺激诱发1例。体表心电图房性P波形态特征:所有患者V,导联P波负向,绝大多数下壁导联P波正向或双向,胸前导联P波由负向逐渐变为正向。心内电生理检查提示房速时HRA处A波最早,有效消融靶点较体表心电图P波提前(38.4±12.6)ms。6例患者消融成功,其中4例使用盐水灌注消融导管,随访3~12个月无房速复发,未见并发症发生。结论RAAT相对少见(5.0%),有特殊的心电图和心内电生理表现,盐水灌注消融导管能提高消融成功率,远期效果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报道9例起源于冠状静脉窦口附近的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1月至2009年1月行射频消融治疗的59例房速患者,发现9例起源于冠状静脉窦口。其定义为标测的最早激动点位于冠状静脉窦口周1 cm范围以内的区域并在此消融成功。结果9例靶点局部A波激动时间领先体表P波起点39±12(30~53)m s。房速体表P波具有以下特点:Ⅱ、Ⅲ、aVF导联P波呈负向波,I导联呈等电位线或低幅正向波,aVL导联呈正向波,多数病例V1导联P波前半部分为等电位线,后半部分为正向波,胸前导联P波由右向左在V3~V6导联逐渐移行为负向。结论冠状静脉窦口是右房房速的一个重要起源点,其体表心电图有明确特征。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无冠窦起源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的电生理特点。方法 5例无冠窦起源房速患者,其中男性2例,女性3例,年龄37~68岁。观察心动过速时P波形态,心内标测心房最早激动部位,并行射频消融治疗。结果 5例无冠窦起源房速的周长平均为(363±44)ms。P波形态主要表现为在Ⅱ、Ⅲ和aVF导联上直立和双向,aVR导联倒置,在aVL导联上全为正向。胸前导联中,V_1~V_2为负正双向,V_3~V_5为负正双向或正向,V_6为正向。5例患者均于无冠窦内成功消融,术后随访6个月均未见复发。结论无冠窦起源房速P波形态的特征可能为右胸导联先负后正,下壁导联直立或双向。此类房速的射频消融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房性心动过速的射频导管消融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治疗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对8例患者进行了射频导管消融术(RFCA)治疗。方法:采用两根大头消融导管,在房速发作时标测心房最早激动点放电消融。结果:8例房速(包括房速伴心房扑动及房速伴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各1例)RFCA治疗全部成功,无并发症;其中4例在冠状静脉窦口附近、2例在右心房侧壁、2例在右心耳处放电消融成功,成功靶点局部电位(A波)较体表心电图P波平均提前34.23±5.23(22~46)ms。结论:心房激动顺序标测是房速消融的基本方法,AP间期≥30ms的部位可作为试消融靶点;对房速伴其他类型心动过速者可一次消融成功。  相似文献   

6.
目的报道起源于三尖瓣环非间隔部位的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体表心电图特点及射频消融结果。方法13例房速均被证实起源于三尖瓣环非间隔部位并射频消融成功。影像学消融靶点位于三尖瓣环,局部电图可见A波和V波,且A∶V<2,V波的振幅>0.5 mV。结果9例消融成功部位位于三尖瓣环下侧壁,4例位于三尖瓣环上侧壁,靶点局部A波激动时间领先体表心电图P波起点41±15 ms,AV比值0.5±0.4。三尖瓣环下侧壁起源的房速P波特点:Ⅰ、aVL、aVR导联P波正向,Ⅱ、Ⅲ、aVF导联P波负向,V1~V6导联P波负向。三尖瓣环上侧壁起源的房速P波特点:Ⅰ、aVL导联P波正向,aVR导联P波负向或呈等电位线,Ⅱ、Ⅲ、aVF导联P波低幅正向波或呈等电位线,V1导联负向,胸前导联由右向左P波逐渐移行为正向。结论三尖瓣环非间隔部位是右房房速的一个重要起源点,其体表心电图有明确特征。  相似文献   

7.
