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汪兆军  夏光民 《腹部外科》1999,12(6):247-248
目的:报告利用疝囊修补腹色管后壁缺损的方法和体会。方法:本组男17例,女性1例,35 ̄64岁,对18例易复性斜疝患者手术,将切下的疝囊重新整合成至少3层的“疝囊膜”,在精索后反疝囊膜与腹横盘膜、联合肌腱、腹股沟韧带及耻骨梳韧带缝合以加强腹股沟管后壁。结果:均治愈,随访0.5 ̄4.5年无复发。结论:该术式取材方便,缝合修补无张力,具有可行性和临床价值。无期效果还有待于继续随访。  相似文献   

2.
我们在对腹股沟区及骨盆解剖标本的立体测量基础上,利用腹外斜肌腱膜来重建腹股沟管行疝修补,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4.
自体疝囊重叠平铺无张力疝修补术(附3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32例易复性斜疝患手术时,将切下的疝囊重新修剪缝合成至少3层的“疝囊膜”,在精索后把疝囊膜与腹横筋膜、联合肌腱、髂耻束及耻骨梳韧带缝合,无张力修补腹股沟管后壁,疗效满意,随访0.5—6年无复发。该手术具有取材方便、缝合修补无张力、无异物反应、经济实惠的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疝囊主动切开技术在成人腹股沟斜疝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P)中的应用价值及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0年7月在洪湖市人民医院行腹股沟斜疝TEP手术的2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疝囊分离方式不同分为2组。观察组患者103例,采取疝囊主动切开分离技术;对照组患者122例,采取疝囊剥离技术。对比分析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12 h疼痛评分、手术室费用、术中副损伤(输精管、精索血管、肠管)、并发症发生率(血清肿、切口感染、慢性疼痛)等临床指标。 结果2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观察组手术时间[(50.2±12.6)min]较对照组[(65.6±18.1)min]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术后12 h疼痛评分、手术室费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术中副损伤明显减少,但是血清肿发生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均随访6个月,2组患者均无肠梗阻、复发、慢性疼痛及补片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TEP术中主动切开疝囊缩短了手术时间,其操作简单、安全可行,不会影响手术空间,尤其适用于病程较长或粘连严重的疝囊分离困难患者。  相似文献   

6.
改良Shouldice法修补腹股沟斜疝(附121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院于1989~1995年共收治腹股沟斜疝655例,选择部分(121例)采用改良Shouldice法进行修补,取得了较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1手术方法高位结扎疝囊前手术步骤同传统术式。结扎疝囊后纵行自内环口处切开腹横肌筋膜层至耻骨结节处,分内外...  相似文献   

7.
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治疗主要依靠手术方法,由于种种原因,其术后仍有一定的复发率。我院外科1995~2002年采用经腹腔修补术,共治疗本院及外院小儿复发性腹股斜疝28例,临床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采用腹膜前Markx网片植入法对21例腹股沟复发疝进行了修补。手术应用原切口入路的简化腹膜前修补法。显露腹股沟管壁结构。游离腹膜前间隙。植入Marlex网片。既能傲到无张力修补.又能加强管壁结构。本组2l例除l例术后皮下血肿,2例发生局部感觉异常外无其它并发症。随访2~5年无1例复发。作认为.复发疝解剖层次改变、组织缺损重、瘢素组织无弹性.采用传境方法修补易致复发;而采用人工假体植入则能有效防止复发。  相似文献   

