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及多向分化的能力,经诱导后能够向成骨细胞分化,与基质材料结合可以具备形态功能良好的骨缺损修复效应。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基质材料复合后同体移植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成骨性能。设计:开放性实验。单位: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细胞实验室。材料:实验于2004-05/2005-03在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细胞实验室完成。选取清洁级6月龄新西兰兔18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细胞支架复合组、单纯支架组、空白对照组,6只/组。支架材料由清华大学材料系生物组提供纳米晶羟基磷灰石胶原材料,具备天然骨微结构特征(组成:羟基磷灰石约57%,胶原约30%,聚乳酸约13%)。方法:①分离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生长良好的第2代细胞应用EPICS-ALTRA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抗原表达。②支架材料按实验需求切割成6mm×6mm×4mm大小,60Co辐照灭菌,使用前DMEM-LG浸润。收集培养两三代的细胞,调整浓度为109L-1,与纳米晶羟基磷灰石胶原材料于体外联合培养。③各组均建立兔桡骨节段性缺损模型。细胞支架复合组将已备好的复合物采用同体移植的原则嵌入骨缺损中,单纯支架组将空白支架材料嵌入骨缺损中,空白对照组不植入任何材料。各组动物均不作内外固定,严密缝合软组织、皮肤。④扫描电镜下观察各组材料表面结构及细胞附着情况。⑤各组分别于术后4,8,16周行大体观察、组织学分析及X光摄片,了解成骨情况。主要观察指标: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及鉴定情况。②各组扫描电镜观察结果。③术后各组放射学检测结果。④术后各组大体形态观察结果。⑤术后各组组织学检测结果。结果:实验选取清洁级新西兰兔18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原代培养4h后可见有贴壁细胞,静置培养48h后贴壁细胞呈克隆样生长,细胞多为不规则鳞片状,胞体大,核居中。流式细胞仪检测可见CD29,CD44,CD105呈阳性,3种阳性细胞比率分别为97.4%,98.1%,86.2%。②单纯支架组表面不规则,孔隙较多。细胞支架复合组材料表面及孔隙内均有细胞附着。③术后4,8,16周各时间点细胞支架复合组X线片吸光度均高于单纯支架组、空白对照组,且16周时细胞支架复合组可见骨性愈合。④术后16周细胞支架复合组骨痂已能环包植入物,单纯支架组植入物中段仍有部分未被骨组织覆盖,空白对照组没有成型骨痂形成。⑤细胞支架复合组术后各时间点的成骨能力均强于单纯支架组,且16周时有骨小梁形成,成骨细胞排列有序。单纯支架组骨组织大多集中于材料表面,材料吸收少。空白对照组缺损近端有少许新生骨样组织形成,中段则未见。结论: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可以大量增殖,与纳米晶羟基磷灰石胶原材料复合培养具有很强的成骨作用,是一种较好的组织工程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2.
背景:临床上对大范围骨缺损还没有很有效的治疗手段,而纳米晶羟基磷灰石胶原复合材料与天然骨骼的结构类似,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可能为修复骨缺损提供新的途径.目的:观察纳米晶羟基磷灰石胶原材料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修复骨缺损中的作用.方法:分离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纳米晶羟基磷灰石胶原材料于体外联合培养;通过大体观察、组织学分析及电镜观察了解成骨情况,进一步临床应用于修复骨缺损.结果与结论: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可以大量扩增,复合细胞的材料植入骨缺损处后,X射线摄片动态观察可见骨缺损处连接良好.说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成骨细胞作用,纳米晶羟基磷灰石胶原材料是一种很好的构建组织工程骨的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3.