射频消融治疗心房肌肌袖相关的房性心动过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的临床和电生理特点.方法病例为1998年1月~2001年4月在我院因房速[部分伴心房颤动(房颤)]而行心内电生理和射频消融的患者.比较不同部位起源房速的临床特点和心内激动差异.结果共19例,年龄(46.8±18)岁.尝试消融治疗16例,房速起源右房侧11例,分别为希氏束上方4例,上腔静脉、右心耳各2例,下腔静脉、冠状窦口、终末嵴各1例.起源于左房侧5例,分别为肺静脉4例,左心耳1例.消融成功13例(81%),不成功者分别为希氏束旁2例,肺静脉1例.左房起源和上腔静脉起源房速心电图aVL导联P波呈负相,不同之处是后者Ⅰ导联P波呈正相.左上肺静脉、左心耳和上腔静脉起源的房性早搏(房早)和房速冠状窦远端心房激动早于或等于冠状窦口.而右上肺静脉房早和房速的冠状窦口激动早于远端.左上肺静脉、冠状窦口和下腔静脉的房早和房速时的冠状窦口激动早于右房上部.其他起源房早和房速时的右房上激动早于冠状窦口.成功消融部位电位提前体表心电图的P波(37.6±16.6)ms.但肺静脉和上腔静脉心动过速病例中各有1例经消融隔离心动过速起源的远端而成功.虽然多数患者的心动过速起源于易形成肌袖的心房和血管交界部位,但是肺静脉起源房速[AA间期(230.8±58.O)ms]的频率显著快于其他部位者[AA间期(342.6±86.5)ms,P=0.015],且更易出现房颤(4例全部出现).成功病例随访1~30(10±10)个月,无复发.结论局灶房速好发于心房与其他结构交界的部位,可能与该部位心房肌肌袖的存在有关,常规心内电生理检查有助于初步定位房速起源部位,射频消融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报告经主动脉无冠状窦内射频消融8例前间隔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房速)。方法8例患者男性3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50.6±12.3)岁。阵发性房速病史(7.5±5.5)年。术中心房和心室刺激诱发房速,分别在右心房、左心房和主动脉无冠状窦内标测最早心房激动,并进行消融。结果心房刺激能反复诱发和终止8例患者的房速,房速的平均周长(329±66)ms。右心房和左心房的前间隔部位标测相对提前的心房激动,但多次消融未成功。主动脉无冠状窦内的心房激动较希氏束处的心房波提前(11.6±7.2)ms,放电1~2次于8s内终止8例房速。随访(10.2±4.8)个月,无一例房速复发。结论主动脉无冠状窦内可作为消融前间隔局灶性房速的一种新途径,尤其适用于在希氏束部位消融失败的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起源于心房后间隔及邻近区域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心脏电生理特点及射频导管消融特点.方法 入选23例患者,男12例,女11例,平均年龄(48.3±19.3)岁,自发或心房程序刺激诱发房速后,分析体表心电图P&#39;波特点并于后间隔各个部位进行激动标测和射频消融治疗.结果 23例心房刺激均能反复诱发或终止房速,平均周长(346.7±61.8) ms,房速时P&#39;波时限明显短于窦性心律时P波时限[(86.2±14.0)ms对(115.4±19.9) ms,P<0.05].体表P&#39;波表现为Ⅰ导联多呈等电位线,下壁导联呈深倒负向波,aVR和aVL导联呈正向波,V3~W5导联呈负向波.常规激动标测,所有患者于冠状静脉窦口(CSO)附近标测到相对提前的心房激动,其中12例起源于右后间隔,6例起源于CSO及近端,2例起源于心中静脉,3例起源于左后间隔.靶点提前体表P&#39;波平均(34.4±18.0) ms,放电开始至心动过速终止时间为(6.2±4.2)s,11例患者放电过程中出现交界区心律.所有患者均消融成功,其中3例需应用盐水灌注导管.随访4个月~ 10年,无复发病例及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 后间隔局灶性房速P&#39;波形态具有特异性,对导管消融定位意义较大.由于解剖的复杂性,部分病例标测和消融困难,需结合右心房后间隔、冠状静脉窦(CS)内和/或其分支、左心房后间隔等多部位标测和/或消融方能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起源于希氏束旁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的心电生理特征及射频消融治疗效果。方法选自2009年1月至2014年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就诊的经心内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证实起源点位于希氏束旁的房速,简称希氏束旁房速18例,其中男2例,女16例,年龄31~68(40±9)岁,病史1~10年。对患者临床特征、心电生理特点及射频消融疗效进行分析。结果希氏束旁房速大多为女性,16例表现为阵发性,为心房或心室程序刺激诱发和终止,2例为无休止心动过速。所有患者房速心电图P波窄而低幅,Ⅱ,Ⅲ,a VF和V1导联P波负正双向,Ⅰ、a VL导联为直立,V2~V6导联P波负向。