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颅脑血管成像扫描技术。分析多种图像后处理方法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德国西门子公司SOMATOMSensation64层螺旋CT,对76例疑颅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按颅脑血管成像参数扫描,获得的原始图像应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立体容积漫游技术(VRT)重建颅脑血管图像。结果所有病例血管显示良好,符合诊断要求。76例中,脑血管无异常23例,动脉瘤36例,脑血管动静脉畸形11例,烟雾病1例,脑动脉狭窄或闭塞3例,2例为颅脑肿瘤性病变。结论64层螺旋CT颅脑血管造影是一种安全、有效、无创伤性脑血管疾病检查手段。MIP及VRT是两种非常重要的血管后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的应用技术及其价值.方法 经肘静脉高压注射器注射,采用智能CTA扫描程序.探测主动脉层面造影剂浓度触发启动扫描.将数据导入CTA软件包进行MPK、MIP、CPR及VR血管成像重建.结果 主动脉CTA显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5例.主动脉瘤4例.双下腔静脉并盆腔动静脉瘘1例.主动脉血栓与钙化斑块6例.一侧椎动脉狭小/狭窄8例.椎动脉变异3例.脑血管畸形1例.脑血管变异2例.正常主动脉、椎动脉及脑血管属支11例.结论 16层螺旋CT的亚mm层厚,0.42秒/圈的速度、覆盖范围大的扫描.加上软件包强大的图像处理能力,在血管病变的诊断方面具有独特的特点.所获得的血管图像有替代有创性DSA的趋势.将成为血管性疾病中一种无创而且安全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诊断下肢动脉疾病中可行性。方法:对来我院就诊的46例临床疑有下肢动脉疾病者进行CTA检查。扫描层厚5 mm,螺距1.15mm,重建层厚1.0 mm,重叠30%。造影剂剂量90~100ml,注射速率3 ml/秒,高压注射器自动触发扫描,扫描时间20~30秒,对全部图像进行最大密度投影、容积再现技术、多平面重建使下肢血管清晰显示,并对图像进行评价。结果:46例血管重建图像显示良好检查均获得成功。动脉闭塞21例,动脉狭窄15例,动脉瘤7例,3例未见异常。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能清晰地、全面地诊断出下肢动脉及其病变,可以成为下肢动脉疾病术前评价和筛选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4.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的方法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的扫描及重建技术进行系统研究,优化不同部位CTA的最佳扫描参数,并比较多种后处理软件的应用价值。方法:102例病人随机分为3组,分别接受3种不同的扫描方法:循环时间测定、智能启动、直接延时扫描确定扫描延时时间,应用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表面遮盖重建及容积漫游技术(VRT)等功能软件进行重建及评价。结果:本组100例血管显示清晰,满足CTA重建要求,CTA检查成功率达98%。其中图像质量良好以上比例占93%。100例中检查部位血管正常7例,异常93例。结论:CTA是一种安全、简便、可靠、无创的检查技术,扫描参数以循环时间测定法最为准确可靠,VRT重建的图像效果最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脑血管疾病中的诊断价值及其应用.方法分析了2011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对26例脑血管病变患者行16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CT扫描原始数据经后台工作站多功能后处理技术处理,并比较CT表现与DSA.结果26例脑血管病变,CT血管造影(CTA)检出急性脑血管闭塞8例,血管狭窄2例,脑内动脉瘤9例, Moyamoya病2例,动静脉畸形4例.除1例CTA显示大脑前动脉动脉瘤而DSA未能检出外,其余病例CTA与DSA检查结果一致.结论螺旋CT血管成像对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具有准确、快速的特点,可作为脑血管病变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多排螺旋CT血管三维成像在胸主动脉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多排螺旋CT血管三维成像(MSCTA3D)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39例胸主动脉多排螺旋CT血管三维成像,其中正常18例,胸主动脉瘤14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7例。扫描延迟时间采用造影剂跟踪扫描(BolusTracking)。采用三维工作站对数据进行MIP、MPR、CPR(曲面重建)、VRT(容积漫游技术)、VE(仿真内镜)重建。结果:39例胸主动脉多排螺旋CT血管三维成像,经MIP、MRP、CRP、VRT等方法成像,可清晰显示动脉瘤体及夹层动脉瘤的真假腔及破裂口。结论:胸主动脉多排螺旋CT血管三维成像(CTA3D)是一种安全、有效、无创性的检查,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郝璐  赵智强 《新疆医学》2012,42(12):36-37