背景:组织工程支架材料表面的微观和亚微观结构对细胞的黏附与生长有很重要的影响。利用纳米技术和三维造孔技术制备的纳米晶羟基磷灰石,胶原骨模仿了天然骨的成分与微结构特征。目的:观察体外培养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纳米晶羟基磷灰石,胶原骨的细胞相容性。设计、时间及地点:单一样本观察,于2005-09/2006—12在江苏大学医学技术学院完成。材料;纳米晶羟基磷灰石,胶原骨由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研制。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由健康成年志愿者自愿捐献,受试者对实验内容知情同意。方法:全骨髓法体外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应用成骨诱导剂(地塞米松、维生素C、β-磷酸甘油、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向成骨细胞表型转化。将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纳米晶羟基磷灰石,胶原骨复合培养14d。主要观察指标:通过碱性磷酸酶组织化学染色、Von Kossa染色鉴定诱导培养的成骨细胞的细胞学特性。通过倒置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细胞生长及其在纳米晶羟基磷灰石,胶原骨上的生长情况。结果:原代培养的骨髓细胞增殖迅速,10~12d左右即可稳定传代,传代细胞7-9d即可传代。经诱导培养的细胞碱性磷酸酶组织化学染色阳性,Von Kossa染色阳性,可见钙化的基质沉积,呈现典型的成骨细胞形态和生物学特征。构建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纳米晶羟基磷灰石/胶原骨共培养模型中,细胞可在纳米晶羟基磷灰石,胶原骨表面良好贴壁。复合培养8d,分布于支架材料上的细胞大量增殖、分泌细胞外基质。复合培养14d,大量细胞在材料表面和孔隙中生长,细胞之间广泛存在突起连接。结论:纳米晶羟基磷灰石肢原骨适合种子细胞的贴附、生长和增殖,细胞相容性良好。  相似文献   

4.
背景:为颌骨缺损患者选择适宜的骨移植材料替代自体骨是当前研究的热点。目的:观察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聚乳酸与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物用于修复兔下颌骨缺损的能力,比较其与自体骨修复及单纯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聚乳酸修复的差异。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3/10在锦州市中心医院动物实验室完成。材料:40只新西兰兔随机分成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聚乳酸复合骨髓基质干细胞填充组(简称复合组)、自体骨填充组、单纯支架材料填充组及空白对照组,每组10只。方法:在兔下颌骨体部制造大小为15mm×15mm的全厚骨缺损模型。复合组于缺损处植入骨髓基质干细胞与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聚乳酸体外联合培养14d的复合物;自体骨填充组于缺损处植入自体髂骨;单纯支架材料充填组于缺损处植入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聚乳酸;空白对照组不作任何植入。主要观察指标:分别于植入后1,3,6个月进行骨密度检测及组织学染色观察,根据检测结果评价骨修复效果。结果:复合组与自体骨填充组骨密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且均高于单纯支架材料充填组及空白对照组(P〈0.01)。复合组和自体骨填充组材料植入后6个月时见,新生骨组织渐成熟,呈大块状,桥接缺损断端,支架材料已所剩无几。单纯支架材料充填组植入后6个月时见,植入区骨小梁增多,但仍见较多纤维组织嵌于其中,易见未降解完全的支架材料。结论: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聚乳酸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物修复下颌骨缺损效果与自体骨修复相似,均优于单纯支架材料修复。  相似文献   

5.
背景:为颌骨缺损患者选择适宜的骨移植材料替代自体骨是当前研究的热点。目的:观察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聚乳酸与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物用于修复兔下颌骨缺损的能力,比较其与自体骨修复及单纯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聚乳酸修复的差异。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3/10在锦州市中心医院动物实验室完成。材料:40只新西兰兔随机分成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聚乳酸复合骨髓基质干细胞填充组(简称复合组)、自体骨填充组、单纯支架材料填充组及空白对照组,每组10只。方法:在兔下颌骨体部制造大小为15mm×15mm的全厚骨缺损模型。复合组于缺损处植入骨髓基质干细胞与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聚乳酸体外联合培养14d的复合物;自体骨填充组于缺损处植入自体髂骨;单纯支架材料充填组于缺损处植入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聚乳酸;空白对照组不作任何植入。主要观察指标:分别于植入后1,3,6个月进行骨密度检测及组织学染色观察,根据检测结果评价骨修复效果。结果:复合组与自体骨填充组骨密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且均高于单纯支架材料充填组及空白对照组(P<0.01)。复合组和自体骨填充组材料植入后6个月时见,新生骨组织渐成熟,呈大块状,桥接缺损断端,支架材料已所剩无几。单纯支架材料充填组植入后6个月时见,植入区骨小梁增多,但仍见较多纤维组织嵌于其中,易见未降解完全的支架材料。结论: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聚乳酸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物修复下颌骨缺损效果与自体骨修复相似,均优于单纯支架材料修复。  相似文献   

6.