右房激动标测示心内最早激动位于希氏束附近,并领先于体表P波起始(15±3)ms。16例患者于无冠窦内消融成功,2例于右房希氏束旁消融成功,均无并发症,随访12个月所有患者均无心动过速复发。结论希氏束旁房速有独特的临床特征,心电图特征及心房内激动顺序,应首选无冠窦途径消融,长期随访房速行射频消融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回顾性分析His束旁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的心电生理特征并探讨射频消融策略。方法连续入选经心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证实起源点位于His束旁的房速,对患者的临床特征、心电生理特点及射频消融策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入选23例,其中男7例,女16例,年龄(59.9±16.6)岁,病史6个月至5年。His束旁房速女性较男性多见,20例为阵发性, 3例为无休止心动过速。所有患者的心电图特征为:P波窄而低幅,Ⅱ、Ⅲ、aVF和V_1导联P波负正双向,Ⅰ、aVL导联直立,V_2~V_6导联P波负向。右房激动标测示心内最早激动位于His束附近,仅比冠状窦近端提前(15±3)ms(始终找不到最早提前的A波),20例于右房His束旁消融成功,3例于主动脉无冠窦内消融成功,均无并发症。结论 His束旁房速有独特的心电图特征及心房内激动顺序,经右房His束旁消融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报道房性心动过速性心肌病1例。方法持续性房性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导致心衰。于2011年2月17日行射频消融术。常规置入冠状窦电极,希氏束电极和右心室电极。体表心电图示:V1导联P波向下,ⅠⅡⅢaVF导联P波向上。aVL导联P波双向。心内电图示A波2:1下传室波且冠状窦近端A波早于远端,希氏电极A波最早。考虑房速来自右房上部。从右股静脉进8.5SR0血管鞘用IBI 90 cm中弯温控大头在三尖瓣11点(左前斜45度)处标测到大A小V波且A波较冠状窦远端提前110sm。用功率30 W,温度55度消融。10秒内房速终止。但消融过程中温度很快达到,功率却不到5W。巩固消融160 ms。反复心房刺激未诱发房速。第二天复发,房波频率稍慢,位置不变。故改用IBI 110cm中弯冷盐水大头在同一靶点消融,功率30W温度43度,盐水流速为12ml/分。消融成功。一周后又发,改用三维(EnsiteNavx)系统标测,证实为右心耳中部房速。功率30W温度43度,盐水流速为20ml/分。反复消融成功。结果消融成功。结论持续性房性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射频消融成功后预后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起源于左、右心耳处的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房速)比较少见,本研究报告14例起源于左、右心耳的局灶性房速的电生理特性和射频导管消融结果。方法 14例患者年龄为12~55岁,均有反复发作心悸和心动过速的病史,11例心动过速呈无休止发作,抗心律失常药物难以控制,其中3例伴明显左心室增大。电生理检查明确局灶性房速机制,其它机制的室上性心动过速经详细的的电生理检查和心内标测排除。对14例患者均在房速时进行体表心电图分析和激动标测,在心动过速时双极和单极标测所示的最早心房激动部位处行射频导管消融。14例患者中,5例应用CARTO三维标测系统引导标测和消融;除3例患者外,其他11例患者均应用盐水灌注导管消融。结果 10例起源于右心耳的局灶性房速患者,房速时的P’波形态Ⅰ导联和Ⅱ、Ⅲ、aVF导联均为正向波,aVL导联P’波负向、正向、双向者分别是3例、3例和4例;V1导联负向波为主(7/10),V3~V6导联正向波为主(9/10),1例V1~V6导联P波全部为正向波。4例左心耳局灶性房速的P’波形态,Ⅰ和aVL导联均为负向波,Ⅱ、Ⅲ和aVF导联均为正向波,V1~V6导联均为正向波。10例右心耳起源房速均消融成功;4例左心耳起源房速2例消融成功,2例消融失败。14例均无围术期相关并发症发生。在随访期间,右心耳起源房速复发1例,经再次消融成功;其他成功消融患者在未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下无房速复发,3例左心室增大患者随访中左心室基本恢复正常。结论起源于左、右心耳局灶性房速多呈无休止特点,可导致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经射频导管消融心耳部(尤其是右心耳)起源局灶性房速有较高的成功率、较低的复发率和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起源于左、右心耳处的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房速)比较少见,本研究报告14例起源于左、右心耳的局灶性房速的电生理特性和射频导管消融结果。方法 14例患者年龄为12~55岁,均有反复发作心悸和心动过速的病史,11例心动过速呈无休止发作,抗心律失常药物难以控制,其中3例伴明显左心室增大。