9.
自体疝囊补片修补腹股沟疝:附51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将易复性腹股沟疝患者远端的自体疝囊修剪成一补片 ,在精索后与腹横筋膜、联合肌腱、髂耻束、陷窝韧带缝合 ,以加强腹股沟管后壁。笔者采用本法治疗 51例 ,均治愈。切口均甲级愈合 ,未出现并发症。随访 5个月至 5a,无复发病例。该术式取材方便 ,操作简单 ,修补无张力 ,无异物反应 ,节省费用 ,易于在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10.
作者统计了1972~1996年手术治疗88例腹股沟直疝的临床资料。其中右侧46例(52.3%),左侧24例(27.3%),双侧18例(20.4%),骑跨疝4例(4.5%);修补方法采用McVay法59例(63.4%),Bassini法18例(19.3%),Halsted法12例(12.9%),改良McVay法2例(2.2%),疝成形2例(2.2%)。随访58例(65.9%),2例复发(2.3%)。文内对腹股沟直疝的特点及术式选择进行了讨论,提出术中应注意识别骑跨疝的存在,旨在提高腹股沟直疝手术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rans-abdominal preperitoneal hernia repair,TAPP)疝囊横断与剥离两种处理方式在成人男性单侧腹股沟斜疝(GilbertⅢ型)修补术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7年12月,徐州市中医院60例TAPP术后腹股沟斜疝(GilbertⅢ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疝囊处理方式分为横断组(26例)和剥离组(34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并发症的发生、住院时间和复发率等。 结果剥离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手术出血量均明显高于横断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020、6.832,P均<0.05);横断组患者术后第1天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剥离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266、3.933,P均<0.05);横断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低于剥离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44,P<0.05)。术后复发率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TAPP横断和剥离两种疝囊处理方式均为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但横断疝囊的处理方式具有手术时间短、VAS评分低、出血量少和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局部麻醉下行自体疝囊植入法修补腹股沟疝的方法和治疗体会。方法对36例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单一采用利多卡因作腹股沟区域阻滞麻醉,并改进利用自体疝囊植入充填封闭内环部及腹股沟管后壁的缺损与裂隙,然后进行常规方法修补缝合。结果本组36例患者麻醉与手术效果皆满意,平均麻醉时间5 min,平均手术时间40 min,术中均未再注射止痛药物。患者术后早期切口有饱满、夯实感,疼痛症状较传统手术轻。无伤口瘀血、感染、阴囊血肿或尿潴留等并发症发生。术后6 h即可进食,2~5 d可下床活动,平均住院时间7 d,住院费用较硬膜外麻醉减少20%~30%。经随访1~5年,平均随访3年,无再复发。结论局部区域阻滞麻醉安全性高,并完全能满足手术需要;而自体疝囊组织为"天然补片",植入后可充分加强内环部及腹股沟管后壁的强度,愈合后形成较为坚固的纤维组织壁,最大程度地防止疝的形成与复发。麻醉与手术操作相对简单,费用低廉,便于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腔镜小儿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2月至2016年2月行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的962例腹股沟斜疝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其年龄、性别、疝类型、手术时间、并发症等临床资料。结果:962例均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采用自制带丝线克氏穿刺针经皮内环口结扎法施术,无中转开放病例,其中7例患儿加用辅助钳辅助手术,3例为大网膜粘连于疝囊,4例为疝囊巨大,输精管处折叠借助辅助钳分离输精管。手术时间6~18min,平均(14.3±4.2)min。术后3例复发,行二次手术治愈;术中对侧探查无异常,但术后再次出现腹股沟斜疝4例,接受二次手术治愈。无副损伤、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效果满意。结论:腹腔镜小儿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临床效果显著,不解剖腹股沟管,损伤小,并发症少,操作简单,术后康复快,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可靠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腹股沟嵌顿疝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9年1月~2010年12月对18例腹股沟嵌顿疝行腹腔镜下腹股沟嵌顿疝松解术及疝内环关闭术。建立CO2气腹后置入10 mm trocar,置入30°腹腔镜,腹腔内探查,寻找嵌顿的疝内容物,置入电凝钩或超声刀切开内环口狭窄环,回纳嵌顿肠管。6例嵌顿小肠已坏死,在相应部位腹壁做小切口(约4 cm),拖出相应小肠行坏死小肠切除,端端吻合术。疝内环结扎术可采用2种方法:6例于疝内环腹壁投影处做0.3 cm切口,穿刺导线针行疝内环结扎术;12例镜下腹腔内置入针线行疝内环缝合打结。结果麻醉后2例嵌顿疝自动复位。嵌顿肠管无坏死;16例在腹腔镜下松解、复位。嵌顿内容物:小肠16例,大网膜2例;10例嵌顿肠管和2例嵌顿大网膜无坏死,6例嵌顿肠管坏死,拖出相应小肠行坏死小肠切除,端端吻合术。2例发现无症状的隐匿疝,给予疝内环结扎。2例术后出现皮下气肿,均于1 d自行吸收;4例出现腹股沟区原疝囊部位积液、水肿,即血清肿,经局部穿刺(1~4次,平均1.8次)痊愈;术后均无出血、感染。术后住院4~7 d,平均5 d。术后7~30 d(平均15.2 d)行二期无张力疝修补术,二次手术期间无疝复发。结论腹腔镜下腹腔探查、嵌顿疝松解术及疝囊高位结扎术更适合急诊腹股沟嵌顿疝的治疗,具有术式安全、暴露充分、操作简便、易掌握等优点,可同时发现及处理对侧隐匿性疝,符合微创治疗的原则。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腹股沟直疝疝囊突入阴囊的原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9月至2008年10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疝与腹壁外科治疗及培训中心收治的417例次腹股沟直疝病人的临床资料。 结果 417例次腹股沟直疝病人,疝囊突入阴囊7例(突入阴囊组),发生率为1.7% 。与未突入组相比,突入组病程更长,疝囊及疝环口更大,多有慢性咳嗽等致长期腹内压增加因素。结论 腹股沟疝直疝疝囊可突入阴囊,其发病与高龄、病程长、疝囊巨大以及合并有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致长期腹内压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疝囊高位结扎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成人腹股沟斜疝体会。方法对56例成人腹股沟斜疝患者采用分层局部浸润麻醉下疝囊高位结扎、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手术时间35~75 min,术后8~14 h下床活动,均未使用止痛药物。住院时间4~6 d。切口均Ⅰ期愈合,未发生阴囊积液、补片排异反应等并发症。全部患者均获1~3年随访,尚未发现无复发病例。结论对成人患者,采用疝囊高位结扎和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操作简单、易于掌握、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恢复快、费用低、并发症少,特别适于在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17.
疝囊造影术诊断隐匿性腹股沟斜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提高对隐匿性腹股沟斜疝的认识和诊断水平 ,我院采用疝囊造影术对 30例可疑病例进行了检查 ,明确诊断19例 ,均由手术证实 ,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 :我院于 1995年 9月至 2 0 0 0年 5月共收治不明原因的腹股沟区疼痛患者 2 0 1例。选择 30例患者施行了疝囊造影术。选择标准 :(1)病史超过 1个月 ;(2 )长久站立、剧烈运动、重体力劳动、长期咳嗽或便秘时出现症状或症状加重 ,仰卧休息后症状缓解或消失 ;(3)查体时腹股沟部无明显疝块 ,但食指尖轻挑阴囊皮肤沿精索向上插入扩大外环口 ,进入腹股沟管内 ,指尖有咳嗽冲击感 ;(4 )基本除…  相似文献   