干细胞复合纳米晶羟基磷灰石胶原修复骨缺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纳米材料作为组织工程骨基质材料的特点。方法 分离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与纳米晶羟基磷灰石胶原材料 (nHAC/PLA)于体外联合培养 ;通过大体观察、组织学分析及电镜观察了解成骨情况 ,进一步临床应用于修复骨缺损。结果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可以大量扩增 ,复合细胞的材料植入骨缺损处后 ,X光摄片动态观察可见骨缺损处连接良好。结论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成骨细胞作用 ,纳米晶羟基磷灰石胶原材料是一种很好的构建组织工程骨的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7.
背景:纳米晶羟基磷灰石胶原基骨修复材料具有与天然骨成分接近,结构和形貌图谱分析与天然骨相似,生物相容性好等特点,且材料多孔,孔径较大、孔隙率及孔隙交通率高,符合作为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要求.目的:观察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纳米晶胶原基骨修复材料体外复合培养的结合程度.设计、时间及地点:体外观察实验,于2006-03/09在江苏大学医学院细胞实验室完成.材料:健康雄性新西兰大白兔1只,1月龄.纳米晶胶原基骨修复材料由清华大学材料系提供.方法:体外分离培养、纯化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纳米晶胶原基骨体外复合培养.主要观察指标:①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形态及生长曲线.②复合培养5,10 d后扫描电镜观察二者复合程度.③复合培养5,10 d时纳米晶胶原基骨修复材料上结合的细胞数量.结果: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贴壁生长,增殖速度快,生长曲线符合Logistic生长曲线,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纳米晶胶原基骨体外复合培养,在第5,10天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发现10 d时黏附于纳米晶胶原基骨上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数明显高于5 d时黏附的细胞数,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纳米晶胶原基骨体外复合培养结合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8.
背景:可注射性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复合材料是清华大学利用仿生学原理制备的一种较理想的组织工程新型材料,经过前期体外实验证明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骨传导性.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可注射性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材料在促进骨缺损修复中的作用.方法:用梯度离心和贴壁培养法收集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至第3代,然后与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复合.24只新西兰大白兔双侧股骨外侧髁钻孔,制备骨缺损模型.所有兔右侧股骨外侧髁缺损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局部植入作为实验组,其中20只兔左侧股骨外侧髁缺损以单纯纳米羟基磷灰石植入治疗作为对照组,4只兔左侧股骨外侧髁缺损旷置为空白组,于第12周末,分别行大体、影像学观察、组织形态学、观察该复合材料对兔骨缺损的修复效果.结果与结论:术后12周实验组植入体已与骨缺损处骨性愈合,明显见新生骨生成,骨缺损能够完全修复,对照组骨缺损处部分修复,部分骨皮质不连续.空白组缺损区尚未见修复,纤维结缔组织填充.术后12周,实验组见骨形成细胞较多,材料内见新生骨小梁相互连接成片;对照组少量骨细胞形成,骨量少,部分纤维组织填充.空白组未见骨形成细胞,纤维组织较多.结果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复合材料具有骨缺损修复能力,其疗效优于单纯纳米羟基磷灰石材料.  相似文献   

9.
背景:为颌骨缺损患者选择适宜的骨移植材料替代自体骨是当前研究的热点.目的:观察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聚乳酸与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物用于修复兔下颌骨缺损的能力,比较其与自体骨修复及单纯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聚乳酸修复的差异.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3/10在锦州市中心医院动物实验室完成.材料:40只新西兰兔随机分成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聚乳酸复合骨髓基质干细胞填充组(简称复合组)、自体骨填充组、单纯支架材料填充组及空白对照组,每组10只.方法:在兔下颌骨体部制造大小为15 mm×15 mm的全厚骨缺损模型.复合组于缺损处植入骨髓基质十细胞与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聚乳酸体外联合培养14 d的复合物:自体骨填充组于缺损处植入自体髂骨;单纯支架材料充填组于缺损处植入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聚乳酸:空白对照组不作任何植入.主要观察指标:分别于植入后1,3,6个月进行骨密度检测及组织学染色观察,根据检测结果评价骨修复效果.结果:复合组与自体骨填充组骨密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且均高于单纯支架材料充填组及空白对照组(p<0.01).复合组和自体骨填充组材料植入后6个月时见,新生骨组织渐成熟.呈大块状,桥接缺损断端,支架材料已所剩无几.单纯支架材料充填组植入后6个月时见,植入区骨小梁增多,但仍见较多纤维组织嵌于其中,易见未降解完全的支架材料.结论: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聚乳酸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物修复下颌骨缺损效果与自体骨修复相似,均优于单纯支架材料修复.  相似文献   

10.
