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日两国药品标准中汉方药与中药的药用植物来源的状况。方法:依据《日本药局方》(16改正版)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两国药典,列表比较128种生药的原植物。结果:244种药用植物中,94.6%为同属同种或同属不同种的植物品种。结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日本药典》中生药植物来源总体一致,又存在差异,需要医药工作者加以鉴别。  相似文献   

2.
该文通过对原植物培育上、科学研究上及药物生产上的比较,认为中药与汉方药确实存在一定的差距,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差距,更是一种对待传统药物发展的态度及其行动上的差距,人为因素是造成差距的主要原因,中药现代化需吸取汉方药的经验,当务之急要从抓人才入手,着力培养医药人员的专业知识、创造精神和开放的国际意识。  相似文献   

3.
日本汉方药的发展对我国中药现代化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社会老龄化的进程使日本老年疑难病症越来越多 ,西医对此束手无策 ,且西药对人体副作用大 ,价格昂贵 ,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和降低医疗费用 ,日本厚生劳动省将汉方药纳入医疗保险 ,随后的三十年中 ,日本的汉方药发展迅速 ,1 998年其汉方药年产值已超过 1 0 0 0亿日元 ,仅津村株式会社一年的产值就相当于我国中药产品出口总额 ,在国际中药市场上正露丸、救心丸、柴苓冲剂等产品占有 70 %的市场份额 ,大大超过我国。日本汉方药经历了明治时代近乎封杀的困境以后再次崛起 ,在基础研究远远落后于我国的情况下不断发展壮大 ,这对…  相似文献   

4.
日本对汉方药副作用的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双方药的副作用问题受到日本社会的普通关注。一方面多数专家学者认为,误治是导致副作用发生的主要原因,但也不能排除汉方药本身的副作用,因此,必须加强汉方医学知识的普及,正确使用汉方药,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服药指导,以减少副作用的发生,而及时发现,及及时治疗是防止出现副作用与危象的关键。另一方面,日本厚生省时汉方药的副作用问题也非常重视,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我国的中药产业发展提出建议。方法:从日本汉方药的发展历史、研发与生产、销售管理、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阐述其发展概况。结果与结论:我国应借鉴日本汉方药发展的成功经验,从上述几个方面入手,提高中药产业的管理与技术水平,促进中药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7.
8.
  本文从药性理论、生药、炮制、化学、药理及制剂研究诸方面,对曰本汉方药研究进展与中药对比研究进行概要介绍与述评。  相似文献   

9.
日本汉方药制剂毒副作用的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介绍了日本在使用小柴胡汤等汉方药制剂中出现间质性肺炎、膀胱炎、肝损害、假怀醛我症、假性巴特综合征等毒副作用的主要表现、发病原因、治疗对策及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0.
宋立平  金兆祥  徐晓阳  马军 《中草药》2008,39(11):1754-1757
介绍了日本汉方药注册依据、申报资料要求、审查方针、审批流程等,以加深我国对日本汉方药注册的了解并能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1.
王欢  朱莹 《中草药》2019,50(15):3714-3719
经方药物精简,疗效显著,历久不衰,全国掀起了经方热潮。日本汉方医学与中国传统医学同源异流。当代经方大师多受日本汉方医学影响,强调方证相应、体质辨识与腹诊,这也成为现在大多数经方学者研究的方向。中医和汉方医学在经方的辨证体系、应用形式、剂量和剂型上均存在不同。清晰认识我国经方和日本汉方医学的发展现状,了解其中差异,扬长避短,为我国经方的正确发展提供思路,也为我国经方制剂的研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中药配伍禁忌理论探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配伍禁忌,涉及临床用药安全性问题,受到社会广泛关注.随着“十八反”为代表的配伍禁忌研究逐渐深入,对中药配伍禁忌理论的内涵认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从中药配伍禁忌理论概念渊源、药物关系、禁忌的危害形式、规避原则方法,以及近年来对具体相反药物毒效机制的揭示,探讨了中约配伍禁忌理论创新发展.中药配伍禁忌在结构上表述为以七情为基础、两药相对的、具有经验特点的禁忌形式;合药配伍犯禁可能导致人体伤害,尤其是表现出“潜害”和干扰药物功效发挥而“不能治病”的特点;规避反药合用以及以病证-药物功效两相经权是趋利避害的基本方法.近年研究揭示了反药禁忌的5个特点:增毒、致毒、降效、减效是相反禁忌关系的4种主要表现形式,物质变化可以反映相反增毒致毒的本质,蓄积中毒及机体代谢改变是“潜害”产生的基础,主要功效的相反拮抗以及正性与负性同时并存的功效关系是配伍禁忌有别于一般药物禁忌的关键.相反配伍的内涵揭示为中药配伍禁忌理论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由于居民自我诊疗意识的增强,家庭常备药品以备不时之需的情况已经十分常见。随着中医药知识科普工作的开展,相较于西药,居民家庭常备中药的比例也在逐年增加。为了解居民家庭中药常备情况,研究通过预试验和封闭式调查问卷2种方法对北京朝阳区居民进行实地调查,调查排除了有医学背景的居民,根据数据结果分析其对居民生活质量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并为相关部门进行中药科普工作和推动中药市场发展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4.
周围神经损伤是外科中很常见的并发症,临床上常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将断裂神经缝合,再佐以辅助疗法促进神经再生来治疗.辅助药物中常见的西药有各种神经营养因子,但其固有缺点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中医学将周围神经损伤归为痿证和痹证,认为其病因是经脉瘀阻、气血亏虚、筋骨不用等,故常用中药为补气、活血、通络药,单味药有丹参、黄芪、淫羊藿等;中药提取物有银杏叶、鹿茸、牛膝等.作者对这些中药及提取物的研究作一综述,以备进一步研究及开发.  相似文献   

