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目的 为研究结石形成机理和研制溶解人类结石的制剂提供良好的动物模型。方法 将100 只一级雌性豚鼠随机分成4 组,对照组饲喂普通颗粒饲料,实验1 ~3 组分别饲喂含不同致石剂的普通颗粒饲料。饲养80 天后取血清及胆汁分别作生化测定,肉眼及光镜下观察胆汁中结石形成情况。结果:实验1~3 组豚鼠胆固醇结石形成率、血液和胆汁中胆固醇及总胆红素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1) 。结论:胆固醇,蔗糖和鱼肝油均为豚鼠胆囊胆固醇结石形成的良好诱发因素,而维生素C可降低其结石形成率 相似文献
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饮食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原先以植物蛋白为主 ,现在 ,以动物食物为主。而胆固醇只存在于动物食物中〔1〕,过多的胆固醇摄入使人类胆结石症的发病率明显提高。我国自然人群中胆结石症的发病率至少为 7% 〔2〕,近年来呈上升趋势〔3〕。为了了解胆结石症的发生机理 ,作者进行了鱼肝油对豚鼠胆囊胆固醇结石生成的影响试验 ,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探讨。1 材料和方法1.1 实验动物 普通级雄性豚鼠 75只 ,购于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 ,体重2 0 0~ 2 5 0g。1.2 试剂 鱼肝油购于上海东海制药厂 ,胆固醇购于上海政翔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 介绍改良后的豚鼠灌胃方法,为其他实验者在豚鼠灌胃方面提供借鉴。方法 普通级豚鼠40只,雌雄各半,在基于CCKA受体介导的G蛋白信号通路的胆囊胆固醇结石肝郁湿热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中建立胆固醇结石模型造模成功后,运用了将灌胃针插入实验动物食管的灌胃方法(传统灌胃方法)及将灌胃针插入实验动物嘴角推入药物由其自主吞咽的灌胃方法(改良后的灌胃方法),监测运用两种灌胃方法灌胃后豚鼠的死亡率。结果 与传统灌胃方法组比较,改良后的灌胃方法的豚鼠死亡率明显偏低(P<0.01)。结论 改良后的灌胃方法灌胃成功率高,实用性强,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实验兔30只平均分三组:A组饲正常饲料,B组饲含1.2%胆固醇和0.5%胆盐的高胆固醇饲料,C组饲高胆固醇饲料和乙醇。乙醇提供总热卡的30%。一个月后抽血测甘油三酯及胆固醇,并剖腹取胆囊及肝胆管胆汁,观察胆囊成石率和测各种胆汁成分。结果:C组胆囊内无结石形成,血清胆固醇和胆囊胆汁中的胆固醇、磷脂、钙等明显低于B组,提示乙醇对胆囊胆固醇结石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清雌激素、雄激素、孕激素及血清胆固醇水平与胆囊胆固醇结石的关系.方法 对100例女性和50例男性胆囊胆固醇结石患者进行血清雌二醇(E2)、血睾酮(T)、血孕酮(P)及血清胆固醇(Cho)的测定,并分别与100例女性和50例男性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 男、女性胆固醇结石组的E2、E2/T、Cho水平均显著高于同性别对照组(P<0.05),而T水平较对照组低(P<0.05),女性胆同醇结石组的孕酮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雌激素、雄激素水平和血清胆固醇水平的异常与胆囊胆固醇结石的形成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6.
7.
胆固醇结石的形成是多基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受遗传和环境等多方面综合因素的影响。COX-2参与胆囊结石成核因子,与胆固醇合成酶活性、胆囊炎症反应等有关,促使胆囊结石的形成;将45条胆囊胆固醇结石病的候选基因分为6大类,此些基因主要编码脂类代谢相关蛋白及胆囊相关蛋白;目前共发现了23个Lith基因被确认与胆囊结石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免疫球蛋白IgA、IgM、IgG与胆囊胆固醇结石形成的关系。方法 :分别收集 6 0例胆囊胆固醇结石患者血清和 30例对照组患者血清 ,测定血清IgA、IgM、IgG含量。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在胆囊胆固醇结石组患者的血清免疫球蛋白中 ,IgA差异有极显著意义 (P <0 .0 1) ,IgM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 ,IgG差异无显著意义(P >0 .0 5 )。结论 :在胆囊胆固醇结石的形成过程中IgA的促成核作用可能性最大 ,其次是IgM ,而IgG可能无促成核作用。 相似文献
9.
10.