背景:丝素蛋白/羟基磷灰石是细胞立体培养的良好支架,是临床常用的骨缺损修复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脂肪干细胞具有向骨及软骨细胞分化的潜能,适合骨软骨缺损修复。目的: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联合成软骨诱导脂肪干细胞与丝素蛋白/羟基磷灰石复合后修复兔关节软骨及软骨下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取新西兰大白兔56只,2只用于传代培养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以3×109L-1浓度接种到丝素蛋白/羟基磷灰石。其余54只新西兰大白兔,在股骨髁间制备软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细胞复合材料组、单纯材料组和空白对照组,细胞复合材料组植入复合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丝素蛋白/羟基磷灰石;单纯材料组植入丝素蛋白/羟基磷灰石;空白对照组不作任何植入。从大体、影像学、组织学观察比较缺损的修复情况。结果与结论:12周时大体观察、CT、磁共振和组织学检查细胞材料复合组软骨及软骨下骨缺损区完全被软骨组织修复,修复组织与周围软骨色泽相近,支架材料基本吸收,未见明显退变和白细胞浸润,所有标本均未见丝素蛋白残留。单纯材料组缺损区缩小、部分修复,且呈纤维软骨样修复。空白对照组缺损无明显修复。提示复合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丝素蛋白/羟基磷灰石修复兔关节软骨及软骨下骨缺损能力优于单纯丝素蛋白/羟基磷灰石材料。丝素蛋白/羟基磷灰石复合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可形成透明软骨修复动物膝关节全层软骨缺损,重建关节的解剖结构和功能,可作为新型骨软骨组织工程支架。  相似文献   

11.
同种异体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在大鼠肝内的定居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极强的自我复制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但当体外分离培养的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到体内后,其分布和定居情况不明,这关系到骨髓基质干细胞是否可以作为靶细胞治疗应用于临床。 目的:探索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经不同途径移植到同种异体大鼠,其定居于肝脏的能力。 设计:析因设计。 单位: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普外科/中山大学博士后科研基地,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普通外科,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器官移植科。 材料:实验于2003—01/2004-12在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基础部药理教研室完成。选取清洁级成年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5组:CCL4+门静脉移植组(6只)、门静脉移植对照组(6只)、CCL4+尾静脉移植组(6只)、尾静脉移植对照组(6只)、混合组(12只)。 方法:①从大鼠骨髓中分离培养获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绿色荧光蛋白进行标记,体外扩增后,以细针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移植量为0.5mL/100g。②CCL4+门静脉移植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前3d,每天按20g/L的CCL4 2.5mL/kg体质量灌胃饲养,首次计量加倍,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从门静脉移植。门静脉移植对照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前正常饲养,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从门静脉移植。CCL4+尾静脉移植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前3d,每天按20g/L的CCL4 2.5mL/kg体质量灌胃饲养,首次计量加倍,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从尾静脉移植。尾静脉移植对照组:移植前正常饲养,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从尾静脉移植。混合组:前4组条件下,各设2只大鼠移植未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另设CCL4喂养3d和正常喂养大鼠各2只,不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③于移植后的第3,7天,通过荧光定量  相似文献   

12.