电生理检查明确局灶性房速机制,其它机制的室上性心动过速经详细的的电生理检查和心内标测排除。对14例患者均在房速时进行体表心电图分析和激动标测,在心动过速时双极和单极标测所示的最早心房激动部位处行射频导管消融。14例患者中,5例应用CARTO三维标测系统引导标测和消融;除3例患者外,其他11例患者均应用盐水灌注导管消融。结果 10例起源于右心耳的局灶性房速患者,房速时的P’波形态Ⅰ导联和Ⅱ、Ⅲ、aVF导联均为正向波,aVL导联P’波负向、正向、双向者分别是3例、3例和4例;V1导联负向波为主(7/10),V3~V6导联正向波为主(9/10),1例V1~V6导联P波全部为正向波。4例左心耳局灶性房速的P’波形态,Ⅰ和aVL导联均为负向波,Ⅱ、Ⅲ和aVF导联均为正向波,V1~V6导联均为正向波。10例右心耳起源房速均消融成功;4例左心耳起源房速2例消融成功,2例消融失败。14例均无围术期相关并发症发生。在随访期间,右心耳起源房速复发1例,经再次消融成功;其他成功消融患者在未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下无房速复发,3例左心室增大患者随访中左心室基本恢复正常。结论起源于左、右心耳局灶性房速多呈无休止特点,可导致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经射频导管消融心耳部(尤其是右心耳)起源局灶性房速有较高的成功率、较低的复发率和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术治疗无冠窦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的方法学特点.方法:分析14例无冠窦房速患者发作时体表心电图P波特点,展示发作时无冠窦、左房前间隔和希氏束最早激动的时间差异,5例患者采用三维(EnSite 3000 NavX)建模标测.结果:房速发作时P波时限(83±4)ms明显短于窦性心律时P波时限(106±9)ms,P<0.05;右房最早激动点位于希氏束或其附近;无冠窦内最早心房激动较希氏束提前(10.8±7.2)ms,先于体表心电图P波提前(20.8±7.2)ms,5例患者通过房间隔穿刺术在左房前间隔测及的最早激动点较右房晚(4±2)ms.12例患者均在无冠窦内消融成功,2例患者在无冠窦内和希氏束后上方与无冠窦相对应处同时消融成功.随访4~30个月均无复发.结论:射频消融术是根治无冠窦房速的有效方法,对于房速消融不成功者,可选择在无冠窦内和希氏束后上方与无冠窦相对应处同时消融.  相似文献   

16.
房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房性心动过速 (简称房速 )的电生理机制、标测方法及射频消融结果。 2 3例房速 :右房房速 15例 ;左房房速 8例 ,其中左上肺静脉口房速 3例、右上肺静脉口房速 2例、左下肺静脉口下方房速 1例、右下肺静脉口下方房速 2例。结果 :15例右房房速成功 13例 ,成功率为 87% ;左房房速 8例全部成功 ,成功率为 10 0 % ,总成功率为91.3%。成功消融靶点的A波较体表心电图P′波提前 44± 6ms。随访 2~ 36个月 ,无复发。结论 :射频消融治疗房速 (包括左房非经典部位房速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冠状静脉系统(CVS)心外膜起源室性早搏(PVCs)/室性心动过速(VT)的心电图特征和标测消融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12例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男10例,女2例,年龄49.08±15.26岁。体表12导联心电图(ECG)、动态心电图示频发PVCs或短阵VT。12例术中均先行心内膜标测,均未标测到理想消融靶点,考虑PVCs/VT源自心外膜,置入冠状静脉窦(CS)电极至心大静脉(GCV)、前室间隔静脉(AIV)。确定PVCs/VT起源于CVS后,应用盐水灌注消融导管,以15~30 W放电(温控43℃、盐水速度17~30 ml/min)。分析体表ECG特征。结果 10例即刻消融成功,消融靶点分别位于GCV(7例)、AIV(2例)、后侧支静脉(PLV)(1例),局部V波较体表心电图QRS波提早28.67±5.35 ms,消融部位阻抗212.8±45.2Ω;2例因消融导管无法到达AIV中段靶点,消融失败;无标测与消融并发症。PVCs/VT的QRS波时限为148.33±18.09 ms,起始部见"delta"波4例,最大偏差指数(MDI)0.67±0.27。PLV消融成功病例Ⅰ导联QRS波呈R型,另外9例PVCs/VT时的Ⅰ导联QRS波以负向波为主,其中5例GCV消融成功患者的Ⅰ导联QRS波起始部见q波(QWLⅠ)。GCV消融成功的PVCs/VT心电图呈右束支传导阻滞图形,胸前导联R波移行较早,移行于V1导联;AIV消融成功PVCs/VT心电图呈左束支传导阻滞图形,胸前导联R波移行于V3导联。随访1~10个月,1例PVCs 24 h 3 982个,余病例未见复发,成功率75%。结论QWLⅠ、MDI≥0.6是GCV起源的PVCs/VT重要诊断标准之一;约75%CVS起源的心外膜PVCs/VT可以经CVS安全、有效地进行标测和消融。  相似文献   

18.