胆固醇结石与饮食营养有密切关系。我们对接受致石饮食豚鼠给予绿茶,观察豚鼠成石情况。结果表明,绿茶具有预防豚鼠胆固醇结石形成作用,其主要机理是绿茶能抑制豚鼠胆囊胆固醇吸收功能,防止胆汁中胆固醇过饱和。 相似文献
11.
豚鼠胆固醇结石形成中胃肠移行性复合波与胆酸池大小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豚鼠在胆固醇结石形成中胃肠移行性复合波(MMC)与胆酸池大小的变化.方法75只豚鼠分别给予正常饮食8周,1%胆固醇饮食2、4、8周,胆固醇加维生素C饮食8周.喂养结束后,评估胆囊动力并将4对电极植入胃窦、十二指肠、空肠、回肠.7 d后,记录MMC并测量胆酸池大小.结果胆固醇喂养后,胆囊动力在4周与8周组下降.胆酸池在4周组减小42.75%(P<0.05),8周组减小57.24%(P<0.05).与对照组相比,MMC以十二指肠起源为主,周期延长(4周组1.32倍,P<0.05;8周组1.44倍,P<0.05),而波幅降低(4周组降低40.91%,P<0.05;8周组降低60.17%,P<0.05).加维生素C引起的变化与胆固醇喂养的2周组相似.结论高胆固醇饮食抑制MMC并减小胆酸池,与损伤的胆囊动力一起导致胆固醇结石形成.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豚鼠在胆固醇结石形成中胃肠移行性复合波(MMC)与胆酸池大小的变化。方法 75只豚鼠分别给予正常饮食8周,1%胆固醇饮食2、4、8周,胆固醇加维生素C饮食8周。喂养结束后,评估胆囊动力并将4对电极植入胃窦、十二指肠、空肠、回肠。7d后,记录MMC并测量胆酸池大小。结果 胆固醇喂养后,胆囊动力在4周与8周组下降。胆酸池在4周组减小42.75%(P<0.05),8周组减小57.24%(P<0.05)。与对照组相比,MMC以十二指肠起源为主,周期延长(4周组1.32倍,P<0.05;8周组1.44倍,P<0.05),而波幅降低(4周组降低40.91%,P<0.05;8周组降低60.17%,P<0.05)。加维生素C引起的变化与胆固醇喂养的2周组相似。结论 高胆固醇饮食抑制MMC并减小胆酸池,与损伤的胆囊动力一起导致胆固醇结石形成。 相似文献
13.
Ithasbeenknownthatenterohepaticcirculationofbileacidsisessentialforregularcyclingofmigratingmotorcomplex(MMC).Animportantcomponentofthe enterohepaticcirculationistheactivereabsorptionof conjugatedbileacidsintheterminalileum,withspecial referencetobileacidpoolsizethatmaybedefinedasthe totalmassofbileacidsintheenterohepaticcirculation. However,becauseoftechnicaldifficultiesinmeasuringof bileacidpoolsizeinhumanbeing,theroleofthebile acidpoolhaslittlebeeninvestigated,andtheexact mechanismofchange… 相似文献
14.
疏肝利胆中药防止胆固醇结石形成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探讨疏肝利胆中药胆石净防治胆石形成的作用机制,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与实验依据。方法:80只豚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熊去氧胆酸(ursodeoxycholicacid,UDCA)组、疏肝利胆中药(胆石净)组。以高胆固醇致石食饵诱发法建立豚鼠胆石模型。其中疏肝利胆中药组、UDCA组分别给予胆石净、UDCA治疗7周。观察各组豚鼠一般情况、胆囊成石率、胆囊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疏肝利胆中药组豚鼠一般情况及行为学特征较模型组有明显改善,其胆囊成石率较模型组和UDCA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疏肝利胆中药能明显改善胆囊组织的病理结构,主要表现为胆囊黏膜炎症反应明显减轻或消失,胆囊组织结构基本接近于正常。结论:疏肝利胆中药能有效降低胆石的形成。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胆石症胆囊组织病理结构,减少胆固醇对胆囊平滑肌的进一步侵害,从而增强胆囊收缩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5.