背景:动物实验证明乙醇可引起股骨头内脂肪积聚,导致骨坏死:分子生物学实验证明乙醇能够诱导骨髓基质细胞成脂分化:若某种药物能够对抗乙醇诱导骨髓基质细胞的成脂分化作用,则可能防治酒精性骨坏死。 目的:从细胞生物学角度观察葛根索对抗酒精诱导骨髓基质细胞成脂分化作用,探讨葛根素对酒精性骨坏死的防治作用. 设计:随机对照实验. 单位: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和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 材料:实验于2000-04/2002-12在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实验室完成。选用清洁级健康昆明小鼠50只,6~8周龄,雌雄不拘:获取双侧股骨骨髓细胞,细胞接种密度1.5×10^6/cm^2.置入6孔及24孔培养板内,随机分组,每孔作为1个样本,每组为24个样本. 方法:分离培养小鼠骨髓基质细胞,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给予乙醇0.09mol/L处理细胞),实验组(乙醇0.09mol/L和葛根素终浓度为0.01g/L),对照组(无乙醇和葛根素)。苏丹Ⅲ染色,光镜下脂肪细胞计数;测定细胞内三酰甘油含量、碱性磷酸酶活性和细胞培养液中的骨钙素含量。 主要观察指标:①3组小鼠骨髓基质细胞分化为脂肪细胞结果。②3组小鼠骨髓基质细胞内三酰甘油含量。③3组小鼠骨髓基质细胞内碱性磷酸酶活性值:④3组细胞培养液中骨钙素含量。 结果:Ⅲ处理细胞并培养21d后,实验组、对照组中脂肪细胞均比模型组显著为少。模型组中脂肪细胞数是实验组的8.9倍,是对照组的15.6倍[(319.17±19.92),(35.92±23.77)(20.42±12.15)个/cm^2,P〈0.001]。②处理细胞并培养21d后,实验组和对照组中三酰甘油含量均明显低于模型组[(4.15±1.92)和(3.42±1.60),(11.55±4.42)μg/孔,P〈0.  相似文献   

13.
背景:将磷酸钙骨水泥作为一种内固定辅强材料可提高骨折固定的稳定性.特别是对伴有骨质疏松、骨质较脆弱的骨折可发挥长期良好的固定作用。 目的:从组织学方向分析磷酸钙骨水泥对股骨颈骨折内固定的辅强作用,并同非辅强及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辅强进行对比评估。 设计:随机对照、重复观察、开放性实验。 单位: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骨科与基本外科,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室,日本爱知医科大学整形外科。 材料:实验于1999—01/2004—01在吉林省洮南市医院、吉林大学、日本爱知医科大学完成:选用45只成熟中国绵羊,平均年龄12.5个月,随机分成3组:非辅强组、磷酸钙骨水泥辅强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辅强组,15只/组:分别于术后3,6,12周取材,每个时间点5只/组。磷酸钙骨水泥由粉剂和固化液组成(粉剂包括75%α-磷酸三钙、18%磷酸四钙、5%磷酸氢钙和2%Hydroxyapatite;固化液包括5%sodium chondroitin sulphate.12%sodium suecinate和83%水),粉液比为3:1。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包括97.4%methylmethacrylate、2.6%N dimethyl—paratoluidine和hydroquinone。 方法:①将各组绵羊采用pentobarbital sodium静脉麻醉后,进行截骨、钻孔、攻丝和固定:截骨部位均在右股骨颈基底部,用2枚直径4mm松质骨螺钉经大转子下固定。骨水泥则在螺钉拧入前填充。②磷酸钙骨水泥辅强组向孔中注射调配好粉剂和固化液比例的磷酸钙骨水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辅强组向孔中注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非辅强组不给予任何材料。③各组标本首先进行最大载荷测试,然后均在40%,70%,90%.100%乙醇中梯度脱水、染色、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包埋。最后用锯切片机沿股骨颈方向连续切片,厚度为150~200μm。硬组织切片在接触显微X线照相机上进行拍  相似文献   

14.