15.
日本汉方制剂及其特点与中药新药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平  林丹  宋菊  阳长明 《中草药》2018,49(9):1985-1989
通过对日本汉方制剂目录、分类、审批、生产销售等基本情况的介绍,以及对其药材、剂型、工艺和质量控制等方面特点的分析,提出我国经典名方制剂研究应注意结合临床应用遴选经典名方,尊重中医药理论指导和中医临床应用特点,重视上市后再研究,加强质量控制研究,积极关注已上市"经典名方"制剂的再评价;中药新药研究应加强药材/饮片源头质量控制,基于人用历史开展中药复方新药研究,以"质量源于设计"的思路和理念开展中药新药的质量控制,加强工艺过程控制和质量标准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建立中草药专属性对照物质 (CSPD)用于其基原鉴定。方法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 3种中草药 ,采用规范化的程序获取其专属性CSPD ;通过对不同来源的同种中草药CSPD的1H-NMR图谱的比较分析 ,并对各中草药CSPD化学成分的分离和结构鉴定 ,实现对其整体化学组成的表达。结果 :3种具有代表性的中草药的CSPD的1H-NMR图谱均有高度的特征性和重现性 ,并主要显示各中草药特征性成分的共振信号 ,与各中草药的基原严格相关。结论 :按照本研究操作程序 ,可以获得对多数中草药具有鉴别意义的专属性CSPD ,作为对其基原鉴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对源自汉代经典名方的已上市中成药、日本汉方药处方剂量及日服饮片量与古代医籍、《方剂学》教材进行对比,分析汉代经典名方的处方剂量在已上市药品中的换算规律,为古代经典名方的剂量换算研究提供参考。共梳理了15个汉代经典名方在已上市中成药及日本汉方药中的处方剂量,换算结果为一两为0.2~3.8 g。已上市中成药丸散剂一两换算为0.2~0.9 g;颗粒剂、合剂一两换算为1.0~3.8 g。日本汉方药大多按一两不超过1.5 g进行换算。已上市中成药丸散剂日服饮片量为9~18 g;颗粒剂或合剂日服饮片量为45~90 g。日本汉方药均为颗粒剂,其日服生药量大多为10~30 g。  相似文献   

18.
ICP-MS法测定4种中药材中重金属含量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目的:建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测定4种中药材中砷、汞、铅、镉含量的方法。方法:样品经微波消解,以In作为内标,补偿基体效应,采用ICP-MS同时测定上述4种元素。结果:对于所测元素,校准曲线的相关系数r>0.999 2,回收率为97.5%~108.0%,RSD<11.6%。结论:本研究所建立的方法具有简便、快速、准确、灵敏度高的优点,可用于质量控制,并为不同产地不同种类的中药材中重金属含量测定提供了方法。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总结近几年日文期刊相关著作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日本汉方诸家的派别、日本汉方医学临床研究现状、汉方医学的展望等内容,为临床及研究者了解日本汉方医学界的形式及学派的思维方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中药掺杂化学药物的分析及其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中药掺杂化学药物问题的严重性、演变趋势、分析检测方法及其对策进行了综述,重点分析了此类对象的基于色谱、光谱及其他分析技术的特点。基于色谱的掺杂分析方法作为此类问题的主流分析方法,具有直观、能对掺杂化学药物进行结构确证、灵敏度较高等优点,但在快速、简便等多个指标上相对有所欠缺;基于光谱的掺杂分析方法的优缺点正与色谱方法相反,但高通量的特点尤其适合于基层打假一线对大批量样品普筛的要求;而免疫芯片等其他方法的适用性还有待扩展。作者最后对发展各种掺杂分析技术、药品监督管理的举措等提出了设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