目的:探计16排螺旋CT在头颈部CTA中阈值设定与图像质量的关系。方法:采用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应用智能跟踪法,在做头颈部CTA时改动常规扫描触发阈值,应用容积重建(VRT)、多平面重建(MRP)、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表面遮盖(SSD)等后处理技术,对70例未改动扫描阈值采用常规阈值所成图像(第一组),与70例根据病人实际情况改动扫描触发阈值所成图像(第二组),对图像质量进行评定。结果:依据评价标准第一组图像质量达优率为65.7%,第二组图像质量达优率为92.8%。结论:在根据患者不同年龄、身体状况、循环情况等因素对智能跟踪扫描触发阈值进行调整,可使靶动脉的主干及分支充盈更佳,有效减少小静脉伪影,血管边缘锐利度增加,为我们提供了更精确的影像信息从而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颈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成像(CTA)的最佳的扫描参数和技术要点,提高图像质量。方法对该院收治的50例临床疑似颈动脉或椎动脉患者均采用智能追踪触发扫描和延时扫描(18~25 s)两期颈部CTA检查,并对所有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运用两期不同扫描参数的颈部CTA均能不同程度地显示颈动脉和椎动脉异常血管的类型、位置、大小,但智能追踪触发扫描阳性率比较高,图像质量优于延时扫描。结论正确掌握好颈部CTA的技术操作及多种重建方法的综合运用,可提高颈部CTA的图像质量及对颈部疾病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用脑CT灌注峰值时间来预测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检查扫描延迟时间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头颈部CTA检查患者,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A组(40例,采取经验法选取延时20s扫描)和B组(40例,采取CTP-CTA联合扫描技术),测量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近端和上矢状窦,C4椎体水平左侧颈总动脉和颈内静脉的CT值,并计算同层动静脉CT值差。结果 (1)B组较A组头颈部动脉CT值高(P〈0.05),同层动静脉对比度较A组清楚。(2)B组扫描所采集的数据进行重建后均得到满意的头颈部血管图像;A组扫描所采集的数据进行重建后得到头颈部血管图像,其中3例(7.5%)因扫描时间过早、5例(12.5%)因扫描时间过晚而致头颈部血管图像显示不佳。结论 64排螺旋CT头颈部CTA联合应用脑CTP检查中,通过测量脑CT灌注峰值时间预测头颈部CTA检查扫描延迟时间是保障头颈部CTA检查成功的一种较好的方法 。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1例脑血管病变患者均行16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CT扫描原始数据送到工作站上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及容积重建(VR),讨论其CT表现并与DSA进行对照。结果CT血管造影(CTA)检出脑内动脉瘤7例,动静脉畸形5例,Moyamoya病2例,急性脑血管梗塞5例,血管狭窄2例。除1例CTA显示大脑前动脉动脉瘤而DSA未能检出外,其余病例CTA与DSA检查结果一致。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安全、快速、无创、准确性高,可作为脑血管病变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颈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成像(CTA)的最佳的扫描参数和技术要点,提高图像质量.方法 对该院收治的50例临床疑似颈动脉或椎动脉患者均采用智能追踪触发扫描和延时扫描(18~25 s)两期颈部CTA检查,并对所有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运用两期不同扫描参数的颈部CTA均能不同程度地显示颈动脉和椎动脉异常血管的类型、位置、大小,但智能追踪触发扫描阳性率比较高,图像质量优于延时扫描.结论 正确掌握好颈部CTA的技术操作及多种重建方法的综合运用,可提高颈部CTA的图像质量及对颈部疾病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应用多层螺旋CT扫描并探讨其在颅内血管畸形病变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20例疑诊脑血管畸形及动脉瘤患者进行16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检查,对图像进行多种模式的后处理。结果 20例检查中发现Willis环及分支动脉狭窄5例,先天性变异3例,烟雾病1例,AVM6例,动脉瘤5例。多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SCTA)准确的显示Willis环及主要分支,应用多种重建方式显示动脉瘤;明确显示动静脉畸形的所致的畸形血管团。结论 多层螺旋CT脑血管CTA是能够对临床疑诊血管畸形诊断的一种可靠检查方法,能无创的为临床治疗提供治疗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13.