吴卫江  惠国桢  吕然博  苗宗宁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41):175-179,I0006
背景:脊髓损伤高发且后果严重,至今尚无有效措施挽救丧失的神经功能,哺乳动物嗅觉系统的一类特殊胶质细胞的移植引起关注。 目的:观察人胚嗅鞘细胞和大鼠胚胎脊髓共同移植在促进大鼠横断脊髓轴索再生方面是否产生协同作用。 设计:开放性实验。 单位:无锡第三人民医院细胞室,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神经外科。 材料:实验于2002—09/2004—10在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细胞实验室完成。①选取清洁级成年雌性SD大鼠36只,随机数字表法分成4组:人胚嗅鞘细胞组10只、鼠胚胎脊髓组10只、联合移植组10只,模型组6只。②取12周左右的流产新鲜人胚胎(产妇知情同意)用于嗅鞘细胞的培养纯化。③取孕14d的SD大鼠1只,施行剖腹手术将胎鼠连同胎膜一同取出,用于新鲜胚胎脊髓的制备。 方法:①4组大鼠均建立脊髓半切洞模型。模型组在损伤洞腔内填塞明胶海绵加全培养基8μL,在损伤上下各1mm处注射相同培养基2μL;人胚嗅鞘细胞组明胶上给予嗅鞘细胞悬液8μL,损伤上下各1mm处注射细胞悬液2μL;鼠胚胎脊髓组将组织碎块直接填塞在洞腔内,外覆明胶;联合移植组将同样大小的胚胎脊髓填塞在洞腔内,然后用微量加样器将8μL的嗅鞘细胞悬液注入洞腔,外覆明胶,在洞腔上下各1mm处注射细胞悬液2μL,按层缝合肌层皮肤。②定期对各组大鼠进行行为学评定,结合病理学观察,并通过辣根过氧化物酶-四甲基联苯胺逆行示踪技术,评价嗅鞘细胞和胚胎脊髓对神经元存活、纤维再生的影响。 主要观察指标:①人胚嗅鞘细胞体外培养及纯化。②体外免疫细胞化学分析。③大鼠后肢运动功能BBB评分测定结果。④移植物及受损脊髓修复的免疫组化检测结果。⑤辣根过氧化物酶-四甲基联苯胺示踪对各组被  相似文献   

15.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造血干细胞具有分化为神经类细胞的潜能己得到共识。另有研究者认为骨髓中除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造血干细胞以外,还寄居着CXCR4阳性的组织定向干细胞,包括骨骼肌、心、肝及神经组织定向干细胞。 目的:实验拟进一步证实神经组织定向干细胞寄居于骨髓,并寻求确立神经组织定向干细胞分离、培养的新方法。 设计:开放性实验。 单位: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解剖学教研室。 材料:所用成年清洁级SD大鼠由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动物中心提供。DMEM/F12,B27,N2均购自Invitrogen公司;bFGF源于CytoLab Ltd;EGF源于Invitrogen公司;Nestin、CXCR4,β-Tublin Ⅲ,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等一抗为Santa Cruz公司兔抗鼠多克隆抗体;MAP2ab(Clonell—5B),CNPase(Clone AP20)为NeoMarkers公司小鼠抗大鼠单克隆抗体;荧光(FITC,Cy3)标记试剂盒购自武汉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免疫组化试剂盒购自Vector Laboratories公司。NycoPrep^TM分离液(1.077A)购自Axis-Shield公司。 方法:实验于2004-01/2006-12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组织工程研究所完成。取SD大鼠双侧股骨及胫骨,冲洗骨髓腔,经NycoPrep^TM分离液分离单核细胞层,DMEM/F12(1:1)无血清神经干细胞培养液(内含2%B27,1%N2,20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0μg/L表皮生长因子,1×10^5U/L青霉素,100mg/L链霉素),通过先贴壁、后悬浮的方法从骨髓中分离、培养单克隆生长的神经组织定向干细胞。 主要观察指标:通过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神经组织定向干细胞细胞球CXCR4和nesfin蛋白,以及细胞球自然分化后神经元以及神经胶质细胞的标志蛋白。 结果:①神经组织定向干细胞细胞球表达神经干细胞标志蛋白nesfin和组织定向干细胞标志蛋白CXCR4。②神经组织定向干细胞细胞球在含15%胎牛血清的  相似文献   

16.