"三镜"在胆囊结石伴胆总管结石治疗中的应用(附38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三镜"联合应用治疗胆管结石的疗效.方法 38例胆囊结石经ERCP检查确诊合并继发性胆管结石患者接受EST取石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25例),部分患者施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和经胆囊管(5例)或胆总管切开取石术(8例)治疗.结果 38例患者成功进行"三镜"联合治疗,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无并发症,痊愈出院,随访6~12个月无残余结石和返流性胆管炎.结论 "三镜"联合治疗继发性胆管结石是安全可靠、疗效确切的微创治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检测M4受体在豚鼠视网膜组织的表达及分布.方法 4周龄三色豚鼠21只,其中7只动物眼球制备石蜡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后极部视网膜组织M4受体表达与分布;其余动物分别提取眼视网膜组织RNA和蛋白质,逆转录聚和酶链反应(RT-PER)、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M4受体mRNA和蛋白质表达.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M4受体分布于豚鼠视网膜RPE细胞层,光感受器细胞层、外核层、内核层,大多数神经节细胞,以及内从状层和内核层交界区;豚鼠视网膜组织表达M4受体mRNA,扩增产物约为221 bp,阴性对照未见扩增产物.免疫印迹显示,豚鼠视网膜组织表达明显的M4受体免疫反应活性,分子量约为38 000.阴性对照组无阳性表达条带.结论 豚鼠视网膜组织有M4受体蛋白表达. 相似文献
17.
目的:明确新生豚鼠对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耳毒性有无更高敏感性.方法:以扫描电镜及光镜观察人类等效治疗剂量下阿米卡星(AMK)对36只新生及成年豚鼠耳蜗毛细胞的影响,并用TDx检测新生及成年组豚鼠血浆AMK药代动力学.结果:(1)药代动力学:新生及成年豚鼠组均为二室开放性模型,峰浓度及达蜂时间无显著性差异,但新生组豚鼠清除率较成年组明显降低(分别为0.0044±0.0011和0.0088±0.0014L/min.kg,P<0.01),消除半衰期明显延长(分别为70.89±13.38和43.24±8.03min,P<0.01),曲线下面积明显增大(分别为11461.5±4317.2和8165.9±3212.5,P<0.01).(2)耳蜗毛细胞形态学:新生组豚鼠损伤出现早且严重;停药后毛细胞缺失数继续增多.结论:AMK对新生、成年豚鼠耳蜗均有不同程度损害,并随用药时间延长而加重.新生豚鼠的敏感性高可能与该药从体内排出慢、易蓄积有关. 相似文献
18.
肝硬化患者血清总胆汁酸、胆固醇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清总胆汁酸(TBA),胆固醇(CHO)测定与肝功能分级关系。方法:检测80例肝硬化患者与健康人及肝功能分级关系。结果:肝硬化组血清CHO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而TBA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在肝硬化组中CHO在C级中最低,与A级和B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BA在A级、B级和C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的增高而增高。血清TBA在肝硬化早期的阳性率高于其他肝功能指标(P<0.05)。结论:TBA,CHO能敏感反映肝硬化的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19.
卡介苗对哮喘豚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研究卡介苗对哮喘豚鼠的防治作用。方法 24只豚鼠随机分为阳性对照组、地塞米松组、卡介苗组及阴性对照组,每组6只,除阴性对照组用生理盐水外,其余三组每只腹腔内注射鸡卵蛋白100mg,2周后用1%鸡卵蛋白激发致敏,每次30min,每日1次,持续3d,地塞米松组每次激发前肌注地塞米松2mg/kg,卡介苗组每次激发前肌往卡介苗30mg/kg,阳性对照组每次激发前30min肌注生理盐水2ml,最后用乌拉坦麻醉,检验动脉血气分析参数,嗜酸粒细胞(EOS)计数等参数,所有参数用t检验或卡方检验分析。结果 阳性对照组与其它三组比较,在豚鼠的发病程度、动脉血气分析、外周血EOS计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EOS计数、支气管病理切片每20个高倍视野EOS计数均有明显差异(P<0.05或P<0.01)。结论 卡介苗能够抑制动物模型中的哮喘反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筛选豚鼠基因组的多态性微卫星标记,为豚鼠遗传质量控制及基因定位等工作奠定基础。方法:采用磁珠富集法和豚鼠基因组数据库筛选法获取微卫星位点序列,通过分析和初步筛选,挑选部分候选位点,根据其序列设计引物,对5种不同来源的豚鼠基因组DNA标本进行PCR扩增,以期获得多态性分子标记。结果:本实验采用磁珠法共获得微卫星序列304个,设计引物125对,最终获得多态性位点1个,暂未发现多态性的特异性位点17个;用数据库筛选法共获得微卫星序列292个,设计并合成相应引物178对,最终发现多态性位点25个,暂未发现多态性的特异性位点28个。结论:本实验共获得26个多态性微卫星标记,45个潜在的候选标记,为微卫星标记在豚鼠遗传质量监测及突变基因定位等工作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