吕秀玲  李炯  康少锋  朱力 《宁夏医学杂志》2011,33(2):144-145,96
目的探讨64层双源CT智能跟踪目测手动触发扫描在颈部动脉CTA成像技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西门子SOMATOMDefinition双源CT对40例临床怀疑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患者,采用智能跟踪目测手动触发扫描进行颈部动脉CTA三维重建数据采集成像,随后通过工作站对扫描采集数据进行后处理重建。结果依据图像质量评定标准,图像质量为优、良、差的,分别为35例、4例、1例。结论采用智能跟踪目测手动触发扫描进行颈部动脉CTA三维重建数据采集所获取图像,有助于放射影像医师更有效、准确地对患者颈部动脉血管疾病做出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CT灌注(CTPI)峰值时间预测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检查扫描延迟时间的可行性。方法:选取54例头颈部CTA检查,随机分为A组、B组,分别采取经验法延时扫描,CTP-CTA联合扫描技术,观测两组扫描结果。结果:B组同层脑动静脉CT差值、M1段近端、同层颈动静脉CT差值、颈总动脉测定结果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A组2例扫描过早,造影未达到峰值,3例因扫描过晚,效果模糊;B组头颈部血管图像均满意。结论:通过CTPI峰值时间来实现对CTA检查扫描延迟时间的预测,可有效提高CTA扫描图像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CT血管成像对原发性肝癌门静脉癌栓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少虎  韩向君 《中国热带医学》2009,9(2):298-299,301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门静脉癌栓(PVTT)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的影像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179例诊断为原发性肝癌的患者行多层螺旋CT扫描平扫和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并行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VRT)血管成像,选择其中合并PⅥT的87例患者比较其横轴位图像及CTA图像在诊断中的差异。结果轴位及CTA显示门静脉主干一级分支及二级分支PVTT无显著差异(P>0.05),而二级以下分支PVTT显示有显著差异(P〈0.05);CTA图像对于肿瘤供血动脉及侧支循环血管的显示较轴住图像立体、直观。结论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并血管重建,可提高较门静脉小分支的检出率,较好地多方位显示门静脉癌栓的位置、范围、程度及侧支血管,直接显示肿瘤与门静脉血管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剂量对比剂联合生理盐水128层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技术在头颈血管病变筛查中的价值。方法对75例拟诊头颈部血管病变患者,采用小剂量对比剂进行头颈部CTA检查,将扫描后图像传至工作站进行CTA重建,分别对CTA图像质量及病变显示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本组低剂量对比剂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检查图像质量均达到诊断要求,颈部动脉显示优良率82.6%,脑部动脉显示优良率81.3%,头颈部血管病变显示清楚;75例中正常23例;异常52例,其中脑动脉瘤32例(共38个动脉瘤),脑血管畸形(AVM)2例,脑血管硬化13例,颈内动脉阻塞3例,烟雾病2例。结论采用小剂量对比剂联合生理盐水进行头颈部血管128层螺旋CT成像(CTA)检查,能够获取满足诊断要求的图像质量,在不影响诊断结果的前提下有效降低对比剂用量,有利于降低对比剂不良反应发生的可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64排螺旋CT手动触发扫描脑CTA造影成像效果的评价。方法:分析62例脑血管成像的图像质量。结果:62例中61例成像质量达到诊断标准,扫描成功率达98.4%。1例成像差,经补救后达到诊断要求。结论:采用64排螺旋CT手动触发扫描结合造影剂自动跟踪系统软件,与目测颈动脉造影剂充盈时相相结合这种方式,进行脑CTA扫描,再配置数据后处理工作站,即可获得良好的脑血管成像。在诊断脑血管疾病方面,可以作为常规检查方法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cT灌注(CTP)及头侧向足侧扫描在头颈部CTA中的应用。方法使用16排螺旋CT对40例患者行头颈部CTA检查,随机分为两纽,各20例,所有患者在CTA之前行脑cT平扫及脑CT灌注扫描,A组以cTP所显示的动脉峰值时间作为CTA的延迟时间,扫描方向为白头侧向足侧。B组(对照组)使用造影剂浓度实时监控跟踪触发技术确定延迟时间,扫描方向自足侧向头侧扫描,两组CTA图像相对照。结幂两组均完成检查,图像能满足诊断需要,A组图像优于B组(对照组),图像对比良好,静脉的干扰明显减小。结论应用16层螺旋CT进行CTA时以脑CT灌注确定CTA延迟时间及头侧向足侧扫描可以取得优质的图像,减轻静脉的干扰,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王皓  杨善华  王红  马景旭 《农垦医学》2009,31(6):520-522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扫描技术及各种图像后处理技术(MPR、CPR、MIP、VR)在血管成像中的临床应用。方法:收集我院178例CTA患者的影像资料,对所有病例扫描技术及各种图像后处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8例可清晰显示各部位血管主干及其2、3、4级分支,符合诊断要求。结论:智能跟踪峰值的测定及循环时间测定确定扫描时间比较准确,经验值法对肝脏、颅脑血管成像简单易行。结合CT横断面图像及重建图像,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能显示全身各部位血管及血管相关病变,是一种安全、简便、可靠、无创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头颈部血管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头颈部检查阳性病例.检查采用德国西门子Sensation16层螺旋CT进行扫描,并行1 mm薄层重建,造影剂量按1.5 ml/kg,注射速率为3 ml/s,扫描延迟时间16~18 s.在后处理工作站上进行图像重建,重建方法为MIP、VR等,对血管显示情况进行评价.结果:52例阳性病例中,一侧颈内动脉狭窄6例,双侧颈内动脉狭窄3例,一侧椎动脉狭窄4例,双侧椎动脉狭窄2例,颈内动脉畸形3例,海绵窦瘘2例,脑内动脉瘤23例,动静脉畸形(AVM)9例.52例CTA对于病变的大小、形态、范围均能清晰显示.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头颈部血管病变的诊断及病变与周围的三维空间关系的定位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