韩圣  夏照帆  韦多  程大胜  唐洪泰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41):28-30,I0002
目的:拟建立体外分离纯化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新方法,从而得到高纯度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方法:实验于2002—09/2005-03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烧伤科实验室完成。①选取清洁级7d龄FVB/N小鼠15只,利用免疫磁珠法(CD11b负选)从小鼠的骨髓细胞中分离纯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颈椎脱臼处死后无菌条件下取出小鼠双侧股骨,消毒离断后去除上清及脂肪层,吹打成单细胞悬液后接种于培养基中。贴壁细胞达到90%左右融合后,用胰蛋白酶和乙二胺四乙酸进行消化,将悬浮的细胞与CD11b抗体避光反应2min。移入已预置入磁场的LD管,不加压通过,收集管中的细胞成分,用培养基重悬并吹打成单细胞悬液后以1×10^9L^-1-2×10^9L^-1的密度接种于培养基中培养。②培养传代后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表面标记物,并利用诱导剂观察其定向诱导为脂肪细胞和成骨细胞的能力。 结果:①细胞形态学观察:免疫磁珠法获得的细胞几乎无圆形细胞夹杂。贴壁率高。形态单一呈典型成纤维样、漩涡状生长。体外增殖迅速。②细胞生长曲线绘制情况:细胞贴壁后一两天为细胞生长缓滞期,之后进入对数增长期,六七天后进入平台期。③细胞周期分析结果:G0/G1期细胞约86%,S+G2+M期约14%。④细胞袭面标记物检测结果: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3%表达CD45,68.7%表达CD29,3%表达CD34,89.6%表达CD105。⑤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脂肪细胞与成骨细胞定向分化情况:在地塞米松、1-甲基-3-异丁基-黄嘌呤、吲哚美辛等诱导剂作用下,脂肪细胞+成骨细胞诱导组细胞第5天开始油红O染色显示细胞核呈蓝色,细胞内脂滴呈橙色;在β-甘油磷酸钠、2-磷酸-抗坏血酸等诱导剂的作用下,第10天开始AKP染色显示细胞内有致密颗粒形成,Von Kossa染色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预先铺被琼脂糖的方法抑制骨髓间充质千细胞贴壁,在体外模拟细胞离体后的悬浮状态,从而诱导细胞发生失巢凋亡,初步探讨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抑制剂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失巢凋亡过程中的作用。 方法:实验于2005—04/2006-01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学实验技术公共平台细胞工程实验室以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取体质量约150g的SPF级大鼠,雌雄不限,颈椎脱臼法处死。用DMEM培养液冲洗股骨和胫骨髓腔。应用全骨髓贴壁法进行原代培养。细胞铺满整个培养瓶底面80%时,进行传代接种培养,实验选用传第2代细胞。收集细胞随机分为3组:诱导凋亡组、抑制凋亡组、对照组。诱导凋亡组进行实验前,将无菌培养皿预先铺被已消毒的琼脂糖溶液,并待其凝固;抑制凋亡组除预处理培养皿外,在植入细胞的同时,加入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对照组无任何干预措施。于试验开始后2,6,12,24h分别收集三组细胞,应用荧光比色法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样本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活性和表达水平的变化;借助流式细胞仪分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失巢凋亡率的改变,实验重复两次。 结果:①在对照组和抑制凋亡组中,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的活性维持在较低的水平(P〉0.05),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诱导凋亡组中,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的活性随着诱导持续时间的延长而明显增加,由2h的9.22上升到24h的22.74;诱导凋亡组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②对照组半胱天冬酶3蛋白的表达水平稳定;抑制凋亡组半胱天冬酶3蛋白的表达维持在低水平略有升高趋势,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诱导凋亡组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蛋白的表达水平逐渐升高,12h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以1,25.(OH)2VitD3为活性因子,与人骨髓间质成骨细胞、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联合构建组织工程骨时,1,25-(OHhVitD3在三维支架上对成骨细胞的作用及构建组织工程骨的体内快速血管化能力和异位成骨能力。方法:(1)实验材料及对象:实验于2005—09/2006—03在苏州大学细胞与基因教研室完成。取SPF级6—8周龄BALB/cnu雄性裸鼠18只,体质量27~32g,骨髓来源于健康成人(志愿者)、新生儿脐带取材时经产妇同意。(2)实验方法及评估:①体外实验:体外分离、培养人骨髓间质成骨细胞和脐静脉内皮细胞。人骨髓间质成骨细胞以5×10^8 L^-1,脐静脉内皮细胞以2.5×10^8 L^-1按2:1比例接种至经1,25-(0H)2VitD3处理过的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上,作为实验组;相同比例接种于单纯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上为对照组。体外培养3d后,检测骨钙素含量及碱性磷酸酶活性并始终行光学显微镜观察。②动物实验:18只裸鼠随机摸球法分为两组,9只植入实验组组织工程骨每侧1块,另9只植入对照组组织工程骨每侧1块。术后4,8,12周后取材,行常规组织学、扫描电镜观察,并行植入物新生血管定量分析和成骨的定量判断。 结果:纳入裸鼠18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倒置显微镜下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周边人骨髓间质成骨细胞、脐静脉内皮细胞均良好生长。组织工程骨构建3d后,骨钙素含量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②组织学观察可见,4周时,各组原始类骨组织均长入支架材料内部。8周时,骨组织成熟与微血管相伴出现。12周时,各组均有成熟骨组织出现。对照组在各时间点微血管量均少于实验组。扫描电镜观察,4周时,实验组大量细胞外基质将细胞包埋,材料表面可见大量微血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