13例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腔内电生理检查证实10例为折返性,2例为自律性增高,1例为心房扑动。分布于冠状静脉窦口附近8例、右房侧壁2例、右心耳部1例、左上肺静脉口部1例。房速时标测心房最早激动点A波较体表心电图领先30ms处消融房速终止。心房扑动患者于三尖瓣峡部消融成功。随访3~24个月,1例复发后重复消融再次成功。  相似文献   

19.
经主动脉窦途径射频消融心动过速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主动脉窦途径导管射频消融治愈的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心电图特点及射频消融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前间隔房性心动过速及前间隔旁路等该类患者的体表心电图、及消融成功时靶点电图等心电生理学特征.结果:经主动脉窦途径导管射频消融治愈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12例,其中起源于左冠状动脉窦(左冠窦)10例、右冠状动脉窦(右冠窦)2例;源于无冠状动脉窦(无冠窦)的局灶性前间隔房性心动过速3例及前间隔旁路2例.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心电图特点:Ⅱ、Ⅲ和aVF导联为高大R波,胸导联R波移行较早,V1导联r/S波振幅比≥30%,r波时限(82.2±16.4)ms,V1导联中r/QRS波时限比≥50%,V5、V6导联为高振幅R波、无s波.有效消融靶点心内电图示心室波明显比体表心电图QRS波提前(35.2±21.6)ms.前间隔房性心动过速均能被心房刺激反复诱发和终止,其心电图特点:房性心动过速时P波间期明显窄于窦律时P波间期,Ⅰ、aVL导联P波正向,Ⅱ、Ⅲ和aVF导联P呈负正双向.在心房标测中提示最早的心房激动在希氏(His)束区,但在主动脉无冠窦内标测的心房激动较His束区的心房波提前,其解剖定位于His束上后方,消融靶点无His束电位.前间隔旁路心电图示:窦性心律时呈窄QRS波形,未见预激波,心动过速呈窄QRS形,在无冠窦内记录到最早心房激动点,且无His束电位.17例均消融成功.结论:源于主动脉窦内的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前间隔房性心动过速和前间隔旁路具有相对的心内电生理学特征,常规心内膜途径消融困难时应该考虑从主动脉窦途径标测消融策略,把握消融导管与冠状动脉的关系,导管消融治疗安全而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起源于Koch 氏三角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的电生理特征和射频导管消融的可行性.方法对14例起源于Koch 氏三角的房速患者进行了电生理和射频消融研究,其中女8例,男6例,年龄13~71(47±20)岁,平均心动过速病史(13±12)年.结果 12例射频导管消融成功,其中房速起源点位于Koch 氏三角尖部即希氏束附近4例,位于底部冠状窦口附近8例;2例消融未成功者,房速起源点均位于希氏束附近.9例房速可被右房程序电刺激诱发和终止.5例需要异丙肾上腺素诱发.发作时的体表12导联的心电图P′波特征Ⅰ、aVL导联均为正向,下壁导联几乎都为负向.无1例发生房室传导阻滞或手术相关的并发症.结论射频消融治疗起源于Koch 氏三角的房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