18.
腹腔镜腹股沟斜疝修补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5年4月—2006年7月笔者应用腹腔镜行疝内环口高位结扎和腹膜外置补片法对11例腹股沟斜疝实施腹腔镜疝修补术。结果示平均手术时间100~200 min。术中、术后无并发症,术后5~7d出院。随访6~15个月,无复发。提示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具有安全、并发症少、恢复快、复发率低等优点,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腹腔镜疝修补术中采用完整剥离疝囊与横断疝囊治疗单侧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效果。方法:采取前瞻性研究,选择2017年1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80例单侧腹股沟斜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信封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横断疝囊法,对照组采用完整剥离疝囊法,对比分析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术后疼痛、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优于对照组,两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1天,观察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术后第7天、第14天,两组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血清肿、阴囊积液及疝复发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精索肿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疝修补术中采用横断疝囊治疗单侧腹股沟斜疝可减轻术后疼痛,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腹膜前无张力疝修补术与传统加强腹股沟后壁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7年11月,上海市虹口区江湾医院就诊的400例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所行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200例。试验组行腹膜前无张力疝修补术,对照组行传统加强腹股沟后壁疝修补术。比较2组患者手术指标,术后疼痛、并发症及复发情况。 结果试验组手术、住院及术后卧床时间等均较对照组显著缩短,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费用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与复发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5 d 2组视觉模拟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后1 d,且各时间点试验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试验组中止痛药物使用例数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较传统加强腹股沟后壁疝修补术而言,腹股沟疝患者经腹膜前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后术中出血减少,且手术时间及康复时间缩短,安全性更好,术后疼痛感减轻,并发症及复发风险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